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東北抗聯第八十八國際旅在蘇聯

文章摘自: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作者:於佰春

70多年前,東北抗日聯軍在蘇聯遠東密林中進行整訓並配合蘇聯紅軍解放東北,為我國抗日戰爭勝利作出卓越貢獻。當年的抗聯營地經過歲月的風雨侵蝕,營房已經塌陷,青草長滿營地。但是,周保中等抗聯將領堅持中國共產黨黨性原則,牢牢掌握部隊政治方向,愛國抗日,矢志不渝所突顯的崇高氣節,永遠銘記在青山綠水之間。

東北抗聯第八十八國際旅在蘇聯

周保中

生死攸關面臨抉擇

九一八事變的炮聲震撼了中華大地,蘊藏在廣大民眾心底的國恨家仇,如火山一般噴湧而出。東三省各地的軍人、商賈、學生和市民等各界人士自發組成了旗號各異、人數不等的抗日武裝組織,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他們聯合起來,組成了東北抗日聯軍。

日軍為撲滅遍地燃燒的抗日烈火,切斷人民群眾與東北抗聯的血肉聯繫,瘋狂並屯、封山,實行保甲連坐法。日軍封山大搜捕1300餘次,並屯1600多處。僅在牡丹江一地,被日寇以“通匪”罪名殘殺的中國平民達1600餘人。

1938年以來,日寇發動瘋狂“討伐”,東北的抗日鬥爭進入了最艱苦時期。這年秋天更為慘烈的是以五軍一師婦女團指導員冷云為首的八名女戰士在日軍圍追堵截下,為掩護大部隊轉移,在牡丹江畔演繹了中國抗日戰爭史上“八女投江”的悲壯一幕。

東北抗日聯軍由早期的10餘萬人銳減到2000餘人,東北抗日武裝力量,到了生死存亡關鍵時刻。

就在日寇張開魔爪意欲置東北抗聯於死地的時候,關乎抗聯命運的重要會議在牡丹江虹雲商行秘密召開了。1939年10月26日下午,東北抗聯總指揮周保中首先趕到虹雲商行。

周保中,白族,1902年2月生於雲南大理灣橋村。曾參加北伐,後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被派往蘇聯學習軍事。九一八事變時被派往東北參加並領導抗日鬥爭。後被推任東北抗日聯軍總指揮。

到會的有抗聯總政治部主任李兆麟、中共滿洲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兼第六軍政治部主任馮仲雲等核心成員,將代表碩果僅存的2000多位抗聯壯士,就當前的形勢和今後的方向進行緊急磋商。

會上,周保中剖析了抗聯面臨的嚴酷形勢,認為應當把毛澤東同志《論持久戰》的戰略思想,做為抗聯的行動準則,提出了“越界過江,到蘇聯遠東地區野營整訓”的重要意見。

幾乎沒有展開爭論,與會同志便統一了思想:到蘇聯去,贏得抗聯部隊恢復戰鬥力、凝聚力的時機,將來打回東北,消滅日寇,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做出貢獻。由於關山重重,戰亂阻塞,抗聯黨組織和黨中央失掉聯繫。但是,不管形勢如何險惡,抗聯從未放棄過尋找黨中央的種種努力。周保中曾多次過江赴蘇,尋找中共駐共產國際遠東聯絡站,未果。為儘快與延安取得聯繫,周保中又給蘇聯遠東軍代表寫信說:“我們要派代表到內地中共中央所在地去解決東北問題。或者在你的幫助下,能從伯力接到我們中共中央的直接指示。”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尋找黨中央的願望未能實現。

高層會議已過子夜,周保中語重心長地說:“儘管暫時還不能與黨中央取得聯繫,但是中國共產黨的思想信念和奮鬥目標,將會牢固主宰著東北抗聯的靈魂。”

後來的戰爭實踐表明:這次會議上,選擇“越界過江、野營整訓”的決策是正確的。在部隊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周保中等堅強的共產黨人,如同中流砥柱,挽狂瀾於即倒,使抗日聯軍得以保存、發展併為解放東北建立卓越功勳。

伯力會晤戰略轉移

1940年3月的哈巴羅夫斯克(伯力),白雪皚皚。這是在中國三江口(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匯合處江對面的一座蘇聯城市。3月19日這天上午,遠東邊防軍司令部迎來了4位表情嚴峻,步履匆匆的中國客人。他們是東北抗日聯軍將領周保中、李兆麟、馮仲雲和抗聯十一軍軍長祁致中。他們將與遠東會談,議題是討論與蘇聯遠東軍建立聯繫及落實野營整訓問題。

