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 過低的壓力對成長不利

過低的壓力對成長不利

魯稚|文

魯稚的陽臺(ID:luzhi66)

过低的压力对成长不利

看到電視裡一個新聞,國外一群研究者將兩隻猴子綁在特製的機器上,動彈不得,猴子的手臂分別和機器手綁牢,要吃東西,必須操縱機器手去抓取。飢餓的猴子不斷去嘗試,幾天下來,居然學會了操縱機器手,把食物送進自己嘴裡。

試驗很殘酷,但也得出了一個有價值的結論,學習很多時候是被迫的,在困境中,生命的潛能會得到更充分的開掘。

其實,人就像一部完美的機器,各種產品都是按需生產。

譬如血液,只要不是失血太多,很快就會恢復到失血之前的水平,不多也不少,正好滿足身體的需要。譬如哺乳,嬰兒吃多少,母乳就產多少,嬰兒不吃了,母乳也就停止供應,斷奶其實就是掐斷嬰兒的需要。再譬如鈣,骨骼必須有一定的壓力才會生產足夠的鈣,所以,多運動就能夠促進鈣的吸收。同樣的道理,靠過強的運動或節食去減肥,必然反彈,因為你不可能讓它成為常態,不可能堅持下去,而身體適應了劇烈運動所需的大量消耗,生產能力就會增強,一旦運動減少,消耗降低,生產能力卻沒有相應降低,就會供過於求,反而造成熱量積壓。

身體需要刺激,能量需要消耗,不然人就腐朽了。有需求才有供給。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他身上蘊藏的各種能量都要用,無論是精神的還是身體的,只有用,才能生產得更多,也才發展得更好。

我們往往過於強調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而忽略了過低的壓力同樣對成長不利。過低的壓力、不充分的刺激,使得精神上的緊張度不夠,處於惰性狀態,人就容易散漫,注意力不集中,效率降低,潛能更是得不到發揮。

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說冒險讓孩子更安全,因為在冒險的狀態下,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對危險有更高的警惕,人天生的自我保護機制得到發揮,孩子就能夠避開危險因素,反而更安全。想想也是,生活中大多數的傷害事故往往都出於大意,而大意往往就與對危險因素的感知不強有關。適度的刺激對孩子身心的發育是有好處的。

孩子自己其實也是歡迎壓力的(當然,是適度的壓力,難就難在“適度”二字上),只要去兒童樂園看看,那些在遊戲中剛剛經歷了小小冒險的孩子,他們的臉上那種興奮的笑容,你就可以感受到完成挑戰之後的巨大愉悅。

在學習上同樣也是如此。記得兒子李魯在小學五年級時,面臨小升初的壓力,需要去考一個公共英語等級證書。他當時英語很爛,在班上也只是中等成績,從來沒去上過課外班,一起步就是考級,壓力很大。但形勢所逼,沒有辦法,硬著頭皮報了個衝刺班。

接下來的衝刺歲月,真是用汗水浸泡出來的。備考的過程,從五月到九月,整整一個夏天!暑假,一天中最熱的時候,從一點半到五點,三個半小時,別的孩子在家裡吹空調,吃雪糕,看電視,玩遊戲,他卻坐在教室裡學習,連空調都沒有,一學就是三個半小時。

在那段北京最熱的桑拿天裡,每週至少有三次,整整一個下午,我們一點鐘出門,五點半回家,頂著烈日,騎自行車去,騎自行車回。確實很辛苦,有的孩子還中暑了。可兒子從無怨言,最大的要求就是買瓶可樂,冰鎮的,有了這瓶冰鎮可樂,他就滿足了,來去都樂呵呵的。

就這樣一天又一天,三個多月裡,他經歷了從完全聽不懂,到漸漸能聽懂一部分,到最後懷著“不管結果如何,參加了,就是勝利!”的心情去應考,雖然最終的結果只是口語過關,筆試還是差了2分,沒能拿到證書,但幾個月的努力,他收穫的不僅僅是英語水平提高一大截,更重要的是多了一種人生體驗,他自己很自豪,從此就有了信心,就邁過了懼怕英語的這道坎。

人最大的滿足,就是經過艱難困苦之後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奮鬥雖然是苦的,但最終卻能讓人體驗到生命的意義,體驗到充實的快感。就像那些探險者、攀巖者、極限運動者,在生死的邊緣,在極度的疲憊和恐懼之中,體會到自己的力量,體會到生命的可貴和美麗。

