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4 宇宙在臥馬先生萬無引力定律狀態下 才自然有序排列運轉自如

宇宙只能在臥馬先生的萬無引力定律狀態下才自然排列井然有序公轉自轉運轉自如

廣義的宇宙定義是萬物的總稱,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狹義的宇宙定義是地球大氣層以外的空間和物質。“宇宙航行”的“宇宙”定義就是狹義的“宇宙”定義,宇宙航行意思就是在大氣層以外的空間航行。人類所觀察到的部分宇宙的物件大約是由4.9%的普通物質即構成恆星、行星、氣體和塵埃的物質,或重子,26.8%的暗物質和68.3%的暗能量構成。重子物質構成星系際的“蛛網”。

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學說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一刀切的將宇宙假設建立在萬物之間相互吸引的引力。自1687年誕生以來牛頓的萬有引力說已經統治世界科學界330年之久了。在牛頓萬有引力學說的誘導下,浩瀚的宇宙中銀河系太陽系等所有星系行星都是在太陽等引力作用下在各自的軌道上環繞太陽系銀河系週而復始的旋轉幾乎成為共識?至於相距億萬光年的太陽系銀河系與宇宙行星星球之間到底有沒有引力?不說外太空星球之間是否真是在引力作用下運轉的?至今地球上已知物質之間相互存在引力之說並沒有得到實質性的科學驗證?

218年後的1905年愛因斯坦創立“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雖然對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有所完善,也並不能完全科學合理的解釋宇宙萬物之間的運動規律。廣義相對論是一種關於萬有引力本質的理論。愛因斯坦曾經一度試圖把萬有引力定律納入相對論的框架,幾經失敗後,他終於認識到,狹義相對論容納不了萬有引力定律。於是將狹義相對性原理推廣到廣義相對性,又利用在局部慣性系中萬有引力與慣性力等效的原理,建立了用彎曲時空的黎曼幾何描述引力的廣義相對論理論。

其實300多年來,不管是牛頓還是愛因斯坦,都沒有從根本上真正走出萬有引力學說的誤區。因為不管是牛頓還是愛因斯坦的萬有引力還是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都建立在以引力為主導的假設基礎之上,並沒有找對強大引力之源到底來自哪裡?為什麼八大行星只排列於幾乎水平的黃道面上?為什麼八大行星公轉自轉的引力只發生在太陽系黃道面上?等一系列引力說根本無法解釋的宇宙萬物運動規律?

臥馬先生通過對世界已知物質特性的綜合研究後發現,已經發現的3000多萬種物質中除了磁鐵性物質之間有實質性引力之外,宇宙間已知2999種物質都是沒有吸引力的物質,發現這些不具備吸引力的物質之間根本不存在吸引力和引力並研究出了與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完全相反的“萬無引力定律”。以科學務實的態度著眼於宇宙萬物的基本特性,以具有吸引力的物質為依據研究引力,能夠客觀真實的驗證物質之間真實存在的引力,為認識宇宙萬物是否存在引力提供了符合科研規律的科學理念外,臥馬先生的“萬無引力定律”也能夠以全新的視角更加科學合理的解釋宇宙萬物之間的運動規律。

宇宙在臥馬先生萬無引力定律狀態下 才自然有序排列運轉自如

臥馬先生萬無引力定律(引力定律)圖

臥馬先生研究發現宇宙萬物之間不存在引力作用,人類已知物質3000多萬任何物質之間無實質性的吸引力作用,引力只發生在磁場範圍之內具有吸引力特性的鐵磁性物質之間。臥馬先生“萬無引力定律”可以簡單的概述為:引力的大小與磁場中兩個磁體質量Mm的大小,與磁體磁場強度H的強弱,與兩個磁體之間的距離S有關;即磁體質量越大與磁場強度越大距離越小引力越大,反之磁體質量越小與磁場強度越小距離越大引力越小。

科學的定義是指實驗科學,真正可以在實驗室中重複再現和驗證的才叫科學。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學說”是否科學,原則上從300多年前誕生時都是很好驗證的。簡單的說只用一塊普通的吸鐵石磁鐵,就完全可檢驗牛頓的萬有引力說的真偽。

