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巴山地區有種作坊在農村已經消失反而在各大城市裡遍地開花


古往今來,麵條一直是人們飲食中不可或缺的東西。不管東西南北中,幾乎人人都吃麵條。

二十年前,在巴山地區農村裡,幾乎每個鎮都有幾個麵坊,專為村民們加工麵條。村民們收割完小麥,一般曬乾後都是背到麵坊里加工成麵條。

簡單幾樣設備,就能壓出寬窄不一的麵條來。記得當時100斤小麥可以換回85斤麵條,當然每斤小麥還要付幾分錢的加工費。

麵坊收到小麥後,首先是磨成麵粉,反覆磨多次。據說100斤小麥麵坊一般都不止磨85斤麵粉,這個差價當然是麵坊自己賺了。

麵粉磨好後,倒入一個大盆裡加入適量水攪拌,然後放進一個簡單的機器裡壓成麵皮。

這首工序要反覆碾壓至少五次,最後形成一大卷麵皮。

接下來將麵皮卷放進另外一個原理差不多的機器裡,裝上不同的“面刀”,就能壓出寬窄不一的麵條來了。

壓面時,一邊壓,一邊用根細竹杆把麵條挑起來,便於插到架子上晾乾。

一般剛壓出來的麵條顏色偏黃,晾乾後就變成白色的了。

這時就可以收到一塊大木板上切成一段一段的,再用報紙包成一把一把的就可以了。

也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大巴山地區農村裡的麵坊就消失了,幾乎再也不找到了,人們吃麵條都是到商店去買,地裡種小麥的也不多了。

但是在全國各個城市菜市場的角落,卻都能發現這種小麵坊,設備還是那些設備,只是壓出來的麵條多了一種類別,那就是不用曬乾的溼面,壓出來就可以銷售。如果你問他們老家是哪裡的,可能會有很多回答是大巴山地區,川渝地區的最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