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歷史上蘇格蘭與英格蘭關係究竟如何?為何蘇格蘭一直想要獨立?

j江麗


英格蘭和蘇格蘭儘管都位於不列顛島,但各自擁有不同的歷史發展軌跡:大約從公元前500年開始凱爾特人從歐洲大陸進入不列顛島,他們逐漸分佈到整個島嶼上,今天的英格蘭和蘇格蘭在當時都由凱爾特人統治。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迪烏斯率四萬大軍入侵不列顛並用三年時間征服了不列顛島中部和南部地區——也就是今天的英格蘭,而在不列顛島北部今天蘇格蘭人的祖先頑強地抵抗了羅馬的入侵併維持了自己的獨立地位,羅馬不得不在不列顛修築了哈德良長城以抵禦北方凱爾特人對不列顛中部和南部地區的侵襲。

公元407年的羅馬帝國已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態,在內外交困之下不得不撤出不列顛的駐軍,於是凱爾特人開始南下進入今天的英格蘭地區。然而這些南下的凱爾特人並未能在英格蘭站穩腳跟,因為沒多久來自歐洲大陸的盎格魯、撒克遜和朱特三支日耳曼部族進入不列顛,後來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逐漸融合形成英格蘭人,他們所統治的地區就被稱之為英格蘭。在英格蘭人的壓迫下凱爾特人被迫返回北方——也就是今天的蘇格蘭地區。

這一時期的英格蘭只是一個文化和地理上的概念,而不是一個統一的政治實體: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的後裔分別建立了肯特王國、薩塞克斯王國(南撒克遜)、韋塞克斯王國(西撒克遜)、埃塞克斯王國(東撒克遜)、諾森布里亞、東盎格利亞王國和默西亞王國,這一時期被稱為英格蘭七國時代。829年韋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七國,871年愛格伯特的孫子阿爾弗雷德消滅了六國復辟勢力並正式給自己加上英格蘭國王的頭銜,從此英格蘭真正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

大約在公元840年肯尼思·麥克阿爾賓成為蘇格蘭南方勢力最強大的首領,他於847年在一塊方形的大石頭上加冕為蘇格蘭國王,從而創建了蘇格蘭的第一個朝代——阿爾巴王朝。而南方的英格蘭則在1066年被諾曼底公爵威廉一世征服。諾曼征服後的英格蘭同北方的蘇格蘭一度是井水不犯河水的關係,這一狀態一直維持到阿爾巴王朝末期——在阿爾巴王朝末代國王亞歷山大三世和他年輕的女兒死後十幾家蘇格蘭貴族開始爭奪王位。這些諸侯大多在英格蘭和蘇格蘭兩國同時擁有土地,因此請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來進行仲裁。1298年前來調停蘇格蘭貴族之間矛盾的愛德華一世趁機發兵佔領了蘇格蘭,此舉激起了蘇格蘭人的反抗,於是由梅爾·吉布森主演的電影《勇敢的心》中蘇格蘭的傳奇英雄威廉·華萊士閃亮登場。儘管在1305年愛德華一世捕獲並處死了威廉·華萊士,然而當他於1307年死後蘇格蘭人再次起義併成功驅逐了英格蘭人,英格蘭第一次試圖合併蘇格蘭的嘗試至此以失敗告終。

此後蘇格蘭和英格蘭分別作為獨立的國家各自發展:1534年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進行宗教改革,創立英國國教聖公會。這樣一來英格蘭同仍保持天主教信仰的蘇格蘭之間又出現了宗教意識上的分歧。自從愛德華一世死後蘇格蘭從英格蘭的統治下獨立出來後就一直視英格蘭為自己的最大威脅——事實上從當時的地緣格局而言:英格蘭也的確是蘇格蘭最大的外患,為此蘇格蘭採取遠交近攻之策——長期同歐洲大陸上的法國保持盟友關係,而法國則是英格蘭的宿敵。蘇格蘭和英格蘭這種對立關係持續到1603年時居然出現了一位共同的國王詹姆斯六世,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兩國的合併,事實上兩國仍擁有各自的議會,彼此是兩個獨立的政治實體,只不過是奉戴同一位君主而已。

