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每個月的養老金一發下來,老人就會立馬去銀行取走?

邱雨雨雨雨雨瑜瑜曦


在我們的農村有這樣一句老話:人有不如自有,自有不如懷揣!啥意思?意思是說,別人家有的東西不如自己家裡有的東西用著方便!自己家裡有的東西不如帶在身上用著方便!家裡有不行,假如用的現場離家較遠還是不如帶在身上用著方便!

現在是信息社會,互聯網時代,年輕人出門在外只要拿個手機一切搞定!手機錢包既減少了丟錢的可能,又方便了自己的使用!那些享受養老退休的老爺子老太太他們很少會用電子卡或手機支付!因為他們不懂,所以每到固定時間養老金下發,他們都會排隊到開戶行把錢取出來,攥在手裡、放進口袋才放心!這是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農村是,城市也是這樣!

自己經常去超市購物,一般都是刷卡或手機支付!細心的我就經常觀察那些購物的老太太們(一般家庭都是老太太採買)大都是現款交易和結算!很少有使用銀行卡的和手機錢包支付的!因為他們不會使用,沒有攥在手裡看著有零有整的鈔票,心裡踏實!

不過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這些老人們也會使用起高科技消費,用與不用,最起碼知道是怎麼回事!也不用再擔心國家給打在卡上的的錢一夜之間會消失的無影無蹤,也不會再去排長隊取自己那幾個養老錢了!想花隨時都可以刷卡去花!作為兒女後代也有必要把這種消費方式傳授給他們!


冀之筆


“草根影像”對這種現象有幾種不同的觀點:

第一個原因是老年人更習慣於用現金。現在年輕人更習慣於移動支付方式,錢到銀行之後,隨時可以通過網銀將錢轉入微信或支付寶,然後用來快捷支付,省去了找零的麻煩,而且不擔心被盜。而老年人因為年齡原因,他們的生活也越來越簡單,網購、電商之類的概念他們基本上不願意去嘗試了,他們大多不會使用移動手付,甚至連智能手機都不會用,所以他們一般將現金取出來,裝進內衣兜內,在購物時選擇現金結算方式。

第二個原因老人習慣於定期存款。與年輕人的理財方式不同,很多老年人更習慣於定期存款。養老金賬戶雖然也有一定的利息,但是利率相比定期存款方式偏低,而且不利於老年人掌握資產情況。所以老年人選擇每月把養老金取出來,然後將多餘的錢定期或不定期存入某個賬戶,一是可以獲得更高的利息,二是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資產情況。

第三個原因就是生活原因,不取出來他們吃什麼啊。既然叫養老金,顧名思義就是用來養老的,而且他們也沒有其他收入,所以每月都要取出來,用於購買生活用品。老年人身體條件越來越差,有時候還要經常吃藥,為數不多的養老金也可能捉襟見肘。

第四個原因是經常給孫子輩零花錢。俗話說“隔輩親,親又親”,很多老年人對自己的孫輩格外的親,祖孫間的天倫之樂,是任何物質享受都無法代替的。很多人老人都喜歡準備一定的現金,給孫子們買零食,還時不時地給孫子們一些小額現金,讓他們自主支配。

“草根影像”的分析有道理嗎,歡迎關注交流。


草根影像


看來全國的退休人員發放養老金時,都喜歡馬上從銀行取出來!通過了解8O%以上的退老年人喜歡馬上從銀行取出來,20%的60多歲退休人員是用時才現取。


為什麼老年人退休金每月都取光,經問才知道,老年人說:放到銀行幹嘛,讓銀行吃利息嗎?老年人道理很簡單啊!還有就是銀行折和銀聯卡,退休第一次發到手的是銀行活期存摺,再轉換成銀聯卡。老年人基本上都不會換,說在ATM機上不會用,害怕取不出來。而在窗口人多取號排隊,很累的!

這些都是退休人員特別是70~8O歲的老年人,基本上都是這個心態。剛辦理退休人員會及時轉換成銀聯卡。



西岸39059526


為什麼每個月的養老金一發下來,老人就會立馬去銀行取走?

取走的原因很簡單,因為要過日子,生活還得繼續,錢自然要取出去供生活開銷。按照現在重慶地區的養老金水平,一般的企業退休很多都是在兩千左右,有的甚至都還沒有兩千,三千的退休工資已經算是較高了。

可是就這兩千多塊錢,需要每個月自己交納水電氣、自己的生活開銷,電費、寬帶費這個算下來也差不多在1300元左右了,要是遇上重慶這種高溫的天氣,夏天的一個月光是電費都是200多。除了以上基本的開支,退休後的人請客往的,一次都得是400以上。再加上如果遇上身體不好的,每個月的買藥都是一筆固定的花費。