淡綠色的白樺別墅被茂密的白樺林簇擁著,顯得十分肅穆、聖潔。周保中以沉穩的語調向遠東邊區區委書記兼軍區政委伊萬諾夫通報了抗聯面臨的困難。要求蘇方從馬列主義和國際主義原則立場上考慮東北抗聯轉移到中蘇邊境蘇聯一側建立營地,進行軍事訓練和階段性休整的要求。

政治經驗豐富而老練的伊萬諾夫靜靜地傾聽周保中的述說。他明白這個問題的份量,在自己內心斟酌起來......

自1936年秋季起侵華日軍不斷向蘇聯挑釁,並連續舉行對蘇軍事演習。蘇方幾年來急切地想了解日軍在東北的戰略設施和軍事情報。這項重大任務,僅靠派遣蘇聯諜報人員遠遠不夠。由於相貌、語言與亞洲人迥然不同,這更妨礙蘇方獨立開展情報工作。為掌握日軍動向,只有藉助東北抗聯。在反對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鬥爭中,雙方有著共同利益。想到這兒,伊萬諾夫嘴角漾出一絲淺笑。

接下來的會議非常順利。伊萬諾夫同意東北抗聯轉移到蘇聯一側進行休整。雙方還就抗聯各部隊在戰鬥失利時或因其他原因需要臨時過境時,蘇方應予以接納並提供便利事宜達成協議。周保中重申為了配合蘇軍對日的軍事鬥爭,可以把所獲得的日軍在東北活動情報通知遠東紅軍。

會上,伊萬諾夫特意把遠東軍內務部部長瓦西里介紹給周保中並指定他做為蘇方代表同東北抗聯進行工作聯繫。伯力會議隨即劃上句號。

3月27日,夜幕深沉,周保中率隨行人員回國。拂曉時分,周保中返回虎林。黎明的曙光一絲絲地顯露在天邊,無言地向抗聯將士們傳遞著春的訊息,東北抗聯打開了戰略轉移通道,邁出通向勝利的第一步。

至1940年12月,東北抗聯各部隊衝破日軍包圍圈,分批分期跨越冰封雪覆的黑龍江,進入蘇聯邊境。

安營紮寨雅斯克區

距哈巴羅夫市75公里的雅斯克林區,依山環水,森林茂密,有天然的滑雪場和游泳區,是軍事和體育訓練的最佳場所。因位於黑龍江邊,能與國內聯繫,又非常隱蔽,根據東北抗聯和蘇聯遠東邊區軍政領導人伯力會晤的精神,決定在此建立抗聯營地。

營地沒有營房。抗聯戰士自己動手搭建臨時帳篷,解決了營房不足的問題。為了取暖,還在帳篷裡安裝了用汽油桶製作的大火爐子。

野營部隊的後勤供應由蘇軍負責。在後勤供應方面,軍裝多用蘇軍替換下來的棉衣、軍大衣、少量的皮大衣和氈靴、棉皮鞋等舊衣物做為補充。每個戰士每天800克麵包,還有少量的菜、食用油和肉類。按說,這些食品對一個成年人來講應該是夠吃的,但是,對於肚子裡一點油水都沒有的抗聯戰士,這些食品仍顯不足。蘇軍司務長了解到中國戰士以前常年啃樹皮、吃草根,很少吃到糧食,從來沒有吃過飽飯的情況後,深感震撼。

部隊進入野營營地後,馬上就投入了軍訓。抗聯部隊黨委決定委託蘇軍軍官主持部隊的軍事訓練,冬季在零下三四十度的戶外訓練中,抗聯戰士沒有叫苦怕冷的,沒有缺勤、掉隊的。蘇軍軍官見此情景,不由得翹起大拇指,連聲稱道:“瑪拉介茨!”(俄語:好樣的)欽佩抗日聯軍名不虛傳,確實是一支勇敢堅強的抗日部隊。

隨著訓練的深入,蘇軍挑選了30名年紀稍輕並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戰士,重點學習無線電收發報技術,以適應必須開展的敵情偵察工作。

