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劉備能和曹操、孫權抗衡,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

愛貓的銀先生



劉備這個人,是一個青年時讀他的故事會感到不屑,中年時讀他的故事會感到理解,老年時讀他的故事會感到敬佩的人。


一句話,他是一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人。


在我看來,劉備至少是一個英雄(不是梟雄),是一個值得尊敬的草根奮鬥者,他的各項能力都不錯,但絕對不是三國裡最突出的人物,然而,憑藉著精確的自我認知和恰當的戰略規劃,抓住時機一舉成功,開創了蜀國的基業,實屬不易。


他的奮鬥,值得千百年後的我們尊敬他。


我們來看看劉備的出身,易中天先生有個詞特別適合,叫貧貴。


意思是,劉備的出身,看似很咋呼人,漢室宗親,姓劉,中山靖王之後。但看待他的成長軌跡,其實就是個平民子弟,像極了他自認的老祖宗劉邦。


劉備少年時什麼樣子呢?喜歡狗馬,音樂,華服,不喜歡讀書,話不多,志向遠大,很喜歡且擅長結交豪傑,當地的豪傑都爭著依附他。


如果看看這段描述,就會發現,儘管劉備到底是不是劉邦的後裔,不好考證(中山靖王有200多個兒子啊乖乖),但他這個性格和表現倒是像極了劉邦,也是遊手好閒,不事生產,有野心,特別會來事會拉攏人心。


請注意,這一個本事是劉備最核心的軟實力,也是他競爭天下的資本。日後我們會發現,劉備一生征戰無數,但勝少百多,勝都勝在關鍵的後期戰役之中,對手也不是特別厲害,對曹操和孫權作戰,劉備集團勝率並不高。


但是,就憑這個人望,劉備多次山窮水盡,卻又化險為夷,鹹魚翻身,靠的就是這人心。


如果我們考察三國君主的屠城記錄,劉備幾乎沒有,而且也鮮有迫害大臣的記錄,而曹操和孫權,都有屠城濫殺無辜的不良記錄。當然,這和劉備自身資本最薄弱是分不開的,如果他在自己兵力地盤有限的情況下還濫殺無辜,那真的是自絕於人民。


可以說,劉備是一個把人心人望這種無形資產變現到極致的三國英雄,三國的開國君主們,少有他那樣,一再的吃敗仗,但反而名氣越來越大,連曹操袁紹這種狠人都清楚不能殺他,恐失天下人心。


一個敗軍之將,可以享有如此大的流量,不得不服。放在今天,劉備一定是營銷學宗師級的大家。


除了得人心,劉備自己也是有英雄之志的人。劉備這半輩子下來,吃盡了苦頭,老婆孩子都不知道換了幾套了,都是跟著他流離失所。他自己也在面對劉表時,憋不住自身的鬱悶,因為感慨萬千。


但,我們從來沒有看到劉備放棄過,相反,他越挫越勇。


三國鼎立,蜀漢的人才匱乏是不爭的事實,貫穿始末,劉備早期基本上就是兄弟連單幹,但你什麼時候看過劉備怯戰。兵力有限,地盤有限,人手有限,但他就敢打,以至於曹魏集團重要謀士劉曄在概括蜀漢集團特點時都承認,劉備集團的特點,是以攻為守。


如果我們看看從劉備關羽,再到諸葛亮,以及後期的姜維就會發現,這句話準得邪乎。


一句話,不妥協,就是幹,夠爺們。


可以說,劉備是個百折不撓相當有種的人。在面臨無數次生離死別以寡敵眾的戰鬥後,他留給我們的,只有一個繼續向前,從不回頭的背影。


歷史上,像這種不甘平凡百折不撓的平民英雄,是值得尊敬的。


再次就是歷史的機遇。


劉備這人,你說有沒有福氣,有,但不多,比他的死對頭曹操孫權差遠了。


曹操是官宦子弟,儘管老子是宦官養子,說出去不好聽,但至少家裡很有錢,來往的都是袁紹袁術這樣頂級的官二代們。更不提他的幾個弟弟們,曹仁曹洪,夏侯兄弟都不是白給的主,那是相當的厲害,光他自己的親族將領實力,在三國中就可以名列前茅,人才儲備不要太優越。


