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 華州區高塘鎮:北侯村的三官樓與大戲

北侯村的三官樓與大戲

十三鐵箍樓據傳因由上至下箍有十三道扁鐵而得名,併成為了北侯村的標誌性建築,又稱三官樓。

華州區高塘鎮:北侯村的三官樓與大戲

據傳始建於明代,重修於清乾隆年間,歷經數百年風雨滄桑,除了後邊幾進木樓被水沖毀之外,基夲保存完整,成為本村的風脈與圖騰。

華州區高塘鎮:北侯村的三官樓與大戲

至於先有村,還是先有樓已無從考證。但是每年一度的廟會依然熱鬧非常,並且成為了農閒村民乘涼與休息的絕好去處。

據村裡老人講本村先祖源自山西洪洞大槐樹下,移民至此後經數代繁衍生息,按血緣可分為四宗八門,一支遷徏至南侯,統承一脈。 因祖上曾出過文武兩個狀元,所以本村文化底蘊極其濃厚,歷史上出過不少文人奇士,就如今也有不少賢能人才,遍佈各行各業。

北侯村的秦腔至今仍享譽整個高塘塬區,成為頎今為至為數不多的每年唱秦腔戲的村子之一。

華州區高塘鎮:北侯村的三官樓與大戲

在那個紅旗漫卷西風的紅色年代裡,革命樣板戲風生水起。村裡一群熱愛秦腔的文藝愛好者排演了《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白毛女》,《血淚仇》,《三世仇》,《南海長城》,《洪湖赤衛隊》等一些革命劇目,在整個塬區各個公社,村落巡迴演出,得到了廣大群眾的認可和廣泛讚譽,在那個文化生活貧瘠的年代裡,給塬上樸素勤勞的人們帶來了無比的快樂與欣慰。

華州區高塘鎮:北侯村的三官樓與大戲

從我記事起,印象中的每年春節都是在村裡的戲臺子上渡過的。每年村裡過年都演秦腔戲,周圍幾十裡外的鄉親們池都會如約來看北侯村的秦腔戲,常常戲臺子下邊人山人海,戲臺子上也擠得水洩不通,會有不少戴著紅袖標的治保人員維持秩序,疏導人群,那個熱鬧紅火的場面很是壯觀。

華州區高塘鎮:北侯村的三官樓與大戲

戲臺子周邊會有從各處趕過來做生意的小商小販和各色零食小吃攤子,不絕於耳的吆喝聲此起彼伏。

雖然那個年代人們並不富裕,有的甚至還餓著肚子,但人們的精神是充實的,心情是快樂的。

北侯村的秦腔戲不光在塬上紅紅火火,而且常常到縣裡去匯演。遇有重大活動日,村裡甚至會搭起兩個戲臺,兩臺戲同時開唱。

隨著農村電視電影的普及,還有老一輩的秦腔藝人陸續離去,村裡的秦腔戲逐漸凋零了,雖然現在每年依舊還在演,但由於愛好者的減少和人們生活壓力,缺少了昔日的熱情與趣味。

社會進步與發展是一種趨勢,農耕文化也會在工業化與城市化的浪潮裡淹沒。

懷念北侯村的秦腔戲,感恩感謝曾給我們帶來無比快樂的那一代秦腔人。

編 輯:華州文史薈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