戰士所學的軍事科目都是蘇軍軍官親自授教的,所以,對於訓練效果如何,每經過一個階段就有遠東紅軍司令部的軍訓檢查團,到抗聯野營駐地進行考核。抗聯指戰員的考核成績全部合格,其中成績優秀的佔到四分之一。抗聯軍事素質通過有效的整訓,有了長足的提高。

心繫延安堅持自主

抗聯部隊由戰爭狀態轉入軍訓休整,在全新的環境下,什麼是最重要的核心任務?周保中等領導同志對此有清醒的思想認識。黨委從一開始就確定了一項至關重要的原則,即健全部隊黨的核心領導組織,在蘇聯整訓期間,東北抗聯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在政治組織路線上的獨立自主和核心領導。這一點,在後來的鬥爭實踐中受到了挑戰和考驗,

周保中通過各種關係,輾轉弄到兩本毛主席《論持久戰》和《新民主主義論》的油印小冊子。他如獲至寶,派人把書本上的毛澤東像臨摹放大,印成大幅畫像,發到營區的每個連隊。把《新民主主義論》和《論持久戰》列為野營部隊政治學習的必修教材。這樣,儘管還未能和延安的黨中央接上組織關係,但是抗聯官兵的心卻和黨中央息息相通。

野營部隊邊學習、邊軍訓。周保中根據東北抗日前線形勢,與李兆麟等同志遵照毛主席《論持久戰》的軍事戰略思想,把野營部隊編成若干作戰小分隊或偵察小組,由部隊領導幹部帶隊,定向、輪流、分批派遣回國。

隨著抗聯小分隊的頻繁回國作戰,蘇軍情報部門的軍官也經常從野營駐地個別領走抗聯戰士,把他們單線派回東北,獨立執行偵察任務。有時,蘇聯軍官是在半夜時分到營房直接將戰士領走,而且從不事先與連長指導員通氣打招呼。抗聯黨委發現這一問題後,周保中、李兆麟立即和蘇方交涉,鄭重申明:蘇軍需要抗聯人員協助開展情報工作問題,應當事先通知野營黨委,由野營黨委正式通知被抽調人員的連隊領導。不履行這個手續,蘇軍不能擅自到野營領人。這種交涉,是從平等、互助的國際主義原則立場和維護抗聯部隊軍事管理秩序角度出發的,蘇方同意了抗聯黨委的這一正當要求。中國東北抗聯也由此體現出自己的獨特屬性。

編為蘇軍本色不變

為了進一步適應抗日鬥爭的形勢需要,抗聯黨委打算組建一支從指揮體系到兵員配置更加合理的軍事力量。但是,這還涉及到裝備、後勤保障、隸屬關係甚至涉及外交事項等諸多重大問題。所以,周保中與遠東邊區黨委做了溝通。伊萬諾夫聽了中國同志想法後,認為“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會馬上將抗聯黨委的意見,彙報最高統帥部。”伊萬諾夫沒有食言。高層很快就給了回覆。

1942年5月,伊萬諾夫作為蘇方全權代表,約見抗聯黨委全體領導同志。伊萬諾夫說:為了加強中蘇兩國反法西斯鬥爭的力量,蘇聯贊同中國同志關於抗聯部隊整編的意見。我們的建議是:在野營整訓期間把抗聯部隊列入蘇軍序列,這樣就有了合理、可靠的後勤供應渠道;不公開使用東北抗聯的名稱,而授予蘇軍番號,做為蘇軍在雅斯克的駐軍,這就有了合法依據,日本政府抓不到“蘇聯利用中國軍隊從事戰爭活動”的口實;增派蘇聯軍官到抗聯部隊中擔任各級副職,他們僅負責軍事訓練、作戰參謀、翻譯聯絡和後勤供應等事務,部隊領導權由抗聯黨委獨立行使。

而對於抗聯黨委準備把野營部隊整編成教導團的想法,蘇方的建議是:“要改編成旅。”伊萬諾夫解釋說:“團的供應標準低了些。編成旅,還可以把遠東地區的華僑青壯年動員進來,蘇軍可以把邊區東方少數民族(那奈絲)赫哲族應徵士兵補充到抗聯中來。這樣就壯大充實了你們的隊伍。”

由於蘇方尊重了中共抗聯黨委始終堅持的領導指揮權,體現了中蘇兩國聯合抗擊日本法西斯的共同利益,抗聯黨委同意了伊萬諾夫的建議。在部隊編制設置上,把全旅共分編兩個團,四個步兵營,一個無線電營,一個直屬迫擊炮連,一個直屬教導大隊。每營分兩個連,每連分三個排。每營裝備重機槍6挺,每連裝備輕機槍9挺,每排裝備衝鋒槍15支。

