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大清是否具備消滅沙俄的實力?

아 자신의 가장 좋은


完全不具備這個實力!因為,清朝即便在最強盛之時,軍事實力其實都是不如沙俄的,更別說消滅沙俄了,簡直異想天開。事實上,如果不是自然環境的阻隔,沙俄是完全有能力擊敗清朝的。


清朝強盛時期,雖然綜合國力看上去還是很強大,但其實虛得很,因為當時的中國早已落後於西方,雖然在落後的亞洲還保持霸主的地位,但要是放到歐洲,估計就只有捱揍的份了。

事實上,清朝強盛之時,和沙俄只有一次直接交鋒,那就是雅克薩之戰。而這場被後世過度拔高的抵禦外敵之戰,其實贏得並不光彩,而且不論是規模、烈度還是技術含量上面都很有限。

雅克薩之戰一共有兩次。第一次發生在1685年夏。此戰,清軍共計投入約3000人,而沙俄守軍只是一支農民、商人和獵戶等組成的臨時軍隊,人數只有約450人而已。佔有絕對優勢的清軍,在都統彭春率領下用紅衣大炮圍攻雅克薩三天,最終迫使雅克薩督軍托爾布津投降。

第二次發生在1686年夏,捲土重來的俄軍兵力增加到826人,並且重新修築了更為堅固的雅克薩城堡。準備更為充分的俄軍讓清軍吃了不少苦頭。這次圍城的清軍人數也達到2000之多,是俄軍的兩倍多。

須知道,兩次雅克薩之戰,清朝方面都是做足了戰爭準備之後才出戰的,而且動用的可都是正規軍,其中還包括藤牌兵,這可是清軍中一支戰鬥力很強的特色部隊。而雅克薩的俄軍,不僅缺乏火力,更缺乏後勤補給,而且嚴格來說壓根就不能算是軍隊,其實不過是一支遠東開拓團而已。

倘若當時清軍直接面對的是火力更強、訓練更好的沙俄正規軍隊,那麼清軍估計再多幾倍也不一定能拿得下雅克薩。

事實上,我們早在明朝時期,在科技水平、武器裝備和戰術思想等領域,就已經落後於西方國家了。明朝中後期的火器,基本上都是吸收和消化西方技術後的產物,說白了就是高仿,比如紅夷大炮、佛朗基炮、鳥銃等等。

而到清朝時期,中國與西方的差距不但沒有縮少,反而拉大了。即便是當時對比於西歐強國還比較落後的沙俄,他們的軍隊在面對清軍時,依舊具有明顯的武器優勢。由此可見,如果拋棄地理障礙,清軍和俄軍正面爆發大規模戰爭,那麼清軍根本贏不了。


這些歷史要讀


大清是否具備消滅沙俄的實力?顯然是不具備的。首先從國力上來講,雖然清朝在前期可以碾壓沙俄,但咱們不要忘了,清朝的滿族政權實際上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都算不上穩固。


清朝自17世紀中葉入關,擊敗李自成,滅亡南明,問鼎中原。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都還處在一個穩固根基的階段,整個17世紀的後半葉,大清帝國還是處在一個打天下的過程,比如康熙皇帝的平三藩,收臺灣,以及三徵葛爾丹。



所以,這一階段的清帝國,其實還是在處於一個防守的階段,自然就談不上消滅沙俄了。事實上能夠,這一時期也是沙俄的快速發展期,曾經的依附於蒙古金帳汗國的莫斯科公國,在清朝入主中原的時候,已經成為了一個地跨歐亞的,實力雄厚的大帝國。在其後的時間裡,沙俄開啟了急速的擴張。其中沙俄遠征軍曾多次入侵黑龍江流域,燒殺搶劫,四處蠶食。



這便是17世紀八十年代兩次雅克薩之戰的導火索。

戰爭的結果咱們也知道,沙俄遠征軍兩度被清軍所擊敗,最終雙方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二十四日締結了《尼布楚條約》,規定以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外興安嶺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和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均為清朝領土。



但雅克薩之戰的勝利是不是就能說明,清朝的軍力要強於沙俄呢?

