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漢字到底是誰創造的?

文載道


漢字不是一時一地一人創造和發明的。它是經過時間的發展,古代人,勞動人民的共同智慧加上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和大文學家到共同努力一起完成的。



在古時候就有倉頡造字的傳說。黃帝命令倉頡觀鳥獸之跡創造了漢字。像商朝的甲骨文,漢朝的許慎《說文解字》,秦朝的李斯,南北朝的王羲之,還有康熙皇帝《康熙字典》等等。他們都為文字的發明和發展創造了很多的貢獻。有的人發明了一個字,或者是幾個字對漢字的豐富同樣不小的貢獻。比如,武則天發明了“曌”,蔡元培先生髮明瞭“她”。


這裡分享,六種漢字,基本造字法,這是紅雨曾經發表過的一篇文章裡寫的,所以現在引用過來供大家參考。

象形:比如日 月 水 火 山 ,我們都知道日就是一個圓一個點 ,月是一個月牙一個點,這樣的圖畫文字為象形。 指事:許慎《說文解字·序》說“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就是在說“上”字我們用一橫上面加一個點,意思是上面。這樣看看就能明白了字的意思,就是指事。 會意:指用兩個及兩個以上的獨體漢字,根據各自的含義所組合成的一個新漢字,這種造字法就叫作會意。比如“鳴”,由“口”和“鳥”組成表示鳥叫。 形聲:形聲字是由兩個文或字複合成體,其中的一個文或字表示事物的類別而另一個表示事物的讀音。比如“蜘蛛”“蟲”表示它是蟲子,“知”和“朱”是讀音。 假借:《說文解字》中有“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如“早”用“蚤”。“燃”用“然”後來才有了這些新字,閱讀古籍常出現通假字並不一定都是寫錯了,很多就是假借字。 轉註:《說文解字》“轉註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說白了就是做註釋,就是“互訓”,互相解釋,考就是老,老就是考,顛和頂,顛,頂也。頂,顛也。就是為了讓大家更好的理解記住字。現在除古文外基本不用轉註這一形式。

紅雨說歷史


傳說,漢字是由蒼頡創造的。

在軒轅黃帝統計時期,是沒有漢字的,開始用繩子打結的方式進行簡單的計數,通過上面打結的多少來判定數量,後來但是因為打結和解開比較麻煩,所以慢慢的用寄貝殼的方式來計數,這種方式比之前的嬸子打結要方便的多。

在一次狩獵中,走到岔路的時候一群人起了爭執,有人說要往東,東邊有鹿,有人說要往西,西邊有老虎。

蒼頡就問他們各自堅持的原因是什麼,他們說是通過地面動物留下的腳印來辨認的。

這啟發了蒼頡,動物不同的腳印可以分辨動物,那麼我可以用不同的符號來代表不同的事物。

於是便有了早起的象形字。

皇帝瞭解到這個方法,讚賞有加,在各個部落流傳,慢慢演化,形成了初步的文字。

後歷經各朝各代的發展,不同的地區之間文字不盡相同的。

到了秦始皇大統一,廢除各國的文字,統一用一種形式。

就這樣慢慢的演變,完善,才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漢字。


浪子與俠客


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漢字一直持續到今是因為漢族農耕定居是常態,土地牢牢抓住了漢族。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最早是公有制,沒有體現私有的印記的環境。農耕文明是勞累的,低熱量的,藝術上也是簡約的,樸實無華的。

漢字的起源之前是結繩記事的方式。用繩子和繩結配合太陽影子記錄節氣。用於指導農業生產。

新的一年是依靠小鵝下蛋的時間確定的。按月亮圓缺來記時節往往不準確。

後來發現太陽和影子的計時更準確可靠。

繩子不好保管也很麻煩。後來就用木棍和刻度來記時。符號是文字的起源。

為了節氣的準確就需要參展物。每隔一段時間自然界的物體變化也需要記錄下來。

慢慢的文字變成了一種表達方式。

沒有節氣指導,農耕就如黑夜中前行一樣。所以這個一直保持傳承。

文字表達需要越來越多,就形成了管理層通行的表達方式了。



2019年的硃紅兵


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者,中國曆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漢字在古代已發展至高度完備的水準,不單中國使用,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都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國家官方的書面規範文字,東亞諸國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創制漢字。

  古人認為,漢字是倉頡創造的。對此,先秦典籍中多有記載,如《荀子·解蔽》。由上可見,在古代社會,倉頡造字說已是定論。而許慎更是明晰地提出了倉頡造字的緣起、思路和結果。不過,後世特別是近世學者對倉頡造字說多持懷疑乃至否定態度,認為漢字不可能是一人一時一地造出來的,而是漢民族先人集體長期累積的結果。

漢字發展史:漢字究竟是誰創造的?

