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1 孩子不願意努力?建議嘗試“羅森塔爾效應”,用心理暗示影響孩子

鈴木是一位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有一天一位媽媽來找他,說:

“我的孩子學小提琴好幾年了,沒什麼進步,如果您能把我的孩子教出來,我就服您。”

鈴木來到這位孩子的家,這個孩子五、六歲,他讓孩子拉一段曲子,看到老師他很緊張,拉的曲子也非常難聽。

鈴木說:“你拉的這麼好聽呀,能不能再拉一曲給我聽聽?”小男孩眼睛一亮,又接著拉了一首曲子,這一首曲子拉的比上一首好聽很多,但還不是太好,媽媽很不滿意。

鈴木卻說:“你簡直就是個小提琴的天才。”

媽媽在送鈴木走的時候,對鈴木說:“鈴木先生,您這麼能在孩子面前說假話呢?他明明拉的不好,您卻說他拉的很好聽,還說他是小提琴天才。”

鈴木很鄭重地對這位媽媽說:“你沒看到我第一次誇他的時候,他的眼睛亮起來了嗎?”媽媽恍然大悟。

從此以後,鈴木開始指導這個孩子拉小提琴,幾年後,這個孩子就舉辦了小提琴獨奏音樂會。

孩子不願意努力?建議嘗試“羅森塔爾效應”,用心理暗示影響孩子

讚美孩子:你簡直就是個小提琴的天才

這是《兒童時間效能管理》中的一個小故事。通過這個小故事,可以看出來,孩子原本對小提琴沒有信心,是鈴木點燃了孩子的興趣,給了孩子美好的期望。

這就是期望的力量,你給予孩子多大的期望,孩子就能給予你相應的回饋,這在心理學上叫“羅森塔爾效應”。

01 什麼是“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效應”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提出,是指熱切的期望與讚美能夠產生奇蹟,即期望者通過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使被期望者的行為達到他的預期要求。

“羅森塔爾效應”源自一個美麗的神話:

皮格馬利翁是希臘神話中的塞浦路斯國王,善於雕刻。他用神奇的技藝雕刻了一座美麗的象牙少女像。在夜以繼日的工作中,皮格馬利翁把全部的精力、熱情和愛戀都賦予了這座雕像。他像對待自己的妻子那樣撫愛她、裝扮她,並向神乞求讓她成為自己的妻子。愛神被他打動,賜予雕像生命,並讓他們結為夫妻。

孩子不願意努力?建議嘗試“羅森塔爾效應”,用心理暗示影響孩子

期望和讚美能產生奇蹟

這個故事的寓意是:期望和讚美能產生奇蹟。

後來,羅森塔爾就此做了一個實驗,用到心理學上。

這個實驗是在一所學校進行的,他聲稱要進行一個“未來發展趨勢測驗”,從全校學生名單中隨機挑選了一些學生,並告知校長和老師:這些學生是最聰明、智商最高、最有發展前途的。並叮囑校長和老師保密,否則會影響測試的準確性。

期末時,這些被點到的學生成績是全校中最優秀的,甚至比其他學生成績好很多,並且其他品格方面也有很大的變化,這就是“羅森塔爾效應”。

上述實驗正是學校和教師對學生的期待,使學生產生了一種努力完善自我的動力。這種企盼將美好的願望變成現實。

孩子不願意努力?建議嘗試“羅森塔爾效應”,用心理暗示影響孩子

企盼將美好的願望變成現實

其實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功,父母和老師能否像對待成功人士那樣期望他、教育他,也是他能否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02 在教育孩子中,我們如何利用“羅森塔爾效應”

心理學作家武志紅說,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考官,可多少父母想過,你們到底在扮演什麼樣的考官呢?是鼓勵認可孩子的好考官,還是苛刻挑剔永遠不會認可孩子的壞考官?