我們可以來看一下雙方的力量對比,清軍第一次雅克薩戰鬥的兵力主要是薩布素率領的寧古塔1500人,再加上盛京兵500人,增調的藤牌兵500人,共計2500人左右。


“據郎坦等奏,攻羅剎甚易,朕亦以為然。第兵非善事,宜暫停攻取。調烏拉、寧古塔兵千五百人,並製造船艦,發紅衣炮、 ... 上謂攻羅剎當期必克,倘謀事草率,將益肆猖狂。”

而沙俄方面,有兵450人,炮3門,鳥槍300支。雖然有著城堡之利,但其力量相對於清軍,還是要弱上許多。而第二次雅克薩之戰,清軍同樣是兩千多人,而沙俄不過800左右,同樣力量懸殊。


所以,這是兩場力量並不均衡的戰爭,並不能作為兩軍實力的參照。甚至於沙俄軍隊能以劣勢兵力抵抗清軍數月,反倒體現了其戰鬥力。

所以,且不論孰強孰弱,大清具備消滅沙俄的實力這一說法是顯然不成立的。

當然,退一萬步講,即使清朝有著那樣的實力,但沙俄廣袤的國土可不是能輕易消化的,還有他那惡劣的天氣,更是所有徵服者的噩夢。



當年拿破崙六十萬大軍何其強大?不也倒在了沙俄的堅壁清野戰術之中了嗎?

所以,至始至終,清朝都不具備消滅沙俄的實力!


白話歷史君


很顯然,大清完全沒有消滅沙俄的實力。

縱使在彼得大帝改革之前,沙皇俄國只是一個三流歐洲國家,大清仍然沒有實力去消滅沙俄。



當然在軍力上,康熙王朝的清軍(南懷仁改革之後)是要略強於當時的沙俄的,不過這優勝點也只是在清軍的人數遠比沙俄龐大。


且不說兩國的正規軍在戰場上如何一爭高下,單是清軍遠征沙俄,就得把自己耗死。由於當時沒有火車,西伯利亞又過於嚴寒、食物相對短缺,這就會給清軍造成沉重的補給負擔。後勤跟不上,清軍所能派出的軍隊數量也就只能有個一兩千,而最後真正能活著進入東歐平原的軍隊還剩下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不過這些倖存者最後也就兩個命運,要麼被全殲,要麼投降沙俄當僱傭軍。

就算是拋開所有的自然限制,讓兩國的大軍在戰場上來一場硬碰硬的對決,清軍也不會佔據太大優勢。

單比火器的話,火炮方面大清的野戰加農炮火力雖然不會輸於沙俄,但是火炮類型是要相對欠缺的,這就意味著清軍在個別戰場上會有火炮火力上的不足,比如攻城戰、山地戰。

火槍方面,雖然清軍普及了鳥銃,但是這種傳承自大明和改進自比利時的火繩槍輸於輕火槍範疇,相比之下,俄羅斯有著大量的重火槍,這就意味著俄軍的重火槍火力將很有可能對清軍造成重創。



說到清軍刪除的騎射,俄羅斯的僱傭軍中可是不乏蒙古遊牧騎射手和哥薩克騎兵,其迅猛程度怕是不輸給大清留在關外的八旗精騎。


所以這麼一比較,清軍除了人多,還真的沒什麼優勢(指揮官水平在彼得改革之前差距也不會太大),所以想滅了沙俄,這是根本不可能的。


火器工坊


有!

清軍確實存在著一次消滅沙俄軍隊的機會,而且是沙俄強大的正規軍。值得注意的是,機會出現在中國積貧積弱的晚清時期。但是很遺憾!清軍沒有得到展示的機會,否則將在中國屈辱的近代史上寫下閃亮的一筆!


民族英雄左宗棠

眾所周知,沙俄帝國和大清帝國是歐亞大陸一西一東兩個龐大的帝國,然而它們之間沒有發生像諸如俄土戰爭或中日甲午戰爭、中法戰爭那樣大規模的戰爭,這世界彷彿缺少了點什麼,人們總會猜測,兩個帝國打一仗結局會如何?