孫權更是福星,接班伊始就有文武兩道的張昭周瑜宣誓效忠,並且還有江表十二虎臣以及四大英將這樣的頂尖人才保境安民,有地盤有人還有錢,事業做大是應該的。


可劉備有啥?顛簸半生,眼瞅著來一個地方丟一個地方,可他也算是有福氣的人。


先不先,每次吃敗仗都有人接應,曹操袁紹呂布劉表都接納過他。


然後,決定天下走勢的赤壁之戰是東吳打得,勝利以後,孫吳得以喘息,劉備更是一鼓作氣拿下荊南四郡,奠定了之後西取巴蜀的基礎。


最後,兩大關鍵性戰役,入蜀之戰和漢中戰役,都以劉備的勝利而告終,如果不是二爺被曹魏孫吳聯合絞殺,劉備集團肯定還能強勢個幾年。


所以,來得早不如來得巧,劉璋送人頭,曹操失先機,讓劉備狠狠得揚眉吐氣了一把。


可以說,劉備的時運,在他人生最後幾年,成就了他,讓他獲得了西蜀這樣易受難攻的地盤,也為蜀漢國祚的延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最後一點,就是,儘管蜀漢人才有限,但劉備最大的福氣是,他的眼光幾乎沒出錯過,選得人才,幾乎都是德才兼備的人。


當然,這裡說得是大德,像張飛那種沒事就打小兵玩得,不在這裡討論。


如果我們看看,蜀漢集團的一些重要人物,就會發現,他們大多是德才兼備的人物。


比如關羽張飛,縱橫沙場一生,大德無虧,堪稱忠肝義膽,譜寫出三國裡最富浪漫氣息的一出男兒佳話。


比如趙雲,一生勤勤懇懇,既是出眾的武將,又是道德高尚的武人。


更別提諸葛亮自身了,簡直是道德和智慧的雙重楷模,千百年來一直被大家所景仰。


諸葛亮身後的蜀漢四相,姜維,廖化、王平等人,儘管有各種各樣的毛病,但在對待蜀漢政權的大節上,都是忠義在心,死身不悔。


所以,你會發現,三國中後期,儘管蜀漢國力衰弱,老百姓生活困苦,但它的地盤和國力本來就是最弱的,相比較於宗室互相殘殺,權臣篡位奪了天下的吳魏,蜀漢的天下還算太平,劉禪這麼闇弱,最高權力始終牢牢掌握在他手裡,尤其是諸葛亮死後,你能說蜀漢執政者的品行有虧嗎?


也許,劉備自己漂泊半生,還是給子孫(主要是兒子阿斗)攢了人品,儘管蜀漢國運淺短,但做老子的,至少給他留下了眾多才德兼備的忠臣,使他一生無憂,這是父親給兒子最大的福報了吧。


綜上,劉備是最容易引起我們凡人代入感的三國英傑,因為他從小生活貧困,和老母相依為命,但靠著自己的本事,成就一方帝業,其堅韌不拔與重視仁望,都是值得後市尊敬學習的。


大蔥侃侃侃


劉備出身不好,在三大梟雄之中,劉備排末尾,但就是這麼一個無財無勢的劉備,卻能在漢末三國割據一方,成三足鼎立中的一足,可以看出劉備絕不簡單,除了性格,人緣方面,劉備在後期其實大部分都是靠了自己的運氣。


劉備前半生顛沛流離,連個安定的地方都沒有,而在公元208年,也就是赤壁之戰那一年,劉備才算是開始轉運了。這一年曹操敗了,已經沒有可以南征的水軍了,劉備和孫權聯盟,被孫權上表封為荊州牧,同年以雷霆之勢拿下了荊南四郡,再加上從孫權手上借到的南郡,劉備正式成為有根據地和權力的最強軍閥之一了。

