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歷史上有哪些功高震主,卻得善終的人?

鳶飛九天2018


誠邀,如題。從皇權至上的角度來看,功高蓋主而又能得善終的人是不存在的,當然,如果這個功臣篡位了那就另當別論了,為什麼皇帝對有功之臣如此不放心,其原因還不是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但是,如果從人性的角度來說,這種人是可能存在的,因為皇帝重情義,知恩圖報,在人性與皇權的較量中,我們很高興看到了人性的光芒,因為從歷史上來看,功高蓋主而又能得善終的人是有的,而且不止一個。

其一,運籌帷幄張子房

自古便有“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扶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之說,張良是秦末漢初傑出的謀士、大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為劉邦建立大漢立下了漢馬功勳,劉邦晚年,張良乃自請告退,摒棄人間萬事,專心修道養精,後終得善終

其二,神鬼莫測諸葛亮

諸葛亮的事蹟就不用小編多說了,在蜀漢時期,諸葛亮是實打實的實權人物,蜀漢事無鉅細,鹹決於丞相,但是劉禪對於諸葛亮是異常的放心,諸葛亮最後也是病死五丈原,沒有兵刃加身,算是善終吧

其三,老當益壯郭子儀

郭子儀是中唐大將,吐蕃進攻長安後郭子儀奉命整軍備戰,收復長安,對大唐王朝有再建之功,事後唐朝皇帝也算對得起他,不僅沒有削其兵權,反而封其為汾陽王,是大唐少有的異姓王之一,據史料記載,郭子儀之子郭曖嘗與昇平公主爭言,曖曰:“汝倚乃父為天子邪?我父薄天子不為。公主恚,奔車奏之。上曰:“此非汝所知。彼誠如是,使彼欲為天子,天下豈汝家所有邪?”慰諭令歸。由此可見,唐皇對郭子儀的忠心是沒有懷疑的。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在封建社會,每一個王朝的更迭之中,總會出現一些不世出的將才。這些人,大多數都沒有得到一個好的結果,就算有,也是小心翼翼的苟活。

毛主席帶領的黨的領導人建立的新中國,完全把“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局面改寫了過來。 一大批為建立新中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將軍們在建國以後又繼續為國家貢獻自己的餘力。

今天我們就說一說第一大將粟裕將軍!


  1. 從坎坷求學到入黨幹革命。粟裕出生於1907年湖南的會同縣伏龍鄉,1925年曾到省立師範學校學習,後轉入到葉挺24師教導大隊。1927年粟裕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隨後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之後他屢立戰功,歷任班長、連長、營長、團長、師長、參謀長。
  2. 整個抗日戰爭十四年,粟裕練就了過硬的指揮本領。無論是在國民黨的“圍剿”戰爭還是史無前例的長征,到陝西根據地共同抗日後的抗日戰爭,粟裕作為指揮員,打了大大小小許多的戰役,都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3. 解放戰爭奠定“軍神”名號。1946年,在解放戰爭時期,作為華中野戰軍的領導人,粟裕率領3萬餘人取得了了殲滅敵軍5萬多人的戰績,是解放戰爭初期重大勝利之一。蘇中“七戰七捷”一舉奠定“軍神”的名號,毛主席親自發賀電評價: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打敵一部,故戰無不勝,士氣甚高;繳獲甚多,故裝備優良;憑藉解放區作戰,故補充便利;加上指揮正確,故能取得偉大勝利。 1947年孟良崮戰役,粟裕率軍全殲國民黨的王牌師74師。48年粟裕任華東野戰軍總指揮,全殲濟南守敵10萬多人。爾後在1948年著名的淮海戰役中,粟裕用傷亡13萬餘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44萬餘人。
  4. 建國後,粟裕擔任總參謀長的職務,並在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

粟裕大將的一生,充滿著傳奇。

我是xiaoZ彈史,翻看滾滾煙塵,知曉橫趣點點。歡迎【關注】我,一起尋找歷史中的真我!


