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深觀察|許知遠與木村拓哉尬聊,折射了這個時代的表達危機

木村拓哉要接受許知遠《十三邀》節目的訪問,這條消息一出,就引來不少網友的關注。原因很簡單,木村拓哉可能是在中國最具知名度的日本男星,而國內媒體與這位男神的交流機會並不多。可惜,從勉強擠出的乾癟笑容,到無聊至極的冷笑話,節目播放完畢,給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唯有一個“尬”字。

說起許知遠的尬聊,這也不是頭一回。最為公眾所熟知的,當屬他要求俞飛鴻觀賞自己的早期作品《喜福會》,將電視劇《小丈夫》形容為“庸俗”,一舉把聊天氣氛“尬”到了極致。如今,想必男神木村拓哉也深深感受到了女神俞飛鴻的痛苦。

當然,這不是在質疑許知遠的學識水平或者說專業能力。看得出,他在《十三邀》裡傾注了不少心血,也表達了許多觀點和想法。但問題可能就出在這裡。自說自話,成為了許知遠的談話姿勢。

在訪問著名導演李安時,就因為李安說了一句“拍完片,像剛打完一場仗,現在是中場秀”,許知遠立刻斷定,“所以我現在碰到的李安實際上不是一個那麼真實的李安,更真實的李安是在那個電影中。”相信,當時的李安導演腦袋上一定滿是問號。

這一回,許知遠又在節目中強行給木村拓哉下了定義:“他是一個挺可愛的又有點無奈的男孩子”“他高度完美地扮演了一個偶像的角色”……如此武斷的結論,頗令人感到吃驚。或許他自己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乾脆將《十三邀》節目概括為“帶著偏見看世界”。可是,偏見和交流,真的能共存嗎?

如果回溯過往,尷尬的國內訪談節目,又何止許知遠一家?或因能力不及的膚淺,或刻意追求的的毒舌,都與真誠的交流相距甚遠。反過來說,許知遠倒是委屈得很,因為至少他是真心誠意的。

其實,種種“尬聊”,背後是一場表達危機在這個信息時代的滋生、蔓延。

當綜藝節目裡的橋段都是事先寫就的劇本,當所謂吐槽自黑不過是自導自演的好戲,真誠的表達就已成為今天的奢侈品。這並不奇怪。先進的信息技術、一蹴而就的互聯網社交,造就了越來越多的尬聊。從打字到表情包,我們的表達愈加疲軟、渙散。

《群體性孤獨》中總結得精闢:“我們對科技的期盼越來越多,卻對彼此的期盼越來越少。”到最後,在飯桌兩邊相對而坐卻分別埋頭玩手機的人,就成了我們生活狀態的最佳隱喻。

許知遠一再的尬聊,說到底是一種文化錯位,將溝通異化為一種自我想象、自我表達和自我表演。訪談節目的對象雖在眼前,心靈卻漸行漸遠。但這種雞同鴨講,可能正在成為社會新常態。

當蔡徐坤的粉絲大戰上傳鬼畜視頻的UP主們時,他們能夠真誠地表達自己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雙方將全副精力放置於嘲笑、羞辱、歪曲對手。結果必然是,蔡徐坤成了網友眼中的小丑,而UP主則成了粉絲眼中的暴民。誰都不願意放下身段,瞭解對方,表達徹底淪為一把傷人的利劍。

於是,無論是對社會公共事件的討論,還是圍繞私人關係的聊天,我們都很難提起興趣。當一波人聚精會神關注奔馳女車主的維權時,另一部分則更願意談論一下許志安和鄭秀文的愛情長跑。

要找到一個公共話題,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所以,與其在朋友圈、微博裡費時費力地高談闊論,倒不如躲回視頻網站裡欣賞欣賞當季的網綜、網劇、新番。宅,不僅是一種生活狀態,也是交流失敗後的無奈撤退。

木村拓哉說,他是一個活在當下的人,是一個在46歲仍然傾盡全力的人。這話固然沒有錯,但沒有許知遠的訪問,我們也知道,努力的木村拓哉從來就是這麼一個人。在商業資本的驅動下,一檔像模像樣的訪談節目,讓我們再一次見識了大神的顏值和魅力,可除此之外呢?當許知遠和木村拓哉面面相覷,無話可說卻又拼命要說點什麼時,當真像極了我們的生活狀態。

或許,只有在由代碼組成的虛擬空間裡,我們才能在真正意義上放鬆自我。再也不需要觀察對方的表情、肢體動作、也不需要為對方調整自己的所思所想,豈不美哉?

可說到底,這仍然是一種沉溺於自我表演的錯位,只不過我們躲在了電腦屏幕後,而許知遠暴露在了鏡頭前。如何避免尬聊?這個問題,不單是許知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