至於為什麼說劉備運氣在這個時候爆發呢?那是因為在劉備大力經營荊州的時候,最大的敵人曹操正在關中和馬超鏖戰著,根本看不到劉備的極速發展。,而且曹操一直以來是把江東孫權看為主要對手,對劉備只是保持著:收服江東,劉備自降的想法,所以劉備後面一路的發展基本沒受到什麼干擾。

劉備的運氣可不是隻體現在荊州,最主要的是在益州,也就是後面蜀漢的政權所在,而且這些都是由劉備最強大也是最懼怕的對手所提供的。不錯,劉備能成三足鼎立之勢可以說曹操也是出了很大的力。
在曹操討伐關中馬超的時候,發出的命令卻是借馬超之路討伐漢中的張魯,結果馬超被逼反,把曹操拖在了關中平原之地,而遠在四川的劉璋一聽曹操討伐張魯的消息,自然會聯想到自己的益州,於是請了劉備入蜀來對抗曹操,這就給了想要開拓生存空間的劉備一個藉口,帶兵入蜀了。不過這也是冥冥中註定的,劉備和劉璋剛有一點不和的時候,曹操就出兵孫權,結果就是兩方不分勝負,而劉備就有了個很好的劉璋剋扣軍馬的藉口正式撕破臉皮,攻略益州。而在劉備攻略益州將近三年的時間裡,曹操還在濡須口和孫權幹著呢,而且後面劉備攻下蜀地,曹操也攻下漢中,可這時候卻被曹操一句“得隴望蜀”活生生放過了劉備,讓他可以好好的經營益州。


可當時劉備即使得到蜀地,但是孫劉兩人也度過了蜜月期,孫權想要回南郡,但劉備不想給,甚至出現了雙方兵戎相見的局勢,就在劉備正打算出兵荊州和關羽並肩作戰的時候,曹操又不知道抽了哪根筋,居然不坐山觀虎鬥,而是派夏侯淵進攻益州,這下又把孫劉兩人逼到了和好的地步,劉備割了三郡給孫權,孫權也就安穩了下來,而曹操就慘了,不但撮合了自己的兩大對手,甚至在後面的漢中之戰失去了虎步關右的夏侯淵這一大將,連漢中也給了劉備。

劉備靠著半個荊州和整個益州,加上南中和新得的漢中,上庸等地,從此確定了自己的基業,在贏得漢中之戰同年,劉備自立漢中王,和魏王曹操,吳侯孫權成三足鼎立之勢,各據一方,蜀漢政權也就此興起。

關注頭條號《那隻胖狐狸》,用不同的視角品讀不同的歷史!


一貳一橙




時事造英雄,如果劉備在沒有遇到龐統。沒有被周瑜壓迫在公安不得意。沒有劉璋派法正來請劉備去打擊張魯,法正張松等等一干人吃內扒外,讓劉備奪取益州。劉備也許會不如劉表劉璋。

龐統是劉備指路人,大導師。在龐統的指引邦助下,劉備才得以走出投親靠朋四海漂泊,淪為流浪的生活。有了自己事業。


從歷史文件中看,劉備從來不是販鞋販席的之徒,(他母親靠小買賣把他養大)他是從軍事家盧植私家學校畢業就當兵,轉業即為縣尉,一生一直官場混,當過公孫瓚的平原縣令,平原相,也當上徐州牧豫州牧。但在官渡之戰前後卻叛國成為土匪,後投奔劉表,八年多無所作為。赤壁之戰又投奔孫權成為孫家女婿。荊州都督。但只在公安駐紮,沒有地盤。遇到龐統,也是在公安那時,龐統對朋友自誇到,講到陶冶世俗甄綜人物我比不上您,但如果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我可就比你強一點了。劉備見到龐統。兩人縱橫論上下古今,龐統才能,使劉備感到有了希望和方向。


二一一年,法正奉益州牧劉璋之命,迎接劉備入益共拒張魯。法正私下向劉備獻計自己作內應讓劉備謀取益州。劉備卻拿不定主意,龐統說,荊州殘荒,人物殫盡,東有孫權,北有曹氏,難以得志。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於外,今可權藉以定大事。劉備還為認為失信百姓,奪人土地和曹操一樣暴虐,不能行。