這種統治模式對我們中國人而言是比較另類的,但歐洲人並不覺得奇怪,因為歐洲王室的繼承關係是依據血緣,然而當時歐洲各國王室之間存在著錯綜複雜的政治聯姻關係——詹姆斯六世儘管是蘇格蘭的王位繼承人,但與此同時他也是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的侄孫,由於伊麗莎白死後無嗣,於是指定由這位侄孫繼承王位。繼承了英格蘭王位的詹姆斯六世很快痴迷醉心於英格蘭聖公會的君權神授理念,希望在蘇格蘭也能加強自己的集權統治。他的這種想法也影響到他的兒子查理一世——查理一世希望在蘇格蘭推行宗教改革,結果被激怒的蘇格蘭人直接發動了起義。查理一世為籌措鎮壓蘇格蘭起義的經費強迫議會通過自己的徵稅法案,結果引起了與議會之間的內戰——這就是後來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由來。在和議會撕破臉後查理一世又轉而和蘇格蘭結盟對抗議會軍,但這並沒能挽救他的失敗,此後英格蘭先是成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然而不久之後就被克倫威爾篡奪了實權並自封護國公,1689年英格蘭通過《權利法案》過渡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

這一時期的蘇格蘭人也並沒閒著:他們眼瞅著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法國、英格蘭都在殖民擴張中賺得盆滿缽滿,於是他們成立了“蘇格蘭對非洲及東、西印度群島貿易公司”並開始公開募集資金,試圖在中美洲的巴拿馬建立自己的殖民地。結果蘇格蘭探險隊在當地的熱帶疾病和視美洲為自家後院的西班牙人的雙重攻擊下無功而返,這次失敗的殖民探險活動使蘇格蘭欠下了相當於蘇格蘭當時流動資本的1/4到1/2的鉅額債務。蘇格蘭本就是小國,根本無力償還這筆鉅額債務。此時英格蘭向蘇格蘭伸出了橄欖枝——表示願意為蘇格蘭承擔債務,而交換條件則是與英格蘭組成聯合王國。別無選擇的蘇格蘭只得通過《聯合法案》同英格蘭組成聯合王國。

蘇格蘭在同英格蘭組成聯合王國後仍在國際上保留著相對的半獨立性——以目前正在俄羅斯舉辦的世界盃為例:並沒一支英國國家足球隊,參賽的是英格蘭隊,除此之外組成聯合王國的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都有各自的球隊。儘管構成聯合王國的各地區都保持了一定的相對獨立性,不過同威爾士比起來蘇格蘭對英格蘭的離心傾向的確更強——這主要是因為:蘇格蘭是較晚併入聯合王國的地區——相比之下威爾士從1284年起就已被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征服,此後威爾士就一直處於英格蘭的實際管治之下。蘇格蘭則與此不同:在愛德華一世死後蘇格蘭重新贏得了獨立地位並在和英格蘭的長期對峙下矛盾日積月累。隨著二戰後英國國際影響力的日益下滑,蘇格蘭不再願意聽命於倫敦的政府,而此前愛爾蘭成功從聯合王國獨立的經驗則給了他們啟示。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蘇格蘭在歷史上就一直和蘇格蘭不在一個國家,歐洲大一統的羅馬帝國時期,也沒有統治到蘇格蘭,而是在英格蘭和蘇格蘭直接修建了長城作為隔離。所以英格蘭和蘇格蘭沒有“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歷史傳統和民意。

NBA有個球隊叫凱爾特人對,沒錯,蘇格蘭屬於凱爾特人種,而英格蘭屬於日耳曼人種,人種不一樣,語言也不一樣,文字也不一樣,中國有方言,但最起碼文字是一樣的。

蘇格蘭還有自己的貨幣,蘇格蘭鎊,幣值和英鎊一樣,所以英格蘭和蘇格蘭分裂才是大概率事件,合併是小概率事件。

後來英格蘭女王和蘇格蘭女王因為王室通婚的原因,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一生未嫁,沒有子女,最近的親屬也就是繼承人是當時的蘇格蘭國王,於是蘇格蘭國王繼承後成為了英格蘭國王,於是英格蘭和蘇格蘭共同擁有一個國王,然後就合併了。

