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拯救老宅丨一樑一柱半扇窗 百年百家幾多愁

拯救老宅丨一梁一柱半扇窗 百年百家幾多愁

拯救老宅丨一梁一柱半扇窗 百年百家幾多愁

拯救老宅丨一梁一柱半扇窗 百年百家幾多愁

拯救老宅丨一梁一柱半扇窗 百年百家幾多愁

文昌市會文鎮歐村林家宅。陳元才 攝

掃一掃看H5產品老宅傳奇

掃一掃看視頻老宅背後的故事

“不用木棍卡死,風一吹,門很容易掉下來的。”6月16日,文昌市東閣鎮富宅村韓家宅,50多歲的老宅主人之孫韓志元將卡在門框上的長木棍取下,兩扇大門搖晃著開了。當年的“豪宅”,如今牆壁上到處是青苔,唯有屋簷下的壁畫,顏色依舊鮮麗,昭示著它當年的富麗堂皇。

從瓊海博鰲鎮的蔡家大院,到中原鎮的仙寨村王家大屋;從文昌東閣鎮的韓家宅到幾公里外文城鎮松樹下村的符家宅;從文昌文城鎮南海村王家、林家、陳家老宅到會文鎮歐村林家老宅……我省瓊海文昌一帶,留存著10多座近百年的豪華老宅。這些具有深刻文化意義和旅遊開發價值的老宅,如珍珠一般散落在鄉間,等待著後人保護和開發利用。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提出,要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保護與開發好這些老宅不僅是一種歷史責任,更是促進鄉村旅遊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在保護與開發中,如何找到一根“巧線”,將這些“珍珠”串聯起來,讓它們綻放光芒,值得我們思考。

A 逐漸消失的瓊海文昌老宅帶

這裡有10多座近百年的豪華老宅,在歷經風雨後,很多損毀嚴重,有的甚至開始坍塌,對它們的保護和開發利用非常迫切

“這些壁畫,是用珊瑚石灰打底,礦物石做顏料,特意從泰國請來畫師畫的。”如今的韓家宅,儘管木門窗已經成了灰黑色,但是屋簷下方的壁畫依舊鮮麗。走進韓家宅正廳,你會發現白色的牆壁已經從牆根處開始長青苔。

“海南的溼氣太重,十多年沒有人住了,生青苔很正常。”韓志元說,好在房子是用青磚砌成,否則早就倒了。1936年,泰國華僑韓欽準返鄉,用時兩年建成韓家宅。這座當年耗費韓家人大量金錢的豪宅,韓家人卻沒有怎麼住過。為躲避戰亂,1939年韓欽準帶著家人離開海南,返回泰國,只留下原配雲氏看守這座老宅。

由於疏於照看,韓家宅內一些木雕被盜。坐在右側廂房內的長凳上,看著老宅,韓志元顯得很無助,儘管回鄉照料老宅已經快20年了,但是他一直苦於沒有資金修繕老宅,就看著這個國家級文保單位一點點破敗下去。

富宅村離文昌市區有近20公里的車程,通往老宅的水泥路很窄,兩輛車會車時只能小心翼翼地通過。儘管在203省道旁邊有一塊指路牌,如果進入村中不問路,外地人是很難找到韓家宅的。正是因為位置相對偏僻,也導致這個國家級文物單位,參觀者寥寥無幾。

沿著203省道往文城鎮方向返回,不到5公里就是松樹下村,著名的“松下大屋”——符家宅就在該村。1915年建成的符家宅,佔地面積逾8畝,樓上樓下一共有18間房屋,另外還有9間橫屋、6個天井。如今,這座豪宅木質的樓板已經悉數腐朽脫落,當年奢華圓形拱頂上長滿了雜草,原來主人用來乘涼的陽臺早已蕩然無存。

不僅是符家宅,同時期的文昌會文鎮歐村林家宅,鋼筋混凝土已經開始大量脫落,露出生鏽的鋼筋。

除了韓家宅、符家宅、林家宅外,文昌瓊海一帶,散落著10多座類似的老宅,比如文昌文城鎮的王家和陳家老宅、鋪前鎮的林家老宅,瓊海博鰲鎮蔡家大院、覃家大院和中原鎮的王家大屋、翁氏老宅、黃氏老宅。這些老宅的修建者都是當年下南洋的華僑。

但是不幸的是,因戰爭等多種原因,這些南洋華僑歸國建成的大宅很多在一夜之間都成了空宅。在歷經風雨之後,很多老宅損毀嚴重,有的甚至開始坍塌,老宅的保護和開發利用非常迫切。

B 一個文化遺存融入鄉村旅遊的探索

跟同時期的南洋華僑歸國建造的老宅相比,瓊海蔡家大院無疑是幸運的,在各方的重視下,它得到修繕煥發生機,成為當地旅遊新賣點

值得慶幸的是,這些歸國華僑興建的住宅,因其建築風格獨具一格,被收入2014年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彙編的《中國傳統民居類型全集》中,成為海南十大民居之一,被命名為“南洋風格民居”。也正是因為具有獨特建築藝術、深厚的文化底蘊,如今留存下來的這些老宅,絕大部分是省級文物,有的甚至是國家級文保單位,比如蔡家大院、韓家宅等。

