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 我這麼勤奮,可為什麼還這麼慘?

我這麼勤奮,可為什麼還這麼慘?

我這麼愛你!為你做了那麼多事,為什麼你不接受我?

我這麼努力,我怎麼勤奮,為什麼還這麼慘?

我為了公司奉獻這麼多年為什麼要炒掉我?

Q1,也許很無情,這個世界不需要你;這個事實。

成熟給我最大的提示就是,這個世界看的就是一個結果。

之前在通訊公司工作,而裡面有一個老同事,在這個部門工作了10多年。測驗部門因為業務調整被迫裁員,聽到同事說:“為公司奉獻了這麼多年為什麼要炒掉我”?看這幾個同事離開公司,這個問題扣在我心裡。經理找我們開會,就很直白的說,“如果不被需要一切都無價值”。

上面幾次質問的原因就是,把付出的成本和結果直接掛鉤了。把相關性看成了因果,努力如果沒有被需要都是徒勞。

看似有道理的事,最後不過是自己的一廂情願。

我們去商場買一個鍋,是因為我們需要炒菜。而不是因為你為了製造這個鍋,用了多少成本或者什麼工藝。工作也是一樣,工作的價值就是看你做出了什麼。

而不是把加班時間擺在老闆面前去爭辯,這樣的爭論只會換來無情的Fire。我們自己也是,去買一個產品都是基於需要。而不是因為這個產品的人,付出了多少努力。

這是一個認知崩潰的時代,一切自我的理解都在不斷的瓦解。停止幻想:別指望這個世界溫柔對待。

我這麼勤奮,可為什麼還這麼慘?

Q2,不是喊口號,是真的要做一個“被需要的人”

成為有用的人,有用可以解決很多煩惱,做一個被需要的人。

之前有一個朋友小果,為人正直、老實、又上進。他喜歡一個女生,追了好幾年沒有在一起。我們幾次問這個女生,小果人不好嗎?她說“沒有不好,但好不一定我就要喜歡呀,他不是我喜歡的類型。”

這裡面沒有對錯,只有選擇。好的不一定是正確的,女生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男朋友。跟小果做了多少事沒關係,如果不被需要做多少都是徒勞。這個道理早理解,早解脫自己。付出不是必須有收穫的,行動也不是必須有結果。

很戳心的事實,早戳早長大。

在公司打工,如果公司離不開你。你就是最重要的,公司一切資源自然會向你傾斜。同樣在自己團隊裡面,成為最被需要的人越吃香。現在手機上那麼多軟件,最受歡迎的還是那幾個你天天用的APP。

最有用、做被需要就是最成功的

“成本決定論”這個思考方式要早破除,這個想法會不自覺的把付出和收益劃等號。男生天天追女生,連續追了一年。天天送花,過節買禮物。最後求在一起的時候,還是被拒絕了。這個男生就崩潰了,我為你付出這麼多,你卻沒感動過?我們在網上,應該經常看到這樣的新聞。

但是本質上男生的喜歡,和女生有什麼關係呢?就因為被喜歡,男生的自願付出多了,就要在一起這樣的強盜邏輯。

我自己也是在死磕自己,每天寫的很痛苦。但是我相信這些文章,是有他們的價值。可以被時間打磨,做長期有價值的輸出是有人需要的。

我這麼勤奮,可為什麼還這麼慘?

Q3,真正的拷問,你有什麼是被需要的嗎?如何找到被需要的點?