除了以上這些開銷之外,遇上個子女能幹的,每個月不找你接濟點兒已經不錯了。並且現在的子女都要上班,很多的都是直接將孫子孫女,交給爺爺奶奶帶著。這小朋友每個月的生活費,玩具費,接送他們上下學的費用,孩子的零花錢,作為爺爺奶奶都是得負擔起走的。如果孩子父母不給,作為長輩還不是得好好的帶著。

所以這些退休老人不單要自己生活開銷還得負擔下下輩的,兩千多塊都還的自己勒緊了過日子。有的人可能會說,他們還有存款呢?確實工作辛苦了一輩子,自己還是應該有些小存款的,不管多和少,可是這些存款總不能把自己的老本全拿出來吃空吧,以後要是遇上個大病,子女沒有能力幫忙的時候,自己還能救濟。退休老人的退休金本來也是供他們基本生活的,不是能直接存起來的。


嘮嗑職場


顧名思義養老金就是退休金,它是一種最主要的社會養老保險待遇,保證老年人老有所養。


每個月一到養老金要發的那幾天,一大早,銀行還沒有開門,門口就已經站了很多老年人在等待了。


這個場景有書君是經常見到,那為什麼每個月的養老金一發下來,老人就會立馬去銀行取走呢?有書君也是結合自家的親戚和鄰居的說法,來談一談這一現象。


一、老年人每個月的花銷也不小


老年人的養老金,在我們這個三線小城市,其實還是不算多的。再加上現在的物價也是高居不下,老年人每個月的開銷真是不小。


除了日常水電氣,必備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還有每天必需的蔬菜、肉類、蛋類和奶製品等。尤其是後面的這幾種必需品,趕上一段時期,價格是特別的高。


而且現在的老年人也是有愛美之心的,尤其是老太太也是非常喜歡給自己買衣服的。


不光如此,她們也是參加許多社團的活動,像太極拳、練劍、寫大字、廣場舞等,那一系列的裝備是全著呢,這都需要花銷的。



還有一種花銷是,花在子孫輩上。



現在有一種社會情形是,兒女都要上班,沒有辦法照顧家裡的孩子。所以呢,老人要幫兒女照顧孩子,還要供孩子吃喝穿玩。


小孩子的吃穿玩,其實也不便宜。而中國很多家庭的這一部分費用,也都落在了自己父母的身上。而大多數老人出於對子女的愛,也是很樂意幫他們看孩子,給孩子買這買那。


由此而看,這樣一算下來,老年人每個月的花銷也確實是不少。如果再有個小毛病,還得看病買藥。這也就不難怪,為什麼一到養老金髮下來的那幾天,老人就會立馬去銀行取走。


二、老年人喜歡定期儲蓄


人民網上有個調查顯示,某國有銀行個金部的負責人說,“我們銀行的老年客戶,大多數只愛存錢。”


據調查,六成老年人和銀行的業務往來只有存取款,還有部分老年人會購買國債或一些穩健型理財產品,但是基金、黃金等產品幾乎是無人問津的。


對於老年人喜歡定期儲蓄,是因為大多數的定期產品不夠靈活,在需要的時候不能隨時取出來。而市場上的高收益理財產品,又擔心它的安全性。


而且很多老年人,年齡大了,頭腦反應都很慢。而理財產品對於他們而言是非常有高難度的。


所以老年人就熱衷於定期存儲。他們把每個月的養老金取出來,就意味著每個月可能都會有定期的存款。


這樣,把定期存款的利息取出來,然後把這個月的養老金存進去,累計在一起,再存上一年。這樣,每個月都會有利息,每個月的存款金額還會增多。這可是老年人最喜聞樂見的。


這也就是老年人為什麼會立馬取走養老金。



三、老年人把錢取出來,也是感覺有安全感


現在的詐騙真得也是不少,老年人也是擔心自己的錢,如果沒有取出來,萬一被別人給取走了怎麼辦。


從那個年代走來的人,都帶著那個年代的烙印,保守和安全。他們倒不太貪圖多賺多少錢,只是圖個心安。把錢從銀行裡取到了自己手裡,這就是一種安全感。


鄰居張大媽就是這樣,她說退休金下來了,不去取,心裡就不踏實。取出來哪怕再存起來,也不能就那樣地讓它在卡里待著。再說存著定期怎麼也比在卡里當活期強。


不過最最重要的是,錢過一遍手,就是給了她安全感。要不都不知道,退休金是不是還在銀行卡上。被壞人領走了都不知道。


這也確實是老年人的心態,就是圖個心安。


綜上所述,每個家庭環境不一樣,可能會因為這幾個因素而去取錢。所以每個月一到養老金髮下來的時候,老人就會立馬去銀行取了,也不足為怪了。


有書知道


說我自己的心態吧,正式退休快九年了(夫妻都是重慶城區的企業退休職工),基本上每月都是在養老金(我戲稱為膳銀)到賬後幾天內或當天下午我就去把錢取了出來。

其原因有: 關響(發薪水)的時刻是皆大都歡喜滴大事,幾十年來習慣了到時領薪水。

首先; 這吃飯的膳銀一刻也少不得、吃飯是第一件大事,既是大事就得辦好 … …

其二、有時到銀行取錢的人較多還得取號排隊等候,工作效率慢實在難等候,一個分理處只有一、二個窗口辦業務;

