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歷史上的武大郎是個怎樣的人?

天下歷史風雲


武大郎又高又大,的確“死不瞑目”。人人都知道《水滸傳》和《金瓶梅》中的武大郎和潘金蓮,一個是又矮又醜的冬瓜,一個是淫蕩惡毒的婦人。武大郎和潘金蓮幾乎成了醜陋和淫蕩的代名詞。其實歷史上武大郎和潘金蓮是真有其人的。但是歷史上真正的武大郎並不是《水滸傳》中所寫的那樣,而是一個與之截然相反的人物。

在《水滸傳》中,武大郎和武松是山東清河孔宋莊人,也就是現在的河北省邢臺清河縣武家村人。實際上歷史上的武大郎是明朝永樂年間人,名叫武植,夫人潘氏,明初由山西晉陽遷到山東清河居住。

武植從小就好學,喜愛詩詞練武,由於幼年喪父,從小就在有著一河之隔的黃金莊的潘家當學徒。在幹完白天工作以後,到了夜間就自己學習,清晨勤練武功。潘家見武植少年有為,長得玉樹臨風,並且得到四周有識之人的好評,都說他以後必能成大器,所以將女兒許配給武植。

武植後來在中年得中進士,並出任山東陽穀縣縣令。他為官清廉,在任時除暴安良,深得百姓愛戴,可見他是一個非常正直並且有一定才能的人。

但是這樣的一位好官怎麼就成了賣燒餅的“三寸丁谷樹皮”了呢?在清河有這樣的一個傳說:武植少年的時候有一位王姓(一說姓黃)同窗好友,與武植特別要好,並且結為兄弟。王某在武植少年時候經常資助武植,武植非常感激並且明確表示將來與他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在進京趕考時,武植中了進士,王某卻名落孫山。後來武植被放任到陽穀縣做縣令,在任期間,時時不忘自己的清貧出身,為清苦百姓任勞任怨,經常深入民間,解決他們的疾苦。

這時,王某家道落敗,後來家遭到大火,都沒有地方居住了,實在無法生存下去。在想盡了一切辦法之後,他想到了結拜兄弟武植,就到陽穀縣去找武植。到了陽穀縣的第一天,武植熱情地招待了他,並且安撫他,自己一定會幫助他的。可是之後,王某一直住了半個月,再也沒有見到武植,便以為武植搪塞自己,富貴之後便不想幫助自己,一怒之下不辭而別回到清河。

在路上,王某越想越有氣,就編造了武植在陽穀不是做官而是賣燒餅,人也不是一米八,而是身材矮小的“三寸丁”,他的夫人潘氏金蓮也不是賢妻良母,而是水性楊花、紅杏出牆的蕩婦。

但是等王某到了家中,見到自己老家原來的地方蓋起了新的宅院,甚是華麗,自己便不敢進入,猜想是自己的妻子將祖宅賣掉了渡難關。正在外面胡思亂想的時候,他的夫人從院內走了出來,問他到了家中為什麼不進。王某急忙問是怎麼回事。夫人告訴他,他走了沒幾天,武植就給家裡送來了許多銀兩,讓他們重新修繕一下房屋,並置辦了一些生活必需品,還常常派人來照顧他們的生活。

王某聽了以後羞愧難當,非常懊悔,知道是自己誤會了武植,是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於是他馬上回到陽穀縣,找到了武植,當面向他道歉,承認是自己編造了他的故事。

武植也對他說,當時是因為陽穀縣有好多事情要等待自己去處理,所以一時沒有時間來招待他。武植也一直都把他當做自己的親兄弟,認為兄弟之間不用那些虛情假意,沒想到他誤會了。王某聽了以後非常慚愧,於是又請人寫了許多讚頌武植的故事,一邊走一邊到處宣揚,希望能以此挽回對武植的壞影響。可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王某的匿名帖早就在陽穀和清河傳開了雖然武植並不在意,但是沒有想到的是,施耐庵卻將這一荒唐事寫進書裡,後來又有人寫進了《金瓶梅》。