  倉頡,原姓侯岡,名頡,俗稱倉頡先師,又史皇氏。《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蒐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聖人”

  要討論這一問題,我們認為必須得先對漢字起源的涵義做一界定:即漢字的起源是針對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漢字體系而言的。明確了這一前提,這些學者的觀點就值得商榷了。

  第一,由以上介紹和其他史料記載可知,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倉頡造字說已經是當時社會的一種常識。近代以來,通過對出土文獻的研究及與不同來源資料的多方互考印證,我國古史記載的可信度相當之高。如西晉初年,由盜掘汲郡(今河南汲縣,戰國時為魏地)魏王墓冢而現世的《汲冢書》中的編年古史——魏國史書《竹書紀年》,關於商周史實很多記載與甲骨文、金文吻合,在前不久完成的我國大型史學研究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中,文獻資料很大程度上依據了《竹書紀年》。再如,通過對甲骨卜辭等不同來源資料的研究表明,《史記·殷本紀》關於商代帝王世系的記載是基本可信的,就是一些歷來為史學家以其言不雅馴而不屑的傳統文獻,如《五帝德》、《帝系》、《山海經》等,也被證明具有表示事實的一面。所以,在雖然沒有確鑿證據證是但也同樣沒有確鑿證據證非的情況下,對古史的記載一概採取懷疑乃至否定的態度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漢字發展史:漢字究竟是誰創造的?

  第二,現知的最早的成體系的漢字是殷商甲骨文,其歷史上限至少在3300年以前。經過專家學者考證研究,已輯錄甲骨文單字5949個(其中多有同字異構,據最新研究,約為3500個左右),發現甲骨文是一種相當成熟的文字體系,完全符合“六書”造字原理。這說明,甲骨文的產生,應該是更久遠的事情。倉頡所處的年代大約在四千五六百年以前,從前面的介紹可知,倉頡造字是一種有緣起(“庶業其繁,飾偽萌生”)、有理論指導原則(“分理之可相別異”)、有實現結果(“百工以乂,萬品以察”)的自覺的創造活動。以甲骨文相對照,說漢字為倉頡所造,從歷史沿革上講是合理的。

  第三,通過對創新規律的研究發現,歷史上所有的重要思想、理論的形成和重大的發明、發現,都是由個人獨立完成的。而且這些重要的創新成果即使讓大眾認識和接受,往往也要經過一個漫長的和困難的過程。由此可見,倉頡造字說符合創新規律。鑑於以上分析,我們認為倉頡造字說是可信的。至少可以認為,漢字成為成熟的、有體系的文字是從倉頡開始的。至於說倉頡是人名是官名還是其他什麼含義可以暫不細究,因為我們這裡關注的是漢字起源這一事實。

漢字發展史:漢字究竟是誰創造的?

  中國人(實際上遠不止中國人)所使用的漢字是倉頡所創造的。如今,在世界上被廣泛使用的多種電腦漢字輸入法當中,就有一種名為“倉頡漢字輸入法”。作為“中華文字鼻祖”,幾千年來,倉頡不但受到海內外炎黃子孫的尊崇,而且受到世界敬仰。位於商丘市虞城縣王集鄉的倉頡墓每天都迎來絡繹不絕的國內外遊客。

  倉頡為黃帝的史官。為了記載事情,傳遞信息,黃帝命他造文字。倉頡首先發明瞭象形文字。後來因象形文字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他又發明了會意字、形聲字等。為人類文明和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黃帝對倉頡發明和推廣文字的功勞非常看重,倉頡死後,他命人將其懸棺而葬之。如今的倉頡墓前,枝葉繁茂的古柏掩映著一座大殿,殿門兩旁的木柱一有副對聯:“天下文字祖,古今翰墨師”。

來源:古建中國 https://www.gujianchina.cn/news/


一生孺子牛


這個問題,絲路說有準確回答,請看:

以安陽甲骨文為代表的殷墟的發現,曾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


殷墟甲骨文也被認為是“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文字”,並且使中國與以紙草、泥板、石板為文字載體的古埃及、古巴比倫和古印度並列為世界文明古國。那麼,甲骨文真是我國最早的文字?在甲骨文以前,我國還有沒有文字?