1942年8月1日,是抗聯戰士難忘的日子。從這一天起,在保證中共抗聯黨委對部隊的領導權、指揮權的前提下,在蘇聯遠東雅斯克營地,東北抗聯野營部隊官兵身著蘇聯軍裝,佩帶蘇軍軍銜,加入了國際反法西斯戰線,整編成為第88國際旅。

這天上午,蘇聯遠東軍司令員阿巴那申克大將來到了“A”營,檢閱了部隊。他莊重宣佈:“授予抗聯教導旅以蘇聯遠東紅旗軍第88獨立步兵旅的蘇軍番號。”並宣佈了軍官任職的命令:周保中為中校旅長,李兆麟為教導旅中校政治委員;王效明、柴世榮、金日成、許亨植為大尉營長;安吉、金策、季青和姜信泰為大尉營政委;擔任上尉連長和連指導員的是崔賢、彭施魯、王明貴、金光俠、陶玉峰、崔勇進、金京石、張廣迪等。排級幹部不配蘇聯軍官,由抗聯黨委自己選任。戰士一律授予軍士軍銜。

為加強部隊的中國共產黨組織建設,88旅隨後召開全體黨員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共88旅委員會,具體名稱為:獨立步兵旅中共東北黨組織特別支部。

1945年5月9日德國法西斯宣告投降。第二天,遠東軍情報部長、首席聯絡官索爾基少將在伯力邊區軍事委員會約見周保中,向他秘密傳達了遠東軍司令員普魯恰耶夫大將的意見:“在即將展開的可能是長期而殘酷的蘇日戰爭中,88旅應該逐步建立一支多達10萬人的軍隊。”

這一建設性意見與周保中等抗聯領導“盡力、儘快發展抗日武裝”的想法吻合。周保中、李兆麟研究制定了相應的部隊作戰和發展計劃,決定:一是以現有幹部為領導骨幹力量,在國內地下黨組織協助下,發展、建立一支6萬人的部隊,爭取儘快達到10萬人,以參加大規模的對日作戰或廣泛、分散地開展游擊戰;二是正在東北活動的各戰鬥小分隊,將按指定地區開展游擊戰、重點執行戰略偵察任務,以配合蘇軍主力作戰;三是88旅主力部隊將與蘇軍一起解放東北,在隨後的戰鬥中擴充兵員。

就在此時,蘇聯最高統帥部任命在衛國戰爭中屢建奇功的華西列夫斯基元帥為對日作戰的遠東軍總司令,他將統帥遠東三個方面軍向中國東北和蒙古、朝鮮的日本關東軍發起進攻。

在極端保密的情況下,中共88國際旅黨委會得到通知:蘇聯軍隊將要進軍東北。7月中下旬,電波劃破長空。10餘處潛伏在東北三省的抗聯地下電臺,相繼收到了周保中發來的行動指令:發動群眾武裝起來,準備配合蘇軍和88旅解放東北。決戰在即,風雲際會。在第88國際旅的密切配合下,蘇聯遠東軍做好了解放東北的閃擊準備。

長劍出鞘摧枯拉朽

1945年8月8日,蘇聯發表了對日宣戰宣言。

8月9日零點,蘇聯遠東軍150萬兵力從蜿蜒5000公里的中蘇、蘇蒙、蘇朝邊境西三個戰區同時發起總攻。此刻,第88國際旅特遣隊的200多名隨軍翻譯、嚮導、偵察人員和先期潛伏境內的地下抗聯小分隊戰士們,從黑龍江流域到大小興安嶺,或在邊界引領地面部隊、或與蘇聯空軍進行地空導航電訊聯絡。蘇軍的數千架飛機在我抗聯偵察員電訊信號引導下,以猛烈的地毯式轟炸,準確摧垮了日本關東軍所有的地面軍事目標,日軍經營了數十年的東北防線頃刻土崩瓦解。蘇軍風捲殘雲,長驅直入,相繼攻克了牡丹江、哈爾濱、長春、瀋陽和大連。

