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临朐红色故事——瑞庄风云

临朐红色故事——瑞庄风云


沂山红色故事之官庄起义


大家都知道沂山百丈崖。沂山百丈崖瀑布飞流直下、奇观天成,为江北瀑布之冠,因而闻名遐迩、妇孺皆知,成为沂山旅游的经典品牌。可是您知道吗,在沂山地区还有两个地方也叫做百丈崖。一个是位于玉皇顶西南、圌崖西侧的西百丈崖;另一个在巨洋湖畔、黄山村前,被誉为小百丈崖。小百丈崖虽然无水,可壁直如竖,排列有序,崖色素雅,石形朴拙,风光亦甚为奇异。中共临朐县委的诞生地瑞庄,就位于沂山脚下小百丈崖的旁边。

瑞庄村西有泉。泉水打村子中流过,因溪水环绕,早晨的天空雾气迷蒙,形如烟霭蒸腾,得名“瑞烟”。自明初立村,便以烟命名。瑞庄自古人杰地灵,英雄辈出。临朐较早的共产党员、第一届县委委员王宇坤就出生在这里。他九岁上学,品学兼优,1935年入济南乡村师范学习。济南乡村师范较早地建立了党的组织,成为临朐党的建立和发展的摇篮。在“七七事变”之前,临朐有一部分青年学生来此求学,有的在学校里就已经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如于杰、孙蔚兰、于超、李本修等。就是他们接受了革命教育,把党的种子带到了临朐。其中于超和李本修是五级,于杰、孙蔚兰是六级,王宇坤是七级,算他们中的“小学弟”。

“七七事变”,也就是“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开端。“七七事变”后,济南乡村师范南下流亡,于年底被迫解散,于杰和王宇坤回到了家乡。当时于超和李本修已于暑假毕业,在本县的书院小学当上了教员。他们便经常聚到一起,讨论建立党的组织和进行抗战的问题。可是当时他们都与组织上失去了联系,只好派人四处去找关系。先是找到了赤涧的吴祝存,听他介绍,鹿皋柳子王逸少有党的关系,并拉起了部分武装在柳子集训。他们收集了一些枪支给他送去,还没来得及接头,这部分武装就拉到胶济铁路以北去了。后来他们派在地方上入党的高奋去铁路北找十支队联系。高奋在部队上活动了一段时间,仍没有接上关系。于是,他们又到博山找淄博特委,通过益都的陈锡德找清河特委,到处瞎跑乱撞。当时他们都是些人生阅历有限、在社会上没有地位的青年学生,如此不安分地四处活动,有的人为他们担心,有的人对他们讽刺挖苦,说:“这些毛孩子不知道天高地厚,早晚把脑袋跑掉就好了。”其间又有一段插曲,清河特委的李云鹤答应派胡××到临朐帮助恢复党的关系,结果只是说来,到头也没有来。大家便在一起开玩笑说:“胡来,胡来,真是胡来。”当做一件笑话,给当时紧张、苦闷的生活增添了一丝新鲜的空气。

可老天不负有心人,1938年秋,于杰到鲁东南特委找到了景晓村,终于接上了党的关系,并把临朐党的领导关系介绍给淄博特委。他从鲁东南回来后,根据上级指示在瑞庄王宇坤家召开了会议,研究成立临朐县委事宜。在会上,他谈了到鲁东南找党组织的经过,说明领导关系已转到淄博特委,并传达了上级发展党的通知。会上经过讨论,决定推举于杰任县委书记,李本修任组织部长,于超任秘书,第一届临朐县委就这样成立了。

县委成立后,以“八支队临朐工作团”的名义公开活动,中心任务是收集民间枪支拉武装,成立临朐独立团。在此期间,县委领导班子进行了充实,党组织也逐渐扩大,在一些村庄建立了党支部,成立了青救会、妇救会等群众组织。根据党员的分布情况,先后建立了三个区委,即弥东区、弥西区和沂山区。临朐抗日的烽火从瑞庄燃起,渐成燎原之势。


临朐红色故事——瑞庄风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