xiaoZ彈史


歷史上有哪些功高震主,卻得善終的人?(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粟裕(1907-1984),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大將軍銜,並授予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1984年2月5日逝世。

粟裕顧全大局,團結同志,胸懷廣闊,謙遜質樸。身為共和國第一大將,被稱為“無冕元帥”,他一生經歷了兩個歷史時期,即打天下的戰爭年代和建國後的和平年代。前一個年代,粟裕從一名普通的班長一步步走到野戰軍的統帥,身經百戰,出生入死六次負傷,功高如日月。這一個時期,毛澤東對粟裕言聽計從,粟裕的戰略思想和軍事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後一個年代,粟裕由毛澤東親自點將,進入中央軍委統帥部,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他以軍事家的雄才大略,殫精竭慮,任勞任怨,對新中國的國防現代化和軍隊現代化作出了開拓性的貢獻,提出了未來反侵略戰爭方略,有效履行了統帥機關的職責。

粟裕先後6次負傷,九死一生,用兵如神,百戰百勝,經歷極富傳奇色彩,淮海戰役中更是以少勝多,創造了戰爭奇蹟。毛主席說:“淮海戰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據統計,在近4年的解放戰爭中,我軍進行的較為重要的戰役共134次,每役殲敵3萬以上的38次,其中粟裕指揮的有12次;每役殲敵5萬人以上的23次,其中粟裕指揮的有8次。

毛主席1961年在接見英國蒙哥馬利元帥時曾說:“在我的戰友中,有一個最會帶兵打仗的人,這個人叫粟裕。”劉伯承元帥曾評價粟裕:“百戰百勝,是解放軍最優秀的將領之一。”

與粟裕卓越戰功相輝映的,是他光輝的人格魅力。粟裕曾三次“斗膽直陳”,力促戰局改變。

第一次“斗膽直陳”:1946年夏,中央軍委要粟裕率華中野戰軍主力兵出淮南,與山東野戰軍配合作戰。粟裕從戰場實際出發,認為“在蘇中先打一仗”,更為有利,粟裕以個人名義發電中央軍委,毛主席根據戰場形勢變化,最終採納了粟裕的建議,蘇中戰役發起後,為增加兵力,確保勝利,7月25日至8月5日間,粟裕先後3次向中央發電建議調淮南的五旅至蘇中參戰,終獲同意。其中第三封電報(8月5日電)以“斗膽直陳、尚祈明示”結尾,這是第一次。

第二次“斗膽直陳”:1948年1月初,中央決定粟裕率華野3個主力縱隊渡長江南下,配合劉鄧大軍行動。粟裕認為解放軍在長江以北打更大規模的殲滅戰,更有利於加速勝利進程。粟裕向中央軍委和劉鄧發出了《對今後作戰建軍之意見》的電報,電文最後,粟裕用“管見所及,斗膽直陳”的語句,表達自己的慎重。但中央複議的結果是堅持既定決策,粟裕深知對中央已經確定的戰略決策,不宜輕易提出不同意見。但他作為一個戰役指揮員,在堅決貫徹執行中央的指示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見解作為中央的參考,這是第二次。

第三次“斗膽直陳”:1948年4月18日粟裕再次致電中央軍委,建議華野3個縱隊暫不渡江南進,而集中兵力在中原黃淮地區打幾個大規模的殲滅戰。電文最後說“以上是職個人不成熟的意見,……斗膽直陳,是否正確尚祈指示。我們對南渡準備仍積極進行,決不鬆懈”。中央最終採納了他的建議。對粟裕的這一次“斗膽直陳”, 周恩來後來評價說:“這是一個重大的戰略決策,構成了以後淮海戰役設想的最初藍圖。”

3次“斗膽直陳”,不僅體現了粟裕作為戰區指揮員能夠站在戰略高度分析形勢,敢於提出正確意見的膽略和胸懷,更充分體現了一名無產階級革命家對黨和人民解放事業的高度負責精神,和一名共產黨員淡泊名利、無私無畏、將個人得失置之度外的高尚品格和堅強黨性。

