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9 行在博物館|埃及博物館

漫步在埃及首都開羅的解放廣場,你一定會被希爾頓酒店附近一座磚紅色、新古典主義風格的雙層石質建築吸引,它古老而奢華,在湛藍天空的襯托下分外耀眼。這座外表冰冷內在豐盈的建築就是著名的埃及博物館。它藏有文物約12萬件,被譽為世界最迷人的十大博物館之一;它是古埃及華採歷史的見證,因收藏的法老遺物數量首屈一指,又被埃及人稱為“法老博物館”。

行在博物館|埃及博物館

兩個法國人

埃及是個有著5000多年傳奇文明史的神秘國度,她無盡的文物寶藏一直令列強們垂涎。環視全球,大凡有掠奪史的西方國家,其國立博物館幾乎都專門設有“埃及館”,用於擺放先人倚仗金戈鐵馬從這個文明古國掠來的珍奇文物。

1835年,剛剛覺悟的埃及政府修建了一座博物館,專門收藏古埃及文物,後將博物館遷至開羅城堡。然而在1855年,政府官員們竟將館內所藏文物全部贈送給奧地利大公馬克西米利安,分毫不取。這批文物現在依然藏於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想要回來,比登天還難。

直到1858年,在法國著名考古學家奧古斯特·馬裡埃特(Auguste Mariette)的努力下,埃及文物才受到本國人珍視。馬裡埃特極力說服埃及當局成立新的文物部,並創建博物館。在他的組織策劃下,當局在開羅北部布拉克地區的尼羅河畔,將一間大倉庫改建成了埃及博物館。博物館竣工於1881年,馬裡埃特為首任館長,他也因此被稱為“埃及博物館之父”。

馬裡埃特少年時期就對古代東方歷史萌發了濃厚興趣。他擔任過法國盧浮宮博物館副館長,後受法國政府委派赴北非、西亞收集古代文物。他在埃及發掘重要遺蹟數十處,畢生致力於埃及考古學的研究工作。埃及博物館的落成對阻止埃及國寶外流功不可沒,也算是法國人對埃及文物保護所做的一樁好事。

歷史上法國人沒少掠奪埃及文物,盧浮宮1828年設立了古埃及館,其中的神廟斷牆、木乃伊、頭像等350件藏品,都是拿破崙軍隊在征服埃及時盜掘的。馬裡埃特的努力也算是為同胞贖罪吧,同時也增強了埃及人保護文物的意識。馬裡埃特的墓地就設在博物館旁的花園裡,他雙臂合抱的雕像深情地注視著他的傑作——埃及博物館,遺體安睡在雕像前的石棺內。

另一個法國人馬塞爾·杜爾尼翁(Marcel Dourgnon)雖不及馬裡埃特知名,對埃及博物館的貢獻也值得一書。當年馬裡埃特主持的博物館建成不久,就遭遇尼羅河的一場滔天洪水,博物館受到巨大破壞。1891年,館藏品不得不轉移到開羅吉薩區的前王宮裡。1896年,法國建築設計師馬塞爾·杜爾尼翁受命在解放廣場設計建造了一座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埃及博物館。杜爾尼翁的設計獨具匠心,僅博物館大門就融匯了埃及文明的四個主要階段:法老時期、希臘-羅馬時期、科普特基督教時期和伊斯蘭時期的藝術風格。伊斯蘭風格的大穹頂約34米高,陽光透過天花板上鑲嵌的磨砂玻璃和二樓的窗戶將中庭照亮。1902年新館建成後,人們陸續把那些珍貴的寶藏安置到此。埃及人不會忘記杜爾尼翁,這座氣宇軒昂、華嚴壯麗的埃及博物館就是最好的紀念碑。

行在博物館|埃及博物館

進入博物館中央大廳,映入眼簾的是琳琅滿目的各式雕刻、石棺等。

歷史的長廊

埃及博物館分上下兩層。一層堪稱“歷史的長廊”,按年代順序展出從古王國時期(公元前2686〜前2181年)到公元五六世紀羅馬統治時期的珍貴文物。各色形態的石棺、石柱、浮雕牆與石質雕像陳列在此,即使外面驕陽似火,我走在館裡,依然能感到涼意森森。

埃及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的納爾邁調色板,絕不容錯過。坦白說,若非知曉它的盛名,遊客或許不會留意到這塊63釐米高的石片。調色板正反兩面用淺浮雕鐫刻著國王納爾邁統治的畫面,被認為是納爾邁統一上下埃及的實證,堪稱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軍事檔案。納爾邁之後,埃及就正式進入了法老時代(不少學者認為納爾邁就是統一埃及的美尼斯國王)。

行在博物館|埃及博物館

納爾邁調色板正反兩面的浮雕鐫刻著國王納爾邁統一上下埃及的畫面,堪稱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軍事檔案。

