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頭騰大戰”之際,這個熬了6年的娛樂社交App要上市了

“頭騰大戰”之際,這個熬了6年的娛樂社交App要上市了

文丨小飯桌新媒體作者 牛油果

2015年陳華曾說,在國內上市會是唱吧命運的“關鍵節點”。它熬了六年,活了下來,還沒站隊。

“頭騰”大戰之際,一款遠古時代的娛樂社交APP要上市了。它和這兩家還都有點兒關係:它目前最大競爭對手是騰訊的同類產品,它的創始人上次創業時招的第一位工程師是張一鳴。

唱吧的故事,是一個工具型娛樂產品如何嶄露頭角、守住城池、熬過喧囂,並最終活下來的故事。現在,它希望在看上去最欣欣向榮的時候跳上那艘大船。

唱吧的護城河

拿著手機K歌,在酷這一點上,當年的唱吧不輸抖音。雖然市面有類似產品,但陳華認為他們可以做得更好。你很難想象,做出唱吧的陳華,根本就不怎麼會唱歌,早期團隊也沒幾個能唱的。唱吧的誕生源於一次長達三個月的討論,那時陳華已經從阿里出來一年了,折騰了四五個產品,始終沒找到感覺。最後討論分析出,手機K歌會受歡迎。

這很有意思,一幫人聚在一起,就是想創業成功,對於要做什麼還不太清楚。但數據證實了他們方向上的正確,唱吧於2012年5月上線,據媒體報道,發佈當天就激增至10萬用戶。這讓陳華團隊嚇了一跳,服務器也毫無準備地掛了。不到一個月,唱吧用戶破百萬。

一次偶然的創業嘗試,誕生了唱吧。

這個故事和後來加入頭條家族的musical.ly(一款美國“抖音”產品)有點兒像,創始人陽陸育後來向讀者描述,之前做的項目無人問津,但偶然做出musical.ly後,每天都有幾百位美國青少年在玩,是他們未曾料到的。這兩個產品乾的事也很像,用手機唱歌(儘管musical.ly是假唱),然後在社交媒體上把它分享出去。

“頭騰大戰”之際,這個熬了6年的娛樂社交App要上市了

唱吧創始人 陳華

唱吧初期數據很瘋狂,上線3個月後用戶破千萬。期間也引來其它社交產品的跟進。陌陌是其中惹人注意的一個,它的邏輯是陌生人社交,K歌是種工具,多多益善。普遍認為,唱吧是在2012年末和湖南衛視的一次合作後甩開了對手,用戶數實現跨越增長,當年年底實現4000萬用戶。

在用戶達到1個億的時候,陳華開始了對唱吧未來的長期思考。其中一個決策是:拆VIE,準備回國上市。

他給出的理由是,華爾街可能給不了唱吧一個好價格,通俗說就是,美國人看不懂卡拉ok。這也很有意思,卡拉ok由生活壓抑的日本人創造,後傳到臺灣,在大陸火起來,是不折不扣的東亞社交文化。

此外,陳華更積極思考的,是唱吧的商業化。在“何時開始賺錢”上,陳華有個觀點,“要做到無論怎麼折騰商業模式,用戶都不會流失的階段,才會引入更多商業操作。”

他曾告訴媒體自己對唱吧的認知:圍繞愛唱歌的人,打造“大唱吧”體系。目前穩定的收入來源有:廣告冠名、虛擬禮物、會員服務、遊戲等等。

2014年9月,巨頭來了,騰訊的全民K歌上線。

“最早用全民K歌是看到QQ音樂旁有個話筒,自己想唱就會點。”用戶董小姐回憶。憑藉QQ音樂強大的導流效果,全民來勢洶洶,有數據稱,其用戶數在2015年8月超越了唱吧。全民K歌上線前一年,陳華還公開表達對“巨頭襲擊”的看法。他當時的觀點是,如果騰訊要把某個公司踩死,今天沒幾個人可以擋住。

唱吧當時選擇了與騰訊合作,尋找共贏。同時,也加緊了修建自己的護城河。

內外需求之下,唱吧選擇打開邊界,跳出互聯網來到線下,最終做起了K歌包房的生意。想更好理解這件事,與其思考O2O、線上線下的商業邏輯,不如想想陳華說的那句話,圍繞喜歡唱歌的人做服務。線下KTV、迷你K歌房,都是唱吧APP的另一抓手。

但線下KTV被唱衰也有好幾年了,唱吧選擇做的策略是:

與連鎖KTV麥頌合作,提供性價比高、注重體驗而非環境的服務,用加盟的方式迅速在全國擴張。唱吧麥頌CEO韓俏帆有連鎖酒店業背景,曾在7天連鎖酒店工作過。而唱吧麥頌的門店也在2016年迅速突破至300家。

“頭騰大戰”之際,這個熬了6年的娛樂社交App要上市了

不難得出唱吧麥頌發展關鍵詞:連鎖擴張,高性價比獲取會員。競爭優勢在於規模。

新“物種”吸引了投資人。今年四月,唱吧麥頌獲億元級別A輪融資。陳華的“大唱吧”夢看起來又多了一條護城河。

“愛唱歌的人群”數量並非固定不變,唱吧發展的另一變量,是“宅文化”。如果年輕人的娛樂需求在手機上消耗掉了,他還記得起K歌這件事嗎?

