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 南水北調工程:東平湖—承載了時世的變遷,經受了歲月的磨鍊

鑲嵌在魯中山區與魯西南平原交接地帶的東平湖,曾經受制於黃河歷史上的決溢和改道,飢飽不均地養育著周邊民眾,也曾經無奈地放縱自己,給他的“子民”帶來無情的水患。如今,東平湖容納千里之外調來的長江之水,以南水北調東線重要蓄水工程的身份載入中華民族的治水史冊。

南水北調工程:東平湖—承載了時世的變遷,經受了歲月的磨鍊

據最早的文字記載,東平湖地區的開發已有4500多年的歷史,其芳名“東平”二字就與《尚書·禹貢》中“大野既瀦,東原底平”的描述有關。戰國時期的東平湖,曾是原始湖泊“大野澤”的一部分,到了宋代又成了梁山泊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此《宋史·楊戩傳》中就有“梁山泊,古鉅野澤”的記載。在這裡,如今依然可以找到晁蓋七雄聚義﹑阮氏三雄守臘山﹑宋江攻打東平府的遺蹟。

南水北調工程:東平湖—承載了時世的變遷,經受了歲月的磨鍊

北宋以後的數百年間,黃河又進入一個不穩定時期,特別是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改道從大清河入海,使周邊群眾飽受洪澇之苦。隨著黃河淤積的抬高,積水面積日益擴大,到了民國年間才正式有了東平湖的名稱。

南水北調工程:東平湖—承載了時世的變遷,經受了歲月的磨鍊

自古以來,東平湖地區就是濟、汶諸水匯聚之地,河道縱橫,水運發達,也曾是大運河南北保漕的關鍵河段。在以後的歲月裡,幾廢幾興,到清光緒後期終被黃河淤廢,漕運被迫全部停止。此後,當地群眾為了生存,先後修了許多御水民埝,並圍築墾殖,縮小了滯水面積。1933年調查時,東平湖面積洪水期229平方公里,低水期167平方公里,直到1938年國民黨軍扒開花園口,湖區只剩汶水流經,水面縮小,原有的工程也都廢棄了。1947年黃河歸入舊道,1949年秋汛雖然大水倒灌入湖,但東平湖卻發揮了明顯的滯洪作用,於是當時的黃委會建議將東平湖闢為黃河下游自然滯洪區。新中國成立後,加大了東平湖治理力度,1951年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決定,將東平湖地區劃為黃河滯洪區,後經兩次大規模培修整治,到1958年汛前正式形成了分級運用的格局。

南水北調工程:東平湖—承載了時世的變遷,經受了歲月的磨鍊

自從東平湖承擔起黃河滯洪區的任務後,經過不斷整治,逐漸成為黃河下游運用頻繁、作用明顯的分滯洪工程。數十年來的實踐證明,東平湖調蓄黃河、汶河洪水,控制黃河艾山站下洩流量,保護著山東省會濟南、津浦鐵路,勝利油田和沿黃千百萬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在確保黃河下游防洪安全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南水北調工程:東平湖—承載了時世的變遷,經受了歲月的磨鍊

東平湖在形成和變遷的過程中,不僅緩解著洪澇給周邊群眾帶來的災害,而且還是周邊民眾的衣食父母。然而雖說可以靠水吃水,但隨著頻繁出現的北方大旱,東平湖極不穩定的水位,難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和人口日益增長的需求,如果遇到貧水年,就會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周邊地區的生態與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南水北調工程:東平湖—承載了時世的變遷,經受了歲月的磨鍊

京津缺水,膠東缺水,整個北方缺水!在這飢渴的呼喚聲中,舉世矚目的南水北調工程終於通水了,東平湖也被“委以重任”,成了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中繼駱馬湖﹑南四湖之後的最後一座蓄水湖,也是高程最高的一座蓄水湖。東平湖猶如南水北調東線上的一座“天池”,從千里之外調來的長江之水在這裡蓄積,經過調蓄,源源不斷地送到冀東和天津地區,潤澤乾旱的魯北以及膠東半島,肩負起溝通黃河、淮河、海河和連接膠東輸水乾線、魯北輸水工程的重任。

南水北調工程:東平湖—承載了時世的變遷,經受了歲月的磨鍊

東平湖承載了時世的變遷,經受了歲月的磨鍊。如今,古老而年輕的東平湖,又伴隨著南水北調工程的步伐,踏上了新的歷史航程。

南水北調工程:東平湖—承載了時世的變遷,經受了歲月的磨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