我們不能單一的存在這個世界,被需要已經變成了生活的能力的一種。被需要的人越多,你的生活越好。自己越被需要,就會被更加重視。工作、生活、愛情、友情本質都是一樣的。

我們回到自己身上,社會是由不同的人構成的。你所在的群體,有不同的訴求。作為個人能被身邊的人需要,已經可以過的很好了。

而哪些是真正的需要,自己又有怎麼製造被需要的點需要認真思考。

我想到一個比喻,思考和知識給我們帶來的幫助。就是為自己帶上一副眼鏡,讓自己更加清晰的看這個世界。

思考真的很重要,它可以幫助你走出迷霧。當被告知不被需要,第一感覺就是憤怒和恐懼。如果花點時間思考,自己被需要的地方,可以省下很多煩惱。

從思考“需求”出發,幫助自己確立專注的點。

以我寫作找到被需要的幾個自我拷問的問題:

我的受眾需要什麼?最需要什麼?

我有能力滿足這個需要嗎?

如果我可以滿足,能成為必須的需要嗎?

如果我不能滿足,怎麼樣才能做到?

有必要去滿足所有人嗎?

我的寫作過程定位,就是不斷實踐的過程。以上問題是參考,主要還是要在實踐中改進。我們不能馬上找到,或者做到被需要,只是找到自己什麼被需要就可以。

我的定位是個人成長,這個領域其實很大。很多厲害的人在,我也不可能滿足所有這個領域的人。找到適合自己的讀者,是一個雙向塑造的過程。我寫出對別人有啟發的文章,讀者回饋我被需要的強弱。這個塑造過程是,我持續輸出自己的思考。

讀者需要的會留下看,暫時不需要的就先走掉了。如果我寫的東西有價值,這個需要是可以一直存在的。有需要的讀者就自然會留下,或者以後遇到我思考過的問題回來找價值。

這個尋找過程,是雙向的。兩個原則:第一,你能不能製造需要,第二,會不會有人需要你。這是一個實驗和改進的過程,不管是“真需要”還是“可能需要”都可以幫你探尋這個世界。

我這麼勤奮,可為什麼還這麼慘?

Q4,真正讓你陷入困境的,是這個世界並非如你所想像

不要抱怨這個世界,它本身是不自知的。世界的感受,是靠我們人類的感知。

有用和無用,並沒有明顯的區別。只是看用在什麼人身上,每個人的不同需要造就了不同的有用。現在娛樂圈很多人罵小鮮肉,說他們是流量明星。沒有作品靠熱搜而活,如果有這個想法只能說,在你的生活裡並不需要這些明星。

無論自己是需要,是否討厭,他都有自己的存在市場。所以沒必要去關注,大家各選各的需要罷了。

我有一次跟朋友聊天說,喜歡一個明星的歌就喜歡歌曲就可以了。幹嗎要過度關注明星本人,明明知道這些明星是經不起放大鏡的審視。現在基本上一挖崩塌一個,迷戀一個倒一個大家都難受。

我之所以有這個想法,是因為我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喜歡電影就電影,喜歡歌曲就歌曲。至於明星背後的生活,自己並不感興趣。

我們的需求是我們的,別人的需求是別人的。需求不同而已,沒必要為了各自的需求去爭論。而對我們自己有用的,不過是選擇對自己最有用的事去做罷了。

人是不能獨立生存的,之所以煩惱很多是因為不被認可、不被需要。我們需要和世界連接,只活在自己世界裡會讓你陷入自我困境。而被需要就是,自己與世界的連接口。這個需要最好是自己主動創造,不要被動的被發現。

前一個是可以發揮自己長處,製造自己擅長的需要。後者是被動的,維持大家的需要。主動製造需要,明顯可以維持的時間更加長久。

筷子兄弟肖央自己介紹自己收是電影導演,別介紹的時候都是說歌手。老男孩太火,小蘋果太火,這種需要超過了他本身營造的需要。尋找自己需要的時候,要換位思考。站在需要的群體裡面,感受大家有什麼需要。

這個世界是人構成的,我們瞭解的需要越多,就越明白這個世界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真正讓你陷入困境的,就是這個世界並非如你所想。走出自我想象的世界,找到真正被需要的自己。

祝你成為一個被更多人需要的人!

更多我的故事,我的文章,請關注我的個人公眾號:魚堂主(ID:yutangzhu201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