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以後還會有比A380更大的客機嗎?

趙慶樹


可能會有

前蘇聯蘇霍伊設計局,在90年代曾設計了一款比現在A380還大的雙層寬體超巨型客機KR-860.

該機長80m,翼展88m,最大起飛重量650噸,載客860~1000人。

作為對比,我們可以看一下A380,長72.75m,翼展79.75m,最大起飛重量590噸,載客550~860人。

可以看出,KR-860從尺寸到重量,到載客量,都比現在的A380要大。可惜的是,最終沒有造出來。

當然,現在造飛機,尤其是客機,必須要考慮經濟性。如果沒有航線需要這麼大的飛機,造出來沒人坐,那就是賠錢。如果市場需求到位,再加上多年的技術積累,還是有可能造出來的。30年以前設計的這款超級大飛機,也許在將來的某一天就飛上藍天了。

聽磚業科普,漲科學姿勢,歡迎關注“稻殼張”


磚業科普稻殼張


造出比A380還大的客機,從技術上來講是可行的,而且以目前的科技水平人們也有這個能力。但是,一款產品的好壞得由市場來說話,是否繼續研發新產品得看老產品的銷量以及充分的市場調研的基礎之上的,以空客A380目前的市場狀況來看,近二十年內估計是不再會有飛機制造商研發出比它更大的客機了,但是如果把目光放得更長遠一些,肯定是會有的。

A380從誕生以來就可以用生不逢時四個字來形容,空客公司研發A380這種超大型客機的初衷,就是認為將來的航空市場是由高密度的幹線網絡和支線網絡兩者相輔助形成的。所以用A380這種超大型的客機可以解決樞紐機場客流量趨近飽和,登機廊橋不夠用,跑道飽和等問題。

與此同時,空客的死對頭美國波音公司也在研發一款新的寬體客機也就是後來的波音787,這種客機個頭不如A380這麼大,甚至載客量比他自家的波音777還小,但是特點是航程遠,可以用來飛客流並不高但是距離較遠的二線城市之間的航線,這樣就省去了旅客轉機的麻煩。

三國時期的周瑜有句經典名言“既生瑜何生亮”,如果把波音787比作諸葛亮的話,那空客A380就是生不逢時的周瑜,後來的市場反應也驗證了這句名言,波音787大賣,而A380還在苦苦地為能否不停產而發愁。要不是年初阿聯酋航空的36架追加訂單,這款巨無霸客機可能真的要停產了。目前,A380總共只賣出了300架不到,只有波音787訂單總數的四分之一還不到。而運營A380的航空公司也只有13家,並且這個數字已經維持了四年沒變過。

如果A380再早個十年問世,也許還可以和空中女皇波音747一較高下,可惜如今遠程的航空市場是雙發寬體客機的天下,航空公司對超大型客機並不感冒,波音都已經考慮停產747了,所以在近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內是不會有製造商再去研發比A380更大的客機。但是誰也說不準在更遠的未來世界會是怎麼樣。也許到那個時候世界發展到坐飛機就和坐公交車一樣普遍,像A380這樣的超大型客機還是能解決很多問題的。

我的微信公眾號:熊貓愛飛行(ID:iflypanda)


熊貓愛飛行


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可能性幾乎為零。

空客推出A380的初衷是基於其對於民用航空運輸發展趨勢的判斷。

空客在開發A380時,認為遠程&超遠程民航的未來是超級樞紐與超級樞紐間的客流往來。舉例來說,中國和美國這樣相聚超過1w公里以上的跨太平洋航線,主要由北京、上海、廣州和洛杉磯、舊金山、紐約這樣的超級城市的機場來承擔。

但超級城市的機場向來十分忙碌,航班起降密集,所以單一架次航班能夠運載更多的客人,對航空公司而言能夠起到顯著的降成本作用,不僅是燃油,更多的還在於獲取時刻、地面保障、人員配備等等。

基於以上判斷,A380無疑是相當好的解決方案。

不過後來發生的事情卻和空客的判斷完全相左。

在十年前,如果你生活在中國的南京、杭州、青島、深圳這樣的城市,如果想去美國或者歐洲,通常需要去到北京、上海、廣州來搭乘洲際航班,但現在卻可以在家門口直飛許多北美和歐洲目的地。二三線民航樞紐不僅在中國發展的如火如荼,在其他國家也是如此,比如美國西海岸的西雅圖、聖何塞,歐洲的杜塞爾多夫、布魯塞爾等等。base在這些地方的中型航空公司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並通過引進遠程寬體客機,參與到洲際航線的競爭中來,這是民航業從未有過的場景。