武植生前此事影響並不大,但是後人卻備受困擾,他們為了將這千古奇冤正名,一直保留著自武植以後的家譜,上面記載著從武植遷徙到清河縣以後的族人的記錄。現在到清河縣就能見到武植墓和碑文。並且有自稱是施耐庵的後人畫家親自送給武家後人的一幅字畫,表示代自己的祖先對名譽深受傷害的武家和潘家給予正名。但是無濟於事,所以他們一直無可奈何。

此外,據說武植墓被髮掘時,發現楠木懸棺。根據出土的武植遺骨推算,其生前身高至少一米八,這也證明了他根本不是施耐庵筆下的“三寸丁谷樹皮”形象。而西門慶是古代文學中一個有名的形象,但是歷史上並無其人。不知你是怎麼看啊?期待你的點評。

天天開心歷史


《水滸傳》中的武大郎身高不足五尺,而且長相醜陋,從小死了父母,靠賣炊餅養活自己和武松。更慘的是如花似玉的老婆潘金蓮給他戴了頂大大的綠帽子,最後還把他毒死火化了!


歷史上真實的武大郎卻是180度大轉彎,武大郎原名武植,出生在清河縣武家那村,不僅身高八尺而且儀表堂堂,雖然出身貧困,但是中年考取了進士,做了陽穀縣令。離武家那村不遠的黃金莊上住著貝州潘知州,他很喜歡武植,把自家的千金——知書達禮的潘金蓮嫁給了武植。兩人恩愛和諧,生育四子。

為什麼在《水滸傳》裡,武大郎被黑成這樣一個矮窮矬的人呢?!這和武植一個叫黃堂的好朋友有關。黃堂家遭火災,投奔武植家,武植熱情的接待了他,好吃好喝伺候著,但是一連半個月沒有蹤影。黃堂想借錢回家蓋房都沒機會,感到很羞恥,覺得武植是看不起自己,當要飯的打發呢!於是一氣之下離開了武植,一路無中生有的散佈武植的謠言。俗話說“好事不出門,壞事行千里”,傳來傳去,傳到了施耐庵的耳朵裡,正愁沒有素材呢!於是武大郎就走進了《水滸傳》,成了人們電視中看到的形象。黃堂到家看到一座新的府邸拔地而起,才知道是武植揹著他建造好,給他的驚喜。恍然大悟,悔之晚矣!

武植墓誌銘這樣寫的:“武公諱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愛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公先祖居晉陽郡,系殷武丁後裔,後徙清河縣孔宋莊定居。公幼年歿父,與母相似,衣食難濟。少時聰敏,崇文尚武,尤喜詩書;中年舉進士,官拜七品,興利除弊,清廉公明,鄉民聚萬民傘敬之。然悠悠歲月,歷歷滄桑,名節無端詆譭,古墓橫遭毀劫,令良士賢婦飲恨九泉,痛惜武公,以示後人,是為銘記焉。”

後來武植墓被發現,武植身高居然一米八,施耐庵後人也給武家道歉。

至於為什麼武大郎在武漢很受崇拜,那是因為武大出來的一般被人戲謔為武大郎,而這裡出了好多厲害角色,像雷軍、孫宏斌、王健林等,讓人不敢小覷,所以武大郎在武漢是褒義詞!


墨梅逸清寒


歷史上的武大郎是個大帥哥!

《水滸傳》相信大家對此再熟悉不過了,一百零八位好漢個個都令人心生敬佩。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武松,他英勇無畏,剛直正氣,那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他的哥哥武大郎。

想必大家的印象都停留在那個又矮又醜每天以賣炊餅為生,後被妻子潘金蓮設計毒害而死,他的一生實屬悽慘悲涼。到後來人們在研究中提出一個疑問,武松玉樹臨風,一表人才,哥哥武大郎怎可能是這般模樣?

