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中港一線強勢拿地“保守”中海11月銷售3432億港元

中港一線強勢拿地“保守”中海11月銷售3432億港元

觀點地產網無論是業績表現還是拿地勢頭,這個十一月,中海都成為了備受矚目的企業之一。

12月5日,中國海外發展有限公司發佈公告稱,11月,中海系列公司合約物業銷售金額約為港幣248.07億元,而相應的已售樓面面積約為110.7萬平方米。

2019年1-11月,中國海外系列公司的累計合約物業銷售約為港幣3432.12億元,相應的累計已售樓面面積約為1636.77萬平方米。另外,於11月30日,中國海外系列公司錄得已認購物業銷售約為港幣306.12億元,預期將於往後數月內轉化為合約物業銷售。

從業績表現來看,中海依舊保持了每月穩健的銷售節奏,按2019年銷售目標3500億港元計算,已完成年度目標98%。若按今年以來平均每月約300億港元計算,年底超額完成目標是大概率事件。

就其表現,年初業績會上外界就曾質疑中海今年目標“過於保守”。彼時,中海董事局主席顏建國曾表示:“利潤才是中海最終的目標,如果利潤持續穩定增長需要規模增長,那就是必須的。”對於目標調整,中海始終未予鬆口。

雖然規模增速不及頭部房企,但是中海的淨利潤率卻一直為行業矚目。數據顯示,2018年中海實現銷售合約額3012.4億港元,同比增長29.8%;歸屬母公司的淨利潤約為393.42億元,為所有房企之最。

不過,自2017年自顏建國迴歸後,中海明顯在規模增速上更為迅猛。據觀點地產新媒體瞭解,2017年、2018年和截止2019年11月,中海銷售額分別同比增長10.2%、29.8%和25.79%。

規模擴張時,拿地佔據了重要一環。數據顯示,中海2017-2019年的拿地金額呈現上升趨勢,2017年和2018年中海的拿地金額分別為951.16億元和913.53億元,而今年的拿地預算約為1175億元。

顏建國在年初業績會上曾表示:“每年拿地的貨值不要低於當年銷售額,這是底線。”

據觀點地產新媒體瞭解,上半年中海在內地18個城市和香港新增24宗土地,總地價751.8億港元,權益地價574.1億港元,所花金額不足預算一半,但9月以來頻繁發力拿地。

數據顯示,中海9月和10月的拿地金額分別為84.39億元和62.69億元,而11月銷售報告顯示,中海連同附屬公司在北京、深圳、長春、寧波、哈爾濱和香港收購了六幅地塊,應占樓面面積合共約97.82萬平方米,其中兩幅地塊將會以合作模式發展,土地出讓金約為人民幣168.58億元。

中海宏洋系列公司於汕頭市、吉林市、徐州市和呼和浩特市新增項目5個,總權益發展面積79.32萬平方米,需支付地價人民幣25.69億元。

據此,中海11月單月新增房地產項目11個,斥資194.27億元。其中,值得關注的是於北京、深圳和香港啟德拿下的3宗地塊。

資料顯示,11月13日,中海聯合恆基、嘉華國際及會德豐財團159億港元奪啟德住宅地;11月20日,中海、首鋼聯合體51億競得北京石景山區涉宅用地;11月22日,中海以50.2億元競得深圳龍華民治地塊,溢價率23.07%。

不難看出,在地塊的城市分佈上,與顏建國此前所稱“主要佈局一二線城市,以及適當外拓城市群中承接外溢需求城市”的佈局策略不謀而合,而一二線城市土儲風險更低,利潤率更高,也符合其追求高利潤的要求。其中,北京位於中海的銷售貢獻主力華北區域,深圳和香港則位於中海近兩年強勢迴歸的華南區域。

拿地策略的變化,從中海近年來售價的變化也可窺見。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8年,中海每平方米銷售單價從1.43萬元升至1.89萬元,截至前九月,這一數據已升至2.11萬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