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物言非遗|台山民间艺术的奇葩—浮石飘色

物言非遗|台山民间艺术的奇葩—浮石飘色

台山浮石飘色

台山浮石飘色·印象

飘色,亦称摆色、以八、九岁的儿童装扮成戏剧故事、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由人们用“色柜”抬着出游,属于人物造型艺术,是台山民间艺坛上的一枝奇葩,其中以斗山浮石“摆色”久负盛名,誉满海内外。浮石摆色,源于清乾隆年间,由浮石赴京参加会考的人们依照中原飘色传人。

物言非遗|台山民间艺术的奇葩—浮石飘色

台山浮石飘色

台山浮石飘色·历史源流

明末清初,浮石村举人赵家璧赴京考试,在中原接触到飘色这一民间艺术,回到村中后便凭记忆与村民模仿传承。

浮石村有座北帝庙,每逢农历三月三和九月九,浮石村便组织民间艺术队伍,如舞龙队、彩旗队、醒狮队、高跷队、八仙队、八音锣鼓队等巡游队伍。

村民抬着北帝菩萨出游祈福,从那时开始便从简单到完善地逐步加上飘色这个项目,形成一种特定的岁时节令庙会,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从光绪十四年(1888年)起,浮石族谱已有正式记载。

物言非遗|台山民间艺术的奇葩—浮石飘色

台山浮石飘色

台山浮石飘色·民俗特色

台山浮石飘色共有10个色柜,各以一个历史故事命名,其造型多来自著名的神话、传说和戏剧,如“赵子龙拦江截斗”、“嫦娥奔月”、“牛郎织女”、“吕布貂蝉”、“平贵别窑”、“穆桂英挂帅”、“杨金花争帅印”、“木兰从军”、“劈山救母”、“白蛇青蛇”等,反映出村民对传统美德的追求。

物言非遗|台山民间艺术的奇葩—浮石飘色

台山浮石飘色

台山浮石飘色设计上的独特之处是人物的左足固定,右足可以凌空自由摇动,令人有奇、险之感。每台飘色由两个八至十岁的儿童(俗称“色仔”)扮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由村民用“色柜”抬着出游,是当地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北帝诞”庙会巡游的主体。

届时浮石村民列队抬着北帝塑像,前有旌旗、罗伞、锣鼓、瑞狮、色标开道,后有八仙贺寿、八音管弦相随,队伍庞大,古色古香,游遍全村十坊,再回到庙中,以祈求人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隆重、盛大而热烈,由此形成了一个阵容盛大、多彩多姿的民间习俗节日。

物言非遗|台山民间艺术的奇葩—浮石飘色

台山浮石飘色

台山浮石飘色·传承意义

台山浮石飘色为迎合当地民间节日北帝诞活动而产生,既有当地民间习的孕育,又有佛教思想的浸润,对研究当地民俗文化和宗教信仰有重要参考价值,已于2008年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物言非遗|台山民间艺术的奇葩—浮石飘色

台山浮石飘色

台山浮石飘色·传承现状

台山浮石飘色技艺性强、制作过程复杂,如今从事飘色的传人年事己高,传承面临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困境,急需采取有效的保护和扶持措施。

物言非遗|台山民间艺术的奇葩—浮石飘色

台山浮石飘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