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貧困戶王先魁的別樣“春耕”

新華社蘭州4月3日電(記者胡偉傑)三月的春風剛來,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大山深處的農民已經開始了忙碌的春耕,山坳、溝谷、土坡,但凡適宜耕種的平整土地都被覆蓋了地膜。然而,李家山村貧困戶王先魁並沒有跟大夥一起在地裡忙碌,他正在牛圈忙著鍘飼草。 “柴胡杆子和苞谷(玉米)混在一起,牛吃了不容易得病,柴胡的藥性能治感冒,對牛也是一樣的。”王先魁一說起養殖上的事,立刻從沉默寡言變得滔滔不絕起來。想起以前只能靠種地謀生的日子,王先魁感慨萬千。 積石山縣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是“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王先魁所在的李家山村是全縣的深度貧困村,這裡不僅山大溝深,還遍佈著難以耕種的紅沙土。適宜耕作的黃土地被大片的紅沙土割裂成一小塊一小塊,零散分佈於山間。 千百年來,李家山的村民除了在貧瘠狹小的地裡“刨食”,想要生存別無他法。對於王先魁和所有村民而言,土地一直是最重要的生產生活資料,耕種是千年不變的謀生手段。 六年前,王先魁在一場事故中摔斷了右腿,變成了二類低保戶,地裡的農活再也幹不了了。打那以後,種地的活只能靠他媳婦一個人,自己只幫著乾點割草的輕活,原來家裡還能種十一二畝地,現在只能種幾畝。王先魁是個倔強而樸實的典型西北漢子,每當他看到家家戶戶忙碌春耕時,自己只能扶著門框無奈地嘆氣。 精準扶貧政策實施後,原本貧困的山鄉田野發生了鉅變,王先魁的日子也起了變化。 2017年,臨夏全州推廣“糧改飼”,鼓勵農村將傳統種植業升級成附加值更高、效益更好的養殖業。為了解決飼料問題,由政府將秸稈粉碎機開到村民家門口,免費把地裡收割的玉米秸稈粉碎打包。後來,村裡又修通了通村通社公路,水泥硬化路面直接修到了每戶門口,為粉碎機上門和運牛出山販賣提供了條件。 經過村上的動員,王先魁積極在家搞起了養殖。“給牛喂點飼料,鍘個草都是輕活,這些我在家就能幹,地裡不去,靠養牛羊也能收入不少。”記者再次來到王先魁家,他已經一掃之前的陰霾,臉上泛著紅光,興奮地向來客介紹著他對未來生活的打算。 臨夏州通過“貧困戶+糧改飼”“合作社(養殖場)+貧困戶+糧改飼”等方式,將所有貧困戶納入“糧改飼”實施範圍,使貧困戶通過“糧改飼”項目增加收入。同時,積石山縣也因地制宜出臺各種獎補政策,專門為建檔立卡戶提供2萬元產業扶持資金,鼓勵村民搞養殖,家中沒有養牛羊的可以把錢入到合作社裡參與分紅,併為養牛5頭及以上的建檔立卡戶,每戶獎補3000元。 “我打算今年蓋9間彩鋼棚,把我養的豬、牛、羊全都拉到這個棚裡。原來的舊棚圈推掉,這樣更整齊一點,方便餵養,也有利於未來擴大養殖規模。”王先魁還打算將種的幾畝玉米改成飼草玉米,專門為養殖的牛羊提供飼料。 隨著搞養殖的村民越來越多,李家山村村幹部聯繫臨夏市俊林清真肉製品有限責任公司在村裡養殖合作社設立技術幫扶點,對村民養殖上遇到的問題進行指導。還從甘肅省農科院聯繫到了優質的飼草玉米種子,為村民發放。有了補助資金和專業的技術指導,更多村民在種植外又搞起了養殖,收入越來越多。 王先魁家裡已經有了3頭牛,其中兩頭都懷了牛犢,今年將變成5頭。另外他還養了19頭豬,8只羊。家裡牲畜越來越多,舊棚就得換成更大的新棚。“以後我打算把養牛的規模變成10頭。”王先魁說。 一年之計在於春,王先魁雖然無法下地幹活,但他在自己的養牛棚裡收穫了別樣的“春耕”喜悅。(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