古埃及的法老們多是野心勃勃甚至妄自尊大,不過沒人比得上胡夫國王好大喜功。胡夫金字塔是埃及最大的金字塔,也是4000多年前全世界最高的建築物。為了建造金字塔,上千名奴隸不堪勞累悲慘死去;當國庫空虛時,胡夫為了繼續建塔,不惜讓女兒以色相從富賈那裡斂財。歷史上胡夫一直被認為是個殘暴君主,但令人意外的是,他在埃及博物館裡的雕像卻是最小的—象牙雕刻而成,只有7.5釐米高。這是胡夫存世的惟一雕像,淹沒在千千萬萬件大大小小的展品海洋中,參觀者在它面前匆匆而過,誰也沒有向它投以一瞥,我是按照博物館介紹“索驥”,才找到這尊小牙雕。雕像的面容看起來溫柔善良,與胡夫殘暴的名聲完全不符。到底哪一個才是他的真實面目?這真是個謎。

行在博物館|埃及博物館

這個迷你象牙雕像是擁有世界上最大陵墓的胡夫法老唯一存世的形象

與胡夫的雕像形成鮮明對比,他的兒子卡夫拉的雕像高大威武,讓人深感這才是偉大國王應有的風範。它由片麻岩雕刻而成,高168釐米,是古埃及早期雕刻藝術的經典之作。卡夫拉是修建吉薩第二大墓葬群(包括獅身人面像)的法老,他端坐在飾有獅子浮雕和蓮花圖案的寶座上,面容莊嚴肅穆,前額裝飾有眼鏡蛇,頜下有柱狀鬍鬚,王權的威嚴令人震懾。

行在博物館|埃及博物館

高大威武的卡夫拉雕像

孟卡拉法老三人組雕像也頗為吸睛,這個古埃及最早的三人組雕像動感十足,展示了古埃及人的健美身材。中間是孟卡拉法老,他左腿在前,彷彿大步前行,右側是古埃及神話中地位很高的哈托爾女神,左側也是一位女性形象,但她不是神,而是擬人化的埃及一個省,象徵法老控制的國土。

行在博物館|埃及博物館

孟卡拉法老三人組雕像

在一層大廳瀏覽這些文物珍品,猶如穿越歷史長廊,對埃及古代史進行一次扼要回溯。路過栩栩如生的拉霍特普和妻子諾夫勒特的彩繪坐像時,我駐足細細觀看。拉霍特普戴白色項圈,著白色腰裙,皮膚呈褐色。他雖穿著樸素,身份卻不簡單—他是胡夫的兄弟,曾擔任大祭司、三軍統帥以及建築主管。他的妻子諾夫勒特神情端莊,皮膚白皙,黑髮及肩,豐滿的身軀在白色衣裙中顯得婀娜動人。這對雕像最不可思議的是眼部內嵌的水晶眼珠極為逼真,乍一看跟真人似的。據說,當年考古隊員藉著燭光第一次進入墓穴,看到他們的面容時,曾嚇得落荒而逃。

行在博物館|埃及博物館

拉霍特普和妻子諾夫勒特彩繪坐像接近真人大小,眼睛極為傳神。

跨越千年的凝視:木乃伊陳列室

木乃伊體現了古埃及人獨特的生死觀念:今生死後保存好遺體,可順利進入美好的來生。在埃及博物館,木乃伊陳列室自然不可或缺。不過,進這裡需再付100埃及鎊門票。

木乃伊陳列室裡安放著20多具埃及曆代法老及其後妃們的木乃伊,有的已逾3500年曆史,仍保存完好,甚至可以清楚地看到頭髮和腳指甲。其中保存最完好的是新王國第19王朝的拉美西斯二世(約公元前1303年〜前1213年)的遺體。拉美西斯二世是埃及歷史上最著名的法老之一,在位約67年,他雄才大略,一生征服勁敵無數,恢復了埃及對巴勒斯坦的統治。他在敘利亞與同時代的另一強大帝國赫梯發生衝突,雙方旗鼓相當相持不下,於公元前1283年簽訂了和約。《埃及赫梯和約》是歷史上第一個著名的國際協定,因此也有人把安放拉美西斯二世木乃伊的地方稱為“和平館”。

行在博物館|埃及博物館

拉美西斯二世的遺體被認為是世上保存最完好的木乃伊

不過奇怪的是,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被安置在一個普通木質棺材裡,不像其他著名法老一樣擁有華麗的金棺。難道是他生性樸素節儉?不,他素來以追求奢華鋪張著稱。他對外連年征戰,對內大興土木,在埃及到處建宮殿擴廟宇,環視埃及上下,頌揚他戰功的雕像和記功碑比比皆是。這樣一個崇尚奢侈酷愛功名的人,怎會躺在如此簡陋的棺材裡撒手塵寰呢?