父母是孩子最愛、最信任和最依賴的人,同時也是施加心理暗示和給予期望的人,這個心理暗示包括正面的,也包括負面的。

1. 正面的心理暗示

父母鼓勵認可孩子,看到孩子的優點,對孩子寄予厚望、積極肯定,通過期待的眼神、讚許的笑容、激勵的語言來滋潤孩子的心田,孩子才會更會對自己更有信心。

我們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來的成果就會有多大。

游泳運動員傅園慧在綜藝節目《我家那閨女》中說,父母鼓勵她去做自己想做的喜歡做的事情,並經常說:你是最棒的!你是最好的!你是個天才!

孩子不願意努力?建議嘗試“羅森塔爾效應”,用心理暗示影響孩子

自信滿滿的傅園慧

這樣的鼓勵讓傅園慧在賽場上對自己更有自信,尤其是別人不相信她的時候,這三句話成為她力量的源泉,傅園慧無論何時都自信滿滿,由此可見父母的正面鼓勵對她有多重要。

正是因為父母一直用這樣的話來激勵傅園慧,她才會在泳壇的成績越來越好。這樣在父母的肯定中長大的孩子,沒有遭受挫折的無奈,也沒有不被認可的心酸,只會擁有更自信的人生和更大的成績。

2. 負面的心理暗示

如果父母是孩子人生的差評師,長期消極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會使孩子的情緒受到影響,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其心理健康。

貝貝是個很聰明的女孩,但是她一點也不自信。

一群孩子在一起寫作業的時候,貝貝總是會反覆請教其他孩子作業中的問題,每次寫完作業,都要和其他孩子對一下答案。她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怕出錯。

她在這群孩子中很少說話,每次都是靜靜地聽別人談天說地。有人鼓勵她和大家一起交流,她卻說:“我不太懂,如果說錯了,會不好意思的。”

貝貝的媽媽一直抱怨貝貝這孩子性格內向自卑,有一次她對朋友說:“這孩子這次又是95分,太粗心了!她就是比不上你家孩子。”

貝貝的媽媽一邊認為貝貝是個自卑的女孩,一邊在做著錯誤的事情,用批評和指責的語言給了孩子負面的心理暗示,將孩子的自信一點一點毀掉。

孩子不願意努力?建議嘗試“羅森塔爾效應”,用心理暗示影響孩子

孩子沒有自信

相信很多父母都希望能做對孩子有用的父母,可是很多時候,不當的教育方式,反而導致結果和期望大相庭徑。

03 我們如何利用“羅森塔爾效應”引導孩子,應該注意什麼

1. 給孩子期望,讚賞和鼓勵孩子,為孩子提供一些方法

我們對孩子表達自己的期望,只有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期望,才能激發出無窮的力量,才會讓自己進步,從而變成自己的期望。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經說過:“人性最深刻的渴望就是獲得他人的讚賞。”

當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時,鼓勵和讚美孩子,讓孩子堅信,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這個期望一定能變成現實。

另外,幫助孩子制定具體的措施來實現這個期望,將這個期望的計劃和措施具體化,克服行動中的挫折,不斷鼓勵,支持孩子朝著這一期望的方向前進。

孩子不願意努力?建議嘗試“羅森塔爾效應”,用心理暗示影響孩子

鼓勵和讚美孩子

心理學家布魯姆認為:造成學生學習差異的主要原因並不在於遺傳與智力,而在於家庭和學校的環境條件。世界上任何一個能夠學會的東西,幾乎所有人都會學會,只要向他們提供適當的學習條件。

必要時,為孩子創造實踐這一期望的條件,培養孩子為實踐這一期望的技能和方法,最終實踐這一期望。

比如孩子在學輪滑,首先給孩子這樣的心理暗示“你一週內可以學會輪滑。”可以幫助孩子一起制定措施,具體的計劃,比如今天學會穿著輪滑鞋走路,明天可以在爸爸的攙扶下滑一小段,一週就可以自己獨立滑行了。

