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8 为毛《悲伤》这部满是套路又是狗血的爱情电影,能成为爆款?

为毛《悲伤》这部满是套路又是狗血的爱情电影,能成为爆款?

这就真的很让我们好奇了,评分也不高,吐槽也很多,但为啥这部片就这么火?

缺爱时代:极端情况下推演出的极端感情也让人羡慕。

这部电影的票房不仅单日过亿,而且目前的排名仍是第一,实力碾压国产青春片《过春天》,后者的票房尚不及前者的一个零头,漫威的《惊奇队长》也得甘拜下风,更是拳打《地久天长》,脚踢《绿皮书》和《波希米亚狂想曲》。

先说说这个片讲了啥。主要就是男一女一,都是家庭悲惨无人照顾的孤儿,青春期时因为了解彼此的孤独和寂寞,住在了一起,但又不是男女朋友。因为男的有慢性白血病,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所以坚决要给女的找一个好归宿,以便自己的爱人可以幸福。但女一其实早都知道男一的病,但为了实现他的理想,嫁给了自己不爱的人。但男一死了以后,还是觉得无法自拔,陪着殉情了。

以上是我理解的,我不知道你们看完后是怎么理解的,但是我杠精不接受反驳!

此处真想借影片中一角色之口说出:你俩有病啊!

为毛《悲伤》这部满是套路又是狗血的爱情电影,能成为爆款?

同样的烂片,《前任1、2》的有情人终成眷属打不过《前任3》矫情的不能相守,哪怕这不能相守来自多么脑残的决定。

如果用三观党的评价标准来看,《悲伤》一片就是作男作女,作天作地,终于把自己作死了的故事。

还夹带有极端自私,强拆他人姻缘的狗血戏码。从韩国电影改编而来,基本没做什么大的改动,集合了所有催泪感情片中可能出现的烂梗。(TMD越写越气)

为毛《悲伤》这部满是套路又是狗血的爱情电影,能成为爆款?

现实生活毕竟不是狗血剧,但谁年轻时对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没有过愿景?“作男”、“作女”往往用来描述那些在感情中无理取闹的人,无事都要搅三分,可以说明很多人的感情生活有多么平淡,需要点仪式感和催化剂。可我们这个时代既无战争,也无重大社会运动。有时候觉得郭敬明其实眼光毒辣,看出了“小时代”的精髓。除了死亡,还有什么能把我们分离呢?

为毛《悲伤》这部满是套路又是狗血的爱情电影,能成为爆款?

采访观影人,问他们为何要去电影院看这样一部电影,且流下真心实意的泪水。答: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有这样纯粹的爱情了,只有电影里有。

生活不易,爱情是锦上添花的奢侈品。现实生活中的人不大可能为爱生,为爱死。还有工作、前途、钱途、家庭等一系列让人沉重的内容,无法像剧中人那样自私,全凭自己的感情做事,认真谈爱在这个时代都显得有点傻,殉情更是古早的童话。沉浸入这样一部作品,痛快一下,似乎是个可以成立的理由。

可以被当作商品目标的情绪

传说KTV有三大搞事歌,分别是《可惜不是你》、《突然好想你》和《没那么简单》。基本上音乐响起,唱歌的人都是有意点播,各怀心事,唱完了免不了声泪俱下。听者无意,唱者有心。

为毛《悲伤》这部满是套路又是狗血的爱情电影,能成为爆款?

同样,有一类片是为了搞事而生,对准了“眼泪经济”,从日本的《恋空》、《一公升的眼泪》到韩国的《蓝色生死恋》、《我脑海中的橡皮擦》,再到这部《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这些影视作品在前期宣传时会很有诚意地告诉你,我这个片就是为了哭,为了眼泪而来的。你想流泪,想借他人酒杯,浇一下心中块垒,用电影抒一下胸臆,那就来吧,不会让你后悔的。

为毛《悲伤》这部满是套路又是狗血的爱情电影,能成为爆款?

众在买票前,也很清楚自己需要在这部电影里获得什么。备好纸巾,毫无压力和负罪感地流一场泪,谁都不会怪罪,只是一部电影而已。

曾几何时,“煽情”是被吐槽很多的一种手段,比如倪萍的主持风格,还有朱军的《艺术人生》,大家都知道,音乐一起,就是要开始煽情了,相关小品中都吐槽了这一点。但现在,情绪可以毫不遮掩地变成文化商品的一种目标,买方和卖方都心知肚明。我做这部电影,就是为了让你哭,我买票,也是为了哭。

再说了,剧中的流泪金句,片方都为你准备好了,句句精准,总有一条能踩中曾经有过恋爱经历的人。无论是喜悦也好,悲伤也好,只要是恋爱,种种情绪就一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也是片方和观众合谋最深的地方吧。

审美的鸿沟两端,无需彼此嘲笑

熟悉艺能界的公号@萝严肃 曾经提出过一个理论,叫做审美隔离

就是指同一部电影,有些人群,比如文化相关的从业者,根本不会注意到。无人看,也无人讨论。但也有一部分人群,会被这部电影感动到死去活来,看完电影还要刷主题曲,听完主题曲还有发影评,顺带回忆一下自己的感情经历,参与下网络再创作。

为毛《悲伤》这部满是套路又是狗血的爱情电影,能成为爆款?

本片最活跃的受众群体是本科学历以下,二线城市以下的人群。片商是敏感的,和互联网企业一样。下沉,再下沉,二三线城市才是未来的市场所在。产业新闻里把这种电影称为“小镇电影”,多少有点贬义。

为毛《悲伤》这部满是套路又是狗血的爱情电影,能成为爆款?

一部纯爱电影,男女养眼,颜色好看,营造出一种都市白领的时尚感和关于爱情的幻景,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纯粹的爱情片越来越稀少,但我们对爱情的需求却从未因此减低过,甚至更多了,毕竟饱暖思淫欲嘛。

站在审美的鸿沟两端,一端嘲笑一端不接地气、装逼,另一端嘲笑这一端脑残、土味。但世界客观存在,每个人都有消费的权利,观众用他们的钱包为自己的情绪买单,确实也没有什么好值得批评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