沙俄士兵

早在康熙年代,一支沙俄遠征軍在征服了西伯利亞之後,首次抵進清朝的北部邊境進行殖民掠奪,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當時正屬清朝盛世,這支業餘性質的遠征軍遭到規模龐大,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清軍迎頭痛擊,慘遭圍攻,被迫投降,最後簽訂了《尼布楚條約》,沙俄再也不敢南犯。



左宗棠率領的清軍

然而斗轉星移,大清在經歷了乾隆、嘉慶、道光三朝的怠政之後,貪汙盛行,民不僚生,內外不斷用兵,國力嚴重衰落。在經過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內亂之後,清廷遭受重創。沙俄乘機利用清廷無法顧及的情況下,巧取豪奪,兵不血韌地割走了中國一百五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沙皇尼古拉二世檢閱軍隊

清廷痛定思痛,在李鴻章、左宗棠的推動下,進行了洋務運動,創辦近代工業,從國外引進和裝備先進的槍炮兵器,從而使國力和軍力得到顯著增強,出現了所謂的同光中興。

然而西方列強分裂中國之心不死,在英、俄的策劃和幫助下,位於中亞的浩罕汗國的汗王阿古柏率軍佔領了新疆全境,同時沙俄親自出兵佔領了新疆伊犁,清廷頓時朝野震動。清廷於是分裂成以李鴻章為首海防派和以左宗棠為首的塞防派,李鴻章主張放棄新疆,全力確保沿海的安全,而左宗棠堅決反對,主張全力收復新疆。左宗棠最後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支持,左宗棠於是全力著手收復新疆。


民族英雄左宗棠

左宗棠先行率軍入甘陝剿滅了回民的暴亂,隨後乘勢殺入新疆。左宗棠手下大將劉錦棠率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收復北疆,阿古柏逃往南疆。劉錦棠隨即攻入南疆,阿古柏走投無路自殺,新疆除了伊犁外全部收復。


清軍進入新疆作戰

伊梨仍然在沙俄手裡,要不要打,朝廷很猶豫。而左宗棠堅決主張武力收復,理由是:我軍士氣正旺,應乘熱打鐵,一鼓作氣拿下伊犁。而李鴻章懼怕與沙俄開戰,主張和平解決。左宗棠分析道:沙俄重心在歐洲,兵力佈署絕大部分在歐州,中亞兵力薄弱,地瘠民貧,物資短缺,一旦開戰,沙俄無論是兵力支援或是物資供應都不及時。而且沙俄在歐洲與土耳其激戰正酣,無睱東顧,可一戰而勝。朝廷最終站在左宗棠這邊,於是左宗棠抬棺親征伊犁,視死如歸!


左宗棠抬棺親征沙俄

左宗棠抬棺決戰沙俄震動了全世界,沙俄揚言要與土耳其講和全力迎戰大清,而且揚言要派艦隊襲擊中國沿海。沙俄的威脅嚇破了英、法兩國,英、法擔心清俄一旦開戰,英法在華利益將受損,極力主張清廷和沙俄講和。清廷迫於英法壓力,派了曾國藩之子曾紀澤與沙俄談判,同時左宗棠全力作好與沙俄決戰的架勢。沙俄見戰端一開,自己將無法取勝,更害怕英、法站在清廷一邊,重演克里米亞戰爭的悲劇,只得乖乖退出了伊犁城,至此新疆全境收復,這是中國近代史上唯一一次外交勝利!(中法戰爭,清軍雖然在軍事上獲勝,而李鴻章卻簽了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氣死了民族英雄左宗棠)


俄軍士兵

🔴創建於家中


張飛腦殼全世界亂飛


大清是否具備消滅沙俄的實力?

這個問題問的題目就有點模稜兩可,不貼切不準確,歷史問題應該有具體時間。

比如,應該這樣問:

大清在什麼時間段具備消滅沙俄的實力?