在孩子練習的過程中,鼓勵孩子,向孩子傳遞“你滑的很好”的信號,讓孩子有信心繼續為之努力。

我們還可以給孩子提供一些技巧和方法,比如如何保持平衡,如何控制走和停等,讓孩子願意繼續練習,並朝著期望目標前進。

孩子不願意努力?建議嘗試“羅森塔爾效應”,用心理暗示影響孩子

給孩子提供一些技巧和方法

2.對孩子進行“過程表揚”,而非“特質表揚”

“你真聰明!”這是家長最熟悉的誇獎語言。表揚總比批評好,但是,這樣的評價性表揚對孩子的自信心並不是特別有效,而且對孩子行為的改善也起不到促進作用。

表揚可以區分為兩種,一種是特質表揚,即誇獎孩子智力、能力等方面的特質,比如聰明。二是過程表揚,即表揚是針對行為或成功事件本身。

有研究發現,與過程表揚相比,特質表揚可能對學生的學習動機產生負面影響,而且會激發孩子的虛榮心,做出更多不道德行為從而獲得他人更多的讚揚。

孩子不願意努力?建議嘗試“羅森塔爾效應”,用心理暗示影響孩子

“你真聰明!”不是好的稱讚方式

如果父母總是誇孩子“你真聰明”,就會讓孩子不自覺地認為一切成功和失敗都取決於“天生的聰明與否”,這會導致孩子要麼自負,要麼自卑,甚至為了延續自己的“聰明”而撒謊或逃避。

所以,表揚兒童雖然是一種積極的事情,但是也要分情況,多對孩子的具體行為進行表揚,而不是一句敷衍式的“你真聰明”,不然很有可能會讓孩子“聰明反被聰明誤”。

美國暢銷育兒書《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中裡寫道:“稱讚,就像青黴素一樣,絕不能隨意用,時間、劑量都要謹慎小心,否則可能引起不良反應。”

表揚沒有錯,但是如果父母給的是這種空洞的表揚,鼓勵的效果往往與期望背道而馳。

3.給孩子發“單項獎”,不用“全能表揚”

“寶貝,你真棒!”將這樣的“全能表揚”換成具體的“描述性表揚”。

根據孩子的特點,找“單項”誇他,跟他產生共鳴,也就是需要我們多用具體的言語描述欣賞孩子的哪一點。

我們需要認真觀察孩子的具體過程,發現孩子優秀的一面,即使孩子做的不夠完美,也要把事實描述出來,進行客觀的評價。

孩子不願意努力?建議嘗試“羅森塔爾效應”,用心理暗示影響孩子

激勵孩子

這樣會使孩子被激勵,從而增強孩子的自信,並使孩子樂意朝著父母所鼓勵的方向發展。

比如,可以這樣表揚孩子的結果:

  • “你今天自己整理了你的玩具,越來越有條理了。”
  • “你能自覺地完成作業,不用媽媽提醒了,比以前有進步。”
  • “你這個單詞讀的很標準,比上節課好多了。”

還可以這樣表揚孩子的努力:

  • “雖然你從來沒學過這些知識,但你總是懂得去探索。你這種自學精神讓我感覺你很棒。”
  • “理解這個問題對你來說比較困難,但你一直在努力思考,你真是個不輕言放棄的孩子。”
孩子不願意努力?建議嘗試“羅森塔爾效應”,用心理暗示影響孩子

孩子需要鼓勵和讚美,就像植物需要水

孩子需要鼓勵和讚美,就像植物需要水。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實際行動,使孩子感受到期望所帶來的溫馨、情感的支持和切實指導的關愛。

所以,我們可以運用“羅森塔爾效應”給予孩子正向的心理暗示,讓孩子朝著我們積極期待的方向發展。

樂陪娃,家有小學生,分享育兒心得,家庭教育經驗。育兒路上,我們一起抱團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