其實歷史上真實的武大郎如果與武松相比的話,武大郎會更勝一籌。武大郎原名武植,身高八尺而且相貌堂堂,因自小喜愛讀書,渾身散發著書香氣息,看到這裡,是否感到武大郎的形象在在自己腦海中完全顛覆?

接下來我們再來仔細說說, 歷史上的武大郎家庭條件並不優越,所以從小就立志參加科舉考試,希望通過知識改變命運,成年後依舊在家苦讀赴考。

當時清河縣土財主潘家千金,也就是潘金蓮,一眼就相中了武大郎。可想而知真正的武大郎是非常帥氣文雅的,而且他還是清河縣遠近聞名的才子。所以歷史上真實的潘金蓮就是一戶千金大小姐,一生也沒做過什麼害人害己的事!

之後他成功考上功名當上了縣令,在職期間,他為官清廉,以身作則,有勇有謀 ,敢於直面抨擊黑暗的官場。他時時刻刻都為百姓著想,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官。而且他和潘金蓮日子過得舒坦。

而《水滸傳》中之所以把他們兩口子描述成那般不堪,那是因他交友不慎導致的,起因是由武大郎的朋友黃友堂因家中失火向武大郎求助,武大郎想私下幫他修建所以並沒有借錢給他。黃友堂非常氣憤,就醜化武大郎的形象併到處散播謠言,人們以訛傳訛,最後便有了書中的模樣。


而黃友堂到後來才知道,武植早就在他老家給他蓋了房子,還買全了傢俱和農田,他一下子覺得自己做得太不是人,心生愧疚的他想要去解釋自己親口所傳的汙穢謠言,卻沒人相信了。


白話歷史君


提到《水滸傳》中的武大郎
大家都會想像出一個身材矮小

相貌平平還十分懦弱的男子形象
但直到武大郎的棺木被打開
這個欺騙了世人800年的騙局才被揭穿

在元朝時,一戶姓武的人家搬到了孔宋莊

在這裡男耕女織

這家人有個叫武植的兒子

正是武大郎的原型

武植家境貧寒卻非常好學

他也很聰明,並且文武雙全

中了進士後成為一個小縣城的縣令

為官清廉、為人也樂善好施

被人尊稱為武大

武植的妻子也出身名門非常賢惠

1946年武植的墓被武氏族人挖出

根據推斷他的身高至少1米8

那麼他怎麼就成了《水滸傳》中的武大呢

原來武植有一個同窗好友

在考試時不幸落榜

屋漏偏風連陰雨

家裡的房子也被大火燒沒了

於是找到武植並想向他借一筆錢

武植在接待了好友一面瞭解情況後

就讓人著手幫好友蓋房子

自己則忙於政務

這個同窗認為武植有意躲避他

不想幫他的忙

覺得自己交錯了朋友

很憤怒地離開了武植管轄的縣城

他一路走一路敗壞武植的名聲和形象

寫了武植很多的壞話

武大郎身材矮小的說法也有他的“功勞”

在他回到家看到嶄新的房子

從妻子那瞭解真相後

頓時後悔不已

但他特意寫下的字和作的畫都已經被很多人知道

尤其是正在尋找素材的施耐庵

更是專門記了下來

當然武大形象被詆譭不僅是因為他

還有《水滸傳》中的一個有名人物

西門慶的手筆

作為小說中和武大郎妻子關係密切的人

西門慶和武植最大的聯繫

就是西門慶想要霸佔

一個名叫吳大的小老百姓的炊餅店

卻被武植給辦了

因為這件事西門慶懷恨在心

詆譭武植也是個賣炊餅的

把吳大的形象強加在武植身上

並造出了一些莫須有的謠言

到現在依然有很多人被矇在鼓裡!


