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5 “佛系青年”“低慾望社會”成因的最全面的分析!

前一段時間“佛系青年”這個詞很流行,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鳴,也許只是一種自嘲和標新立異。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的社會確實有這種趨勢,在朝著低慾望社會發展。80/90後父母那一代,努力工作,幹勁十足,希望能通過自己努力改變命運,他們掙下房子、車子,如今五六十了還充滿幹勁。而本應該青春煥發的90/00後一代,從小物質充足,但長大後,一部分人卻喪失物慾、成功欲,沒有很強的要出人頭地的意願,對結婚生子建立家庭也沒有強烈的意願,過著不愁吃、不愁穿、有WIFI、有遊戲的生活即可。讓人有種錯覺,他們的父母在精神上更像年輕人,而他們卻是安享天年的老人。在“佛系青年”這個詞讓他們找到了集體歸屬感。

說起低慾望社會,我們最先想到肯定的是宅男、宅女鼻祖的日本。下面是我從網上找到一些日本人低慾望社會的具體表現:

1.無論物價如何降低,消費無法得到刺激;購房人數依然逐年下降;年輕人對於買車幾乎沒有興趣,奢侈品消費被嗤之以鼻;宅文化盛行,一日三餐因陋就簡。

2.對異性失去興趣,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都更加享受單身生活的自由自在。夫妻親密度不夠、出生人口減少。

3.不在乎社會的認可,不願意犧牲自己的個性為公司而努力,從而得到較高的地位和富裕的生活。

我總結起來,不願意努力工作、不願意消費,對異性失去興趣,對生孩子沒有意願,甚至不願意出門,不願意交流。

一個社會一旦進入了低慾望社會,似乎說起來也沒什麼,日子不還是照樣過,儘管問題多多,現在的日本還是發達國家,但是這一代目前還在享受前人努力的果實,繼續下去將會是什麼樣?還有待時間證明,希望不是是萬劫不復的深淵。

對於低慾望社會的危害佔不探討,我們首先應該去搞清楚是什麼造成了低慾望社會。

如果佛系青年是人類思想的進步結果,年輕人已經到了不求名利、不為享樂,覺悟的境界,那是好事,本來富貴名利就是身外之物嘛。但如果是一種病態,就需要找到病因。

現在很多人年紀輕輕會問:活著是為什麼?甚至一些孩子小小年紀也在會思考人生,這在50/60那一代人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他們的小時候只有滿山遍野的玩耍、奔跑,哪會思考這些。其實“人生意思”這個問題永遠沒有答案,問這個問題的深層原因,其實是現狀的不如意,就像人身體疼痛了,會呻吟一樣。 生活痛苦了,我們會從心底會呻吟:“我做錯了什麼”,長期不能解決,就會思考:活著是為什麼? 其實本質是想得到答案後,就能夠逃離現狀。顯然這根源是感性,而非理性,所以試圖要得到一個理性的答案,就沒有感性的痛苦了,如同緣木求魚。

下面就對造成人這種病態的誘因進行全面的分析:

(一)、首先從一個人的正常的成長過程說起:人在小時候都是無憂無慮,快樂成長,不會思考生活意義,一塊泥巴就是全部的意義,隨著逐漸長大,煩惱逐漸來了,但是剛剛長成的年輕人,也不會覺得生活沒意義,因為此時精力充沛,男女情篤初開,生活正展現無限的未知和美好。而人到中年,一部分人經歷了人生的風雨磨礪,此時看淡名利,迴歸簡單樸素,這種滄桑之後的佛系境界是才是真正的人生覺悟,而“佛系青年”是一種精神的未熟先衰。

其實快樂是一個人的成長的動力,孩子的快樂是自然賦予的,一般的外力很難打斷孩子的快樂,哭一下,馬上就能破涕為笑。 但是現在在越來越重的學業壓力下,這種自然賦予的,隨時能忘掉煩惱的本領,也無濟於事了,特別是獨生子女,家長過度關注,學習的過度壓力,讓一些本該無憂無慮的孩子,開始壓抑、焦慮,長時間不能排解,就會影響孩子的身體和心理,不快樂也就讓成長失去原動力,為成為佛系青年埋下伏筆。其實我們不需要提倡快樂教育,因為孩子天生就是快樂的,但是高強度的壓力,一旦超出孩子承受限度,那將是可怕的事,表面看可能是個乖乖寶,埋藏的壓抑,長得後會一直折騰。

而等孩子到了青少年,成長的動力不再是孩提時代的無憂無慮的玩耍了,就像小時候一顆糖能讓我們快樂,現在就不行了。邁向成年成長動力是:長大成人、獨立自主的快樂,就像雄鷹羽翼豐滿,第一次飛出鳥巢一樣,翱翔在天地之間,是何等的自由、暢快。孩子的獨立也是這樣,不再依賴於父母、自己人生路自己走,未知的前路,充滿雄鷹般的壯志,這就是成長的動力。 但是現在很多年輕人享受不到這雛鷹高飛的快樂。原因大家也清楚,現在大多是獨生子女們,就算子女成年了,父母在精神上也是舍放手,更不狠心把本就畏縮的小鷹推下巢去,而且目前的社會剛剛出校門的年輕人也確實難以獨立,高企的房價,競爭的激烈,離開了父母的支持,還真不行,所以理所當然的繼續生活在羽翼之下,有的父母樂意享受這種依賴,這和50/60年代生人的父母完全不一樣,他們一般成年即可獨立,成為自己家庭的頂樑柱,