1955年,授銜元帥、將軍以“資歷、威望、戰功”為主要依據。毛澤東有意將粟裕封為元帥,但被粟裕推辭了,但毛澤東認為粟裕必須為十大大將之首。粟裕對他的軍銜問題看得很淡泊,並稱:“評我大將,就是夠高的了,要什麼元帥呢?我只嫌高,不嫌低。”

從總參謀長位置退下的粟裕,後來也是遠離權力中心,擔任一些虛職,相比於其他兩個野戰軍的主官彭德懷,林彪,粟裕的智慧讓人欽佩,他安詳的度過了自己的餘生,1984年2月5日16時33分,粟裕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逝世。1988年10月,粟裕被中央軍委評為“中國共產黨36位開國軍事家”之一。功勳卓著而又安然自保,古往今來像粟裕這樣的將軍不多。


葛大小姐


在我國曆史上有名的將軍很多,功高震主又能得到善終的卻不多。因為既然能功高震主,那麼這個人一定是個人才。正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許多功臣最後卻沒有善終,這與他們所追隨的那個帝王的心胸有很大的關係。

像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的功臣,卻沒有一個善終的。兵仙韓信、劉邦的連襟樊噲等,最後都不得善終。

但在我國曆史上卻有這樣一個帝王,他不殺功臣,因此追隨他打江山的臣子們最後基本都得到善終。他就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

劉秀是劉邦的第九世孫,也許是因為受到劉邦誅殺功臣給後世留下罵名的緣故,雖然同為劉姓皇帝,劉秀在登基以後,只是削弱了他手下將領們手中的兵權,而沒有傷及他們的性命。因此,我們可以在他的手下看到許多功高震主的將領,最後都得以善終。

一、鄧禹。

鄧禹和劉秀是太學的同窗,知道劉秀起兵造反後,鄧禹不遠千里跑到河北追隨劉秀。從此隨著劉秀東征西戰,立下赫赫戰功,曾官拜徵西大將軍,高密候。劉秀去世後,他還輔佐劉秀的兒子漢明帝劉莊。

不但鄧禹自己一生仕途順利,他死後,他的家族也得以繼續風光延續。東漢著名的女政治家鄧綏就是出自鄧禹的家族。

二 、馮異。

馮異是在昆陽大戰時認識的劉秀,被劉秀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在劉秀最困難的時期跟隨劉秀,幾次救劉秀於危難之中。因為人低調,又不喜爭功,次戰後論功行賞時他都一個人悄悄跑到一邊,背靠大樹被人們戲稱為大樹將軍。

三、吳漢。

吳漢原是一名馬販子,以販馬為生,一次偶然的機會認識劉秀。從此跟隨劉秀,在劉秀平定河北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後被封為大司馬。

在東漢朝,像這三位一樣的將軍一共有28位,他們被稱為雲臺二十八將。這二十八個人無一不是像韓信那樣的能臣,但他們的結局卻和韓信大不相同,都得以善終。


沉香品歷史


為大唐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天子保駕護航的郭子儀,無疑是歷史上功高震主,卻得善終的第一人。

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也是功高震主,卻得善終之人,但比起郭子儀,曾國藩的自保之道多少顯得太處心積慮,太糾結,沒有郭子儀來的坦蕩,更缺少郭子儀的赤膽忠心,君子風範。

當然,曾國藩稍遜一籌也是有原因的,一者郭子儀是武人出身,曾國藩是文人領兵,兩人骨子裡秉承的東西不同;二者唐朝的君臣關係也是清朝無法比擬的,大唐可以做到君臣同德,大清卻無法實現滿漢同心。

但歸根到底,還是因為郭子儀有大胸襟、大智慧。

郭子儀這個歷史人物很值得品讀,一身的正能量,千百年來也是難得一遇。他功起玄宗末年的安史之亂,克河北,收兩京,戰鄴城,大唐的國運幾乎系在他一人身上;安史之亂後,他又計退吐蕃,二復兩京;之後又說服回紇,再敗吐蕃;完了又威服叛將,平定河東。

