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杜蕾斯蹭高考熱點被媒體批該給自己“帶個套”,杜蕾斯有錯嗎?

R_Sammi


“不在公開場合談性”大概算是中國的政治正確吧。成年人私底下講葷段子樂不可支,可一旦在公共平臺上提出來,不少人就習慣鼓動唇舌大肆撻伐杜蕾斯的存在。翻來覆去,無非是“無恥”,“毒害年輕人”云云,顯得道德高尚又敢於發聲,在“正確”的大旗下頗有力挽狂瀾的衛道士的凜然姿態。

然而這毫無用處,甚至還有副作用。 首先,這種“關愛,保護未成年人”的主張,隱含的邏輯是所有的未成年人都心智不全,需要全方位的保護關心,不讓“汙濁的”社會去毒害他們。那麼,這些人眼中的年輕人,什麼時候才能有自己選擇接受信息的權利呢?按照中國的法律規定,18歲後屬於成年人,他們會在18歲的第一個夜晚的午夜時刻,像微波爐中的爆米花一般,在“砰”的一聲中變大變成熟嗎?顯然,這是荒誕不經的。

再者,將性視作不好的東西,“見之,如毒藥猛獸,愕窒不敢與接”,本身也是不可取的。人的來源這類老生常談就不提了,單說青少年的成長,性教育是絕不可缺少和迴避的,結果如今的現實是開設的生理教育課在教師和學生的默契中被略過,或者是在男生的起鬨和女生的沉默中結束。特意編修出來的性教育讀本在家長“教壞小孩”的質疑中倉皇下架,彷彿出版傳播的是見不得人的下流東西。也許,在那些義憤填膺的家長,批評者眼中,確實是下流東西吧。 人對於性的求知慾是客觀存在的,如果無法獲取“良幣”,那便怪不得“劣幣”粉墨登場,為害四方了。學校,課本不能給出答案,那青少年們就會在不良電影甚至男科醫院小冊子上尋找他們想知道的。面對那些由於對自身的生理變化不瞭解而在慌亂中採取束胸,胡亂尋醫問藥甚至揮刀傷害自己的的未成年人們,封堵一切常規的獲取知識的途徑的行為,還能那麼理直氣壯嗎?

誠然,與四十年前相比,我們的社會在思想寬容方面還是有很大進步的。1979年《大眾電影》用法國影片《水晶鞋與玫瑰花》中一張男女主角的接吻照片做封底,引起軒然大波。西北一位讀者來信憤怒質問:“他們在幹什麼?”一場全國性的大爭論由此爆發。 當下看來令人驚詫的言論,過去確是主流的聲音。我們現在要做的,不是將潮水的方向引回舊日的方向,而是讓它朝著更寬闊的河道奔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