磁鐵的成分是鐵、鈷、鎳等原子,其原子的內部結構比較特殊,本身就具有磁矩。磁鐵能夠產生磁場,具有吸引鐵磁性物質如鐵、鎳、鈷等金屬的特性。磁鐵最明顯的特點是靠的越近吸引力越大。任何科學家任何時候拿一塊普通磁鐵或世界上吸引力最強的釹鐵硼強磁鐵隨時去與人類已知的3000萬種物質一一做吸引力有關的引力實驗,看看磁鐵到底吸不吸金銀銅鋁鉛錫玻璃塑料山石樹木水和衣服等所有不含鐵質元素的物質,實驗沒有吸引力的物質之間是否存在引力。實驗後科學家會發現,沒有吸引力的物質之間和最強磁鐵與任何物質間最近距離下都不存在吸引力作用,更何況萬里之遙的星球之間存在吸引力?所以一塊小磁鐵就是驗證牛頓萬有引力定律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試金石。

如果浩瀚的宇宙星系間真的存在引力的話,不僅不能使宇宙萬物一團和氣和諧相處外,還會使宇宙萬物魚龍混雜亂成一團。宇宙星系之間會在巨大的引力作用下會像磁鐵吸引鐵屑一樣,將各大星球吸引在一團。以太陽系為例,整個太陽系會在太陽引力的作用下將八大行星衛星大小星球及宇宙塵埃全部吸引到太陽周圍,或被太陽融化變成一個比太陽更大的巨大發光體,使整個太陽系變成一個四季如晝萬里無雲的星空,或八大行星及小行星衛星全部覆蓋在太陽四周完全遮擋住光芒四射的太陽之光。

如果完全拋開牛頓的萬有引力說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說,以臥馬先生的“萬無引力”論來研究宇宙的話,可以概括的說,宇宙萬物之間沒有任何引力,萬物均漂浮在充滿各種雲氣團的不同氣體層、不同壓力層、不同溫度層的太空之中,宇宙萬物在流動的氣流和強大的大氣壓力作用下週而復始規律有序的自然運轉。

宇宙在臥馬先生萬無引力定律狀態下 才自然有序排列運轉自如

太陽系八大行星排列圖

當然簡單的“萬無引力說”幾句話很難說清宇宙萬物運動規律。以太陽系八大行星為例,太陽系的八大行星具有自西向東作圓周運動的統向性、近圓性、和同一個軌道面的統面性,是人類可見和客觀存在的規律。參看“太陽系八大行星運動特徵”視頻。為什麼太陽系各大行星運行軌道不是直線運動而是圓形軌道?為什麼結構質量、大小遠近都不同的八大行星,排列在同一軌道面上圍繞太陽公轉?八大行星公轉的動力來自哪裡?如何解釋同一太陽系的金星不同於其它行星自轉方向與公轉方向相反?關於太陽系銀河系動力源問題,如果真的萬無引力了,行星靠什麼自轉和公轉?都是牛頓萬有引力定律難以解釋的?

行星自轉的動力源問題,參看“臥馬先生結構不平衡運動說 揭開地球為什麼會自轉的科學奧秘”文章,臥馬先生的結構不平衡運動學說,能夠合理解釋地球及各行星在沒有引力作用下為什麼會自轉的運動原理。不管是太陽的構造成分、太陽的質量、太陽離地球的距離、太陽的溫度、太陽的壓力;地球的構成、地球的直徑、地球的質量、地球的密度、地球的壓力等三百多年前的牛頓基本一個都不知道。所以牛頓在基本不瞭解的無知情況下所提出萬有引力定律只能是幻想小說類的假設和推測。

太陽系和銀河系中各大行星,因為都是圓球結構,所有行星都存在太陽光照不均衡的溫差問題為行星提供自轉的強大動力,因為不同行星結構不同與太陽的距離不同等原因,造成行星自轉週期和速度不同,符合圓形物質不平衡作用下自轉的運動規律可以理解。