穿著旗袍品歷史


前半身人生贏家,後半生悲劇背景,由武大郎看人生。

話說武大郎同志,那是家喻戶曉人盡皆知,在當時和平富裕的大宋王朝,安安穩穩的過著自己的小日子。武大郎同學,家庭背景如何,由小說描述,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家庭狀況還是不錯的。

有房子:還是獨棟別墅,

有事業:還是最熱愛的賣炊餅。

有兄弟:還是一個英雄好漢,足夠做靠山的兄弟。

有房,有事業,有兄弟,那他的人生該擔心什麼?唯一的擔心不過是怕自己五短身材,相貌萬千,貌似日本人。最後討媳婦困難。可是這問題,在他看來也不是問題,當他缺老婆的時候,就有一個貌美如花的潘美女屈尊下嫁。

最後,我們可以得出,前半生的武大郎同志真是人生贏家啊。

當我們還在為買房發愁,事業不順,女朋友難找而頭疼的時候,其貌不揚,貌不驚人,五短身材,日本人附體的大郎同學,已經五子登科成就人生贏家啦。羨慕嫉妒恨有沒有?

可惜他的人生贏家之路在老婆進門兄弟回家,未來一片光明之時戛然而止。

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倚,人生得意莫張揚。福禍之分往往都在一瞬間,有人因毒,有人因賭,有人因墮,有人因色。

武大郎同學就是典型的,因色得禍。

美麗可人的潘妹妹,其實只想做個持家有道的賢妻良母,那知被魁梧有力的武二郎勾起心中愛的火花,看著五短身材,面相萬千的武大郎,又看著自己如花美貌,不禁悲從中來。

不平等,不平衡的扭曲心理開始控制內心。

於是,一出出鬧劇開始,先是色誘武二郎被忠義無雙正直的武二郎大聲呵斥,“嫂嫂自重。”後又三番四次色誘不止,惹的武二郎完全無法招架,連家都不敢回,只好藉口出差避禍,就怕自己一是把持不住做出對不起哥哥的事情。很多人肯定會問,武二郎如此英雄真會做禽獸不如事情嗎?其實吧,食色性也本是人之常情,在好的定力,如花似玉外加各種勾引,這世界真沒幾個柳下惠也沒幾個楮淵(中國歷史最淫公主劉子玉追求目標)

當不平衡情緒成為潘美女心中的主旋律,禍事就來啦。

那房屋二樓窗戶的小意外,讓浪蕩子西門慶,見到人生驚鴻一頻,所謂浪蕩子就如現在無數二代們一樣,見一個愛一個,於是各種手段開始啟動,先是側面打聽,原來是深藏閨中的小娘子一枚,老公還是個五短殘廢,小康之家,大富大貴都算不上,那還有不佔便宜的道理。

於是,深受西門慶敬愛的王婆登場啦,登場幹嘛?探口風啊,在王婆婆各種打聽,側面驗證之下,心有不平衡的潘妹妹終於吐露心聲,原來這是一樁你不情我不願的婚姻,雖然大朗百般愛護,奈何佳人早已積怨已久。

於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夜晚,夜黑風高的早上。

挑著扁擔出門買炊餅的武大郎,剛剛被賢惠的媳婦送走。

那曾想自己的賢惠媳婦就在王婆的安排之下,和風流浪子西門慶來啦一次為啦愛情的約會,咳咳,愛情這個東西本身很寶貴,也很值錢,有句詩說的好,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但是和內心的自由奔放相比,所謂的忠貞顯得特別廉價

一個是年少多金,身材魁梧,氣質不凡的花樣美男

一個是小康溫飽,五短身材,氣象萬千的中年大叔

你說你一個不是宋思明那樣的魅力大叔,不是吳秀波那樣的中年帥哥,悄無聲息的霸佔美嬌娘,還深藏閨中,還不讓人見到,這不是暴殄天物嗎?