蘇格蘭同意合併也是因為當時的英格蘭太強大,蘇格蘭可以搭便車獲得好處。

但現在英格蘭不再是大英帝國,還來分蘇格蘭北海油田的利潤,所以蘇格蘭就不想再繼續忍受,想要獨立了。


劉權林


首先追溯一下蘇格蘭和英格蘭的歷史,在兩千年前的羅馬帝國時期,那時候還沒有蘇格蘭和英格蘭。他們是不列顛人、凱爾特人、日耳曼人。羅馬帝國衰落以後,在公元七世紀,在不列顛群島中部和南部形成了七個盎格魯-撒克遜王國。經過數百年的戰爭和吞併、聯姻和繼承,最終英格蘭王國誕生了。

大約在公元840年,肯尼思·麥克阿爾賓成為蘇格蘭南方勢力最強大的首領。他於847年在一塊方形的大石頭上加冕為蘇格蘭國王,從而創建了蘇格蘭的第一個朝代--阿爾巴王朝。

諾曼人入侵英國之後的兩百年間,英格蘭和蘇格蘭的關係基本上是友好的,只是偶爾因蘇格蘭干涉英格蘭內政而有所中斷。比起英格蘭來,蘇格蘭較為貧窮,它離歐洲的商業中心更遠,而且它的西部和北部有大片人煙稀少的部落地區。英格蘭和蘇格蘭王室經常聯姻。

阿爾巴王朝末代國王亞歷山大三世和他年輕的女兒死後,十幾家蘇格蘭貴族開始爭奪王位。這些諸侯大多在英、蘇兩國同時擁有土地,因此請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來進行仲裁。當時約翰的權利已經被架空。

1298年愛德華率軍親征,在福爾柯克會戰中徹底粉碎了蘇格蘭的抵抗。此後十年間,蘇格蘭幾乎完全被英格蘭吞併。

1307年愛德華一世死後,羅伯特·布魯斯重新發起反英戰爭,並被蘇格蘭貴族們認可為新的國王。1314年布魯斯在班諾克本戰役中打敗英軍,蘇格蘭重獲獨立。

蘇格蘭獨立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就是存在感減弱了,二戰後日不落帝國的衰敗,使驍勇善戰的蘇格蘭軍人沒有了用武之地。

第二就是鐵娘子搞的工業化和私有化的經濟改革,力圖打造以金融業為代表的英國現代服務業。而這一改革首當其衝的受害者就是蘇格蘭地區,再就是蘇格蘭人本身就對支持者主要為英格蘭人的保守黨政府非常不信任,如今的改革更是勾起了蘇格蘭人對民族宿怨的記憶。

第三就是北海油氣田的開發,一邊是蘇格蘭由於失業下崗而出現的衰敗景象,一邊是北海油氣田帶來的鉅額收入,拋開民族矛盾不說,單從經濟角度,蘇格蘭人的心態就開始不平衡了。

蘇格蘭要求獨立的背景是戰後以來蘇格蘭民族意識的上升,但無論蘇格蘭是獨立還是繼續留在聯合王國內,毫無疑問,蘇格蘭今後做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在世人的心目中會留下更深的印象。


三度圖堂


英格蘭在公元8世紀諾曼征服後,開始建立自己的王朝。蘇格蘭在公元9世紀也開始建立自己的王朝。兩邊都是單獨建立自身王朝且長期戰爭不斷。/<font>



/<font>

大約在公元840年,肯尼思·麥克阿爾賓成為蘇格蘭南方勢力最強大的首領。他於847年在一塊方形的大石頭(斯康石)上加冕為蘇格蘭國王,從而創建了蘇格蘭的第一個朝代--阿爾巴王朝。但是比起南方的英格蘭王國來,這時的蘇格蘭王國更像是多個部落的聚合體。直到十一世紀時,蘇格蘭才演變為英格蘭那樣的封建國家。