在雅克薩之戰前後的二三十年間,大清完全有碾壓沙俄的實力。

但是經過彼得大帝對沙俄的改革,到乾隆皇帝後期 ,大清就沒有消滅沙俄的實力了。

如果從地理位置原因看,假如大清全力以赴迎戰沙俄,大清也不可能會敗。

雅克薩之戰,大清完勝沙俄。

沙俄遠征軍兩度被清軍所擊敗,最終大清與沙俄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二十四日締結了《尼布楚條約》。

這個條約肯定了貝加爾湖以東的地方,以及

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外興安嶺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和烏蘇里江以東,庫頁島等地區均為清朝領土。

那時候的沙俄和大清國力不相上下,某些地方大清還強於沙俄。

而到了鴉片戰爭後的1858年,大清國力漸弱,

沙俄東西伯利亞總督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穆拉維約夫乘著蒸汽動力的鐵質艦船恫嚇清朝黑龍江將軍奕山,於1858年5月28日在璦琿(今黑龍江省黑河市愛輝區)簽定的不平等條約“璦琿條約”,該條約令中國失去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約60萬平方千米的領土。

沙俄是鐵質蒸汽動力艦船,大清是木製帆船,兩相比較,優劣自顯,這時候的大清根本不具備消滅沙俄的實力。

再到後來的左宗棠收復新疆,沙俄屯兵伊犁賴著不走,左宗棠圍而不打很明智。

那個時候的大清也不是沙俄的對手。

可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先進的社會制度是保障一個國家軍事實力的先決條件。





周易指南針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鵬正。


清朝除了鼎盛時期以外其他根本就不可能消滅沙俄,大清鼎盛時期的情況也就處在三個盛世,一個是康熙盛世、雍正盛世和乾隆盛世。而且乾隆盛世是將大清朝推向了頂峰!由於乾隆盛世有了康熙和雍正的基礎,此時的清朝無比強大,真的可以用天朝上國來形容,當時真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打敗清朝,同時也包括沙俄,當然晚清就另當別論了。所以,當時的清朝就算不是世界第一,至少也是世界前五。
而且沙俄和清朝還爆發過戰爭,就是他康熙聖祖爺的時候,爆發的雅克薩之戰,保證了北進幾百年的安穩,所以在人們的印象中,當時的清朝的軍事實力是要高過沙俄的,雖然當時歐洲方面已經普及火槍但是應用還是相對欠缺,此時武器決定戰爭還是存在一定性的差距,所以在武器方面不用擔心領先或者不領先,所以如果真要開打的話,此時的清朝還真有可能打敗沙俄,但是消滅不了沙俄,畢竟地大物博又是西伯利亞,古代運輸又那麼差。你以為清朝是蒙古帝國,那麼剛!要是寒冬到來,清朝很有可能走拿破崙和希特勒的老路,被寒冬嚴困。關鍵此時的沙俄也是上升期,因為到後來是著名的葉卡捷琳娜二世大帝執政,沙俄能成為大帝的只有兩個人,建國的彼得和葉卡捷琳娜。可見當時沙俄實力也是不俗,所以雙方誰也奈何不了誰只會是兩敗俱傷,漁翁得利。


鵬正


我想這不可能,沙俄本身也是一個大國,而且在當時世界數一數二,橫跨歐亞大陸,它雖然人口和經濟趕不上大清,可是卻是有一股主動對外擴展的勁,而且不管對方強弱都示為獵物,只要得到土地無論怎樣做都行。它等同於和西方列強諸如當時日不落帝國大英一個本質,正走向蒸蒸日上的時期,似乎要和其他西方列強賽跑式比拼,它向大陸開拓,而英法則想海外開拓,所見成效很大!

所以大清面對這樣的對手,肯定是吃不消,因為對方始終都處在不斷膨脹期,而且不斷注入新活力,它漸漸由封建農奴制轉變為資本主義,但是大清呢,雖然比它起步晚,可是由於本身的社會侷限,封建社會根深蒂固,加上長期閉關鎖國,導致愚昧無知,仍到最後幻想著天朝上國,在踏著明朝的模子上與西方越拉越遠。所以清朝和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印度莫臥兒帝國,波斯等封建國一個特性,始終無法從原有模子走出來,沙俄之所以最後能染指他們,也等於是把他們給熬衰,像這樣極度沉醉於幻想,大清哪會有能力去消滅沙俄。他本身和中國其他封建王朝無異,把主要精力放在富庶農耕文明治理上,以農為本,重農抑商,而對於一些蠻荒之地根本就不感興趣。譬如被它丟棄的西伯利亞,康熙的《尼布楚條約》和雍正的《布連斯奇條約》已明顯承認沙俄對所佔據的擁有權,等於事實承認沙俄是一個大國,和大清一樣的大國。

