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 专访编剧李松:《走火》写给所有年轻人(1562期)

专访编剧李松:《走火》写给所有年轻人(1562期)

文丨随芳芳

涉案剧一直以来都是受到观众喜爱的一个题材,这两年更是空前火热。即使相关题材的数量也不断上涨,新的切入口和角度还是能不断地给观众带来惊喜。

由金盾、优酷、鑫宝源联合出品,李松编剧,李小平、李小亭执导,郭现春担任总制片人,以“走火”大案串线,以青年铁路警察热血成长为主题,展现了新时代下青年铁路公安群体的电视剧《走火》正在热播。近日,编剧帮(bianjubang)对编剧李松进行了专访。

专访编剧李松:《走火》写给所有年轻人(1562期)

热门题材 “冷门”切入

“铁路公安值得我们来书写”

中国大概有13万公里的铁路线,每一辆看似很平静的列车上都有可能藏着各种危机,例如小偷、票贩子、团伙抢劫、拐卖,甚至有携毒、贩卖毒品的人。作为一支特殊的队伍,铁路刑警依靠双腿走遍所有的铁路线,维护每一天的安全。他们的工作负担繁重,其中的艰辛和不易却鲜为人知。

谈到《走火》的创作初衷,李松表示,希望能把铁路公安的职能、状态介绍给观众,通过这部剧来表现他们。

专访编剧李松:《走火》写给所有年轻人(1562期)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公安剧里很少涉及到铁路公安这一块。铁路沿线上的案件那么多,如今的高铁时代,安全问题更加突出,稍微有一点小的失误就有可能导致非常大的灾难,我们对铁路公安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在这个阶段,这些人还是挺值得我们来书写的。在现在涉案剧这么繁荣的情况下,有必要把它当成一个新的切入点。”

对于之前未发掘过的铁路公安,李松并不觉得它冷门,“在文艺创作中没有所谓的冷门和热门,很多题材我们都可以写,只不过你的切入点是什么。其实《走火》还是公安题材这个大范围下的一个戏。

与同类型的公安题材相比,《走火》很多案件发生在铁路上,隐藏在大部分观众没有注意到的日常生活中,“观众其实对这个领域是不了解的,他们不知道原来线路上有这么多的安全隐患,看似很平静的一辆列车上可能藏着各种危机,对他们来讲之前没有太注意过这些,看了之后,他们会思考,谁来保证我们的安全?”

专访编剧李松:《走火》写给所有年轻人(1562期)

“我们希望让观众看到之后,能知道这些公安人员不容易,他们是值得我们信任的。如果我们对执法者都不信任的话,真正受益的是犯罪分子。如果观众能通过这部剧对铁路公安有一些了解,知道在铁路上遇到什么问题该怎么去找他们,他们该信任什么样的人,它就有了一种社会价值。

文艺创作中的社会责任

“创作不能只在乎离奇的案件”

在采访的过程中,李松不断地强调电视剧的社会价值,与离奇的案件、悬念的铺陈相比,他更注重的是这部剧的价值输出。“电视剧是一种大众传播,它是门槛最低的娱乐消费,你只要交点有线电视费,买一个电视就能看,可能有些地方用一个天线就能看到。所以我们一定不能输出一些错误的价值观或者精神,它是一种社会导向问题,这个东西特别重要。

在把“走火”案件贯穿始终时,李松还紧扣社会热点,铺设了贩卖毒品案、黄金大劫案、拐卖儿童案等社会上典型案例,其中大量的案件取材自真实案件。改编中对细节的取舍,李松有着很坚决的态度,“

我们的重点不放在犯罪上。

专访编剧李松:《走火》写给所有年轻人(1562期)

在我国的犯罪案件中,每年都有一部分嫌疑人在审讯时表示自己是在电视上学习了犯罪手段,这一事实让李松感到触目惊心。“我们是要上一线卫视的,必须要肩负社会责任,所以我们在创作的时候就不能只在乎那些离奇的案件,所谓的重悬疑、重口味的东西。”

在尽量压缩犯罪手段的同时,剧中还着重表现了犯罪对社会的危害,以及对身边人的危害。“每个案件都是一个社会问题的缩影,我们想通过这个案件表达的并不是犯罪本身,也不光是警察办案本身,而是一个犯罪分子伤害的不光是他个人,他还会伤害他的亲人。