所有的禍事,往往都是人性的顯露。

一次約會,一次深談,美麗的潘金蓮向英俊的西門慶吐露出心聲,於是自然而然的,二個人開始甘草烈火,這烈火如火如荼,能將所有的所謂倫理道德,忠貞本性燒的面目全非,支離玻碎。無數金錢,無數身體的快樂,無數在大朗身上無法得到的期盼和內心安慰,在西門慶哪裡都得到完美的答案。

徹底沉淪的小媳婦潘美女開始沉迷於西門慶不可自拔,因為愛情,他們一次又一次突波道德的底線,因為愛情他們無數次做出驚人之舉,知道最後投毒下藥,將唯一能阻止他們在一起的障礙物武大郎給殺死。

悲劇的武大郎,直到死那一天,都在幻想著這一切都不是真的。

但是現實的殘酷讓他明白,所有的美好都是虛幻的,於是在生命彌留之際,無數次呼喚自己的兄弟,一次又一次,直到生命落幕。

一個好人,就這樣無情的被髮送啦最終的好人卡。無數男同胞們,你們看出來沒有?好人卡好人卡,最終的歸宿不過是身死業消。所以別如此痴迷。

那麼武大郎最終為何如此悲劇

其實根源很簡單,不是他太醜,也不是他不夠愛自己的媳婦,歸根結底不過是,他們二人的結合從一開始就是個錯誤,就是一個被詛咒的婚禮。

長的矮,長的醜不是錯誤,看看我們馬雲,馬爸爸,那如外星人一樣的尊容,可是奈何人家有才啊,最後用才華俘獲愛情,又用自己的才華創造無數財富,成就傳奇人生。

讓我們在回看武大郎,一個又矮又醜還不知道上進,整天賣炊餅,只知道老婆孩子熱炕頭的人,又如何能完成潘美美的芳心???

一段不對等的婚姻,最終結局不過是悲劇,作為小生意人的武大郎不就是中國數千萬普通勞動者的代名詞嗎?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為了養家餬口不斷努力,可是天生的才華限制加上後天的身份背景,讓他們的努力往往只是為了生存。

悲劇嗎?其實這才是現實世界。

其實在我看來,武大郎的悲劇是必然的。

只是小說的時代背景是宋朝,那是一個人倫天裡為天的時代,朱夫子的教誨深入人心,於是潘金蓮的故事成為無數賢妻良母的反面教材,可是現實的當今社會,這樣的事情卻是屢見不鮮。

怪只怪當時離婚太難。怪只怪當時理法森嚴,怪只怪當時女權主義不盛行,怪只怪他們毒殺親夫,做事太惡毒。

最後總結如下:對於婚姻而言,門當戶對真的很重要,如果偏偏不信邪想吃天鵝肉,努力吧少年們。

我不覺得潘金蓮有錯,她唯一錯誤就是太過狠毒,不該殺人。

我不覺得武大郎可憐,他唯一錯誤就是沒有認清自己。

錯誤的一對,最後成真,就是代價有點大,好人卡直通死亡!


阿斗不傻


歷史上有沒有武大郎,還真有武大郎,而且還不值一個,就是姓武,家裡排行老大,而那個地方有稱呼哪家有兩個兄弟以上的老大叫大郎。所以武大郎不止一個,有成千上百,是不是這些武大郎中有沒有是水滸傳裡武大郎呢?世界之大無奇不有,說不清還真有這麼個武大郎,個子矮,為人懦弱,老婆把他毒死了或者折磨死了,後嫁人了。也許相似的很多很多,中華民族幾千年,多少磨難呀,說起來都是淚,所以武大郎的遭遇在歷朝歷代都有!然而我認為水滸傳的武大郎歷史上是不存在的!小說嗎?是虛構的,說書人或者施耐庵這人見風是雨的寫作需要而已。有人說,歷史上有個人在外地當官了,姓武,行大,老家人去找他辦事,沒有辦,老家的人懷恨在心,就說人家壞話,說人家怎麼怎麼的,後來以訛傳訛的就說武大郎和潘金蓮的故事了!這話說的,中國人本來就很多是忘恩負義或者無恥小人比比皆是,不足為奇。有的說真是的武大郎,武植,現在在什麼什麼地方,還有墳墓,還有後代等等。有意義嗎?!一派胡言,不必要,還是香港影視劇說得好,故事本是虛構,切勿對號入座,即使是歷史原型的人物,也不必刨根問底,對現實有教育意義或者啟迪意義,甚至是為了娛樂而已!不必再說了!