更有衝擊力的互動娛樂產品開始出現,誕生於2016年9月的抖音以驚人速度侵佔了年輕人的空餘時間。走到今天,唱吧的對手已不單純是K歌產品,當敵人從另一山頭跑來的時候,所有人瞬間明白:比誰更好用已經無效,現在的競爭是,在侵佔用戶閒暇時間這點上,誰能力更強。正如張一鳴所說,世界不是隻有你和你的對手。

2015年陳華曾說,在國內上市會是唱吧命運的“關鍵節點”。它熬了六年,活了下來,還沒站隊。這六年,也是前酷訊創始人陳華的一次轉身。

他看見兩次浪潮

張一鳴說自己從陳華身上學到的是怎麼用技術角度看產品。這兩年,陳華也開始跳出技術看創業,教新的創業者如何融資,如何管團隊,如何用“下大雪”模式激勵新員工。

唱吧一定要成,某種程度上是陳華一個執念。他曾告訴媒體,自己在阿里的時候就在想,如果一直呆在大公司,“就徹底地證明自己是一個失敗者”。畢竟,他也曾有過打造獨角獸公司的機會。

陳華的創業始於2005年底,和唱吧不一樣的是,產品來自於自己的一個需求——過年買不到回廣東的火車票。這樣一個最早是提供火車票搜索的小軟件很快為他拉來1000萬美金的投資。後來有個廣為人知的“錯過事件”,紅杉資本因為晚了幾小時,就錯過了酷訊。大家對這個故事感興趣的原因或許是,如果陳華拿了不一樣的錢,酷訊的命運會不會不一樣?

2008年的金融危機對那時的互聯網創業者是極大考驗。陳華吳世春等創始團隊和投資人發生嚴重分歧,主要原因是資方不滿意酷訊的盈利表現,矛盾之下,吳世春陳華先後離開,資方找了職業經理人接盤。後酷訊被賣給Expedia和美團,2015年美團涉足酒旅,酷訊併入其中,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頭騰大戰”之際,這個熬了6年的娛樂社交App要上市了

陳華(右)和吳世春

有篇文章曾寫酷訊系創業者,悉數盤點了他們的命運。頭條的張一鳴,唱吧陳華,梅花天使投資人吳世春,小豬短租陳馳皆來自酷訊。張一鳴離開後自己創業,找到用搜索引擎改變信息分發狀況的機會,陳華後來評價他說,他(張一鳴)的特點是一直在做和搜索有關的事。只有陳馳後來做的小豬短租和酷訊還算有點兒關聯,算半個旅遊市場。

吳世春和陳華交流最深,也是故事最多的。他們結識於一次飯局,認識的原因是兩人雖來自江西和廣東,但講的方言卻一樣。他們一同參加媒體對酷訊的第一次採訪,在酷訊互補搭檔,先後腳離開公司。之後陳華去阿里上班,吳世春又創業了幾次。在創業投資這些事上兩人一直有聯繫。

等陳華再創業的時候,吳世春已轉型當天使投資人,投了他。此後吳世春回憶起自己的“投資邏輯”,總會提到投資人之路就是始於這些朋友,相識於微,覺得人靠譜就下注了,吳世春說酷訊人想創業首先就會想到自己。梅花天使是唱吧的天使投資方,目前唱吧估值超40億。

張一鳴於2016年拿出抖音,與唱吧這類娛樂產品相逢,他和陳華的故事也未結束,目前唱吧和抖音也有許多合作。

唱吧穿越不同歷史隧道,最終活了下來。陳華這次創業也終於要有個結果,它現在面對的是更強大的AT級選手,於是選擇更重的模式對抗競爭。上市後的故事多少會因為劇情逐漸複雜,而失去些草莽江湖的味道,不再令人激動。但唱吧歷史進程裡的那個小故事,卻值得再次回味:一個自認為創業失敗的人,在什麼時候會重燃鬥志?

那是發生在奧森公園的一次長談,據吳世春回憶,當年陳華找到唱吧這個方向,不想錯過第二次機會,於是拉上他一起商議。“(陳華)約我在奧森公園走路走了一天,講他想創業,想抓住這次移動互聯網的浪潮。”

而今,唱吧上市在即,陳華即將實現和六七年前的自己的那場“成功之約”。作為酷訊系苦熬時間最長的創業者,他跑贏了最初的對手,在巨頭的虎視眈眈下,他轉換賽道,力圖為唱吧構建更大的生存空間,更長的生存時間。

上市讓“大唱吧”安全係數更高,但未來依舊未知。

線下KTV還是個好生意嗎?成就了抖音、王者榮耀增長奇蹟的御宅族,還會回到線下,重返K歌社交的生活方式嗎?流行音樂產業依舊低迷,除了懷舊,KTV還能提供點什麼新鮮的? 再看絕不放過年輕人娛樂時間的騰訊,又會拿出多大決心搶奪這塊市場?

唱吧還得往前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