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触摸青城:三年两城一焙子

触摸青城:三年两城一焙子

说到呼和浩特的早点,除了烧麦、羊杂碎,你只看看那数不尽的焙子铺就知道,不进馆子吃早点的人,他们的口袋里都揣着什么好吃食。在呼和浩特,人们对焙子的依赖就如同北京人好那一口豆汁儿、武汉人过早必选热干面、兰州人舍不得拉面、西安人执着于胡辣汤、桂林人不变的米粉。清晨无论你多早出门,大街上总会有已经开门的焙子铺,你不知道它是什么时候开门的,更多的人不知道它是什么时候就在呼和浩特扎下了根……

焙子的由来

曾经的呼和浩特也是广袤草原的一部分,是游牧民族的游牧地之一。直至明朝隆庆年间,土默特部落的首领阿拉坦汗统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区。在大青山之阴、黄河之滨模仿元大都破土建城,这座城池具有八座城楼和一座琉璃金银殿。无数能工巧匠耗时三年竣工,起名“呼和浩特”,意思为青色的城。后来明朝廷赐名“归化城”,寓意草原部族归于教化。建城之时阿拉坦汗已年老多病,城池主要由他的夫人三娘子主持建造,三娘子善良谦和,深受部落民众的喜爱,因此呼和浩特又叫做“三娘子城”。

触摸青城:三年两城一焙子

在建城初期,明朝廷一直不允许与草原通商,导致草原上生活物资严重匮乏,甚至连做饭的锅都不够用。然而建造城池动用了大量的民夫、工匠,吃饭成了当时的首要问题。当时三娘子把工匠的伙食工作委派给了从宁夏逃难来的回民部族,因为回族人擅长制作各种面点。负责饮食的回族首领为了报答三娘子的收留之恩,竭尽所能地为部众提供可口的食物。没有锅灶,他们就用平整的两块大石片夹住面团,在篝火上焙烤。这样烤出来的面饼不仅香甜松软,而且特别耐饥,深受工匠们的喜爱。由于是在篝火上焙烤而成,所以大家都管这种面饼叫做“焙子”,这就是现在白焙子的来历。可以说呼和浩特是吃着焙子建起来的城池,而后来的绥远城也耗时三年完成,也是在焙子的陪伴下建成,这时间上的机缘巧合和焙子的故事渐渐形成了民间的一句俗语“三年两城一焙子”。

焙子的制作

触摸青城:三年两城一焙子

做焙子要先将发酵好的白面加上适量的碱面揉匀,将白面的酸碱度调和均匀。面揉得到位,烤好的焙子才会口感上佳,在焙子铺常会看到面案师傅卯足全身的力气和那团硕大的面团较劲。买焙子大可不必费心挑选铺子里众多焙子里最大的一个,因为师傅每揪下一团剂子都会放在身旁的称上看看重量,保证每一个剂子都是足斤足两、童叟无欺。剂子也要揉到位才能继续接受擀面杖的塑形。焙子的种类不下十余种,擀焙子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最简单的当数白焙子,只需来回几次将剂子擀成中间没有突起的元宝状。只见师傅拿起剂子在面板上用力一掷便成了圆圆的白焙子。

触摸青城:三年两城一焙子

触摸青城:三年两城一焙子

触摸青城:三年两城一焙子

触摸青城:三年两城一焙子

与白焙子不同,牛舌焙子的剂子里还要包上胡麻油做成的咸油酥,来回擀成薄饼多次,擀制牛舌焙子的次数多于制作白焙子,要将剂子里的油酥擀制均匀,这样烤出来焙子才味道一致,不会吃到油酥不匀;油旋儿,听起来就比前两种焙子油香味十足,油酥的用料更是足,要想旋儿多且均匀就要将剂子擀得长、薄厚均匀,擀长的剂子被师傅甩起再重重的拍在面案之上,这样来回擀制数次再把长长的剂子卷起,这样旋儿多油香的“油旋”就做好了。

触摸青城:三年两城一焙子

在寂静的清晨,总是会听到焙子铺中传出剂子拍在面案上有节奏的“砰砰”声,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总是称做焙子为“打焙子”这一形象的描述。

触摸青城:三年两城一焙子

触摸青城:三年两城一焙子

烤焙子的炉子很讲究,不是普通的铁炉,而是要用黄土和水制成的黄泥炉子。做好的焙子胚子要先放在炉子上的铁鏊子烙,等面胚一面成型再翻面继续,直到焙子接近八分熟时,掀开铁鏊子将焙子放进炉子内壁上烘烤,这样做出来的焙子才外皮酥脆内瓤暄软,还有扑鼻的麦香。旧时只需一间不大的小屋,里面只要有一面案,一泥烤炉就足够做出喷香的焙子。如今技术和设备越来越完善,除了白焙子和牛舌还是需要泥炉来保持他们的原味,其他的甜焙子,甜、咸油旋儿,糖三角,油焙子等等都可以用电烤箱来完成,大大提高了制作效率。但排队买焙子的场景还是没有改变,可见呼市人对焙子的钟爱。

触摸青城:三年两城一焙子

触摸青城:三年两城一焙子

触摸青城:三年两城一焙子

触摸青城:三年两城一焙子

呼市人对于焙子的依赖不仅是一个个或慵懒或忙碌的早晨;在每逢节日时,人们都会在焙子铺关门前大量购买各种焙子,屯起来做为假期的早餐;更是出门旅行、走亲戚、郊游的必备佳品。焙子耐饥、易于消化,便于携带又经济实惠。焙子经过烘烤之后水分挥发,这样就满足了焙子保存久的条件。在漫长的旅途中你可以吃着焙子喝着开水,也可以来碗泡面搭上焙子,就连吃羊杂碎、稍麦的人,都要买个焙子带进店里,把杂碎、稍麦夹进焙子里吃,组合焙子,好吃极了!