龐統說。如令天下之亂,凡事不能成規,要隨機權變才行,去吞併弱小攻擊黑暗,逆取順守,天經地義的事。沒有人去管負信義?如不趁現在攻益州,到時會被別人佔了先機。劉備才有信心,率領數萬人馬進益州。龐統要劉備,直接用精兵日夜趕路取奪成都為上策。奪取楊懷高沛之兵,再向奪取成都為中策。退還白帝城引連荊州,慢慢爭取益為下策。劉備依中策而行,斬了楊懷,高沛兩將之頭奪取部下兵直指成都。一路順利歸附眾多打到了涪城。


二一四年,劉備再召來諸葛亮,張飛,趙雲攻佔了白帝江州,包圍雒城。龐統為帥攻城被流失射中死去。劉備從此也失去主心骨。極為痛苦。龐統邦助他破除是信義的牢寵 ,奪取有了益州之地。才敢和曹操爭漢中與孫權爭荊州的基礎,再志奪天下。否則劉備根本沒有資格和曹操孫權拉平衡。


倒是關羽,從開始就佔有先機,乘周瑜和曹操爭奪江陵 之時,從劉琦手裡奪取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四郡。讓孫權大為讚賞,封成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鎮守南郡,長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陽郡是赤壁之戰的最大得主。當然還有歸劉備制下,但孫權想要全部荊州五郡時。

劉備開始以託延,要再奪涼州還荊州。不想給孫權荊州之地的。那時孫權只有江夏郡,是自己的。剩下是關羽從劉琦奪得到的。關羽是孫權將軍,在龐統說下策連荊州再奪益州,就說他們還在孫權周瑜制下,關羽又是劉備的人員。所以兩家都據理相爭。誰也說服不了誰。最終不歡而散。孫權牽制關羽,劉備帶兵來回援關羽。最後曹操收降張魯,讓張郃攻打西川。劉備才不得已吐出長沙桂陽給了孫權,形成湘水劃界,孫劉徹底兩家分家開始劃界分開地盤。

。劉備三顧茅廬認識諸葛亮。諸葛亮,雖然精闢地分析了當時形勢,提出首先奪取荊,益作基礎。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出兵北伐統一全國戰略思想。但諸葛亮始終眼高手低,做事徒有慮名。並沒有真才實學能夠創業強國。劉備幾次大的軍事行動,沒有諸葛亮的身影,儘管諸葛亮,自比喻管仲姜尚在當時也更想要出將入相,建功立業。

諸葛亮是袁術的殘餘人員。政治上更沒有地位,軍事無人員,也不可能給劉備強力支持。而龐統是孫權的的謀士,孫權卻非常信認周瑜。而龐統又非常看不起周瑜。在周瑜又是在打壓迫害劉備時。龐統才去邦助劉備找出路,使劉備有了益州。如果諸葛亮有點夲事,應該不會使劉備丟掉荊州,再不會有夷陵之敗的。所以是龐統是劉備指路人,加速器。劉備認識有龐統後,劉備才從公安小城騰飛起來。當然法正張松馬超的作用也不可小看 。當然從樊城走出時,劉備也許已經信心滿滿,要準備幹成一番大事業。聯繫各階層有優秀人員,打出反抗曹操的大旗。但終歸是龐統是把劉備從信義牢寵綁定中解放出來的,取得益州而形成三國鼎定的局面。劉備沒有歷史背景是創業大問題。也是使他從重來沒有包袱,官家也幹,土匪也當,長期同下層受迫人有共同語言,受到下各階層人的喜歡響應,領導農民同曹操鬥爭勝利,短時間便使劉璋一政權垮臺,奪取益州勝利,形成小國抗大國卻最後勝利,是劉備在裝笨嗎?


ww3721王建文


劉備最終成功三分天下,是偶然,也是必然。

從偶然性來說,劉備的成功是撿來的。

劉備因為出身低下,沒有名聲,廣大的北方世家並不認可劉備,也不認為劉備有能力有資格領導自己。

就如大軍閥袁紹袁術,他們在三國亂世之前就有家世,有名望,有基礎班底。曹操家世雖然不如二袁,但名聲同樣不小,這才會有文士與地方豪強的投靠。

劉備在北方沒有得到認可,在荊州也一樣。蒯蔡寧願投降曹操也不願接受劉備領導抗曹。

那麼劉備怎麼成功的呢?