真正的”以身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大唐江山社稷的再造之人。

但話又說回來,功勞大到如此程度,在歷史上一般是難有善終結局的,但郭子儀不僅善終了,而且還是“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嫉,窮奢極欲而人不非之。”

主不疑功,眾不嫉位,人不非奢,如此“高調”,郭子儀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讓咱們由大處朝小處說。

在大處,郭子儀不貪權,不戀權。天下無事時,皇帝命其歸野就歸野,絲毫沒有擁兵自重的意思;國家有難,皇帝令其出山就出山,從來沒有絲毫怨言,更沒有見危要價的念頭。

為江山社稷如此赤膽忠心,說起來容易,手裡握有重兵的時候就難了。

正是因為這屢黜屢起,忠心無二,從無怨言,大唐四朝天子才會如此倚重於他。

在郭子儀身上,這樣的大胸襟、正能量很鮮明——讓人心服口服的赤膽忠心,從來不在口頭上,也不在人生巔峰時,它只在起起伏伏,榮辱交錯的人生過程裡。

榮不驕,辱不怨的典範。

再說小處。

郭子儀的功高蓋主,且能善終,有一點是其他功臣不敢做,也無法比的。歷史上功臣自保求善終,一般都是什麼套路?要麼自剪羽翼,要麼歸隱鄉間,總之功高蓋主之後,久居權位、奢侈無度這樣的公私兩事是不敢幹的。

通俗點說,就是先剪羽翼,再夾起尾巴做人。

但郭子儀的自保求善終,卻是不剪羽翼,不夾尾巴。你看郭子儀,門生部屬很多都高居顯位,但郭子儀一點不避嫌,這些人在郭子儀跟前都跟家奴是的,這威望難道朝廷不忌憚,朝中小人難道不會藉此編造罪名打擊報復?還有,郭子儀的生活太豪了,家產富可敵國,生活奢靡無度,一處大宅子裡就有一千多人,如此高調難道就不怕被人抓把柄?

然而郭子儀卻用他的大智慧、大胸襟告訴了我們,什麼是偉岸君子的坦坦蕩蕩、不拘小節。

剪掉羽翼,夾起尾巴,說到底是不給人抓把柄的機會,是防範。

而郭子儀的做法卻是征服。

當所有人尤其是小人都由衷佩服你的時候,這世上也就沒有所謂的把柄了。

不妨舉幾個很能啟發人的例子。

權宦魚朝恩是個小人,多次想找把柄扳倒郭子儀,甚至幹出過扒郭子儀祖墳的惡事。但郭子儀是怎麼對待這小人的呢?

魚朝恩扒了他的祖墳,他不用手裡的權力興師問罪,而是說這是自己沒管理好軍隊,老天在懲罰自己的不忠不孝。

一次郭子儀進京,魚朝恩想緩和一下關係,邀請他同遊章敬寺。宰相元載提醒郭子儀,當心權宦搞陰謀小動作,謀害你。眾將也紛紛表示擔心,一致主張郭子儀帶三百甲士隨行護衛。郭子儀卻說,我是朝廷重臣,沒有天子命令,他怎敢害我!如果他要這麼做,那就是受皇命,你們這樣動刀動槍,嚴加提防,豈不是想造反?

結果,郭子儀僅帶家僮如約而至。一見到魚朝恩,郭子儀話說得極坦蕩,他說,之所以這樣來,是怕你殺我太費周折。

就這一句話,徹底征服了權宦小人。

御史中丞盧杞長相奇醜,膚色發藍,口才甚佳,心腸卻狠毒異常。一次,盧杞來訪,郭子儀一改往日不拘小節,侍女陪侍左右的做派,甚是莊重地整好衣冠,退去侍女,禮迎盧杞。

事後,家人問他,為何如此?

