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4 觀察|臺灣“輸血式外交”為何讓自己休克而亡?

蔡英文執政短短兩年時間,因頻頻在“一箇中國”問題上挑戰國際社會共識,故面臨著“雪崩式外交”的局面。

近日,臺媒爆料,為穩“邦交”,臺當局委託“對外貿易協會組”採購團,赴中美洲“友邦”危地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採購海鮮,2018全年採購金額高達4600萬美元。

觀察|臺灣“輸血式外交”為何讓自己休克而亡?

“天價採購費”令島內民眾感到費解,在臉書上詰問“為何選這三個國家?為何要撒這麼多錢?”對此,臺“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董事長黃志芳顧左右而言他,聲稱“採購是幫‘友邦’發展經濟最快的方法”,至於採購對象也並非可以選擇,而是“根據該國市場產業的優勢特性來決定”。

明眼人一看便知,臺灣最主要擔心在“外交”上再度“雪崩”,所以只能通過被島內戲稱為“撒幣”的方式籠絡“友邦”。

更令臺當局感到憂心忡忡的是,自從經歷了先前的“斷交潮”,臺灣在中美洲的“友邦”便所剩無幾,而洪都拉斯、危地馬拉更是屢屢被傳“亮紅燈”,讓臺灣政客倍感壓力,而蔡英文更是頻頻被質疑“執政無能”。

可以說,這種以雙邊經援為主、多邊經援為輔、與對外投資相補充,以化解執政壓力為目的的經濟援助,被形象地稱為“金元外交”(“經援外交”的諧音,取砸下真金白銀以求鞏固“邦交”關係之意)。

可是,近年來,臺灣儘管在全球範圍內不斷“撒錢”,但卻屢屢遭遇斷交,這筆所謂的“經濟援助款”也被譏諷為“天價分手費”。

在此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島內民眾要求民進黨不要“打腫臉充胖子”,而是承認“一箇中國”原則,儘快與大陸關係重修舊好,不要再通過“花樣作死”的方式壓縮“國際空間”。

那麼,這種以金錢為後盾的“輸血式外交”,為何讓臺灣逐步從“貧血”變成“失血”,最終變得休克而亡呢?

一方面,“輸血式外交”拖垮臺灣經濟。“花錢如流水”的民進黨顯然是“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

根據臺灣統計部門發佈的數據顯示,臺灣經濟復甦勢頭下滑——經季節調整後,2018年一季度臺灣名義GDP季調值4.39萬億新臺幣,環比下降1.1%,折年率下降4.4%;實際GDP季調值4.16萬億新臺幣,環比增長0.2%,折年率增長0.8%。相比於大陸的快速發展,臺灣可謂“日子過得緊巴巴”。

儘管如此,民進黨依然一意孤行甘做“土豪”。2000年8月,陳水扁首次到中美洲和西非6國活動,在尼加拉瓜撒出1億美元,在乍得撒出1.2億美元。2007年2月,臺灣《中國時報》揭露,臺當局又給巴拿馬總統夫人捐贈了1.6億新臺幣。2017年,蔡英文承諾將為伯利茲提供6000萬美元(約18億元新臺幣),被批“窮大方”。

更令臺灣民眾感到憤怒的是,蔡英文自知“外交”屢亮紅燈,便開始將目光轉向“新南向”,希望以東南亞國家為突破口發展“新關係”。對此,蔡英文提出建立“策略性融資機制”,初期匡列35億美元(約1063億新臺幣)項目融資資金,與“友邦”及新南向國家政府合作公共工程。

此舉被痛批“賣臺集團又亂花人民血汗錢”,且蔡英文也被諷為“散財童子”,更有臺灣民眾隔空喊話,質問“是不是要靠‘撒錢’把臺灣經濟搞垮才甘心”?

另一方面,“輸血式外交”難挽斷交頹勢。臺灣製造業向海外轉移,本身島內已經呈產業“空心化”的傾向,而所謂的“援助”也與基礎建設和經濟貿易相互脫鉤,缺乏經濟增長的後勁,純粹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這種純粹的“撒錢”式的外交方式目的在於保護“外交聯盟”,但難以發揮援助的槓桿作用,以“中央政府”為主導的援助行為具有鮮明的政治意向,天然排斥商業資金參與,導致難以以市場活力盤活援助項目,更難以推動上下游產業集聚,致使援助項目成為“孤島”。

更讓臺灣“如意算盤”落空的是,這種建立在純粹金錢利益關係之上的援助看似“鐵鋼”,但其實缺乏投資、貿易和消費這“三駕馬車”同時拉動,也沒有“外援—外資—外貿”的轉化過程,其基礎實在太過脆弱。

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在“價高者得”的利益驅使下,為了算計得到臺當局的“天價援助款”,不少受援國假意承認“邦交”關係,但等錢一入袋便“翻臉不認人”,非常識趣地站隊“一箇中國”,導致臺當局“賠了夫人又折兵”。

希望“龍蝦省長”蔡英文能夠明白,“輸血式外交”已經讓臺灣奄奄一息,瀕臨休克。此時此刻,唯獨儘早承認“一箇中國”的原則發展兩岸關係,才是臺灣的“止血針”,也是臺灣的“強心劑”。

指尖傳遞溫暖力量,陽光照進網絡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