是赤壁大戰。赤壁大戰主力是周瑜。提供錢糧後勤補給的也是江東。

勝利後的劉備,利用周瑜進攻曹仁的機會佔領不起眼的荊州南部三郡,又在周瑜死後借得南郡養兵,才得到進入益州的力量。

從必然性來說。

赤壁大戰,是南北方實力最接近的時刻。

曹操佔領北方九州,但能夠用來南征荊州的軍隊不超過十萬,算上荊州投降的軍隊,總兵力超過23萬。然而對峙長江,曹操只能依靠投降的荊州水軍,多不過五萬,在兵力上與孫劉聯軍的四萬多相差無幾,何況戰鬥力還不如孫劉聯軍,曹操失敗就是必然。

曹操雖然失敗,但主力並未損失。所以隨時可以再殺向荊州或者江東。孫權周瑜雖然並不放心劉備但也無法破盟,這就給予了劉備充足時間去發展和奪取益州。

歸根到底,是南方世家不願接受曹操,沒有劉備還會分離出其他勢力來填補空白。就如魯肅踏上策所預測的那樣,三分天下是可能的,也是魯肅諸葛亮期望看到的局面。更是南渡到南方的世家的期望。


四川達州


很簡單,劉備有了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才懂得怎樣與曹操、孫權鼎足天下。也就是有了像曹操、孫權那樣爭取天下的總綱領,終於知道自己的霸業該怎麼走。曹操的綱領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還有曹操、袁紹當初對說的,袁紹說自己要一統燕代,以河北之眾進取天下,曹操說自己要爭取中原立足,包攬天下人才為我所用。孫權的綱領是與魯肅的榻上策,奪取荊益,一統南方,先立不敗之地,再與北方豪強爭霸以成帝王之業。而劉備的隆中對世人更為熟悉,立足荊州,結連孫權,攻取益州,平定夷蠻,修德養民,待天下有變,則兵出荊益兩地夾擊曹操,漢室可興。劉備正是有這個明確的指導思想,才在半百之年迅速成就霸業,哪像當初即使得了徐州也是糊里糊塗地丟了,有立足之地卻不懂怎麼運用,丟也不知道到底怎麼回事,只有一聲“得之何喜,失之何哀”的嘆息罷了。而在劉備取得荊南四郡,南郡江陵卻在東吳手裡時,劉備為了借江陵做治所,不顧諸葛、關張的勸說單人入江東求孫權。因為懂三國的都知道,荊州之所以可以決定三國的天下趨勢,完全就是因為有江陵這個東可順江直取建業,北可進逼襄樊,西可堵住三峽之口的關鍵之地,而赤壁之戰和滅吳之戰,襄樊之戰,夷陵之戰,無不與江陵的存在有關。所以,江陵對於劉備來說就是意味著這是他的整個荊州!所以,他為了隆中對,必須要有江陵!為了江陵他可以不顧個人安危。而荊州丟失後,劉備也一點不像丟徐州那樣唉聲嘆氣,而是火冒三丈,舉傾國之兵與孫權玩命!為什麼?因為荊州是劉備隆中對最關鍵的地方,孫權奪了它,就是擺明抹殺劉備的夢想!要劉備的命!劉備不跟你拼命才怪!而蜀漢的建立就是成功實施隆中對佔據荊益兩地以為霸業之本,它的滅亡也是隆中對中因為荊州的丟失,從而無法實現從荊州出兵的戰略構想,只能屢次從漢中出兵,活活被曹魏拖垮!而曹孫劉,都未能完美貫徹實施自己的戰略構想而最終被司馬家坐收果實。從挾天子變為做天子是曹魏霸業最大的失敗。因為人心還是思漢的,你曹魏也並未一統天下!後來三個皇帝爭奪天下真不如為了一個皇帝而爭天下來得更得人心。