沒有壓力、沒有奮鬥的人生是蒼白的。那天考完英語出來,騎車在大路上,風迎面吹來,兒子說,特別高興,特別暢快,覺得自己完成了一件大事,覺得自己很了不起。

回家我把他貼在牆上的“拼了!!!”兩個字揭下來,好好收藏。這次備考,是他成長道路上的一個轉折點,他突然就成熟了,有了自信,有了拼搏的勁頭,在精神上開始強大起來。人的成長總會有一些關鍵點,也許是學習,也許是遊戲,也許是朋友,也許是突發事件,總之,非要經歷一些特殊的事情,才能引發心智的頓悟和飛躍。

过低的压力对成长不利

人猶如一個能量場,如果能量淤積,形同死水,不僅活力降低,心情也不會暢快。過於安逸的環境並不能讓孩子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因為他沒有機會驗證自己的能力,感受自己的強大,從而擁有發自內心的自豪和愉悅。

所以我說過低的壓力也對孩子的成長不利。當然,壓力過高也不行。那麼,這個度怎麼把握呢?

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人對自己心甘情願做的事就能傾力付出,無論過程怎麼艱難,後果怎麼嚴重,都有極強的承受力;而對不情不願的事就會怨天尤人,既享受不了過程,也負擔不起結果。同樣的事情對於不同的孩子來說,意義是不同的,只有瞭解自己的孩子,才可能知道他能承受什麼壓力,能承受多大壓力,從而選擇適合自己做的事。

其次,要了解自己。有時候我們要求孩子做某件事,可能自己也沒有意識到這個要求到底是出於孩子的需要,還是出於我們自己的需要。如果是出於父母的需要,孩子做這件事只是為了滿足父母,那他的內在動力不足,對挫折的承受力自然就會降低。

譬如上面提到的李魯小時候為了考級而學英語,一開始之所以特別艱難,是因為他以前從來沒上過課外班,基礎太差。而之所以一直沒上課外班,是因為他一直沒有真正意識到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內心裡一直牴觸上課外班,我引導了幾次不成功,就不再強迫。但到了五年級,小升初大戰迫在眉睫。當時他有一個簡單的願望,就是中學要考到城裡去(我們那時住在北京的郊區,他上的也是郊區的小學),他班上幾個要好的朋友也有同樣的願望,大家相約一起去考,這就需要成績。於是,他下了狠心,同意報班。但沒想到,報班還需要面試。面試他發揮不好,出來後半天都不願說話。第二天,其他幾個小夥伴已經接到錄取電話,他卻沒接到,他第一次感受到了某種嚴酷。第三天,電話來了,錄取了。當我到學校去接他時,告訴他面試已經通過,他的第一反應不是“又要辛苦了,暑假玩不成了”,而是和那幾個小夥伴抱在一起,跳著嚷著“考起了!考起了!”我想,在那一刻,他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也作好了吃苦的準備。

只有瞭解孩子,又瞭解自己,才能保證我們所給予孩子的,是孩子真正需要的,那麼,哪怕是壓力,是一些看上去可怕的事,也是出自我們的善意,孩子會理解,會接受,會盡他自己的努力去做好。

在這個前提下,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既放手又支持。

放手是因為相信孩子,相信人的天性都是向上的、向好的,相信孩子不會故意不努力,故意不學好,故意不受人尊重,故意不實現自己的價值,他會盡力做到最好,我們只需要相信。

支持則是因為每個人都是凡人,都會累,會傷,都需要切切實實的扶助。譬如李魯那次學英語,我不能代替他學,學習的壓力是隻有他自己承受的,但我可以給他買瓶冰鎮可樂,表揚他學得認真,有進步,和他聊聊班上有趣的事,讓他覺得學習也是好玩的。最後當他只差2分沒有拿到證書時,我興高采烈地給他準備了一桌好菜,我們一邊吃,一邊回顧他幾個月來的不容易,為汗水的揮灑而慶賀,“從那麼低的起點開始,能夠參加,能夠去考,就是勝利!”完全的信任,完全的接納,這就是我所能給予他的最大支持。

孩子的承受力有時超過了我們的想象,教育不是不能給孩子壓力,而是要看這壓力是個什麼樣的壓力,他願不願意承受,以及他能不能夠承受得起。

作者:魯稚,作家,親子教育專家。著有《隨心寫出好文章》《三年能走多遠》等十餘部家庭教育著作,《你不來我也等》《正在消失的物品》等十餘部散文、隨筆集。

过低的压力对成长不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