1298年愛德華率軍親征,在福爾柯克會戰中徹底粉碎了蘇格蘭的抵抗。此後十年間,蘇格蘭幾乎完全被英格蘭吞併。

百年戰爭反映的是英格蘭商業資本的興起,而蘇格蘭戰爭反映的是蘇格蘭的停滯。此後英格蘭雖然不再企圖征服蘇格蘭,但是雙方仍然在進行著長期的非正規戰爭。

王室姻緣:1603年女王駕崩,詹姆斯順利繼承王位。從此英格蘭迎來一位來自蘇格蘭斯圖亞特王朝的君主。在英格蘭,他為稱為詹姆斯一世,在蘇格蘭,他被稱為詹姆斯六世。即使兩個國家在同一個島上,有領土接壤,國王是同一個人,但他們不是同一個國家。這是兩個獨立的擁有自己議會司法等等權利和政府機構的獨立國家,剛好國王是同一個人而已。


/<font>


/<font>

聯合法案:這種同一君主統治下的兩個獨立國家的狀態,一直到斯圖亞特王朝末代女王安妮女王簽署與1707聯合法案結束。/<font>



/<font>

愛爾蘭獨立:/<font>但是這份法案在蘇格蘭人看來,非但不是救命稻草,簡直可稱之為奇恥大辱。所以在此之後緩過勁的蘇格蘭也經常性的陷入獨立運動當中。1800年大不列顛王國與愛爾蘭合併。愛爾蘭與蘇格蘭在民族上同屬凱爾特人,命運也有許多相似處。民族性格上更甚。愛爾蘭在併入聯合王國後也是獨立運動不斷。在20世紀初更是陷入高潮,終於在1921年迫使聯合王國承認南部為自由邦,從此愛爾蘭南北分裂。兩次世界大戰後,1949年,南部愛爾蘭宣佈完全獨立。



樂冰老師


我們知道任何一部鴻篇鉅著,在現實的生活中或歷史上,總是或多或少有其原型存在。看過美劇《權力的遊戲》的,都會知道維斯特洛大陸分為七國,分別為北境、河間、谷地、西境、河灣、風暴地以及多恩。而佔據極其重要分量的北境,在種族與信仰上都與維斯特洛大陸的主體族群有著顯著不同。維斯特洛大陸的主體族群為安達爾人,其信仰為新神。而北境的主體族群卻為先民,其信仰為舊神。

其實這在英國史及歐洲史上是有其影子存在的,維斯特洛大陸的概況在很多方面上,有著將英國史與整個歐洲史進行雜糅的影子,這北境在很多方面都跟英國的蘇格蘭情形比較相像。蘇格蘭人屬凱爾特人,起源於中歐地區,約在公元前500年前後,凱爾特人開始侵犯與征服了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諸島。

後來羅馬帝國崛起,公元前1世紀,羅馬的勢力開始入侵大不列顛島。但是,由於大不列顛島北部多高地,地形複雜,以及凱爾特人的驍勇善戰,羅馬人並沒有完全征服不列顛島,而是修築了長城(哈德良長城)以防禦北部的凱爾特人,而哈德良長城在後來也基本上成了蘇格蘭與英格蘭的傳統分界。409年,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羅馬人駐軍全部從不列顛島撤出。

然而,凱爾特人還沒有從羅馬撤軍的喜悅中回醒過來。來自歐洲大陸的盎格魯、撒克遜等日耳曼部落,就開始入侵不列顛島,基本上填充了羅馬人撤走後留下的空白。英格蘭(England)即為盎格蘭的諧音,意為盎格魯人(Angels)的領地,而凱爾特人則被擠壓到西部的威爾士及北部的蘇格蘭地區。

與盎格魯、撒克遜入侵不列顛島的同時,一支來自於愛爾蘭島的凱爾特人蘇格(Skots)部落,抵達了不列顛島的北部,並佔據了統治地位,於是開始建立了自己的王國,該地區也因此被稱之為蘇格蘭(Scotland),意為蘇格人的領地。

