11.29 重振廣水旅遊業:廣水市旅遊業的發展分析與思考

大別山脈西端,地勢北高南低,最高峰大貴山主峰海拔907.80米,最低處平林河床海拔37米,市內群山環峙,北扼雄關險隘,東西居鐵路要衝,“系全楚襟喉之處,自古用兵之地”。全市國土面積2647平方公里,人口94萬,轄17個鄉、鎮、辦事處和1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廣水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旅遊業的發展,採取多種措施加以引導和扶持,力爭將旅遊業培育成促進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支柱產業。

重振廣水旅遊業:廣水市旅遊業的發展分析與思考

中華山

一、發展旅遊業是推動廣水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1.基於廣水現階段的經濟發展水平廣水是中西部地區具有代表性的縣域經濟體。

2009年廣水市實現生產總值117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8736萬元,人均生產總值約12500元,約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50%,遠低於東部沿海發達縣市的平均水平。廣水市的總人口中農業人口占多數,資源優勢不突出,工業基礎比較薄弱,產業結構層次不高,城鎮化水平較低。像廣水這樣經濟社會發展比較落後,但又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縣域經濟體要突破經濟社會發展的滯後狀態,發揮後發優勢實現超常規發展,出路就是發展特色經濟,即從本地的比較優勢和資源稟賦出發,在某一產業或產品上構建經濟增長極,形成主導產業,提高縣域經濟增長的核心競爭力,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廣水具有豐富的旅遊資源,旅遊業就是其特色經濟之一,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先導產業,旅遊業對促進廣水市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

重振廣水旅遊業:廣水市旅遊業的發展分析與思考

桃源村

2.基於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產業升級的需要一個地區的產業佈局,既有歷史的傳承稟賦,又有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與升級。20018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14.24億元(現價),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2.44億元,比上年增長2.8%;第二產業增加值154.77億元,比上年增長8.2%;第三產業增加值107.03億元,比上年增長9.9%。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6.7∶49.2∶34.1,其中第一產業佔比比上年降低1.9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佔比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但第一產業所佔比重還是過高,第二產業實力不強,第三產業比重過低,產業結構很不合理。第二產業中的相當一部分產值的增長仍以高耗能、高汙染、低附加值產業為依託。產業結構不合理,導致產業競爭力低,影響了廣水經濟實力的增長和競爭力的提升。依託廣水市得天獨厚的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大力發展旅遊經濟,是優化廣水市產業結構,提高其綜合競爭力的需要。

二、廣水市發展旅遊業的有利因素

1.氣候條件適宜

廣水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冬季氣溫高,春季回暖早,晝夜溫差大,水熱資源豐富,年平均氣溫13.5-16.3攝氏度,年降雨量為1000毫米左右,年無霜期達240天以上,相對空氣溼度80%以上。廣水在一年中適宜旅遊的時間較長,可達7個月(4-10月),而一般認為旅遊休閒度假的黃金時間為5-9月。同周邊城市相比,廣水市更具氣候優勢,適宜發展成為休閒度假旅遊勝地。

2.地理位置優越

廣水地處鄂豫兩省交界處,素有“鄂北門戶”之稱,京廣鐵路、漢丹鐵路、316國道、麻竹高速和107國道從境內穿過,京珠高速、高鐵也是擦境而過,距“九省通衢”武漢市也僅有176公里,是武漢、襄樊、孝感、信陽等大中城市的重要交匯點,是人流和物流的重要集散地,區位條件優越。京廣鐵路沿線的北京、鄭州、長沙、武漢、廣州等城市人口眾多,經濟發達,居民出遊率高,為廣水市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客源保障。廣水市周邊地區旅遊資源豐富,大別山風景區、炎帝神農故里、武當文化旅遊區、長江三峽風景區、雞公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等旅遊景點呈環狀分佈在廣水周圍,可充分依託這些著名旅遊景區的光環效應,吸引更多的遊客到廣水休閒度假旅遊。

重振廣水旅遊業:廣水市旅遊業的發展分析與思考
重振廣水旅遊業:廣水市旅遊業的發展分析與思考

三譚風景

3.旅遊資源豐富

與周邊城市相比,廣水擁有獨特的旅遊資源優勢。廣水地處湖北與河南交匯處,處在秦嶺-淮河地理分界線上,自然植被髮達,森林覆蓋率達40%,空氣清新,風景優美。廣水市現有旅遊景點70多處,三潭、中華山、徐家河、黑龍潭、漿溪店紅色旅遊區等景點如顆顆明珠,相映生輝。

4.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建設帶來了良好發展機遇湖北省委、省政府將推進“兩圈一帶”發展戰略作為建設經濟強省、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促進體制機制創新的重大舉措來抓。廣水被納入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地處“兩圈”的節點位置,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通過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建設,廣水可享受圈內旅遊產業整合、交通設施一體化等各種政策機遇,提升旅遊產品品質。充分利用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投資公司這個投融資平臺,帶動各方對廣水旅遊業的投資,推進廣水市重大旅遊項目建設。通過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這一載體,與圈內旅遊景區開展旅遊產品整體宣傳促銷,推動廣水與圈內景區加強旅遊資源整合,共同拓展海內外旅遊客源市場,實現優勢互補,提升廣水旅遊的整體現象,打造廣水旅遊品牌。

