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 名醫專欄|中風後康復治療需趁早!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康復科主任李貞蘭,做客吉林新聞綜合廣播“12320健康熱線”欄目,專題講解“偏癱與康復的關係”。

名醫專欄|中風後康復治療需趁早!

腦卒中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的特點。中國每年新發腦卒中患者約200萬人,其中70%-80%的腦卒中患者因遺留偏癱影響獨立生活和工作。現代醫學實踐證明,腦卒中康復是降低致殘率最有效的方法,有效的康復訓練能夠加速腦卒中的康復進程,減輕患者功能殘疾,提高生活質量,儘早恢復工作崗位。

1

1.腦卒中偏癱表現是什麼樣子的?為什麼出現這樣的偏癱模式?

腦卒中偏癱患者走路時一般表現為上肢跨籃、下肢劃圈的樣子,稱之為腦卒中偏癱異常運動模式。這些是因為患者早期不正確的練習方式所造成的,患者急於恢復過早練習走路、患側上肢用力等形式導致了偏癱模式的出現。

2

2.多數人認為腦卒中患者儘早恢復就是讓患者不斷地練“走路”?

恢復步行能力是大多數腦卒中患者及其家屬最迫切的要求,也是康復治療的重要目標之一。但並不是越早、越多的練習走路越好,臨床中常見家屬在早期架著或拖著病人行走,這樣做是錯誤的,因為這樣做不但會加速"劃圈"異常步態的出現以及患側髖膝踝關節的損傷,而且這種“劃圈”歩態一旦出現,糾正起來相當困難。應該在康復機構在專業醫護人員的正確指導下練習“走路”,而且要循序漸進練習。

名醫專欄|中風後康復治療需趁早!

3

3.有些人認為腦卒中後為了避免病情加重,發病急性期就是要絕對“靜養”“臥床休息”?

傳統的觀念認為,在腦卒中急性期,患者要“絕對臥床”,在這種觀念指導下,腦卒中患者出現各種併發症的機會增多,如墜積性肺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褥瘡等,長期臥床還容易出現各種廢用綜合徵,比如患側肢體肌肉的廢用性萎縮、關節攣縮、骨質疏鬆等。即便是正常人,躺上兩個星期不動,肌肉鬆懈無力,更何況本身就是神經損傷的人,如果介入晚了,等開始康復的時候,不僅肌肉萎縮了,連關節都粘連了,康復效果不好的同時患者也會痛苦。康復早期即介入,可防止廢用、誤用綜合徵、防止各種併發症。

4

4.腦卒中發病多長時間介入康復最合適?

一般認為越早介入越早恢復。腦卒中患者只要生命體徵平穩、神經系統症狀不再進展,48小時以內就可以進行康復訓練。當然,如何進行康復,也需要康復醫生結合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並非是千篇一律。

5

5.有人認為腦卒中恢復半年以後就沒有治療價值了,那麼腦卒中患者康復的最佳恢復時機是什麼時候?

腦卒中患者康復的最佳恢復時期為發病後6個月之內,其中3個月之內為恢復黃金時期,但是1年後仍有恢復功能的可能性。

6

6.很多患者和家屬一味的強調“針灸”、“推拿”,只相信這種方法最好,這種觀點正確嗎?

“針灸”、“推拿”是傳統的康復治療手段,針對腦卒中來說,“針灸”、“推拿”只是康復治療中的一種方法,其實目前採用的腦卒中康復治療手段主要採用的現代康復的理念,除了針灸、推拿等傳統方法以外,還有物理療法、言語治療、心理療法、康復工程、康復護理等現代康復技術。對於腦卒中偏癱患者來說,根據不同情況需要採用多種治療方法。

7

7.有人認為康復訓練就是進行力量訓練,在家自己練習就可以了。這種觀點正確嗎?