《走火》不仅塑造了警察的正面形象,也剖析了犯罪者的陷入深渊的人生轨迹,突破了“罪人即恶人”的固有观念,贩婴案、家暴案、黄金劫案、寻母案中,观众常常会被犯罪分子的亲属所感动。“我们想通过犯罪后对家人的影响来告诉观众,人是离不开社会和情感的,犯罪后不仅有法律的制裁,还有给家人带来伤害的煎熬。”

专访编剧李松:《走火》写给所有年轻人(1562期)

“为什么还要说一些社会话题?文艺作品是潜移默化地带来影响,观众之所以被感动是因为他们有认同感,如果他们有这种认同感这个案子就成功了,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案子在观众的心灵当中留下一点点印记,我觉得这就可以了。

改编:天翻地覆

高铁时代下的悬疑、热血和成长

电视剧《走火》改编自李晓重2008年创作的同名小说,谈到改编时,李松表示电视剧做了天翻地覆的改动,除了“走火”事件,电视剧和小说唯一相同的就是主角赵鹏程的名字。但他仍然觉得剧本的创作根基没有脱离小说。

小说《走火》写的是90年代左右天津小站里的一个故事,作为编剧有自己的时代感,李松将整个故事迁移到了当下的高铁时代。

专访编剧李松:《走火》写给所有年轻人(1562期)

既然我们要说高铁,原来小说上的一些东西就不太能用了,而且我们要符合当下人的价值观、人物状态,所有东西都要与时俱进,与当下的东西相结合。所以我们创作出了一个青年行动组,由他们的视角来切入这个故事,这个是原著里没有的。这个故事的核心仍然是赵鹏程‘走火’这个事,所以我们保留了小说中这个灵魂,但是剩下所有的骨骼、血液、肉都换了。”

改编过程中,原著作者李晓重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他要表达的传承精神也贯穿在整部剧里。李松说,“老警察和新警察的关系是从开始的互相排斥,慢慢磨合到最后的合作,当赵鹏程真正开始带徒弟的时候他才能理解他师傅。赵鹏程和这些年轻人、和他的师傅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一代铁路公安的传承。

《走火》非常注重反映青年警察的成长过程,就像李松定义的三个标签:悬疑、热血和成长,这部剧塑造了一群生动鲜活的年轻铁警形象。他表示,“我们不仅是写给年轻警察看的,我们其实是写给所有年轻人看的。

专访编剧李松:《走火》写给所有年轻人(1562期)

赵鹏程因为“走火”事件压抑了多年,人到中年仍没有打开心结,当他冲破压抑,就是破茧成蝶的成长。年轻警察们在一次次失误中成长的不仅仅是办案手段,更多的是对人性的了解、对自我情绪的控制,能不能站在更高的地方看问题。

编剧起点由围棋引路

“下围棋和剧本架构是一样的道理”

在剧中,“走火”这一案件贯穿始终,几乎所有的细碎案件都与它有关,多条线索同步进行,这需要严密的逻辑来把控。李松认为这种事对自己而言难度不大,“因为我从小学就下围棋,从小培养的就是要有大局观,要有多线发展的设计,彼此之间要呼应,这对我来讲就是下棋。放在剧本的构架上是一样的道理。

对李松来说,围棋带给他的不仅仅是多线思维的训练,还是他编剧生涯的起点。

07年年底,因为一场围棋对弈,李松遇到了他的第一部戏——《密战》。一份改剧本的工作,他连着改了四稿,让制片人惊讶无比,“那个时候我还相对年轻,他说那么年轻的人居然这么有韧性,我觉得跟我下围棋有关,因为下围棋一坐就坐一天,要看棋盘。那个时候我属于能坐得住的。

有了这个经验,《密战》导演对李松说,“你考虑考虑转行做编剧吧”。受到鼓励的李松真的开始尝试了起来,全程参与了《密战》的整个流程。从那以后,李松走上了编剧这条路。有了第一部戏的经验,他很快就迎来了自己的独立编剧作品:《谍战深海》,这仅是他参与的第二部电视剧。

专访编剧李松:《走火》写给所有年轻人(1562期)

对于接下来的创作,李松表示很想尝试两种类型,一种是像《北京女子图鉴》那样年轻人成长的故事,还有一种是像《魔戒》《冰与火之歌》那样的架空故事。“这两个题材感觉天一脚地一脚,但是它们还是有共通的东西。”

E N D

公司、项目合作 ◇ gangqinshi01

项目、影视宣传合作 ◇ rene0602

编剧经纪业务联系 ◇ zqy24680

投稿 ◇ [email protected]

已同步入驻以下平台

今日头条 | 搜狐自媒体 | 一点资讯

界面 | 企鹅媒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