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石油真的需要六千萬年才可以產生嗎?有什麼科學依據?

李路林


石油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形成?這與石油成因有關。對於石油成因論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是有機成因,另一種是無機成因。

有機成因也就是生物成油理論,認為石油主要是由有機質生成的,這些有機質主要來自於史前海洋動物和藻類(陸地上的植物一般形成煤)。在這些生物死後,他們的屍體一部分會被氧化分解,但還有一部分會在適宜的條件下在海底泥沙等沉積物中保存下來,隨著時間累積,這些沉積物會越埋越深,這些有機沉積物在經歷了一系列複雜的生物化學和化學變化,使富含脂肪和蛋白質的有機質遺體分解為微小的富含C、H的有機團——乾酪根(Kerogen),並與泥質混合形成腐泥。隨著埋藏深度的進一步加大(地下1500~3000m),在一定的溫度(60~150℃)和壓力條件下,乾酪根逐步發生催化裂解和熱降解形成了最初的原石油。這些原石油經過初次運移和二次運移在適當的環境下(圈閉)大量聚集,形成油藏,也就是現在的大油田。

石油起源於古生物遺體的“有機成因說”是佔據主流的,至少中學教科書都是這樣記述的。在這個學說中,至少需要200萬年以上的時間,古生物的屍體才能在適當的條件下轉變為石油。我們現在所使用的石油形成於幾百萬至幾億年以前。

無機成因就是非生物成油理論,這個理論起源於俄國,早在1876年門捷列夫提就提出過碳化物說,之後美國的天文學家托馬斯·戈爾德在俄羅斯石油地質學家尼古萊·庫德里亞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論基礎上進一步發展。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含有許多的碳,這些碳大都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而碳氫化合物要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輕,所以這些碳氫化合物會沿岩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誌物只是由那些在岩石中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與石油本身無關。也就是說,原油和天然氣與地下埋藏的生物沒有內在聯繫,它們是地球深處湧出的太初物質。其中有一些報道顯示,有不少乾枯的油井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廢棄之後,又會生產出一定數量的石油,所以關於石油並非生物生成的礦物,而是碳氫化合物在地球內部經過一系列作用之後的產物,是可以再生的。

如果按照無機成油論來看,只要滿足一定的條件,碳氫化合物就能轉變為石油。而碳氫化合物在宇宙中並不少見,很多行星上就有著大量的甲烷,乙烷等。不過還沒有實驗室去做這種逆向生成實驗,畢竟我們是要從石油從提取各種烷烴,而不是把烷烴再混合成石油。

總之,不管是無機成油論還是有機成油論,都各有各的證據,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自圓其說,學術上尚無定論。但圍繞這兩種理論卻有著各種各樣的陰謀論。畢竟石油是當今世界工業第一能源要素,而石油是否能再生與各國的經濟政治民生等有著重要的聯繫。所以石油成因這種看似科學上沒有定論,很可能在其他因素的影響下繼續爭論下去。


清明的星空


關於這個問題,有些人嘛,就是吃瓜群眾稍微在旁邊看看,但是有些人確實感覺如果說石油不是古代生物,經過長時間地質演變形成過來的話,那是否就證明石油就可以揮霍,說不定能找到生產石油的辦法,不停的生產下去,這樣大家換什麼汽車呀?大家選擇什麼綠色生活呀,直接全部選擇用石油來生活不就行了嗎?反正這東西用不完。

如果說石油真的是可以短時間內生產的,那麼全世界就不會緊巴巴的告訴你說,趕緊要綠色生活,或者告訴你石油是有一個生產期限的,過了這個期限,石油就沒有了!

很多人都會提出來一個叫做石油這個東西是地球上面土生土長的,並不是由生物演變而來的。但是事實上,生產石油有一個重要元素必須要參加,這就是碳,碳擁有四個原子鍵!在高溫高壓之下和氫元素和氧元素結合在一起,會形成什麼呢?在地底下碳元素和氫元素,氧元素結合在一起,會形成石油嗎?(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肯定不是,大家去看一下火山那地方氣體的採集樣本,就會發現甲烷含量和一氧化碳含量明顯偏高,這三個元素不可能尿到一個壺裡面去!