沒了雛鷹高飛的快樂,失去成長的動力,離無慾無求的佛系又進了一步。

(二)、社會的壓力,現在社會年輕人面臨巨大的壓力,學業的壓力、職場壓力、房子壓力… 如果階層固化程度較大,年輕人再怎麼努力,也難以改變現狀,於是不能向上、自然向下,索性就不努力了,房子、車子、工作於是就成了“身外之物”。比如香港社會,在李嘉誠之後再無李嘉誠,當年的年輕人創業偶像,正像一座翻不過的高山一樣堵在年輕人夢想之路上。於是年輕一代容易成了垮掉的一代。

除了階層壓力,其實還有一個被大家忽略的壓力,就是前輩壓力,我們父母那一代,在和前輩的競爭中是有巨大優勢的,他們成年的時候,中國主要還是農業社會,體力是掙錢的工具,越年輕身體社會競爭中價值是越大。 而且他們的父輩基本沒機會讀書,他們只要讀一點書就遠比前輩強。 而80/90一代,面對50/60和70的前輩基本沒有實質的競爭優勢了,所以大學畢業也做著最基礎的工作,拿著很低的薪,年輕人在社會的地位普遍較低也是原因之一。

(三),國家的地位也是重要原因,一個國家不能揚眉吐氣,他的人民也自然忍氣吐生,一個國家飽受欺凌,人民也就會麻木不仁。這在中國過去的歷史充分證明了,滿清入關、接著剃髮易,接著近代被列強欺辱的歷史,對國民信心的打擊更也是如此,所以魯迅看到中國國民性後大聲吶喊,其實中國人本非如此。 如果你的國家沒人敢欺負、甚至是世界第一、個人自然器宇軒昂,你看特朗普如果在別小國就是小丑,在美國就是器宇軒昂,因為他是第一強國總統。 日本成為典型的低慾望社會,這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自己國家不能獨立自主,首相都處處看主子臉色,國民又怎麼能揚眉吐氣,之前日本發達的經濟,還能讓其找優越感,隨著經濟衰落、中國迎頭趕上,這點經濟上的優越感沒了之後,日本國民心理的健康情況將更嚴重。我們要感謝革命前輩用他們的鮮血換來了今天我們挺直腰桿!

(四),情色的影響,現在滿大街都是洗浴按摩的服務業,網絡上隨便一點都是穿著暴露的美女圖片。這對於人的心理影響是很大的、特別是對年輕人。受西方思想影響,很多人說性是個人的權利,中國古代說萬惡淫為首,其實淫和性並不完全是一會事。正常的性是男女自然發生的,所謂發乎情,而淫是沒有情的,嫖娼其實本質和自慰是一樣的,只不過是拿錢代替了自己手而已。自慰一隻手就行,快感來源自我,不需要和人交流。嫖娼也一樣,不需要與異性的情感交流,只需要錢就能解決了,和自慰本質上無異,久而久之人就不需要情感交流了,而“性”是人的最大快樂之一,對異性沒有了感覺,那對一切也失去感興趣了。

(五),影視劇的影響,現在影視劇太多,但卻有一個壞的影響,觀眾為電視劇中人物經歷感動後,回到現實生活,會覺得生活是一杯白開水,不如電視劇中的有味。看多了各種酸甜苦辣的電視劇,對現實生活的就沒有未知的忐忑的期待,一輩子也就這樣,其實我們可以設想,假如我們自己沒看過一部電視劇,我們不會對生活有一個先入為主的味道,未來會發生什麼,我們不知道,但我們會生活充滿期待,全身心的過好每一天。當然不止電視劇,還有電影、甚至書籍都有這樣的消極影響,比如三國演義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也是一樣,英雄往事,也不過笑談而已了。

(六),打疫苗的原因, 最後一個原因,我只能說猜測的原因,大家也不要當真,前面有篇我也寫過對疫苗的看法,認為任何事情都有2面性,有好就有壞,疫苗好的作用大家都清楚,可以有效預防重大疾病,但是負面作用呢?大家並不清楚。 把人體類比電腦,疫苗就是電腦殺毒軟件,殺毒軟件需要運行才能預防和殺毒,這需要消耗電量,需要佔用內存和CPU。而疫苗也一樣,本身只是處理後的病毒, 殺毒是靠“騙“而激發人體的免疫細胞,只要它的預防作用效果存在,一定是在消耗人體本身的精神和能量,而且這種操作本人是關不掉的,不像電腦太卡,我們可以關閉殺毒軟件,所以在你無論清醒還是睡眠,疫苗這個程序時刻在運行。 我覺得很可能造成人的一種勞累和緊張感。有的時候我們情願痛快的生一場病,好了之後一身輕鬆,而不要總是緊張。所我覺得有可能疫苗打的過多,對人的精神狀態和身體素質很可能存在無形的較大影響,就像能預防病毒的積極影響一樣大,這也符合哲學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