兵敗如山倒。日本關東軍總司令山田乙三站在新京(長春)的司令部陽臺上,透過淚眼朝著日本列島舉目瞭望:1904年,日本與沙俄在中國遼東半島兵戎相見,引發日俄戰爭。獲勝後,日軍侵略軍駐足東北三省長達40年之久,關東軍擴展到百萬兵員。無論如何沒有想到,不到10天的功夫,就一敗塗地。真是大限已到。山田乙三大將轉回身去,勉強支撐著回到自己的辦公室,用顫抖的手提筆簽署了他軍人生涯中的最後一份命令:日本關東軍向蘇軍投降。8月19日,蘇軍派出軍使團在殲擊機群護航下,飛抵長春。山田乙三交出指揮刀,宣佈自己和部屬成為蘇軍俘虜。

8月20日深夜,進駐原偽“滿州國”皇宮的蘇聯遠東軍總司令華西列夫斯基元帥的辦公室裡,燈火通明。元帥心潮起伏,感慨萬千。他深知:在消滅東方法西斯的這場決戰中,第88國際旅功勳卓著。

此刻,大戰業已告捷,硝煙行將散去,華西列夫斯基獲悉:第88國際旅派遣的上百位偵察英雄們,為獲取情報,深入虎穴,不幸暴露身份,絕大多數光榮犧牲。

“第88國際旅功不可沒!”華西列夫斯基元帥按響桌鈴,機敏的副官應聲而入。元帥一字一句的口授著發自內心的電文:“英雄的88旅中國戰士們,感謝你們以生命和鮮血換來的軍事情報,為我們遠東軍進攻中國東北起了極為重大的作用,在日本關東軍戒備森嚴的要塞、築壘地區和軍事重地,你們所進行的潛伏、滲透、偵察活動,高度體現了中國戰士的優秀品格和頑強戰鬥的犧牲精神。令人敬佩的中國英雄們,我代表蘇聯人民感謝並向你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8月25日,哈巴羅夫斯克,遠東蘇軍總司令部軍事委員希金中將會見周保中,傳達了華西列夫斯基元帥的決定:88旅的蘇軍軍官暫時在野營留駐待命;中國同志隨同蘇軍各方面軍後續部隊分別進入東北各個戰略要點,中國指揮員將擔任蘇聯紅軍駐東北各城市蘇軍司令部的副司令員職務;既然抗聯人員要以蘇軍衛戍區副司令員的身份出現,就得有相應的蘇軍軍銜,他要求周保中在8月29日前,把軍官提職授銜名單報到遠東蘇軍總司令部。

8月26日當晚,周保中回到野營部隊,召集連以上幹部會議,宣佈了有關人事調動的命令。周保中特別強調:“要時刻牢記返回東北後尋找中共中央黨組織,通過到達東北的中共黨組織向黨中央取得聯繫。一句話,我們一定要找到黨。”

說完這些,周保中和全營指戰員們都十分動情,大家的眼睛有些溼潤了:我們就要回到祖國,多麼盼望能夠立刻見到黨,投入偉大母親的懷抱。

維穩建政遍地開花

各方面的準備工作如期就緒後,蘇軍用飛機、火車將雅斯克營地的數百名88旅指戰員全部輸送到瀋陽、大連、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等東三省重要的中心城市和66個縣、區戰略要地。經分配,大中城市各派駐20餘名抗聯指戰員,小一點的縣鎮只能派駐兩三人。各工作組落地後,立即進入蘇軍衛戍司令部,以副司令員和翻譯、副官等職銜開展工作。然而周保中同志考慮的是:軍管不是長久之計,關鍵是要建立人民民主政權,保住經過浴血奮戰得來的勝利果實。

為此周保中首先落實了黨的組織建設,在東北各地建立起縣級以上中共黨的委員會。中共抗日聯軍的黨組織遍地開花。第二步的任務是建立人民民主政權。東北解放,百廢待舉。但是在關內八路軍主力尚未到達東北的情況下,日偽殘餘勢力、國民黨特務分子趁機作亂,打起各種名目的“維持會、民團”等旗號,各霸一方。不少土匪也趁勢成立了“救國隊”、“守衛隊”,妄圖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果實。為了穩定戰後的社會秩序,肅清日偽敵特殘餘勢力,東北抗聯決定先從大中城市入手,迅速成立人民政府,組織治安保衛工作,尋找失掉的原抗聯地下黨員、將社會上的進步團體和人士吸收到民主政權內、恢復正常生產、收繳武器、遏制國民黨組織的滲透和影響、開展團結、教育廣大群眾的政治工作等等。