關良13


大家都知道《水滸傳》中的武大郎和潘金蓮,一個是“三寸丁”,一個是“紅杏出牆”,武大郎矮小丑陋,潘金蓮水性楊花;可歷史上的武大郎和潘金蓮並不是書中所描寫的那樣,真實的武大郎身高有一米八左右,武大郎、潘金蓮和施耐庵都是同時代的明朝人,武大郎還是百姓喜愛的父母官。


武大郎原型名叫武植,字田嶺,河北清河縣武家那村人,他的夫人潘氏,名門淑媛;武植幼年父母雙亡,從小就在隔壁村的潘家做學徒,武植打小就很好學,白天干完工後,晚間就自己學習,早起勤練武功,潘家見武植少年有為,人又身材高大,而且鄉鄰都說他人品好,將來必能成大器,淑媛潘家就將女兒許配給武植。


果不其然,武植中年考中進士,官拜七品,為陽穀縣縣令,他在任期間,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實事,深得百姓的尊崇。


然而武植有一個“豬”一樣的隊友,把他給害慘了。

武植在少年時,就有一王姓同窗好友,對武植特別友好,經常資助他,他們表示今後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後來一同進京趕考,武植中了進士,而這個王姓朋友卻名落孫山,武植就到陽穀任縣令,在任期間,武植不亡自己的清貧出身,為當地百姓任勞任怨。

此時的這位王姓朋友家道中落,家裡又失火,生活過得很艱難,實在無奈才想到了武植,於是就來到了陽穀見到了武植,武植是熱情招待,並安慰他,自己一定會幫他度過難關,可他在武家呆了半個月也沒有見到武植的人,他認為武植是不想幫助他而故意躲著他,,非常惱怒,他不辭而別就回家了。

在回去的路上,他是越想越氣,就沿路貼了許多的大字報,上面盡是各種詆譭武植的話,說武植在陽穀不是做官而是賣燒餅,,人也不是一米八,而是身材矮小的武大郎,夫人潘金蓮更是水性楊花、紅杏出牆等等謾罵之詞。


等這位王兄回到家中,見到自己原來破敗的老屋已變成新的宅院,還添置了許多家當,他急忙問夫人這是怎麼回事,夫人告訴他,在他走後的第五天,武植就派人來把房屋進行了翻修,安置了生活必需品,又留下了許多錢,王姓朋友聽到這裡才知道自己誤會了武植,對於自己的魯莽行為非常後悔,他急忙原路返回陽穀,將自己貼的大字報全部撕掉,見到武植後將自己的所作所為都告訴了他,武植說自己這段時間忙於全縣的生存,就沒有時間陪他,王姓朋友懊悔不以,他又撰寫了許多歌頌武植政績的文章,在原來的地方張貼來挽回對武植的影響。


但人們往往對於負面的新聞比較感興趣,因此武植和潘金蓮的所謂負面消息很快就傳開了,在陽穀和清河是家喻戶曉,也傳到了施耐庵的耳朵裡,他也不經核實就寫進書裡,這下可好,天下人都知道武大郎和潘金蓮的故事了,武植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武植後人為了洗清父親的冤屈,一直保留有武植以後的家譜,記載著武植遷到清河縣以後族人的記錄,現在到清河縣武家那村就能見到武植墓和碑文,並且有自稱是施耐庵後人畫家親自將一副字畫送給武家後人,表達自己的祖先對於武家和潘家所造成的傷害給予正名。


遺產君


 歷史上根本就沒有武大郎。武大郎本就是《水滸傳》原創虛構人物,並無歷史原形。所謂武大郎曾經考中進士,還曾出任縣令,與潘金蓮恩愛到老,完全是近人偽託,牽強附會。

  河北清河縣有一個村子叫做武家那村,在八九十年代,村裡人忽然發現村裡有個老墳頭,是“武植”的墓。最近幾年還修建了武植的祠堂,裡面大講特講武大郎與潘金蓮的恩愛故事,並對施耐庵水滸傳中的抹黑大家批判。