很多腦卒中患者急著康復,訓練很積極,也肯吃苦,但是沒有正確的指導,導致全身性疲勞,還有局部肌肉、關節損傷,甚至加重偏癱的異常模式,患者的腿變得越來越直,而且腳踝特別喜歡往裡拐,就是常見的“劃圈步態”。早期的訓練重點在於預防或糾正異常的運動模式,因此,建議早期還是由專業的醫護人員指導下進行康復訓練。很多患者著急恢復,恨不得每天24小時不睡覺都想著鍛鍊,這樣反倒容易走入偏癱的誤區。 所以,用正確的方式進行鍛鍊時,有十分力,用到八分就夠了。由於家庭環境有限,缺乏必要的康復設施和康復指導,建議可到就近的康復中心診由專業的康復治療師進行指導康復訓練,達到康復的良好效果。

8

8. 腦卒中後可以完全康復嗎?

腦卒中後是能夠完全恢復功能的,這取決於患者的病情程度、康復訓練的正確與否、患者本人的努力及家庭社會的支持密切相關。絕大部分患者經過康復治療,生活能夠自理。

9

9. 腦卒中患者儘快恢復功能,家屬能夠幫助患者要做些什麼?

家屬在腦卒中偏癱中的幫助是非常重要的,在腦卒中早期康復主要以預防併發症為主,比如預防肺炎、泌尿系統感染、關節攣縮、下肢靜脈曲血栓等。家屬可以幫助患者進行康復,內容包括床上翻身、床上坐起、咳嗽訓練、呼吸訓練、床上一些活動、關節活動度訓練等,這些有助於患者功能恢復。

10

10. 有些患者抱怨經常出現偏癱側肩痛,影響晚上休息和平時的康復鍛鍊?怎麼處理呢?

肩痛是腦卒中患者常見的併發症之一,可以發生在腦卒中早期,也可以發生在中後期,通常發生在腦卒中後兩三個月,發生率為5%-84%。腦卒中後肩痛有很多原因,如粘連性關節囊炎、拖曳壓迫、複雜區域疼痛綜合徵、肩外傷、滑囊炎、肌腱炎、肩軸撕裂及異位骨化等都有可能引起肩痛。不適當的肩關節運動還會加重損傷和肩痛,如雙手做高過頭的肩關節運動,會造成過度的肩部屈曲外展,損傷局部關節囊和韌帶而引起肩痛。肩痛影響患者的主動康復訓練,患者情緒低落,影響睡眠和休息。疼痛又抑制了肌肉活動,使主動運動更加困難。這種惡性循環阻礙了偏癱側肩功能的恢復。

建議是腦卒中早期注意保護好肩關節,不要用力牽拉肩關節。如果出現肩痛可以採用物理治療環節疼痛,同時可以口服止痛藥。這些方法都解決不了,建議到醫院康復科診治。

11

11. 有些患者肩痛同時手腫脹,用了很多辦法效果都不好,這是什麼原因?

這種現象稱之為肩手綜合徵,又稱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發病率為10%~75%,嚴重影響肢體功能恢復。不適當的被動活動導致肩關節外傷是引發肩手綜合徵的重要原因,其他原因還包括患者早期不正確運動模式導致的肩、腕關節損傷,上肢體液迴流受阻以及中樞神經損傷後血管運動功能障礙。另外,手關節的過度牽拉也可引起炎症反應,出現水腫及疼痛。輸液時液體滲漏也可能是造成肩手綜合徵的重要原因之一。

肩手綜合徵患者建議適度抬高患肢並結合肩部被動活動,聯合應用物理因子治療更有效;對於手腫脹明顯的患者可採取淋巴手法引流,冷熱水交替治療方法,外用加壓裝置有利於減輕肢體末端腫脹。

名醫專欄|中風後康復治療需趁早!

12

12. 患側肩關節掉下來即脫位,怎麼處理?