其三、我們的開戶銀行離家較遠,老年人出門或多或少都要統籌算一下,想把今天要辦的事一併辦完是最好,再則如遇下雨☔️天或酷暑天更不願去銀行,所以就一次性將其取完以備用時較方便。

除此外並無其它原因。想起薪水的來由: 它是用來買柴和買水的銀兩。











牛裁縫


問主這個問題說的相當有意思,就好像說,年輕人,中年人,發了工資,立馬不花一樣,發了工資,房租(房貸)、車貸、水電網話、信用卡,你看看,你自己的工資,還剩下多少。老人,客觀的說,絕大多數城市老人,退休之後,現在是靠養老金生活的,移動支付,對他們來講,一是確實學習和使用困難;二是也不好擺了。衣食住行娛,處處要花錢啊,那自然,就只好從銀行取出來現金,用現金來花了。最後一句,專門寫給槓精:確實有少部分城市老人,靠子女養活,自己的錢,存起來了,但這畢竟是個例,沒有普遍性。另外,農村老人,沒有退休金,可以說是,一直幹活,到最終去世。


董江波


再一個就是上年紀了,腦子不靈光,有些是固定的東西,是不能改變的,一月一次發錢,錯過了,就忘記了,忘記了,婆婆要打屁股了(玩笑話)。幾次進出銀行,慌慌張張的容易出錯。同時也會產生誤會。總之,一月之中,啥可以忘記,發錢的時間是記得非常清楚的。謝謝。


阿華1599859


這個問題很有趣,也很實在,我也來說幾句,湊湊熱鬧。

首先,養老金並不多,從幾百塊到幾千塊不等,俗話說,生老病死,老年人如果身體健康,倒沒什麼,如果身體不好的話,這點錢還真的不夠用,所以,不少老人是等著用錢的。

其次,一般來說,許多老年人習慣了用存摺,而不是ATM,當然了,在騙子橫行的當下,用存摺更加安全,養老金來了,無論是小用還是大用,老年人都要到銀行領取的,這裡不建議老人使用網上銀行,騙子太猖獗!

最後,老人有空,每個月去一下銀行也不錯嘛,反正現在銀行服務老好了,不用排隊太久了,還可以感受一下別樣的親切,銀行服務員太好了,還有同齡人聊聊天,再說了,現在那麼熱,蹭空調也很好。



hi123


為什麼每個月的養老金一發下來,老人就會立馬去銀行取走?我們不是老人,所以才會有這個疑問,我們無法站到老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所以不能理解他們的想法。因此這個問題只有聽老人自己去說,我們才會知道為什麼。

老人每個月把退休金取走是生活常識性問題,因為我們沒有站在老人角度考慮問題,所以才不會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有自己去聽老人們講才知道為什麼。

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在家鄉已實行好幾年了。小編的爺爺今年74歲,每月可以領取100元。因為他不識字,所以他的卡父親幫他拿著、替他取錢。因為要到鎮上去取,父親嫌麻煩,所以都是半年取一次,但是爺爺並不情願,幾乎月月都催著父親去取。有一次父親跟他說,他說你錢不夠花我給你,你一趟一趟得跑多累呀,都這麼歲數了。爺爺則一個勁地說我有錢,你們姐弟四個每年給的錢都剩下。我看到爺爺有些鬱郁,想取怕父親不開心,不取還不甘心,就陪他聊了會,他說出了以下這些話。


錢攥在手心裡才放心。

爺爺說,老人們一般不會去存錢,一者是沒多少餘錢,二者是覺得不放心。他們覺得錢放在銀行不安全,攥在自己手裡才踏實,想用的時候就用,不用的時候看見有錢,心裡也有安全感。

說來說去還是錢少呀。

爺爺說,老人們沒有多少錢,兒女孝順的、兒女有能力的日子還好點,反之日子就比較緊巴。所以就等著那百兒八十的買菸、買醋。當子女們、孫輩們給他們錢的時候,他們一般會說“不用啦夠花”,其實並不一定是真夠了,更多的是不願增加年輕人的負擔。

以上爺爺說的這些話,雖然有一定的侷限性,但是相當接地氣,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相信只要是老人都會懂得箇中的原因,希望老人們能說出自己心中所想,讓年輕人更懂得、更瞭解。之後父親就改變了“策略”,還是半年取一次,但是每月會給爺爺一百塊錢,這樣就安了爺爺的心了。


對於這個回答,喜歡的點個贊吧,有不同想法的,歡迎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