郭子儀說,盧杞這個人面醜心狠,侍女們見他這副嘴臉一定會嘲笑,此人心胸狹窄,一定會懷恨在心,他日如果得志,郭家必遭災禍。

後來,盧杞果然發跡,但唯獨對郭子儀尊崇有加,不為別的,就因為郭子儀當初尊重他。

所以說,以誠待小人,心胸狹窄之人,往往更顯一個人的智慧、胸襟。

小人都被集體徵服了,禍事的根源自然也就扼殺了七七八八。

最後說的這件事也很值得深思。郭子儀被封汾陽王后,王府豪華講究,但有一條,從不關門,一切人等均可自由出入。

不僅如此,在府內,郭子儀平易近人甚至到了讓人嘲笑的程度,妻女洗個頭,他可以當著部下的面侍奉左右,一會添水,一會拿毛巾啥的。

不關門,那是因為君子坦蕩蕩,王府雖奢,但無秘密,無秘密就是無異志。

對世人無戒心,世人又豈能對他有戒心。

侍奉妻女,那是因為君子真實,雖位高權重,但卻始終是個真實的人,通透的人。

如此真實,世人又豈能對他心生猜忌。

大處赤子心,小處坦蕩蕩,如此郭子儀其實是一部為人處世的教科書,不管你是功高,還是無為。


黑句本


一,諸葛亮,在勸劉備為漢中王的勸進表裡,勸進大臣依次是馬超、諸葛亮、關羽、張飛、黃忠、法正、李嚴,馬超排在第一,主要是馬超原來跟劉備一樣是一方諸侯,而諸葛亮是排在關羽和張飛之前的。

劉備進益州後,得到五百黃金、一千白銀、五千萬錢、千匹錦的賞賜的共有四個人,分別是諸葛亮、法正、張飛、關羽。劉備稱帝之後,諸葛亮被封為丞相,錄尚書事,劉備臨終前,託孤於諸葛亮,並讓劉禪稱諸葛亮為相父。

劉禪稱帝之後,再加益州牧,蜀漢政事,不管大小,都由諸葛亮來處理,這個時候諸葛亮已不僅僅是功高震主了,完全可以功高換主了。諸葛亮雖然是權臣,但他是一個忠心的權臣,自然不會像曹操與司馬懿,去搶劉備的江山,最終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得以善終。

二,王翦,王翦是秦國名將,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為四大名將,但是白起被秦王所殺,李牧被趙王所殺,廉頗被迫離開趙國,跑到魏國去,最後病死於楚地,只有王翦的結局是最好的,因為他會審時度勢。

秦滅六國裡,功勞最大的是王翦、王賁父子,六國幾乎被王翦父子所滅,當秦王趙政將六十萬秦軍交給王翦的時候,王翦知道秦王趙政是很猶豫的,因為這個是秦國的全部家當,秦王趙政是很擔心王翦的,畢竟只要王翦有野心、反心,那麼秦王是要換人的了。

正因為如此,王翦就向秦王趙政求田問舍,不斷的派人去向秦王趙政索要田地與屋舍,這樣子,秦王趙政才徹底放心,王翦也最終率領秦軍打敗了楚國,當他得勝的時候,他選擇的是歸隱山林,沒有再率軍打仗了,自然得以善終。

三,蕭何、張良為什麼要將他們兩個放在一起呢,因為他們兩個是漢初三傑之一,而且另外一個韓信,也因為功高震主,最後被呂后殺於長樂宮的鐘室,蕭何是通過自汙的方式,多買一些田地和屋舍,代表自己沒有野心,雖然被劉邦下了獄,但是沒多久還是放了出來,最後得以善終。

而張良,更是簡單明瞭,在幫助劉邦取得天下的時候,劉邦想要賜給他三萬戶的時候,他選擇了拒絕,只要了小小留縣做為自己的封邑,因為這是他與劉邦第一次相遇的地方,張良之後選擇了歸隱山林,但是在劉邦要廢立太子的時候,他又出來說話了,後面還幫呂后出主意,讓呂后請出商山四皓,最終劉盈的太子之位就保住了。