重振廣水旅遊業:廣水市旅遊業的發展分析與思考

三、旅遊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1.著力發展特色旅遊還不夠。

按照“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以文化拓展旅遊經濟發展空間,以供給側改革促進品質旅遊發展,不斷增強民眾對旅遊的獲得感。堅持把旅遊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來打造,按照“盤活老景區、打造新景區”思路,突出休閒度假定位,放大山水資源和地理生態優勢,促進旅遊業大發展、大繁榮。堅持保護與開發並重,招引新的市場主體開發三潭風景區,啟動桃源旅遊公路建設,修通中華山旅遊大道,加快桃源村、印臺山文化生態園創建4A景區步伐。積極打造旅遊名鎮名村,支持泉水、觀音、興河、丁灣、梅廟、油榨橋等休閒旅遊景點提檔升級,發揮示範效應,帶動促進全市鄉村旅遊蓬勃發展。積極培育星級旅行社、星級酒店。加強旅遊營銷,創辦品牌節會,支持舉辦“大別山菜籽花節”。

重振廣水旅遊業:廣水市旅遊業的發展分析與思考
重振廣水旅遊業:廣水市旅遊業的發展分析與思考

黑龍潭

2.基礎設施建設滯後

廣水市的旅遊基礎設施建設仍不完善,不能滿足旅遊業發展的需要。一些具有開發潛力的旅遊景點,由於地處偏遠,旅遊基礎設施建設落後,至今仍是“養在深閨人未識”。廣水火車站距市中心有十幾公里,和市內主要旅遊景點亦無公交直達,使一些外地遊客頗感不便。一些通往旅遊景點的鄉鎮公路質量參差不齊,部分公路維護不力,行駛條件較差,一些景點的旅遊通道等級不高,道路條件還不能滿足建設山水旅遊城市的要求。旅遊配套服務設施建設滯後,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3.旅遊產品單一

廣水現代旅遊業的發展始於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目前發展較成熟的風景區有徐家河、三潭、黑龍潭、中華山等,近年來在這些景區先後建成了一些度假村和遊樂設施,依託資源優勢發展休閒度假旅遊,各景區的旅遊產品也開始由單一的觀光型向度假型等多樣化產品發展。但總體上這些景區仍以傳統的觀光旅遊為主,旅遊發展程度還較低。各景區的旅遊產品類型單一,同質化現象突出,不能滿足遊客在休閒度假和娛樂方面的個性化需求。

4.市場運作能力低

首先,缺乏高水平的市場化包裝和營銷。在對外宣傳和旅遊策劃上手段落後,旅遊創意和市場推廣的水平不高。其次,受經濟條件限制,沒有足夠的財力在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上進行深度宣傳,旅遊景點的知名度較低。第三,缺乏規模大、帶動力強的旅遊業市場主體,旅遊開發項目普遍投入小、市場競爭力低。一些景區因自身無力開發,又找不到有實力的開發企業,只好允許小業主、小商人低水平開發,造成開發層次低下。

5.旅遊開發投入不足

目前,廣水市旅遊業的資金投入仍然嚴重不足,一些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景點因投資不足無法開發。

四、進一步發展廣水旅遊業的思考

1.創新理念,構建大旅遊的發展機制

要按照大旅遊的理念,優化資源配置。廣水市要將旅遊業作為支柱產業來進行規劃,在土地、資金、文化和宣傳等資源方面進行優化配置。突破部門觀念,加強旅遊部門與建設、交通、農業、林業等相關部門的協調配合,用旅遊的觀念來規劃全市的相關產業發展,確保旅遊業發展的統籌性和可持續性。

要著力構建大旅遊的發展機制。進一步理順政府、景區和企業的關係,推進各職能部門規劃與旅遊規劃銜接,實現項目、資金與旅遊開發的有機結合,交通、通訊、酒店等基礎設施建設要與景區開發同步配套,城市規劃和建設要充分考慮旅遊功能的完善和發揮。以政府為主導,以市場為基礎,打破旅遊資源的條塊分割,有效整合各部門資源,形成共同開發、共同發展的旅遊大開發機制。

2.構建多元化的投融資體系,解決投入不足問題

利用多種渠道,加大旅遊投入,形成“政府加大投入,外資加快進入,民間資本積極參與”的多元化旅遊投資格局。要有重點地推介一批旅遊項目,拓寬旅遊投資渠道,爭取一批高規格、大規模的旅遊項目落戶景區。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出臺扶持政策,鼓勵本地群眾參與旅遊開發,興辦旅遊經濟實體。打破地區和行業封鎖,吸引有實力的外地骨幹旅遊企業進入廣水市場,共同參與旅遊開發建設。要創新旅遊招商引資區域經濟13方式,從以政府招商為主轉變到以市場招商為主,推行業主招商、代理招商等多種招商方式,形成政府推動、企業承辦、市場運作的招商引資機制。