關於太陽系的行星的軌道為什麼不是直線形而是圓形或橢圓形軌道問題?因為太陽是一個直徑大約是1392000(1.392×10⁶)千米,相當於地球直徑的109倍;體積大約是地球的130萬倍;其質量大約是2×10³⁰千克是地球的330000倍,是太陽系質量最大的圓形星球,與地球大氣層一樣太陽周圍也存在充滿各種氣體的太陽系大氣層。

大氣層又稱大氣圈,是因重力關係而圍繞著地球的一層混合氣體,是地球最外部的氣體圈層,包圍著海洋和陸地,大氣圈沒有確切的上界,在離地表2000~16000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氣體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會有少量氣體,它們也可認為是大氣圈的一個組成部分,地球大氣的主要成分為氮、氧、氬、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氣體。

據科學家估算,大氣質量約6000萬億噸,差不多佔地球總質量的百萬分之一。大氣體積成分:氮78%、氧21%、氬0.93%、二氧化碳0.03%、氖0.0018%,此外還有水汽、塵埃、氣溶膠及大粒度懸浮顆粒。由於地磁場的保護作用,使得大氣層在太陽風及宇宙高能射線流的刮蝕作用下得以保存。

概括的說地球外部分為對流層、平流層、臭氧層、中間層、熱層和散逸層、星際空間。反之,太陽系的太陽之外包圍著星際空間、散逸層、熱層、中間層、臭氧層、平流層、對流層及地球以外範圍更廣闊的大氣圈層。因為分佈太陽四周的大氣圈層氣體以圓圈似的外擴結構,大氣圈層的結構決定了分佈在太陽系周圍的八大行星只能沿圓形軌道運動。

宇宙在臥馬先生萬無引力定律狀態下 才自然有序排列運轉自如

地球大氣層圖

宇宙在臥馬先生萬無引力定律狀態下 才自然有序排列運轉自如

太陽系大氣層圖

所以太陽之外包圍著星際空間、散逸層、熱層、中間層、臭氧層、平流層、對流層及地球以外範圍更廣的不同結構大氣體層的太陽系,由近及遠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的排列順序,具有符合太陽系大氣層結構有序分佈、符合太陽系光照、溫度從強到弱、由高溫到極寒的規律特徵,八大行星的水星金星的千度高溫天王星海王星極寒的惡劣環境,只有距離太陽遠近合適的地球溫度適宜水資源豐富適合人類及動植物生存條件的八大行星排列規律,完全符合在太陽強光高溫的溫度環境和距離作用下,形成以太陽為中心由近及遠從巨熱到巨冷的有序排列順序。以此類推其它銀河系等宇宙星系基本與太陽系一樣按照大氣層次規律有序的排列。

關於宇宙中行星圍繞太陽銀河作向心力圓周運動的公轉動力之源問題,至今任然是困擾科學家和人類的最大科學難題?

自然界中任何物體做向心運動,運動物體一定與中心軸之間是有機連接的整體,否則做不了向心運動。太陽系的八大行星沿太陽四周運動,看似的確很像向心運動,但實際上根本不具備向心運動的基本條件。

太陽系與八大行星能夠連接的只有太陽光,其它說宇宙中的暗物質,科學家找了快三十年至今都沒有找到不能算數。太陽光雖然能夠抵達太陽系的八大行星及宇宙內的所有天體,但一晃而過的太陽光顯然拉不住圍繞太陽作向心圓周運動的八大行星,太陽光應該連最小的流星都拉不住。

引力也不可能拉住八大行星運動。以地球月球為例,相距38萬公里的地球與月球,即使結構中都包含存在鐵磁性物質,正常磁場範圍超過一米距離再靈敏很高的高斯計都檢測不到磁場強度。就算是地球與月球全部都是最強的磁王釹鐵硼構成的,地球38萬公里之外的月球之間也遠遠超出磁場範圍十萬八千里了,所以地球月亮之間根本不可能存在引力作用,引力說根本解釋不了公轉的動力問題?

