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4 花1050萬買地下室,是世界瘋了,還是我太窮了?

在房產界,“學區房”流行一句話叫 “房不在新,近校則名!”。因此很多家長為了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即使砸鍋賣鐵也要擠進學區房,這更是間接助長了房地產開發商和中介漫天要價的囂張氣焰,學區房價高到離譜!

比如最近的一個新聞:北京西城某小區一套地下室,以1050萬元的金額成交

花1050萬買地下室,是世界瘋了,還是我太窮了?

據中介公司經紀人丁先生介紹:買家是為孩子才買的這套學區房,並且稱這套地下室在未來2個月會更加搶手,如果現在再不出手購買就來不及了。

花費1050萬買地下室,是不是覺得很荒誕?

一千萬

在國內其他城市

比如昆明,可以在二環內買8套的三居室

在日本,1050萬人民幣

可以自己建一棟樓都還有的找

四層樓,每層四戶的那種樓

獨門獨棟,車位幾個,自己說了算

花1050萬買地下室,是世界瘋了,還是我太窮了?

花1050萬買地下室,是世界瘋了,還是我太窮了?

不過也有網友替買家把算盤給打好了

等孩子畢業了

沒準兒還能再轉手賣個好價錢

花1050萬買地下室,是世界瘋了,還是我太窮了?

花1050萬買地下室,是世界瘋了,還是我太窮了?

有網友說了句更扎心的話:

“在北京,這種也是窮人”

花1050萬買地下室,是世界瘋了,還是我太窮了?

花1050萬買地下室,是世界瘋了,還是我太窮了?

可是多數人的薪資,對於房價來說

怎麼算都是杯水車薪

多少人在北京奮鬥了一輩子

就是買了一個窩而已

然而,有了學區房,真的可以換來好學歷嗎?

即便在升學率最好的學校,依然有名落孫山的;升學率最普通的學校,也有金榜題名的。與其說孩子本身差異,不如說孩子背後家長的差異。

花1050萬買地下室,是世界瘋了,還是我太窮了?

所以多融君認為,與其花費千萬購買“學區地下室”,搶到“優質名校”的入學資格,不如從小就多陪伴孩子的成長,培養他們學習能力和獨立的人格,這比一座“名校”能給予孩子的更多。

如果能瞭解一下投資理財,實現每天有進賬,豈不是生活圓滿到做夢都會笑醒?所以今天多融君告訴你們家庭理財,不可不知的六大理財定律,快點收下這份家庭理財寶典:

花1050萬買地下室,是世界瘋了,還是我太窮了?

01

4321定律

在家庭資產整體配置方面,目前比較流行的是理財 4321 定律。即家庭資產合理配置比例是:家庭收入的 40% 用於供房及其他方面投資,30% 用於家庭生活開支,20% 用於銀行存款以備應急之需,10% 用於保險(放心保)。

但是,4321 定律只是一般規律,各人在制定家庭理財規劃時,有四點必須考慮:

一是家庭的風險屬性:大家需要根據個人及家庭的具體情況以及風險承受能力來選擇資產種類,尤其需要考慮家庭資產積累狀況、未來收入預期、家庭負擔等,因為這些因素與個人及家庭的風險承受能力息息相關,在此基礎上才能更好地選擇適合自己的資產種類和相應的投資比例。

二是家庭理財目標,這決定了投資期限的長短: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需要對個人及家庭的財務資源進行分類,優先滿足家庭的理財目標,構建核心資產組合;再將富餘資金配置於具有一定風險的資產,構築周邊資產組合,在保障家庭財務安全的基礎上通過投資來增加收入。在兩類資產組合下,便可清晰地得出具體股票類資產、債權類資產、現金類資產的配置比例。

三是適合自己的投資工具:人們的職業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對於理財的觀念和理財工具技巧的掌握也不同,理財最好和自己的職業接近,尋找最適合自己的理財工具也很重要。

如果你是從事銀行、保險、證券職業的,那麼提高你職業方面的理財比例也是有必要的,如果你的心理狀況和抗風險能力很強,適當提高風險類投資的比例也是可以的。這就是投資理財專家張雪奎教授常說的:定律是死的,人是活的;定律是普遍規律,人是單獨存在。沒有最好的理財規劃,只有最符合個性需求的理財規劃。

四是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案:。確定了理財目標、風險屬性和個人理財特點之後,一個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案就要決定了,也就是需要制定一個可行性方案來操作,在投資上稱之為投資組合。

投資人的風險承受力是考慮所有投資問題的出發點,風險承受力高的,可以考慮較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工具,諸如股票,偏股基金;風險承受力低的,可以考慮低風險的工具,互聯網理財、債券、偏債基金、保險等。

02

72定律

不拿回利息,利滾利,本金增值一倍所需的時間等於 72 除以年收益率。其公式為:本金增長一倍所需時間。舉例來說,如果存 10 萬元在銀行,年利率 2%,每年利滾利,多少年能變 20 萬元?答案是 36 年。如果 10 萬元投資年報酬率 12% 的開放式基金,則約需 6 年時間變成 20 萬元。

03

80定律

預計你能承受多少投資風險預計你能承受多少投資風險,高風險的投資佔總資產的合理比重為 80 減去年齡的得數,添上一個百分號(%)。比如,30 歲時股票可佔總資產 50%,50 歲時則佔 30%為宜。不過,究竟進行高風險的投資,還應根據個人和家庭的實際情況來判定,可以做適當的調整。

04

雙十定律

保險是家庭的必需品。但總有這麼一個現象:要麼花了太多錢買保險,要麼保額不夠。那麼,應該要買多少保額,負擔多少保費才恰當?很簡單,記住兩個 "10":

保險額度為家庭年收入 10 倍,總保費支出為家庭年收入的 10%。

比如一個年收入 10 萬元的白領人士,同時也是一家之主,那麼他的壽險保障總額度可簡單界定在 100 萬元以下,有能力的就買足這 100 萬元額度,沒有能力的就可以減半,不放心的可以買到七成。

而一個年總收入 15 萬元的家庭,所有家庭成員每年用於壽險保費支出的,簡單來說控制在 8%~10% 為宜,多了就會增加支出壓力,影響其他的消費和投資,過少就無法達到足夠的保障需求。

05

30定律

投資股票 " 不超過 30 只 ",理由就是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但籃子太多也不利於財富的積累。張雪奎教授在理財講課時經常說的話:買股票最好不要超過 30 只。

第一個理由是,因為超過 30 只的組合,其平均收益與大盤基本沒有區別,還不如去買更便宜又不用費腦筋的指數基金。第二個理由是,股票越多你投入股票研究的精力越多,超過 30 只股票,也超過了大部分個人研究股票的能力。

06

1:1定律

家庭金融資產和固定資產的比例最好為 1:1。

這個定律主要適合中等收入小康家庭。高收入家庭的金融資產和風險較大的金融資產應該適當調高,當然也有人把房地產投資作為金融投資者不在此列。低收入家庭大部分兩房也買不起,就是買得起也是用了一生儲蓄,也不在此列。

投資多融財富,安全放心,每天花更少的時間應對生活的壓力,用更多的時間陪陪孩子,父母的陪伴才是孩子人生道路上最寶貴的禮物。

把投資理財交給多融財富,把自己的時間交給孩子。給孩子優厚的物質條件的同時,也給予陪伴和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