  不過,無論是史料中,還是實物,都無法證明武家那村這個武植,就是《水滸傳》中的武大郎武植,反倒有一大堆的證據,證明二者並無關係。

  武家那村那些人純屬往自家老祖宗身上潑髒水,以吸引所謂眼球。

  為何如此說呢?小編可以舉出三個反證:

  其一,時間對不上。

  據武家那村本家族譜記載,武家那村源自明朝永樂年間,由山西洪洞縣武家、田家、徐家等姓遷徙而來,因武姓較多,故名武家那村。這一點,大家可以百度。

  《水滸傳》中明確說了,武大郎武植、武二郎武松都是清河縣人氏。在武松殺人之後,武大郎搬遷到了陽穀縣居住,之後就留在、葬在陽穀縣。

  武大郎如果真有其人,那也應該是北宋末年人。就算施耐庵影射其人,也應該是元末明初事。可是,施耐庵在明朝建立第三年就已經去世了,水滸傳也已經定稿了,還如何能影射到數十年之後永樂朝的武家那村人?

  其二、身份對不上。

  網上流傳,歷史上真正的武植考中了進士,並且在陽穀縣擔任縣令,為政有方,迎娶名門閨秀潘氏為妻,恩恩愛愛云云。

  這也是假的!如今的明朝史料有許多遺失,但是,有關科舉考試進士名錄,卻完完整整保全了下來,我們翻遍明初紀錄,並無一人叫做武植。就算是把整個大明朝紀錄翻遍,也找不到出任陽穀縣縣令且考中進士的武植。

  要知道古代各地都有縣誌,對於歷任長官都會有詳細記載。陽穀縣縣令根本就無武植其人。

  其三,書裡書外要分清。

  就算是歷史上真有那麼一個人叫做武植,又真有那麼一個人姓潘,兩人還真的結為夫妻。因為《水滸傳》的傳播,兩人受到些流言蜚語,那能怪施耐庵嗎?

  不能啊!

  就如金庸老先生寫了一部《鹿鼎記》,裡面韋小寶的老媽叫做韋春花。然後某地某村真有一個人叫做韋春花。因與小說負面人物同名,於是被人嘲笑,這能怪得上施耐庵嗎?

  抖音上一個流行的段子。老師打電話給家長,說:“您好,我是您孩子的老師,我叫金蓮……”家長忙回答:“您好,潘老師……”

  大家說說,造成這樣的效果,能怪施耐庵嗎?


葉之秋


歷史上的武大郎卻不是這樣的一個人,在歷史上的武大郎是一位身高八尺並且是相貌堂堂的人,他非常的受貝州潘知州的喜愛,貝州潘知州把自己的女兒潘金蓮許配給了他。他們兩位夫妻十分的恩愛。而且潘金蓮還是一位標準的大家閨秀,根本沒有《水滸傳》裡說的那樣,而且後來的武大郎還高中進士,當上了陽穀縣任縣令。武大郎一生清廉,是一位很難得的好官。


但是他因為交友不慎才會變成《水滸傳》裡的武大郎,武大郎有一位好友黃堂,黃堂有年家中失火武大郎知道了以後,悄悄的為他出錢幫他重建,但是武大郎想給黃堂一個驚喜就沒有把這件事告訴黃堂,可是黃堂卻希望武大朗接濟一下他,讓他有錢重建家園,可是武大郎過了幾個月絲毫沒有借錢的意思,他心裡十分的不平衡。於是黃堂非常氣憤的離開了,並且一邊走一邊散播謠言,醜化了武大郎,還說她的妻子。就在黃堂散播謠言的時候被路過的施耐庵聽見了,於是就寫進了《水滸傳》裡,可是黃堂在回到自己的家裡發現一座嶄新的房子,在詢問別人時發現這是武大郎要給他的驚喜,他非常的慚愧於是他就一路解釋回去,跟剛才說的人解釋那是一個謠言。可是施耐庵那個時候已經走了,並且寫進了《水滸傳》裡。於是隨著《水滸傳》越來越多的人知道,武大郎的形象就變成了水滸傳裡的那樣了。直到後來考古學家打開了武大郎的墓葬才發現武大郎的身高居然有一米八,並且發現了武大郎和《水滸傳》裡的完全不一樣。