煙霞一壯天下顏


誠邀。在我國,劉備是蜀漢先主,在我國曆史上讚譽很多,他出身貧寒,最後卻能三分天下,佔據一隅,與曹操,孫權相抗衡,其實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劉備崛起(一):劉備是個梟雄,做事能屈能伸;

在我國,英雄一般都是不求人的,但是劉備偏偏就不是,他由於家境貧寒,起事之時又沒有什麼實力,所以他經常投奔他人,他也是三國裡投奔他人最多的英雄,雖然如此,劉備做事卻能屈能伸,他是個梟雄,有成事的潛質。

劉備崛起(二):劉備為人處事仁厚,這種潛質吸引了不少人的投奔,這奠定了他的發展基礎;

人才是成就事業的基礎,這句話古今通用,那麼如何吸收人才為我所用呢?劉備的做法就是:仁厚,劉備為人處世讓人覺得他不錯,他仁義的名聲傳遍天下,正因為這種特質,他吸引了不少人才為他所用,正因為這些人才,他才取得了成功。

劉備崛起(三):劉備善於借勢,每一次發展都是下一次發展的基礎;

由於劉備經常投靠他人,所以剛開始劉備並沒有多少實力,但是自從劉備投靠荊州的劉表後,劉備的勢力開始有所提升,新野雖然靠近曹操勢力,但是也為劉備的發展提供了契機。曹操南征說劉備和孫權聯盟,張魯進攻益州,劉備又入川協助劉璋,後來劉備奪取了益州,又取了漢中,劉備集團實力最強時佔據荊益,漢中數地,可謂是一時無量,這裡面就有劉備善於“借勢”的功勞。

劉備崛起(四):亂世出英雄,時勢造英雄;

劉備所在的時期是東漢末年,東漢末年由於統治者統治不得人心,經過黃巾起義的東漢政權權,實力大減,統治基礎極其薄弱,加之各地勢力紛紛割據,東漢政權已經名存實亡,自董卓進京廢除漢少帝,立漢獻帝以來,帝王已成傀儡,這時候亂世到來,群雄逐鹿,正是英雄崛起之時,劉備起兵對抗起義軍,也是時勢使然,劉備能崛起也是有其原因的。

由此可見:劉備能崛起,三分天下也是有其原因的。


源稚生


劉備在東漢末算是一個很厲害的歷史人物,與袁紹、曹操、孫權等人相比,在門閥壟斷政治的年代,他既沒有顯赫的家世,也沒有豐厚的錢財,只有一個空頭的皇叔名號,然而卻完成了一個屌絲逆襲的奇蹟。


雖然劉備沒能像他的前輩劉邦和劉秀一樣建立數百年基業,但這不是劉備能力不強,而是他運氣不夠,處在東漢末年群雄並起,文化和民族融合的這麼一個大背景下,又碰到了曹操和孫權這樣打不死的對手,所以只能在三分天下中抱撼而終。

先主少時,與宗中諸小兒於樹下戲,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叔父子敬謂曰:“汝勿妄語,滅吾門也!”年十五,母使行學,與同宗劉德然、遼西公孫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盧植。德然父元起常資給先主,與德然等。元起妻曰:“各自一家,何能常爾邪!”元起曰:“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而瓚深與先主相友。瓚年長,先主以兄事之。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等貲累千金,販馬周旋於涿郡,見而異之,乃多與之金財。先主是由得用合徒眾。

這是《三國志》記載的一段話,說明了劉備從小就有別於一般人的特徵:志向遠大,為人仗義,身有異相,所以一個賣草鞋的人,居然能和很多富商交朋友,還送了他不少錢,好比王健林看見萬達工地搬磚的工人,居然與其交上了朋友,這顯然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劉備善於籠絡人心,無論是關羽、張飛這樣的結拜兄弟,還是諸葛亮、龐統這樣的大才,或是法正、張松等人,無不對劉備忠心耿耿,《三國演義》把劉備寫成易動感情,遇事愛哭的好好先生,實際是寫過了,反而曲解了劉備的能力。