我們知道,石油,煤礦這些東西都是蘊含著巨大的能量的,這個能量從哪裡來?難道他自己平白無故過來嗎?能量守恆定律大家在高中的時候都學過!想要讓石油快速誕生,只有兩個辦法,第一要麼太陽能,第二要麼就是地質上面的那些熱能,但是二者作用再看這個元素上跟氫元素和氧元素形成的只有甲烷跟一氧化碳,比如說在大洋板塊上面,人類就沒有找到一個大規模儲存石油的地方。

所以說所謂的石油自然界快速形成不可能的事情!石油的形成就是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通過一系列化學甚至是物理反應,將碳元素,氧元素,氫元素三個元素結合成石油這個混合物!

所以說現在就剩下兩個問題,這個石油是原先的碳元素儲存,再就是現如今的大陸板塊裡面,然後經過長期穩定的反應以後形成的石油呢,還是由於大規模的藻類物質或者是海底生物形成的一個封閉的空間,然後將這些屍體壓制成了石油呢?

個人比較贊同的觀點是後面一點,也就是石油確實是藻類物質和海底生物共同作用形成的!原因就在於石油的另外一項孿生兄弟,煤!科學研究推測,煤是由陸生植物形成的,石油是由海底動植物形成,這個推測主要是根據挖掘石油或者是沒的時候在他旁邊找到的化石,並且石油和煤所在的地層那個時期,這個地層當時是屬於海洋環境還是陸地環境,推測而來的!

比如說作者當時在巢湖實習的時候,曾經遇到過的一種情況就是有一條著名的梁山煤線,這是地質歷史上面一條比較著名的標誌線,在當時實習的時候,這一條線特別明顯,因為這一條線上面是灰巖,下面也是灰巖,分別是棲霞組和黃龍組船山組,灰巖是海相沉積岩,梁山煤線的那個岩石性質明顯不是灰巖,他扒下來以後就直接碎裂了,這和上下兩個灰巖的屬性可以說是截然相反,這是陸相沉積岩!由於成績鹽裡面含有過多的有機物,因此形成了這種劣質煤,形成一條煤線,有人說這有什麼,不就是一條劣質的煤礦脈嗎?但是在接下來棲霞組裡面的臭灰巖段,我們發現這種灰巖裡面同樣含有較多的有機物,用錘子砸一下會發出一股臭味兒,但是在這個地段並沒有形成煤礦,所以也就驗證了煤是由陸相成積而成的,有機物放在海里面,要麼形成這種臭灰巖,要麼就形成石油。

煤和石油的存在本質上還想為石油直接由碳元素組成,可以說定下來一個反對的基調!

我們都知道碳元素如果說是單純的碳元素,經過地府殼的裂隙上升到大陸板塊和氫元素氧元素一起結合形成的石油的話,那就存在了一個問題了,為什麼海洋裡面的和陸地裡面的他在相等的封閉環境裡面會形成不同的物質呢?組成的原料物質都是一樣的,為什麼形成的就是不一樣的呢?

正所謂關了燈都是一樣的,你都是在一個封閉的環境裡面,你不比我缺胳膊少腿,我也不比你少點高溫高壓為什麼?咱們兩個形成的是不一樣的。

綜上所述,那就只有可能是組成的原料物質出現了差異,最後導致二者的分道揚鑣!

當然,我再看其他回答的時候有人說有一些油井很久都沒出油了結果過了一陣子,他就自己把油給冒出來了,所以有的人認為說你看石油這肯定是自己地底下自己產出來的,但是麻煩你稍微去看一下,現在石油開發的一個重要項目,這就是讓原本老舊的油井不產油的油井讓他重新恢復活力,什麼意思?有的油井他由於石油過於粘稠,他流不動了,最後你在下面打油的時候他撈不上來!別感覺有點誇張在大慶那個地方有的人就是拿石油過來做雕刻的!而現如今,一個研究重點就是專門釋放那種可以吃石油的細菌,讓這地方的石油不再粘稠,讓他恢復流動性,這樣的話可以接著把那些老的,舊的油盡繼續可以生產石油!

所以石油是由海中藻類和海洋生物組成的這一點沒有任何疑義,生物書和地理書上面說的是正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