歷史簡單說


功高震主,卻善終。我想起了白起和王剪這一對立面的秦國大將。


長平一戰,白起成“殺神”,終其一生,大小七十餘戰,零敗績收場,號稱“戰神”。有人統計過,戰國戰死的人,一半和白起有關。

但他被賜死在杜郵。

秦王到嬴政這代,歷史選擇了王剪和王賁這對父子。早在嬴政舉行成人禮,嫪毐兵變時,王剪領兵鎮壓,後參與滅六國之戰。


最精彩的還是滅楚國,李信說:“王,給我二十萬大軍滅楚。”但王剪堅決六十萬。嬴政考慮會兒,選擇了李信,王剪稱病歸家。沒想到,嬴政再次跑到頻陽,請王剪出山,肩負滅楚重擔。

攻下楚國國都後,王剪即刻上書,告老還鄉,急流勇退。


兩人都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二,但結局顯然很大不同,王剪最終善終了。司馬遷曾用“尺有所長,寸有所短”來評價二位。

這是個很明顯的例子,張良號稱謀聖,國士無雙,助劉邦奪取天下,被稱“漢初三傑”,相比起韓信,他也善終。


另外李靖也是個代表例子,李靖號稱“唐初軍神”,不光會打仗,還著作出眾多被後人所稱讚的兵書。

兩月不到,他平定江南最大的割據勢力南梁,由此嶄露頭角,然後安撫嶺南、平定輔公祏,李淵曾誇耀李靖,“古代白、韓、衛、霍四大名將,無一人比肩李靖,是讓蕭銑、輔公祏的膏肓之疾。”

貞觀四年,李靖擊滅東突厥,一雪前恥,迎回蕭皇后。之後又在貞觀八年,攻滅吐谷渾。這兩次出征,李靖足已功高震主。

但先是御史大夫蕭瑀彈劾李靖治軍無方,李靖被訓責,後是高甑夥同唐奉義汙衊李靖謀反。從此,李靖闔門自守。


一些兵士搶奪頡利可汗帳前的珠寶,多大點事?李靖會謀反嗎?最終查出來純屬虛假。但是李世民已經猜疑了,估計和李靖談談心,李靖收斂,閉門不出,謀求善終。

等等例子,作為臣子應該主動謀求“急流勇退”之道,該低調還是低調。大清相國中,陳廷敬等、忍、穩、狠四字後加一個“隱”字,不無道理。


三叔小記


中國曆朝歷代,最為開明的就是唐朝了,沒得哪一個少數民族不服王化,唐太宗尊稱為“天可汗”。

唐朝疆域極廣,這些就全靠李世民手下的那一幫大臣了,作為唐朝的開國功臣,所有人都是善始善終,沒有哪一個是被李世民排擠而丟掉性命的,除了侯君集因為反叛,但李世民仍然留下了侯君集一子,將其畫像掛在凌煙閣。凌煙閣上二十四圖,畫著每一個大唐的開國元勳,文有房玄齡杜如晦,武有秦瓊尉遲敬德,又有李靖徐世績等軍事大家,相比歷朝歷代的帝王心思,劉邦上位後貶謫開國元老,趙太祖杯酒釋兵權,朱元璋猜忌功臣,李世民算是最為顯示天恩浩蕩的了。


三江縱飲


大凡功高震主的人,都是在一個新王朝建立過程中立下過汗馬功勞。而這些人最終的命運卻是飄浮不定的,一方面皇帝猜忌,隨便找個藉口就禍從天降。另一方面居功自傲,把持不住自己落個身敗名裂。

那麼,歷史上有沒有雖然功高震主卻得善終的人呢?