武大郎的墓碑銘文就是最有力證據:“武公諱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愛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公先祖居晉陽郡,系殷武丁後裔,後徙清河縣孔宋莊定居。公幼年歿父,與母相似,衣食難濟。少時聰敏,崇文尚武,尤喜詩書;中年舉進士,官拜七品,興利除弊,清廉公明,鄉民聚萬民傘敬之。然悠悠歲月,歷歷滄桑,名節無端詆譭,古墓橫遭毀劫,令良士賢婦飲恨九泉,痛惜武公,以示後人,是為銘記焉。”


舊書新讀


一提起武大郎,我們就會很自然的想到潘金蓮和西門慶的風流韻事、武松打虎、武大郎賣燒餅等故事。這些都是來源於明代人施耐庵的《水滸傳》。也就是說從那個時候起人們就知道了武大郎。直到今天我們很多人(包括筆者)對武大郎的認識都基本停留在小說和影視劇上面。其實,據歷史記載,真實的武大郎的確存在過,而且是一個身高七尺的讀書人。怎麼樣,意外不意外?

武大郎,性別:男

官名:武植

籍貫:山東清河縣人氏。

人生經歷:出生貧寒幼年喪父,從小和母親相依為命。他熱愛讀書,性聰慧,且崇文尚武,據記載武大郎中年甚至考中進士(據查明代進士沒有此人,估計八成不可靠)。事業上,他當過縣令,任職期間能夠做到清正廉明,算是一方好父母官。家庭方面,他和知州的千金潘金蓮結為夫妻,兩人和睦恩愛還生了四個孩子呢,一家人好不自在。可以這樣說,武大郎十足是個愛情事業雙豐收的成功人士。

那為什麼我們瞭解的武大郎就是影視劇裡面那個個子矮,面相醜,為人老實巴交的百姓呢?原來這裡面有一個“千年誤會”。

話說當年我們這位武植兄弟混得沒飯吃了,就到一個叫黃堂的哥們那裡去吃飯,睡覺,二人過了一段非常開心的日子。沒成想,他當縣令後,有一天這位黃堂很可能是因為懷才不遇來投奔武植。剛一見面武植就將他安頓下來,好吃好喝伺候著,但是由於每天忙於政務,他天天不著家,日子一長,這位黃兄弟就不高興了:“這武大郎,當了官還不認哥們了,竟然躲著我不見面,恐怕是不願意幫我,真是個忘恩負義的小人”。想到這裡後黃堂便不辭而別,在回家的路上,他肆意捏武植和潘金蓮的謠言,甚至將他朋友西門慶編造說是潘金蓮的“野男人”.......一時間武植的名聲在陽穀縣一落千丈,更有好事者竟然隨處宣揚。總之他將所有的不滿都變成了謾罵、誹謗和嘲諷,就是想搞臭武植。可誰知他回到家中時,武植早已派人送來了錢財。這時,他才發現自己大錯特錯了。但是說過的話早已經不脛而走了。

就這樣慢慢的這些謠言就傳到了施耐庵的耳中,最終也將一個優秀的武縣長變成了一個悲催的矮窮矬。這也許就是為何武大郎在歷史上形象很差的原因吧。筆者在這裡,真替武植不值得啊,著實可悲。

至於此人在武漢很受歡迎,可能是因為武漢大學吧。因為人們都將武大的學子叫“武大郎”。這是一個褒義詞,甚至我們(包括筆者)很多人想做當代的武大郎還不夠資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