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4 观察|台湾“输血式外交”为何让自己休克而亡?

蔡英文执政短短两年时间,因频频在“一个中国”问题上挑战国际社会共识,故面临着“雪崩式外交”的局面。

近日,台媒爆料,为稳“邦交”,台当局委托“对外贸易协会组”采购团,赴中美洲“友邦”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采购海鲜,2018全年采购金额高达4600万美元。

观察|台湾“输血式外交”为何让自己休克而亡?

“天价采购费”令岛内民众感到费解,在脸书上诘问“为何选这三个国家?为何要撒这么多钱?”对此,台“对外贸易发展协会”董事长黄志芳顾左右而言他,声称“采购是帮‘友邦’发展经济最快的方法”,至于采购对象也并非可以选择,而是“根据该国市场产业的优势特性来决定”。

明眼人一看便知,台湾最主要担心在“外交”上再度“雪崩”,所以只能通过被岛内戏称为“撒币”的方式笼络“友邦”。

更令台当局感到忧心忡忡的是,自从经历了先前的“断交潮”,台湾在中美洲的“友邦”便所剩无几,而洪都拉斯、危地马拉更是屡屡被传“亮红灯”,让台湾政客倍感压力,而蔡英文更是频频被质疑“执政无能”。

可以说,这种以双边经援为主、多边经援为辅、与对外投资相补充,以化解执政压力为目的的经济援助,被形象地称为“金元外交”(“经援外交”的谐音,取砸下真金白银以求巩固“邦交”关系之意)。

可是,近年来,台湾尽管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撒钱”,但却屡屡遭遇断交,这笔所谓的“经济援助款”也被讥讽为“天价分手费”。

在此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岛内民众要求民进党不要“打肿脸充胖子”,而是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尽快与大陆关系重修旧好,不要再通过“花样作死”的方式压缩“国际空间”。

那么,这种以金钱为后盾的“输血式外交”,为何让台湾逐步从“贫血”变成“失血”,最终变得休克而亡呢?

一方面,“输血式外交”拖垮台湾经济。“花钱如流水”的民进党显然是“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

根据台湾统计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台湾经济复苏势头下滑——经季节调整后,2018年一季度台湾名义GDP季调值4.39万亿新台币,环比下降1.1%,折年率下降4.4%;实际GDP季调值4.16万亿新台币,环比增长0.2%,折年率增长0.8%。相比于大陆的快速发展,台湾可谓“日子过得紧巴巴”。

尽管如此,民进党依然一意孤行甘做“土豪”。2000年8月,陈水扁首次到中美洲和西非6国活动,在尼加拉瓜撒出1亿美元,在乍得撒出1.2亿美元。2007年2月,台湾《中国时报》揭露,台当局又给巴拿马总统夫人捐赠了1.6亿新台币。2017年,蔡英文承诺将为伯利兹提供6000万美元(约18亿元新台币),被批“穷大方”。

更令台湾民众感到愤怒的是,蔡英文自知“外交”屡亮红灯,便开始将目光转向“新南向”,希望以东南亚国家为突破口发展“新关系”。对此,蔡英文提出建立“策略性融资机制”,初期匡列35亿美元(约1063亿新台币)项目融资资金,与“友邦”及新南向国家政府合作公共工程。

此举被痛批“卖台集团又乱花人民血汗钱”,且蔡英文也被讽为“散财童子”,更有台湾民众隔空喊话,质问“是不是要靠‘撒钱’把台湾经济搞垮才甘心”?

另一方面,“输血式外交”难挽断交颓势。台湾制造业向海外转移,本身岛内已经呈产业“空心化”的倾向,而所谓的“援助”也与基础建设和经济贸易相互脱钩,缺乏经济增长的后劲,纯粹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种纯粹的“撒钱”式的外交方式目的在于保护“外交联盟”,但难以发挥援助的杠杆作用,以“中央政府”为主导的援助行为具有鲜明的政治意向,天然排斥商业资金参与,导致难以以市场活力盘活援助项目,更难以推动上下游产业集聚,致使援助项目成为“孤岛”。

更让台湾“如意算盘”落空的是,这种建立在纯粹金钱利益关系之上的援助看似“铁钢”,但其实缺乏投资、贸易和消费这“三驾马车”同时拉动,也没有“外援—外资—外贸”的转化过程,其基础实在太过脆弱。

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价高者得”的利益驱使下,为了算计得到台当局的“天价援助款”,不少受援国假意承认“邦交”关系,但等钱一入袋便“翻脸不认人”,非常识趣地站队“一个中国”,导致台当局“赔了夫人又折兵”。

希望“龙虾省长”蔡英文能够明白,“输血式外交”已经让台湾奄奄一息,濒临休克。此时此刻,唯独尽早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发展两岸关系,才是台湾的“止血针”,也是台湾的“强心剂”。

指尖传递温暖力量,阳光照进网络空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