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鷹廈鐵路從此邁入高速時代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隨著祖國的騰飛,作為國民經濟大動脈鐵路也在40年光陰歲月中走向成熟。在廈門火車站,有一位已經78歲高齡的退休老人,他名叫蔣明生,他用自己的書信品收藏,記錄了時代發展的印記,也折射出建國以來廈門鐵路的發展變化。

新聞點一:蔣老與共和國共成長。蔣明生老人在鐵路工作41年了,今年已經78歲高齡,可以說,他是和共和國共同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將老酷愛收藏,在他的紀念冊裡收藏了廈門鐵路各個發展時期的郵品、報摘、照片等。人們常說,“火車一響,黃金萬兩”,改革開放40年來,廈門鐵路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讓我們從蔣老的珍藏裡去感受一下吧。

新聞點二:廈門站和鷹廈鐵路的發展變遷。五六十年代廈門站很小也很落後,還是木板房,只有一千來個平方,一年發送旅客也就是一二十萬人,還沒當時的集美火車站大。改革開放以來,廈門成為經濟特區,舊站房已經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客流和社會發展需要,1982年 ,廈門站開始拆除重建,以解決旅客乘車的基本需求,1983年5月,新的廈門站建成。隨著站房的建成投用,在1987年,第一條電氣化鐵路改造動工,到1988年永安到漳平間實行了電氣化,先是來舟到永安之間改造,之後是鷹潭到邵武之間、邵武到來舟之間,到1993年年底整條鷹廈鐵路全部完成電氣化改造。這標誌著鷹廈鐵路從此邁入高速時代,廈門的經濟發展將隨著鐵路的一次次提速而加速。

新聞點三:廈門鐵路真正進入高鐵時代離不開鐵路人的奉獻。蔣老說“廈門鐵路真正飛躍是在第三個階段,廈門站進入了高鐵時代,2005年開始修福廈鐵路,緊接著龍廈鐵路,再是向莆鐵路,再是廈深鐵路,再之後就是2010年廈門北站新建投用和2015年廈門站新站房的建成投用,廈門鐵路的每次發展我都親眼見證,每一次我都都留下了紀念。”廈門站成為東南鐵路的樞紐,是大家努力的結果,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蔣老見證了廈門鐵路的一次次變遷和發展。“作為鐵路人確實是蠻驕傲,為什麼驕傲呢?為國家,為人民做出了我們鐵路人應該做的工作,應該做的貢獻。”蔣老說。

(萬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