於是我們看到了波音787這樣一款中型寬體客機的熱銷,運營787的航空公司,除了那些老牌企業外,還有不少像廈門航空和即將接受第一架787-9的吉祥航空這樣從來沒有運營寬體客機經驗的航空公司和一些低成本航空公司,比如捷星澳大利亞、挪威人航空、新加坡酷航等等。

A380的表現不如預期也讓空客迅速調整策略,於是我們看到了全新的A350和基於A330開發的A330neo,事實上未來大型客機的競爭焦點還是雙發中大型,包括A350、A330neo、B787、B777-x,中俄合作的C929也在此列。

A380仍然有市場(中東航司買380可不只是為了炫富哦,地理位置優勢帶來的中轉客流才是真正原因),但載客量更大的全新客機,短期內是不可能見到了。


EV百曉生


不一定會有,很明顯,飛機作為一種商品,研究製造它之前首先需要考慮的是研究出來的東西有沒有市場。如果沒有市場,那麼再先進的飛機也不會有人購買,在這一點上協和客機就是例證。所以在生產製造時,需要考慮以下兩個問題。

1.是否有足夠大的市場需求。雖然380比747更大,載人更多,但事實上很多航線並不會有那麼多人乘坐,比如中國,由於地上交通越來越發達,使得乘坐地面交通工具遠比飛機要方便快捷,而且更舒適,更安全,所以像國內的短距離航線,中小型客機就已經足以滿足需求,完全不需要花費更多的資金去購買昂貴的大型飛機。

2.研發難度和成本增加。很顯然,研發一款100座的飛機和研發一款500座的飛機其難度絕不僅僅是增加400個座位那麼簡單。更高的技術研發難度,更苛刻的材料性能要求,導致大飛機的研發製造成本遠遠高於中小型飛機,而這一切又將大飛機的價格不斷的推向一個新的高度。飛機價格越高,訂單就越少,而為了攤薄研發製造成本,就不得不把飛機售價提的更高。。。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再加上人們對於一款新飛機的各項性能存在的疑慮,導致人們寧願選擇現有技術成熟的中小型客機,最終使得大飛機最終無人問津。

所以,對於一款是否會存在,除了技術難度的要求之外,還要考慮的是飛機的使用成本,如果成本過於昂貴的話,哪怕再好,估計也不會有人問津的。


落下m


我個人覺得,從技術上講,應該是可以有的,但有一點,據說,現在的波音747和空客的A380都要停產了,主要是訂單減少,從營運的效果上看,出現上述情況的 原因就是不經濟,由於飛機大,乘客坐不滿,影響效益,這是制約大型飛機的主要因素,再加上大型飛機的耗油量也大,都是四發的,所以從市場運營情況上看,還是中短程的客機運營效果好,有市場,因此,要說以後會不會有比空客A380更大的飛機,現在來看還是個未知數。


驕然


也許會吧,不過我們來看看A380,首先,這個飛機不是所有機場都能起降的,這個飛機太大,即便距離最大起飛重量很遠,很多機場依然不具備起降他的條件。首先,這一點決定了380需要在擁有大機場的城市開通航線。所以,380可以飛的航線受限,這就排除了很多航線了。第二,這個飛機會有較高的上座率嗎?就實際表現而言,如果擁有少量的這種飛機是ok的,但是同一航線上有多個這種飛機呢?覺得就不一定會有很高的上座率了,收回成本速度也會偏慢。通常飛機駕駛艙2~3個機師就可以了,但是380,需要4~5個人,翻倍了啊。而且這5個人都會比較忙,這個飛機飛行中需要掌握數據太多,詳聊:《空中浩劫:電腦說我們死定了》這次a380事故,紀錄片裡描寫的380駕駛艙的情況。所以,造更大飛機不是什麼技術屏障的問題,而是經濟成本問題。未來航空更加發達的話,一些主幹線路的需求還是有可能促使更大客機需求的


愛運動的阿魯先生


客機是用來賺錢的工具,比拼的是“元(美元)/人*千公里”,即:運輸成本。787和350大量採用碳纖維材料也好、羅羅和通用研發新型高效率大推力發動機也罷,不都是為了降低運輸成本。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只要運輸成本比當今的飛機都合算,比380還大的飛機就出現了。


手機用戶6802493660


可以有,但是不一定有需求。現階段380已經,747已經完全滿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