腦卒中患者肩關節半脫位的發生率為17%-81%,多數在起病3個月內發生。腦卒中早期,肩關節周圍肌肉張力下降,關節囊鬆弛,肩關節失去正常的鎖定機制,可能出現肩關節半脫位。而此時前鋸肌和斜方肌上部不能維持肩胛骨位於正常位置,肩胛骨下沉、下旋,使肩關節更易發生半脫位。腦卒中患者患側肩關節還喪失了從相關肌肉的反射及隨意活動中得到的支持,在治療過程中如果臥床體位不當、直立位時缺乏支持、不適當的牽拉上肢均可造成肩關節半脫位。

處理和治療肩關節半脫位的方法包括:矯正肩胛骨的位置,恢復肩部原有的鎖定機制;刺激肩關節周圍肌肉,使之產生肌張力和主動收縮;在不損傷關節及其周圍結構的前提下,保持肩關節無痛範圍內被動活動。

建議是對於嚴重肌肉無力、有發生肩關節半脫位危險的腦卒中患者,推薦使用物理因子治療結合康復訓練來降低肩關節半脫位的發生率;已發生肩關節半脫位患者,建議使用績效帖來持續保持肩關節正常位置。

13

13.偏癱患者走路時經常崴腳怎麼辦?

這種現象是因為患側小腿肌張力增高致足內翻所致,患者往往同時伴有足趾摳地疼痛不敢走路的症狀。可以佩戴下肢矯形器可以幫助患者走路安全穩當,又可以緩解疼痛。

14

14.偏癱患者發現,越運動上下肢越緊,尤其情緒緊張或人多的環境中更加明顯,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是因為肌張力增高所致的肌痙攣現象,是腦卒中偏癱常見的症狀。它是速度依賴的緊張性牽張反射,所以越動越緊。嚴重者導致疼痛,所以妨礙康復。早期治療肌痙攣非常關鍵,除了牽伸等治療措施以外,可以聯合應用抗痙攣藥物治療比如巴氯芬、替扎尼定等藥物有一定的療效。如果這些方法均不好用,建議到醫院接受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療,可以立竿見影緩解痙攣,一般注射後24小時肌張力有明顯的緩解。

15

15.偏癱患者下肢劃圈步態能不能糾正?

如果早期介入正規的康復治療,這種步態是可以糾正的,但必須是正規的康復治療師指導下訓練才能就正好。

名醫專欄|中風後康復治療需趁早!

名醫專欄|中風後康復治療需趁早!

李貞蘭: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康復科主任,教授,主任醫師,中科院博士生導師。1989年畢業於原白求恩醫科大學,2003年獲吉林大學康復醫學碩士學位,2008年獲吉林大學神經病學博士研究生學位。2006年以國家訪問學者身份赴美國阿拉巴馬大學附屬醫院工作一年。中國康復醫學會理事,中國康復醫師協會理事,中華醫學會物理醫學與康復學會神經康復學組委員,中國醫促會康復分會康復教育學組副組長,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康復協會神經康復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康復協會康復治療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康復醫學會治療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康復醫學會創傷康復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康復醫學會手功能康復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康復醫學會康復評定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康復醫學會康復治療委員會康復輔具學組委員,吉林省物理醫學與康復學會副主任委員,吉林省康復醫師協會副主任委員,吉林省康復醫學會常務理事,吉林省卒中學會康復專委會主任委員,吉林省中西醫結合協會骨科康復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吉林省社會福利與養老服務協會副主任委員,長春市物理醫學與康復醫學會主任委員,《中國康復醫學雜誌》編委,《中國臨床醫師雜誌》編委,《吉林大學學報》醫學版審稿專家,《中國傷殘醫學雜誌》常務編委。重點開展腦卒中偏癱康復治療,腦外傷植物狀態促醒康復治療,以及骨科康復治療。目前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康復科是全國中殘聯康復骨幹培訓中心,吉林大學臨床重點培育專科,2014-2016年連續三年東北地區康復醫學專科排名為第三名。近五年參與省部級科研項目10餘項。

從事康復醫學工作20餘年,擅長神經康復評定和治療,在腦血管病偏癱康復、顱腦損傷植物狀態康復、脊髓損傷等康復方面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在吉林省內率先開展強制性使用運動療法在腦卒中偏癱手功能康復的臨床應用、肉毒毒素注射治療肌痙攣等康復技術、經顱磁刺激技術治療認知功能、生物反饋療法治療神經原性膀胱等康復技術,主要研究腦血管病後康復大腦神經可塑性以及顱腦損傷植物狀態促醒康復機制的研究。

名醫專欄|中風後康復治療需趁早!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聯繫電話:0431-12320

名醫專欄|中風後康復治療需趁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