原來,拉美西斯二世辭世後,其歷經70天被製成木乃伊的遺體,以一個偉大法老所能享用的最隆重方式下葬。這位“埃及大太陽王”的棺槨安放在埃及古城盧克索帝王谷的陵墓裡,隨葬的還有讓他在冥界也能過上富貴生活的無盡寶藏。不想幾十年後,陵墓內陪葬的寶物被洗劫一空,而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也從此不得安寧。負責看守的神職人員不得不多次搬動法老的木乃伊以防盜墓人打開繃帶,偷取藏在裡面的黃金飾物。為掩人耳目又方便搬動,他們只好使用普通木棺放置木乃伊。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拉美西斯二世和其他幾位法老的木乃伊被藏在底比斯附近一個極荒蠻之地,後來被一個牧羊人偶然發現,才最終得以安放在埃及國家博物館。

鎮館之寶:圖坦卡蒙陳列室

提到圖坦卡蒙,幾乎無人不曉。不過人們聽到更多的是有關圖坦卡蒙詛咒之類的靈異事件,而不是那些出土文物。圖坦卡蒙是公元前14世紀時古埃及第18王朝法老,可惜英年早逝——9歲登基19歲神秘死去,是現今名氣最大的法老之一。1922年,執著的英國考古學家霍華德·卡特歷經19年探索後,終於在帝王谷發現了圖坦卡蒙陵墓的入口。這座法老陵墓沒有被盜,墓室內的東西不僅豐富且保存完好,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墓裡出土的陪葬品5000多件,每一件都是無價之寶。

行在博物館|埃及博物館

圖坦卡蒙金棺 

圖坦卡蒙黃金面具重約11公斤,出土時緊貼圖坦卡蒙面部,是理想化的圖坦卡蒙的模樣,眉與目的輪廓都是在純金裡鑲進黑曜岩和石英的效果,才有了這千年不變的炯炯眼神。前額部分飾有鷹神和眼鏡蛇神,象徵上下埃及(上埃及以鷹為保護神,下埃及以蛇為保護神);下面垂著鬍鬚,象徵冥神奧西里斯。這是世界上最精美的藝術珍品之一,儼然成為古埃及文明的象徵。

行在博物館|埃及博物館

璀璨奪目的圖坦卡蒙黃金面具

其實,圖坦卡蒙共有4個棺材,最外面是石棺,裡面有3個人形棺,其中包括2個貼金木棺,以及最裡面的純金棺,套在一起,就像俄羅斯套娃一樣。其中,圖坦卡蒙金棺價值不菲,長2.9米,寬1.48米,重約111公斤,盡顯法老的奢華和尊貴。棺體鏤刻著華麗精緻的紋飾,並鑲有琉璃、碧玉、綠松石等。棺蓋正面展現了法老的容貌,圖坦卡蒙雙手交叉,手中握有神鞭和權杖。

石棺外面還有四個貼金的木造外棺,以厚達6釐米的橡樹板製成,也是層層相套。因結構複雜,古時的盜墓者開啟第一層外棺後,就不得不放棄,放在外棺內的人形棺及法老木乃伊得以完整保存,當年考古學家耗時84天才完成了拆卸外棺的全部工程。四個外棺內外部都雕飾有神祇及《死亡之書》的內容,是研究古埃及最珍貴的史料。

四周陳列的圖坦卡蒙陪葬品精美絕倫,令我目不暇接。圖坦卡蒙黃金王座極盡華麗,王座前端兩側雄踞兩隻公獅,四個椅腳為獅掌,扶手處裝飾著兩條頭戴紅白雙冠的眼鏡蛇,守護著扶手前端所刻的王室橢圓形飾徽。靠背處細膩地雕飾了圖坦卡蒙坐在王座上的情形:他右臂斜靠在椅背上,頭戴精心製作的假髮及慶典專用的王冠,身穿打褶長裙,胸頸處的項圈璀璨多彩。王后阿肯艾斯納瑪站在他的面前,手捧一罐油膏為他塗抹。

行在博物館|埃及博物館

圖坦卡蒙黃金王座造型別致,工藝精湛,被考古學家譽為“埃及出土文物中最美麗的一件”。

讓圖坦卡蒙聞名世界的,除了寶庫一樣的墓葬外,還有陵墓入口處的那行神秘咒語:“誰敢驚動法老的亡靈,必遭天譴。”這就是那個舉世聞名的“法老的詛咒”,可當時誰也沒把它當回事。1922年,考古學家霍華德·卡特憑直覺認為帝王谷一定還有大寶藏,並說服羅德·卡納馮勳爵贊助他,這一挖就是10年,一無所獲。卡特正打算鳴金收兵時,一個小工卻意外發現了圖坦卡蒙墓葬的入口。卡特特意邀請卡納馮勳爵一同進入墳墓,沒想到爵爺在進墓時被蚊子叮了一口,竟感染致死。沒過幾年卡特也死於車禍。據傳,跟這次發掘有關的人,在十幾年內先後去世。科學家一直認為是墳墓中隱藏的病菌導致了卡特的死亡,也有人認為是法老陵墓的石灰牆內一種叫做“氡”的有害氣體導致的。但毋庸置疑的是,作為唯一保存完整的古埃及帝王陵墓,圖坦卡蒙墓內的建築、壁畫、陪葬品和象形文字,真實而形象地反映了古埃及的政治、經濟、宗教和風俗人情,具有無與倫比的考古和藝術價值。

行在博物館|埃及博物館

埃及博物館每年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參觀者,是赴埃旅遊的必到之處。穿過歲月的風風雨雨,磚紅色的埃及博物館無言地立於藍天下,懷抱歷史厚重的遺物向世人展現著古埃及的絢麗華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