蘇格蘭與英格蘭不但民族屬性不同,其宗教信仰也不同。英格蘭進行了宗教改革,為新教國家,而蘇格蘭與愛爾蘭都為天主教國家。民族及宗教的不同,更加劇了蘇格蘭與英格蘭在現實利益面前的矛盾。英格蘭的勢力強盛,一直想往北擴張,而蘇格蘭也往往依託於有利的地形,經常給以英格蘭痛擊,電影《勇敢的心》即是講述了蘇格蘭人抵抗英格蘭侵略的歷史。

英格蘭的海峽對岸--法國,也不能坐視英格蘭的過於強大,再加上法國也信仰天主教。所以,在歷史上蘇格蘭與法國為了共同對付英格蘭,往往走得很近。到1603年,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逝世,指定了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其侄孫)為其繼承人。英格蘭與蘇格蘭,自此便有了共同的君主,但兩者仍是兩個獨立國家,擁有各自的議會,其互相間仍很不對付。

而英格蘭與蘇格蘭正式成為一個國家,則始於1707年的《聯合法案》。蘇格蘭的議會之所以會通過《聯合法案》,得追溯到蘇格蘭經營公司的失敗。十七世紀下半葉,蘇格蘭見歐洲其他國家都紛紛通過海外殖民與海外貿易而先富了起來,便也很眼紅。於是,成立了“蘇格蘭對非洲及東、西印度群島貿易公司”,開始公開募集資金,試圖在中美洲的巴拿馬建立自己的殖民地。

然而,事不如人願,蘇格蘭殖民探險隊在當地受到瘧疾、黃熱病等熱帶疾病的滋擾,被奪去了許多生命。而同時西班牙也不容易蘇格蘭染指自己的殖民地,便向蘇格蘭殖民探險隊發起了攻擊。蘇格蘭海外殖民的嘗試徹底失敗,債臺高築,所欠債務已達到蘇格蘭當時流動資本的1/4到1/2。而蘇格蘭原本就是小國,民窮國疲,根本無力償還債務。此時,英格蘭卻向蘇格蘭伸出了橄欖枝,表示願意為蘇格蘭承擔債務,條件是與英格蘭成了聯合王國。蘇格蘭別無他路,其議會便通過了《聯合法案》,這在許多人看來,蘇格蘭是將自己賣給了英格蘭。


有知社


什麼關係?英格蘭和蘇格蘭本來就是兩個各自獨立的不同國家,只不過他們正好生活在同一座島上而已。

蘇格蘭人和愛爾蘭人,一般認為是凱爾特人的後代。這本來是歐洲大陸上的原著民,但在其他民族入侵的大潮中,凱爾特人的棲居地逐漸萎縮,最後退到了大陸邊緣的這幾座島嶼上。甚至在島嶼上他們也沒能保住大部分地區,只能保住一座小島,和大島(不列顛島)邊角的群山之中。

在不列顛島北端,憑藉著高地(Highland)之險,蘇格蘭人頑強地堅持下來,維繫著自己獨特的文明。

而英格蘭人,一般認為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後代,往上追溯,實際上是日耳曼人的分支。從人種到文化,他們都不相同。

後來還有宗教。都鐸王朝的亨利八世,為了能離婚再娶,當然更重要是為了保持王權對教會的控制,不惜脫離羅馬天主教會,另組英國聖公會,從此英格蘭成為一個新教國家。而蘇格蘭人保有天主教信仰,跟歐洲大陸的天主教國家,尤其是法國,更加親近。

英格蘭當然不希望自己的背後永遠有這麼一個與自己離心離德的國家長期存在,歷代英王都想要武力征服蘇格蘭,但是,除了短暫的時期之外,一直未能如願。

而偏偏英格蘭的王位在伊麗莎白一世女王這位“童貞女王”去世之後,不得不從蘇格蘭迎來一位天主教的國王。這就是斯圖亞特王朝。

也就是說,幾百年來,歷代英王處心積慮想要吞併蘇格蘭,都未能如願,到頭來,卻是蘇格蘭的國王當上了英格蘭的國王——這讓蘇格蘭人如何能服?