焙子的种类

触摸青城:三年两城一焙子

白焙子

白面原味,硬面无油无馅,形似汉堡,外皮略硬但很有嚼劲,使用传统火炉烤制。

触摸青城:三年两城一焙子

牛舌

因其外形与牛舌头相似而得名。外皮酥脆,内瓤暄软,包有咸油酥擀制而成,与白焙子烘烤方式相同。

触摸青城:三年两城一焙子

油酥焙子

油酥焙子听名字就给人感觉油酥多多的,吃起来味咸,口感软软的,拿一个轻轻一掰就可以看到里面层层叠叠的黄色油酥。

触摸青城:三年两城一焙子

咸油旋

咸油旋分两种,一种饼形一种圆形,呈层层圆环形。油旋顾名思义多咸油酥,烘烤过后外层酥脆内里油香。

触摸青城:三年两城一焙子

甜油旋

油旋的甜口味,外形与咸油旋一样。用的油酥是白糖油酥,在甜油旋快熟时在上面撒上砂糖,看起来很有食欲。

触摸青城:三年两城一焙子

红糖三角

红糖三角,因含糖心且外形是三角形得名。内包有红糖油酥,口感绵软,香甜而不腻。

触摸青城:三年两城一焙子

白糖三角

白糖三角与红糖三角一样,只是内包馅儿料为白糖油酥。口感与外形都与红糖三角相似。

触摸青城:三年两城一焙子

红糖焙子

红糖焙子外形为长方形,是长相最普通的焙子。也包有红糖油酥但较红糖三角红糖油酥更多些,口味更甜。烘烤熟后能看到薄薄的面皮下欲流出的红糖。

触摸青城:三年两城一焙子

甜焙子

与其它焙子用的油酥不同,甜焙子更像白焙子。只是在和面时在面中加入了糖和油,没有加了油酥焙子的油香但比白焙子多了一份淡淡的香甜。

焙子的吃法

牛舌是焙子众多种类中最百搭的一个,无论和什么食物在一起都会有别样的风味。呼和浩特人把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吃货的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用牛舌焙子创造出了许多惊人的美味。

触摸青城:三年两城一焙子

焙子夹烧麦

选用刚出炉的牛舌和刚蒸好的烧麦,从中间将牛舌切开,把烧麦整齐地排列两行。一口下去外脆的牛舌伴着嫩嫩的蒸烧麦,烧麦的汤汁还在口中流动,恨不得把自己的舌头咽下去。

触摸青城:三年两城一焙子

焙子夹杂碎

选用出名的乌兰花羊杂碎,一碗羊杂撒上清香的香菜夹在牛舌焙子中,杂碎的弹牙、肉香和牛舌的麦香萦绕在鼻尖,叫人怎么能释手。

触摸青城:三年两城一焙子

焙子夹羊肉串

单单来一串回民街的内蒙古羊肉串就已经让你回味无穷。来十个羊肉串把它们放在牛舌里,单手抓紧焙子将钎子拔出,肉串的油脂浸入焙子中。伴着羊肉的鲜嫩、孜然的香味和牛舌焙子入口,真是果腹的佳品。

触摸青城:三年两城一焙子

焙子夹茶蛋

面对茶蛋,牛舌显得硕大。这样就要夹两个茶蛋才够味。热热的茶蛋裹着茶香,茴香的味道让牛舌的油酥更加醉人。

触摸青城:三年两城一焙子

焙子夹咸菜

不到呼和浩特的旧城你就不会知道卖咸菜要推着车,上下三四层落着各式咸菜盆。随你喜爱的口味选上三四种夹在其中,简单又不简单。

触摸青城:三年两城一焙子

焙子夹辣串

焙子夹辣串又叫辣焙子,辣串摊锅里煮着麻辣烫串、豆油皮、鱼丸等等,再来一个烤肠,总会有你爱吃的。如果你无辣不欢,大可以让老板多加辣汁,想想都是一道美味。

触摸青城:三年两城一焙子

焙子夹雪糕

这绝对是一个大胆的创新,呼和浩特是名符其实的乳都,自然不缺奶香四溢的雪糕。雪糕融化到半流质时加入牛舌中,奶香和麦香的融合,口感又脆里带滑,真是消暑佳品。

触摸青城:三年两城一焙子

焙子夹油条

一定要选用已经凉透的油条,之所以用凉油条是因为油条凉了以后有嚼劲,和牛舌焙子的外脆内暄形成了口感上的强烈对比,上面再刷上蒜蓉辣酱叫人口水直流。

如果你也是一位标准吃货,你一定对牛舌的搭配有着的独到的见解。那么请你发挥你的想象力为呼和浩特的牛舌焙子再添一道新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