肯定有,而且還很多。就拿漢朝來說吧,漢高祖劉邦對自己那幫一起打江山的窮哥們兒就不錯。而且,這幫人跟隨他出生入死,都立下了不世之功。比如蕭河、張良、曹參、周勃、夏侯嬰、灌嬰、樊噲等,就連半路上車的陳平也都善始善終,封侯拜相。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和司馬懿也是兩位功高震主的功臣,諸葛亮震的是後主劉禪,司馬懿震的是曹丕、曹睿和曹芳。沒有諸葛亮蜀國就不可能立國四十多年,同樣如果沒有司馬懿,魏國也早就被諸葛亮拿下了。二位也稱的上是千古風流人物。

唐朝開國功臣更多了,無論是幫助李唐打江山的,還是幫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建功的,其中大部分人都得到了優待。李世民還為他們凌煙閣畫像,也算是對他們的功勞推崇備至了。

其實,功高震主的人並不是都得不到好下場,關鍵點還是做人的原則問題。明太祖朱元璋殺了那麼多的臣,但也有幸免於難的,比如徐達和湯和。當然,湯和最終客死他鄉,是被他的不爭氣的兒子給害了。


國史春秋


功高、震主、善終,這樣的人不算太多,比較有名的有西漢的張良、平定安史之亂的唐朝汾陽王郭子儀等,但是可能是受今天(9月18日)這個特殊日子影響的緣故,我想到了張學良。

首先得要切題不是,先看功高:張學良對蔣介石這個“主”最起碼有兩大功:一是1928年12月29日頂住奉軍內部和日本關東軍壓力,實行“東北易幟”,服從國民政府,使蔣介石完成了形勢上的統一全國。當然這對國家也是一功。

第二功就和張學良的第一個“9月18日”有關係了。1930年,蔣桂馮閻中原大戰爆發,戰爭打了幾個月,本來反蔣勢力佔優勢,但是在蔣的分化瓦解下,西北軍幾個將領反水,優勢轉到了中央軍這邊。一直在東北觀望的張學良在1930年9月18日發佈和平通電,並把東北軍開進關內,支持蔣介石。反蔣勢力無力再戰,蔣介石取得了勝利。然而,東北軍的勢力也延伸到華北,蔣介石也投桃報李,任命張學良為僅次於自己的副總司令,後又晉升陸軍一級上將。一時風光無兩!

1931年9月18日,日寇發動九一八事變,進攻東北,張學良時在北京,下達了不抵抗命令,東北淪陷。雖說丟了東北,但是與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不算不合拍,因此在蔣那裡,還不算大過。他也正好趁此機會吧東北軍調往西北剿共前線,達到與紅軍兩敗俱傷坐收漁翁之利的目的。

再看震主:剛才說了,東北軍勢力進入華北當然就已經震了主,而九一八事變後蔣也把東北軍調往剿共一線開始削藩了。可他萬萬沒有想到,張學良這次不但震主,還“扣主”,1936年12月12日,和楊虎城一起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這對蔣是震主,對將來新中國的主人卻是大功一件!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張學良親自送蔣介石回到南京,從此失去自由,先後被蔣氏父子軟禁在大陸和臺灣,直到蔣經國去世後的一年多1990年重獲自由,1995年移居美國夏威夷,直到2001年以近101歲高齡在檀香山逝世,絕對的善終啊!雖然失去了幾十年自由,但是和楊虎城比起來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楊虎城全家在1949年9月都被殺了,連秘書保姆小孩都不能倖免。而張學良雖然行動受限制,但是物質上並不受委屈,還經常有黨國要人來探望,身邊有一往深情的趙四小姐陪伴,加上張少帥心胸寬廣,不鑽牛角尖,高壽善終也就不奇怪了。

據張學良晚年回憶,1949年蔣介石在大陸失敗,覺得失敗原因之一就是殺人太少,因此大開殺戒,楊虎城就是其中之一。本來也要槍斃張學良,張自己認為是蔣夫人宋美齡救了他,說如果對張學良下手就離開臺灣。但據知情人回憶,應該是宋子文說的話,而且是在1936放蔣以後說的,說如果對張不利就出去宣佈內幕云云。個人覺得還有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當初西安事變張學良從一開始就絕無殺蔣介石之意,這點和楊虎城是不同的,這也是造成兩人命運不同的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