劉備意志十分堅定,他23歲出山參與剿滅黃巾起義,47歲前還在東奔西跑,先後投奔過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人,幾乎是東漢末投靠別人最多的梟雄。古人能活50歲都算不容易了,可劉備卻依然苦苦堅持,任何時候都沒有放棄,直到赤壁之戰後,劉備才在混亂的中原佔有一席之地。

劉備還有一個特點是善於借力打力,赤壁之戰的直接起因是曹操南下要消滅劉備,此時孫權還沒有列入曹操的盤子,只是荊州之行太順利了,沒費一兵一卒曹操就得到了荊州,所以才有進一步統一南方的想法。

劉備派諸葛亮聯吳抗曹,孫權當然明白這是劉備走投無路之時,利用東吳的力量共同對付曹操的計謀。此時孫權擁有南方廣大地盤,還有不少精兵良將,劉備除了夏口一小塊地方外,只有不到2萬的人馬,可就是這麼一點條件,依然能和孫權平起平坐。最後赤壁大勝,孫權解除了危脅,可戰果全被劉備得了,劉備佔據了荊州。


華哥雜談


“噫吁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這雖然是偉大的詩人老李有些浪漫,有些誇張的感嘆。

不過,也確實是劉備佔了益州這個天府之國的地利。

北面的崇山峻嶺,是阻擋曹軍入侵的天然屏障,

當然也是阻擋蜀漢劉備擴張的不利因素,

這從諸葛亮老是因為軍糧運不上去,而導致幾次北伐失敗可以看得出來。

另外就是長江,順流而下的攻打,和逆流而上的攻打,難度顯然是不一樣。

曹魏滅蜀之後就是順江而下直取建康。

天時和人和,其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問題。

掌權的劉備曹操們,是絕對不相信,老天爺能決定讓打不讓打,讓佔不讓佔。

那只是他們用來操縱輿論和軍心的工具而已。

至於借東風那種天時,應該算作軍事氣象學的範疇。

而劉備的天時,則是順應天下大勢,順應民心。這就有了人和的意思了。

劉備自出道以來,塑造的仁義的人設,

再加上漢室宗親的身份,

再加上和孫權聯合,打贏了赤壁之戰,所贏得的威名,

無不順了天時,應了人和。

當然,孫權政權的存在,也是一種人和。

使曹魏不能無所顧忌的去攻打劉備政權。

綜上,劉備能與曹魏,孫吳三分天下,時也,勢也,命也,運也。


好玩有用的歷史


很多人討論歷史,最喜歡犯的兩大錯誤,一個是跟著所謂的史書評價,尤其是後世古人的評價,先入為主的去判定一個人的真實形象。300年的後人,500年的人,1500年的後人,他們的評價對於當時的人而言就是正確的?一個張學良,一個蔣介石,形象都反覆了多少次?憑什麼認為封建王朝的文人們能比我們現在更加客觀?而另一個就是以所謂的以上帝視角,站在結果之上,用通盤的眼光去倒推當時發生的一切,就如同看著股票說如果十年前我買了哪隻股就會怎麼樣一樣,這樣的思考邏輯能夠得出正確的答案嗎?

-

既然要討論劉備為什麼能夠成功,首先就必須打破既有的觀念,去思考劉備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形象出來之後,你自然就會知道他為什麼能夠成功。就像我一直說的,如果你先入為主的以三國演義為藍圖,認定劉備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胸無半點謀略,毫無戰略眼光和規劃的人,那你永遠也理解不了他為什麼能夠成功。很多人總愛把劉備白手起家掛在嘴邊,劉備的確是白手起家,而且一開始就處於最困難的狀態,這樣的狀態之下,白手起家那麼容易嗎?