組建廣水市旅遊投資公司,多渠道籌集發展資金,整合投入旅遊項目開發和建設,並在條件成熟的時候進入資本市場。可以探索組建一個旅遊融資擔保公司,主要解決市內中小旅遊企業融資難問題,也可以為農民從事“農家樂”和“漁家樂”提供小額貸款擔保。在市場運作中,可探索實現旅遊景區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開展旅遊景區經營權整體招商,解決一些景區開發投入不足問題。

3.挖掘文化內涵,打好文化旅遊品牌

廣水文化底蘊濃厚,要按照“以文興旅”的文化旅遊發展思路,深度挖掘文化旅遊內涵,促進文化和旅遊的融合。一是要充分挖掘廣水悠久的歷史和古今名人、奇聞軼事、民間傳說等文化資源,開發廣水獨特的歷史文化,不斷豐富旅遊文化內涵,滿足不同層次遊客的需求,增強遊客對廣水文化的認同;二是要全方面挖掘、整理和包裝以詩詞楹聯書法文化為核心的民間文化。廣水被稱為中國民間書法之鄉、民間楹聯之鄉和民間詩詞之鄉。要按照旅遊搭臺、文化演戲的總體思路,大力開發以書法、詩詞楹聯、民間歌舞為核心的特色民間文化,舉辦特色旅遊節慶活動,打造文化旅遊品牌;三是打造景點文化,賦予景點以文化靈魂。

結合景點建設,對景點進行深度文化包裝,推廣參與性強的特色文化旅遊節目,做好徐家河風情島、印臺休閒生態文化園等景點的包裝和推介工作。

4.以打造旅遊名鎮、名村為平臺,改善旅遊環境

為促進旅遊業的發展,湖北省開展了旅遊名鎮和旅遊名村的推選工作,爭取利用3-5年時間,打造20個旅遊名鎮、100個旅遊名村。旅遊名鎮和旅遊名村創建是擴大廣水旅遊知名度,推動旅遊業發展的契機。要在全市大力開展旅遊名鎮名村創建工作,在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宣傳、規劃、培訓和管理等方面加強引導和扶持。以旅遊的理念規劃村鎮發展,加強村鎮的旅遊設施建設,突出村鎮的景觀特色和建築風格,改善旅遊村鎮的衛生環境,美化旅遊村鎮的環境,提高村鎮的旅遊品位。堅持保護與發展相結合,採取股份制開發等方式,吸引投資者,將旅遊村鎮做大做強,力爭能在未來幾年創建1個省級旅遊名鎮、若干個省級旅遊名村。

5.推動各景區互補發展,形成整體集聚力

要以休閒度假、生態觀光為方向,結合各地特點,發展各具特色的旅遊產品,推動各景區互補發展,形成整體集聚力。廣水市的各主要景區旅遊資源類型相似,但各地的旅遊景觀各異,要根據各景區的景觀特色,確立各自的側重點和發展方向。瞄準創建國家4A級景區的目標,加快徐家河度假村、三潭、中華山等景區項目建設步伐,把徐家河建設成全省知名的水體旅遊景點和重要的休閒度假區;堅持開發與保護相結合,挖掘文化內涵,把三潭建設成山水文化旅遊目的地;加強植被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完善旅遊設施,把中華山、黑龍潭建設成生態旅遊觀光目的地;結合北部三鎮新農村試驗區建設,打造吳店鎮十里畫廊旅遊區,集中發展一批高檔次、高品位的“農家樂”;積極發展近郊農業觀光、山莊度假等形式的鄉村旅遊,使鄉村旅遊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新引擎、農民增收致富的新亮點。

6.加強區域旅遊合作,構建區域旅遊圈武漢城市旅遊圈和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是湖北省正在建設的兩大旅遊圈。其中,武漢城市旅遊圈是我國中部極具旅遊發展潛力和活力的旅遊圈,交通便利,旅遊資源豐富,擁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旅遊線路,是湖北省的主要旅遊集散地,具有強大的客源市場。廣水應充分利用毗鄰武漢城市旅遊圈的優勢,在旅遊市場拓展、旅遊行業教育培訓和勞務輸出等方面進行廣泛合作,推出具有廣水特色的旅遊資源,與武漢城市旅遊圈聯合起來共同打造市場,增強吸引力,實現共同發展。

廣水市周邊呈環狀分佈著一批著名的旅遊景區,這是廣水市加速發展旅遊業的重要依託。要加強與信陽雞公山風景旅遊區、大別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武當文化旅遊區、長江三峽風景旅遊區等周邊景區的旅遊合作,構建區域旅遊圈。加強與旅遊圈內各景區的合作,立足廣水的旅遊資源,推進建立聯動促銷機制和跨行政區域的旅遊營銷聯盟,實施互為目的地的整體宣傳營銷,提高廣水旅遊景區知名度,將廣水的旅遊景區與周邊旅遊景區聯繫起來,實現捆綁發展。(本文根據胡德長的文章修改)轉自網友蒼忙(筆名)文章,圖片如有侵權,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