為了發揮典型示範作用,由李兆麟領銜,在哈爾濱建立人民民主政權,市民們看到這些身著蘇聯軍服、佩帶蘇聯軍銜的中國軍人風風火火的四處奔走。他們不時抓獲一批批日偽漢奸,送交民主政府審判;時而召集當地的商賈紳士和工廠業主開會,號召大家正常開業,恢復生產;時而又發現他們到抗戰烈士家去噓寒問暖……有好奇的老百姓禁不住探問:“你們到底是什麼人?”他們自豪而坦誠地說:“俺們就是東北抗聯吶!”防奸反特的鬥爭也隨之展開,組建民主政府的工作在哈爾濱與周邊鄉鎮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了。

為有效保衛抗戰勝利成果,88旅黨委根據形勢的發展,做出廣泛動員工農群眾參加抗聯的決定。部隊要發展,必須武裝起來。槍從什麼地方來呢?日偽軍已奉命向蘇聯和國民黨軍隊投降,所以用東北人民自衛軍的名義直接收繳日偽武器有困難,這就需以蘇軍名義出面。由於抗聯人員均出任蘇軍衛戍職務,就以蘇軍的名義收繳,日偽軍只好乖乖交槍。

在哈爾濱的松花江北工作的抗聯人員張祥,當時出任蘇軍巴彥衛戍司令部的少尉副司令。雖然軍銜只有一道槓一個星,但由於他是蘇軍衛戍區副司令員,所以,他一到巴彥便決定開倉放糧,救濟窮人,建立人民民主政府,維護政權穩定,擴大抗聯在群眾中的影響,此舉在社會上引起轟動效應。他到巴彥中學去動員學生參加東北人民自衛軍的時候,有100多個學生站起來要跟他走。張祥一看人已經有了,便以副司令的名義下令收繳了偽警察大隊的100多支步槍,將入伍的學生武裝起來。幾天後,這支部隊便發展到了3個營,共1500多人。其他周邊縣區均照此辦理,東北人民自衛軍迅速壯大起來,在哈爾濱形成了一支在中共抗聯黨委領導下的有群眾基礎、有人民民主政府支持、有武器裝備和作戰能力的人民武裝力量。哈爾濱的政權建設使得日偽敵特和國民黨分子那兒如坐針氈,他們制定了針對李兆麟的暗殺計劃,派出潛伏在中蘇友好協會中的女特務孫格凌下毒暗殺了李兆麟。為紀念這位在抗日鬥爭中做出了卓越貢獻的民族英雄,哈爾濱把松江公園命名為兆麟公園。

江河入海匯入洪流

打回祖國後,迅速與黨中央取得直接聯繫,回到黨的懷抱,是東北抗日聯軍將士的夙願。1945年9月8日,周保中率88旅指揮部到達長春,第一件事就是立即向駐東北蘇軍總司令華西列夫斯基元帥提出要求,希望他提供飛機,派員到延安向中央彙報工作。華西列夫斯基當即表示贊同,並決定由長春派飛機到瀋陽接馮仲雲去延安彙報東北抗聯的政治軍事工作情況。

1945年10月20日,是東北抗聯指戰員終生難忘的日子。中共中央代表、東北局書記彭真在瀋陽接見了東北抗日聯軍黨委領導同志。隨後,周保中等人向中共中央東北局彭真等10餘領導同志具體、詳盡地彙報了東北抗聯堅持14年抗日鬥爭情況和在境外野營訓練及配合蘇軍光復東北的進展情況,並把東北抗聯黨委會的組織關係及黨員基本情況和檔案黨費正式移交東北局。

聽了東北抗聯的情況彙報後,彭真感慨萬分地說:“在我們中國共產黨人20多年的革命鬥爭中,有三件最艱苦的事:第一件是紅軍的二萬五千里長徵;第二件是紅軍出征後,南方紅軍的三年游擊戰爭;第三件就是東北抗聯的14年苦鬥。”

194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決定:將由抗聯隊伍發展而來的東北人民自衛軍和挺進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部隊一起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周保中為副司令員。至此,東北抗日聯軍終於完成了它的全部歷史使命,將自己匯入了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洪流之中,為創造和建設新中國開始了新的戰鬥。1949年5月,中共中央給東北局的電文中再次指出抗聯鬥爭是光榮的,稱“此種光榮歷史應受到黨的承認和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