~

討論劉備為什麼能夠成功的第一個線索,便是當時評價。以劉備暫居曹操陣營為界,我們看看當時的重要人物都是怎麼評價劉備的。“雄才”。沒錯,就是雄才。在三國時期,能夠被頂尖精英人士普遍以這兩個字相稱的人,並不多。然而我們聽見陳登這麼說過,郭嘉、荀彧、程昱,都這麼說過,曹操雖然沒有這麼說,但他的評價更高,“與自己當世無二”。如果你僅僅是翻開三國志當中的記載,反倒是發現好像劉備失敗的情況更多,好像到處都在逃跑,那你們如何去理解這些人,對於劉備的評價?難道他們都是傻子?或者拍劉備馬屁?

-

當這個疑問產生的時候,就不得不去挖掘它背後的根源,最大的兩個可能,一個是記載的丟失,另一個是記載的偏向性。也就是說,在劉備早年的生涯記載當中,三國志算是報憂不報喜,最後對於後世人的影響,就如同臺灣看大陸,認為我們吃不起茶葉蛋一樣。

-

從當事人物的評價,以及劉備的歷程深挖,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劉備在黃巾起義的動亂這十幾年間,不僅戰功彪赫,而且威名已盛。但由於他沒有背景,所以拿不到什麼大的官位,最後只在公孫瓚的舉薦下,才試守平原相。

-

能力,這才是劉備之所以能成功的基礎。如果否認了這一點,你無法解釋為什麼面對內憂外患,徐州自陶謙而下所有重臣都信服劉備,推他為主。為什麼孔融久等救兵不至,只能靠太史慈搏命求援的時候捨近求遠只找劉備。為什麼官渡之戰已然爆發,曹操不管袁紹,還必須先親帥精兵把一個才逃跑的劉備撲滅。一切只因兩點,一是“雄才”,二是“仁義”。

-

正因為這樣,所以劉備多次投奔不同的人,才會被以禮相待,在劉備最慘的時候,東吳還一力要結盟。這一切的東西,如果你把它當成偶然,也說得過去,但這並非是一種嚴謹的態度。

-

談到仁義,又是另一層的東西。這既是劉備的戰略,也是他一說起來就太多了。很多人總拿劉璋的事說劉備假仁假義,說這是劉備的黑點。

-

具體我不細說,太複雜,只是提幾個問題,1.三百年前是一家,三百年後突然一個和你同姓的人說你們老祖宗是親戚,你覺得算哪門子血緣?2.益州之地,曹操可得,張魯可得,孫權可得,馬超可得,憑什麼劉備不可得?3.當人家請你打工,你也在打工,突然一下僱主背後捅你一刀,你反擊不?4.你確實想兼併一個公司,但是連籌備動作都還沒開始,就被告發惡意兼併,突然警察逮你到局子裡面暴打一頓,你覺得警察做得對嗎?

-

劉備謀益州,不存在道義問題,這也是為什麼益州文官大多不抗拒,反而是武將抗拒的原因。因為軍人亡國是恥辱。


伏桀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爆發,鎮壓完起義軍後,各軍閥相互擴充實力割據地盤,軍閥中以董卓、袁紹等人的實立最為雄壯,但是他們都少於謀略,用人不當,最終被佔盡天時的曹操一舉擊敗而佔領北方廣大地域,雄居一方!劉備則巧占人和,用自身是皇室後裔的獨特身份博得了漢獻帝和一部分文臣武將的支持,再加上諸葛亮、龐統、法正等賢才的輔佐很快擊敗劉璋而座擁西蜀!孫氏江山自孫堅以來,一直都有著先攻取江南全境為根據地進而問鼎天下的戰略宏圖,孫堅死後其子繼承父志,在父親留下來的人馬和實力的基礎上不斷的擴充和掠奪,最終蕩平江南全境,孫策死於非命後,孫權繼續發揚父兄遺志,防微杜漸,招賢納士,以長江天險為地利優勢,最終鞏固發展並雄居大江南!正因為曹操佔天時,孫權佔地利,劉備占人和,所以三分天下不難形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