因為在早前的通使中,沙俄自明中期是不斷通使,他們在中亞一舉一動和西伯利亞地區活動也肯定被滿清所熟知,這也就有為什麼康熙帝在雅克薩之戰勝利後不乘勝追擊徹底消除沙俄隱患的原因,而只是通過談判,做小的提讓,追求雙方和平為宗旨,來達到共識。因為清朝也明白,沙俄早已在西伯利亞統治根深蒂固,這樣遠在萬里以外的西方國家居然來者不善在它北疆肯定有一定實力,也等於承認他的實力存在。

兩國接壤後,清朝瞭解沙俄要比了解西方其他列強要多得多!所以清朝一定程度也存在畏懼,這個沙俄佔有他們無法涉足的地方,而且屬於歐洲國家,統治核心在波羅的海北岸,距離亞洲遙遠,萬一惹了他,他肯定會從不知道的地方反撲而來,勢必有一場大戰,而且是世界性的,由於大清本身是亞洲大國,難以摸清沙俄歐洲情況,這麼遠的長途跋涉,大清是消耗不起的。因為在康乾盛世這段黃金時間清朝事實也在慢慢蛻變成大國,它也漸漸由小變大,所以當時情況下,大清肯定會第一做的就是攘外必先安內,至於一些無端騷擾大清北疆的蠻夷只是教訓他一下而已,沒有必要大動干戈。

所以康熙這一戰也為大清創造了良好的國際環境,以至於沙俄百年不敢犯清,讓他也好好處理內政,平三藩,收拾噶爾丹,收復臺灣,這樣經過雍正帝和乾隆帝,於1820年,疆域達1316萬平方公里,一下比肩陸上世界第一的沙俄,因此面對同樣兩個大國,清朝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消滅沙俄的,因為互相已經將老底摸清,都是大國,哪敢牴觸。








龍文說史


不具備,沙俄歷經兩次崛起,分別是:彼得大帝一次;葉卡捷琳娜大帝一次。

消滅沙俄只有在兩次崛起之前,或者兩次崛起期間。

唯一一次表現最好的就是康熙。

康熙8歲登基,內有鰲拜未死,三藩未平,臺灣未收,天地會反清復明,外有蒙古西藏新疆葛爾丹,沙俄彼得大帝尼布楚北侵,你自己說小康熙如何統一大中國?

康熙內外敵人環伺,依然與沙俄彼得大帝尼布楚打成平手,已經是太牛逼。

附:

1、沙俄彼得大帝,1672-1725年;對應康熙,1661-1722年。

此時彼得改革已經將沙俄從一個落後的農奴制國家,迅速變為歐洲工業強國,開始崛起,此時已經打到我國黑龍江省,並與康熙簽訂《尼布楚條約》(1689);

2、葉卡捷琳娜大帝,1729-1796年;對應乾隆,1735-1795年。

使沙俄成為名副其實的歐洲最強大的國家;

3、亞歷山大一世,1801-1825年;對應嘉慶,1796-1820年。

擊敗法國拿破崙,1769-1821年。

4、亞歷山大二世,1855-1881年;對應同治,1861-1875年。

此時沙俄的農奴制已經走向崩潰邊緣(列寧,1870-1924年),依然雄才大略,儘量顧及各方利益的情況下進行改革,並與中國簽訂《璦琿條約》;

同治太平天國1851-1864年。

同期,對應日本明治(1852年—1912年,對應同治和光緒)。

5、亞歷山大二世終究無法力挽狂瀾,農奴被壓迫過於深重。

一戰後,十月革命(1917)羅曼諾夫王朝滅亡。大清朝1912年滅亡,袁世凱中華帝國1916年滅亡。


用戶67724358697


故意提出這種問題反串黑清朝,很沒意思。題目中的清朝,應當指的是康乾時期的清朝,因為1840年之後清朝多次被俄國擊敗,答案顯而易見,無需討論。即使是17,18世紀的俄國,不要說清朝,就連歐洲強國,也沒有任何可能去消滅俄國。