既然宇宙太陽系銀河系行星不具備做向心運動條件不是引力作用,當與宇宙中飄動的氣體雲團有關?

氣體是指無形狀有體積的可壓縮和膨脹的流體。氣體是物質的一個態。氣體與液體一樣是流體,氣體可以流動,可變形。與液體不同的是氣體氣體分子間距離很大,可以被壓縮膨脹。假如沒有限制容器或力場的話,氣體可以膨脹,其體積不受限制。氣態物質的原子或分子相互之間可以自由運動。氣態物質的原子或分子的動能比較高。氣體形態可過通其體積、溫度和其壓強所影響。這幾項要素構成了多項氣體定律,而三者之間又可以互相影響。不同氣體可流動可壓縮可膨脹外,氣體的壓力壓強也不同,宇宙中不同的氣體形態很符合宇宙星系和行星的運動需求?

大氣壓強是空氣受到重力作用,而且空氣具有流動性,因此空氣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影響因素 ①溫度:溫度越高,空氣分子運動的越強烈,壓強越大。壓強裝置 ②密度:密度越大,表示單位體積內空氣質量越大,壓強越大。③海拔高度:海拔高度越高,空氣越稀薄,大氣壓強就越小。

宇宙中的所有氣體通常狀態下都是流體。由於流體不能產生切變,不存在切應力。因此對於靜止流體,不管力是如何作用,只存在垂直於接觸面的力;又因為流體的各向同性,所以不管這些面如何取向,在同一點上,作用於單位面積上的力是相同的。由於理想流體的每一點上,F/A在各個方向是定值,所以應力F/A的方向性也就不存在了,有時稱這種應力為壓力,在中學物理中叫做壓強。

1654年馬德堡市長奧托·馮·格里克於神聖羅馬帝國的雷根斯堡進行過著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目的是為了證明大氣壓的存在。人們都終於相信有真空;有大氣;大氣有壓力;大氣壓力很大很驚人。

300多年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在證明大氣壓的同時,也基本找到推動宇宙行星運動的動力之源。因為宇宙星際空間類真空的大氣壓力作用下,物質多以失重狀態漂浮在空中。

因為宇宙太空中充滿各種不同性質、不同密度、不同濃度的氣體,氣體與氣體之間,除臭氧層是藍色的外,很多像氫氣、氧氣、氦氣的等氣體都是無色的。所以宇宙各星球之間,被各種不同的氣體籠罩,雖然浩瀚的宇宙蒼穹,看似渾然一體,其實各種氣體都遵循物以類聚的自然原理同氣相聚,不同的氣體之間在大氣壓力壓強的作用下,不停聚集的同時各種氣體都遵循自由流動的原理在不斷聚集變化的過程中不斷的旋轉流動。組成宇宙空間的各種氣體,如大氣層一樣按照氣體的輕重、密度壓力自然生存很多有規律的無形氣體屏障,正常狀態下很多氣體多被禁錮在無形的屏障壁壘之間難以逾越。

大氣壓不是固定不變的。1954年第十屆國際計量大會上,科學家對大氣壓規定了一個“標準”:在緯度45°的海平面上,當溫度為0℃時,760毫米高水銀柱產生的壓強叫做標準大氣壓。在真空狀態下,氣體的稀薄程度通常用氣體的壓力值來表示,顯然,該壓力值越小則表示氣體越稀薄。氣壓大小變化,大氣壓的變化跟高度有關。大氣壓是由大氣層受到重力作用而產生的,離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氣層就越薄,那裡的大氣壓就應該越小。不過,由於跟大氣層受到的重力有關的空氣密度隨高度變化不均勻,因此大氣壓隨高度減小也是不均勻的。隨高度的變化情況:大氣壓強隨高度的增加而減小。

以太陽系而論,因為太陽也是球體,在太陽的周圍的壓力分佈,自然也擺脫不了與高度有關的大氣壓力變化,所以太陽自身及周圍越往上壓力越小,越往下壓力越大。

失重,是指物體失去了重力場的作用,當物體處於失重狀態時物體除了自身重力外,不會受到任何外界重力場影響。當然就局部地區來說,如在地月系統中,只考慮地球與月球的引力,在地球與月球之間的某些點上,地球與月球的引力相互抵消,重力為零。