隨著我省全域旅遊的開發,這些沉澱著歷史的老宅越來越受到當地政府重視,部分老宅得到修繕並煥發出當年的生機。瓊海的蔡家大院就是其中之一。

蔡家大院被評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之後,從2013年開始,國家、省文物保護單位撥付1000多萬元對其修繕。通過長達3年多的修復,蔡家大院目前已經基本恢復原貌。蔡家大院其實是一個南洋風格民居建築群,一共有4棟建築,佔地面積最大的是蔡家森宅,另外3棟是其3兄弟住宅。如今,除一棟還處於修復期外,其他3棟已經完全修復。

不僅如此,其所在的留客村也被打造成美麗鄉村。如今的蔡家大院,已經成為瓊海當地一個新的旅遊招牌。每年的節假日,留客村每日遊客量可達2000人次。這些當年精緻豪華的老宅,依舊是當地人的驕傲。

蔡家大院得到修繕,除了當地政府和國家文物部門重視之外,其實也離不開其後人的努力。上世紀90年代,蔡家森的長孫媳婦王普君帶著兩個兒子從印度尼西亞歸國,開始投身到蔡家大院修復事業中。為了保護好蔡家大院,蔡家在印度尼西亞成立了蔡氏基金。王普君依託蔡氏基金,從清理老宅雜物開始,通過媒體呼籲相關部門重視老宅保護,再到多方奔走向各級政府申請保護資金,最終完成了蔡家大院修復。“我是揹負著使命的,過程很艱難,但是我堅持下來了,所以才成功。”王普君說。

跟同時期的南洋華僑歸國建造的老宅相比,蔡家大院無疑是幸運的。由於修繕的投入資金巨大,目前同時期建造的其他老宅僅停留在“維持現狀”看護狀態。“如何將其保護好並利用好,在我省還是一個待研究的課題。”海南大學教授楊定海說。

C 從保護上升到科學合理利用

我省正在開展普查工作,並將建立長效保護機制。老宅修繕和開發利用所需資金巨大,路在何方,需有更多探索

可喜的是,我省歷史文化街區劃定、歷史建築普查工作在2017年就已經開展。據瞭解,此次普查工作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發掘地域文化,留住海南地域建築“基因”,守住海南的文化根脈,為海南全域旅遊發展注入文化靈魂。

根據工作計劃,我省將用4年左右的時間,完成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的普查確定工作。除為歷史建築建立“一房一檔一圖冊”名錄外,還將建立長效保護機制。目前,由海南省規劃委員會和雅克設計有限公司彙編的《海南省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普查工作報告》已基本完成,有望在年內出爐。根據2017年的普查工作統計,我省已發現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備選建築762處,其中民國以前建築8處,民國時期建築359處,這些民國時期的建築有相當一部分是南洋華僑返鄉建設的。

“其實,廣東沿海一帶也有大量南洋華僑返鄉建設的大宅。如今這些老宅大部分保護和利用得很好。”楊定海稱,這些老宅之所以保護和利用得很好,一個重要原因是廣東經濟比較發達,老宅所屬的村莊經濟條件好。即使很多老宅的建造者去世,後代漂流海外,但是其留在本地的家族人口眾多,通過合力一起保護老宅,再通過各種渠道對其開發利用。但是文昌瓊海一帶的老宅,所處的村莊經濟相對不夠發達,一旦遭遇同樣的情況,由於其同族人經濟實力等原因,根本無力看護和保護這些老宅。

“老宅修繕和開發利用,投入的資金是巨大的。”海南大學旅遊學院副教授劉剛稱,老宅前期的破敗,跟其後人看護不周有關係。而被列為文物之後,為何沒有得到完整的修繕,這跟老宅修繕需要耗費巨大資金有關係。老宅修復工作遵循的是修舊如舊,修復比重建一座一模一樣的老宅費用還高。

老宅保護不僅僅停留在“保”上,更要在合理利用中提升它的價值。劉剛表示,老宅保護修繕並不僅是恢復一座老宅,更要在使用中發揮其價值。例如有些城市會將老宅打造為客棧,將文化遺存與現代生活相結合,與旅遊業相融合。

“應該讓企業,特別是旅遊企業參與到其中。”在劉剛看來,我省需要建立一個完善的機制,引導第三方資金參與到古建築保護和開發利用中來,最大化發揮古建築的文化價值。在保護與開發中,需要找到一根“巧線”將這些“珍珠”串聯起來,讓它們成為促進鄉村旅遊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

鎖上3道鎖,取來木棍卡死,韓志元將韓家宅大門合上。

“將古宅修復如初,是我多年來的一個心願。”站在大門口,韓志元抬頭看了一眼上方顏色依舊鮮麗的壁畫感嘆道,希望將來韓家宅不僅是富宅村發展鄉村旅遊的一個招牌,也將是一個文化教育基地。因為,除了在村中建起一座讓人稱道的大宅,韓欽準當年也曾熱心致力當地教育事業,在富宅村捐資辦學。如果能將古宅恢復,並深度挖掘建造者奮鬥史,古宅將是一個綜合的文化載體。(記者 張期望 特約記者 黃良策 通訊員 王先偉)

延伸

在海南各地

散落著不少老宅

各有不同的故事

卻寄託相同的“鄉愁”

它們中的多數

正等待著“新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