沙皇俄國真正崛起是在彼得大帝在位期間。彼得在親政後,在俄國國內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主要就是向西方學習,學習西歐的造船技術,武器製造以及各種禮儀習慣,彼得本人甚至親自在英國的造船廠當過一段時間的學徒。在改革出現成效之後,俄國拿自己的鄰居,作為傳統強國的瑞典試刀。經過兩次對瑞典的戰爭,彼得擊敗了瑞典的軍事天才國王查理十二世,並且奪去了俄國曆史上第一個出海港——聖彼得堡。

可以說,自彼得改革之後,俄國便成為了歐洲的強國,逐步能夠和英法等國並駕齊驅。

在彼得之後,沙皇俄國持續擴張,終於,在彼得的孫媳婦,葉卡捷琳娜三世女皇繼位時期,俄國的實力達到了頂峰,在歐洲,俄國絲毫不必畏懼當時縱橫世界的英法,在亞洲,其在西亞,中亞地區大肆擴張,女皇甚至將俄國的邊境推到了北美大陸的阿拉斯加,後來的亞歷山大一世,更是帶領全歐洲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法蘭西皇帝拿破崙,成為了歐洲的領袖。

可見,俄國在十七十八世紀,算的上是世界性的強國。

在該時間段內,清朝也是強盛一時。清朝通過康乾雍三代的擴張,將國土擴張至1300萬平方千米,國內的經濟狀況良好,人口的增加促進了國內經濟的爆發式增長,與海外的貿易也使得中國從尚在雛形的世界市場上獲得了不菲的利潤。在軍事方面,清朝消滅了雄踞在中亞的準噶爾汗國,對於周邊有異動的小國給予了打擊。同時期,清軍的武器裝備也逐漸向熱兵器過度。

可以說,從康熙中期到乾隆末期這一段時間內,清朝和沙俄的實力總天上而言在同一水平線之上,從土而扈特東歸中乾隆皇帝與葉卡捷琳娜女皇的博弈中可以看出,沙俄對於清朝還是有所忌憚的。

但是,以當時的情況而言,清朝必然是無法滅掉沙俄的,首先是因為實力相近,二者處於僵持狀態,根本難以做到對其滅國;再者,二者在根本利益上沒有衝突,不存在發生大規模戰爭的條件。


庭州行者


完全不具備,清代只是徒有虛名。自入關之後就是一個虛殼,所謂的千古一帝,康乾盛世,都是虛的。中後期被列強壓著打,那是必然的結果,能熬過先前那百來年,還是前朝的基礎在那裡擺著。

說實話,清軍入關連他們自己也沒有做好統治華夏大地的準備,李自成張獻忠們也沒有做好稱王稱帝的準備,也沒那個水準,崇禎也並不是那麼的昏庸不堪,大明從弘治中興之後,已經積重難返,但畢竟漢人統治還是中原大地的大勢所趨,中山先生推翻滿清之後,還曾想過定國號為“大漢民國”,可見民心所向!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稱臣,不納貢,不和親,沒有底氣是說不出這番話的,明朝皇帝縱然有鬥蟋蟀的,開豹房的,當木匠的,還有幾十年不上朝的,但縱觀大明276年曆史,卻沒有一個孬種皇帝!!想想清末那些一打就慫,四處逃竄,談判求和的皇族,明朝才是更值得人尊敬的!!

歷史沒辦法重來一次,個人覺得崇禎如果能賜李自成張獻忠們一個異性藩王,鎮守一方,滿清韃子是絕無可乘之機的。滿清韃子自己都沒有底氣,連入關都是打著替大明除內患的名義而來,如果不是袁崇煥的冤死,如果不是吳三桂的變節,如果崇禎能看清局勢,大清連平定中原都沒戲,何來的消滅沙俄,簡直是痴人說夢。要說大明鼎盛時期,洪武,永樂帶兵,我信,也只是信,畢竟沙俄不是那麼好征服的,說什麼清去剿滅沙俄,別搞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