經常有人認為失重是不受重力,是錯誤的。對於此教科書的解釋是: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小於物體所受重力的現象稱為失重(weightlessness)現象。但是航空器在軌道上的失重不是重力消失或大幅度減小的結果(事實上,在100KM高度上,地球重力僅僅比地球表面減少大約3%)。失重現象主要發生在軌道上或太空內或在其他一些不正常情況下的(遠離星球或大重量物體)處於引力平衡點的零重力的環境下,這種現象應被稱為完全失重。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小於物體所受重力的現象叫失重(假如說地球重力消失了,那麼人只要輕輕一跳將會向著一個方向永遠飛行下去)。

宇宙在臥馬先生萬無引力定律狀態下 才自然有序排列運轉自如

遙遠的宇宙星空圖

其實遵照物質不滅定律,宇宙間的任何物體,任何狀態下都不可能失重。發生在太空和真空狀態下人飄在空中連液態的水滴等所有物體都像氫氣球一樣向上漂浮的失重現象,物體本身並沒有完全失重,也不可能完全失去重量,只是漂浮的物體是被強大的大氣壓力作用下承托住了而已,地球上的大量海水,應該就是被大氣層中的大氣壓力托住的。

所以宇宙中如太陽系一樣,在層次分明的大氣層各氣層之間,八大行星分別在適合氣層之間規律排列,在流動的氣體運動作用下週而復始的循環運動。宇宙中的眾多星系,當是與太陽系一樣由各種不同結構的氣體雲團構成,宇宙中的億萬恆星、行星、衛星、小型天體等,都應該是在萬無引力狀態下,各自圍繞所在的氣體雲團運轉。

為什麼所有的行星都在一個幾乎是水平面的黃道面上排列運轉,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無法合理解釋?

關於太陽系黃道面(ecliptic plane)是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地球赤道面交角為23°26'。黃道面指的是地球繞太陽的軌道平面,把這個平面無限向外圍擴大,天體相交在這個平面劃出的軌跡就是黃道。需要說明的是受到月球和其他行星的引力影響,黃道面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會發生不規則的連續變化。其他的行星也並不是完全都在這個平面運行的,各行星的軌道與黃道會有一定的夾角,這個夾角就是軌道傾角。八大行星中,軌道傾角最大的是水星,達7°,其餘行星軌道傾角一般都在1°~3°之間,冥王星則超過17°。冥王星被排除太陽系行星的行列並不是因為其軌道傾角的問題,而是其本身的性質屬於矮行星,不再被歸類為行星。

關於太陽系黃道面是因為星球之間相互碰撞產生在一個平面上圍繞太陽中心旋轉說,並不能合理解釋八大行星排列運動規律?

太陽系所謂的“黃道面”,從溫度、氣體分佈、大氣壓力角度等考慮,黃道面是太陽中心與氣體壓力有關的“壓力面說”具有符合壓力規律的充分條件。這個中心壓力面的壓強壓力,足以承受未超過太陽質量的所有行星,是壓力托起了太陽系中的所有行星,所有行星衛星及小型天體均像海上行舟一樣漂浮在以壓力面為中心的水平壓力面上。這樣理解比較符合太陽系八大行星排列和運動規律。

另外“壓力面說”也可以解釋月球圍繞地球公轉、木星有66顆衛星等所有有衛星的行星。在不同壓力面的壓力作用下產生不同的小型星系,基本可解釋行星之外為何會形成衛星圍繞行星公轉的原因。

這樣,在臥馬先生“萬無引力定律”狀態下,銀河系太陽系的宇宙萬物在不同氣體雲層、不同溫度層、不同大氣壓力等共同作用下,不僅能夠井然有序的規律排列,而且能夠週而復始的在“萬無引力定律”狀態下運轉自如的公轉和自轉。

2018.9.14 文字考古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