因為王室身兼兩國國王,後來更是通過法案正式組建了聯合王國,英格蘭和蘇格蘭才算是綁定在了一起。

而蘇格蘭人因為事實上從來沒有被征服,所以一直保持著獨立的精神,也一直為自己的民族感到驕傲。直到現在你到蘇格蘭城市的街頭,跟蘇格蘭人說起“獨立”,他們馬上就會對你非常熱情,無形中拉近了距離。

獨立,是蘇格蘭人一直存在的題中之意。


軒轅十四Rex


本來就是兩個不同的民族,而且並沒有完成融合,只是由於地理位置接近和強弱懸殊被捏成了一個國家~~~蘇格蘭人屬於不列顛島上早期居民凱爾特人的一支,英格蘭人是是後來從歐洲大陸入侵不列顛島的幾個日耳曼部族的後裔,從族源上兩個民族差別很大,而且歷史上兩個民族互相敵視作戰的時間也超過和平共處的時間,只是近代由於力量差距越來越懸殊,加之蘇格蘭遭遇嚴重經濟危機,才被迫同意和英格蘭合併為一個國家,但其民族認同並沒有改變,與英格蘭人的對立情緒也一直很強~~~因此從歷史和現實角度看,一旦英國的政治經濟格局出現某種變化,特別是現在與歐洲大陸的關係如果生變,蘇格蘭從英國獨立將是大概率事件,而蘇格蘭一旦獨立,英國作為一個國家也將不復存在(再強調一點,英國和英格蘭不是一個概念)~~~


桃花石雜談


歷史上,蘇格蘭曾經是一個獨立的王國。同處一島的英格蘭一直希望用武力征服蘇格蘭,雙方紛爭不斷。1314年,蘇格蘭軍隊在班諾克本一役中大敗英軍,取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這場戰役成為蘇格蘭人永遠的驕傲。1603年,英格蘭“童貞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去世,王位傳給了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兩國擁戴同一位君主,但在政治、宗教、法律、經濟等方面保持獨立。此後雙方關係又幾經波折,1707年,兩國正式簽署條約,合併成“聯合王國”,蘇格蘭議會隨之解散,與英格蘭議會合併為單一的大不列顛議會。

  合併後,蘇格蘭要求獨立的呼聲從未中斷。現代意義上的蘇格蘭獨立運動起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主張獨立的蘇格蘭民族黨在這一時期成立。面對持續不斷的蘇格蘭獨立運動,上世紀80年代,英國時任首相撒切爾夫人領導的保守黨政府提出一個妥協方案,即允許蘇格蘭擁有地區議會,但是中央政府保留取消該議會的權力。1998年,英國政府公佈了蘇格蘭法案。次年,蘇格蘭議會正式成立。蘇格蘭議會對蘇格蘭地方政務、司法、衛生、教育、經濟等方面有一定的立法權和行政權。

  蘇格蘭民族黨2011年在議會選舉中贏得多數席位,隨後便開始大力推動蘇格蘭獨立公投。

  有分析認為,蘇格蘭當年主要是出於經濟原因,才與英格蘭合併。1707年,蘇格蘭遭遇罕見的異常天氣和大饑荒,經濟上難以為繼,不得不尋求夥伴以擺脫窘境。而現在蘇格蘭鬧獨立,除了民族情感,經濟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位於蘇格蘭海域的北海油田產量持續增加,使英國成為歐洲第三大產油國和第四大天然氣生產國,但油田帶來的巨大收益歸英國中央政府所有,蘇格蘭每年還要向中央政府交納近90億英鎊(約合913億元人民幣)的油氣稅,這讓蘇格蘭耿耿於懷。如果蘇格蘭獨立,以現有的漁業作業線為國界,蘇格蘭將獲得95%的油田和60%的氣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