從史書記載來看,《荀子》《呂氏春秋》、《韓非子》《世本》都記載有倉頡造字的傳說。許慎的《說文》序把《繫辭傳》的說法和倉頡的傳說結合起來,說:“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偽萌生。”從考古材料來看,在甲骨文以前,我國境內已有很多尚未成熟的文字符號出現。

在中國山東省昌樂縣發現的一種神秘骨刻圖案引起考古界的關注,經過有關專家研究表明,這種文字可能要比殷墟甲骨文早1000年左右。

雖然目前尚不能破譯“昌樂骨刻文”但這足以證明中國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作為文明標誌的文字,把現有認知的中華民族文字史提早了1000年左右,對於中國文明史有重大意義。同時,“昌樂骨刻文”將是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文字形式之一。

所以說,甲骨文只能說是我國最古老的比較成熟的文字,不能說是我國最早的文字。


絲路說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是誰發明的漢字?有什麼依據嗎?

漢字是黃帝時期的史官倉頡創造的。倉頡也稱蒼頡,姓侯剛,號史皇氏,黃帝時史官。故里陝西白水,造字於陝西洛南。《荀子》、《河圖玉版》、《策海》、《史記》、《路史》、《述異記》、《辭海》、《中國通史》、《白水縣誌》、《洛南縣誌》等文獻史料對倉頡在洛南造字都均有詳實記載,歷史事實證明,倉頡是中國漢字的首創人,洛南是中國文字的發祥地。

據史料記載,我國的漢字最早為黃帝時的史官倉頡在洛南所造,造字地址在洛南縣城以西的眉底黑潭,所造二十八字石刻於元扈山陰,結束結繩記事歷史,歷經五千多年,演化成炎黃子孫今天共同使用的漢字。.

我們知道語言一定是先於文字而產生,而由於生產和生活的原因,文字在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產生是必然的結果。初期的語言一定是不完善和不斷髮展的,就如同我們現在的語言和文字也在不斷的發展和完善,不斷的產生新的文字和事物。比如外來詞彙、新事物比如互連網等等。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倉頡造字的意義就在於他成目的和作用的使語言轉化成了一定的文字。最初的一個漢字也許不是他創造的,但漢字文字的功能化和系統化一定是從他開始。並且在和他交互的 一定人群中開始發展和完善的。他創造的文字也許不多,但一定是具備的一定的規模,我們的漢字就是從這個基礎上有了質的飛躍,並不斷被社會推動發展和完善的。

晨曦小荷總結:文字和語言一樣都是華夏祖先集體創造的結果。倉頡是裡面的佼佼者和開創者。

如果您贊同我的觀點,請點擊右上角紅字“關注”我,謝謝!


晨曦小荷


是誰發明的漢字——中國祖先集體發明;有什麼依據嗎——人類學考古學證據。

華夏祖先在原始社會進化過程中,基於記錄和溝通的需要,起先口頭達成了“結繩記事、約定俗成”的共識,時間是上古至約10000年前。參考依據:15世紀地理大發現期間“科學家”對新大陸土著原始部落的觀察。

但由於結繩記事“內存”有限,在經驗積累和冥思苦想中,一些聰明人想出了“照物畫圖、看圖說話”的方法。考古依據: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的陰山岩畫(5000年前,下圖僅示意參考)

日積月累,人們畫得越來越潦草簡化,約定俗成了一些象形表意的簡化符號——漢字(巖畫巖文,陶符陶文等,據“豐豐”跟評補正)的前身。依據:山西襄汾的陶寺遺址,距今4300年。


殷商時期,甲骨文正式登場,初始漢字逐漸瘦身、簡化、規範(書同文),其演變過程為:

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隸書(漢)——楷書、草書和行書(魏晉)。


雲深處ooo


只是對記憶要求的方便性與簡約化的要求,也為了便於書寫和記憶,文字不斷的簡化、不斷的抽象化,才最終演化成了繪畫——甲骨文——大小篆字——又在始皇帝的強力主導下統一了漢字,也才有了今天我們共同書寫、使用的今天的漢字。

民國至今的漢字簡化運動,又有了今天的大陸簡化漢字,與港臺華語圈的繁體漢字獨立並存的今天的樣子。

由於大陸漢字簡化也不過是摸著石頭過河的產物,其中個別漢字簡化的不合理在所難免,才導致瞭如今有人提出恢復繁體漢字的說法。

不過這種想法只不過也是痴人說夢的夢中意淫。已成趨勢的簡化漢字的易學、易記、易用早已驅使新加坡完全接受了大陸簡化漢字方案,其他的也是遲早的事。歷史潮流不可阻擋,總是朝著阻力最小的方向前進,所以漢字簡化的方向正確性不容置疑。至於說有些漢字簡化的不合理,是否恢復繁體,我們還要在實踐中,由專家研究、政府決定,就如秦始皇統一漢字一樣,恢復與否最終有政府來決定和完成!

就此打住,一己之言,不代表他人意見,如有不妥,共同探討,即便不同意本人觀點,亦請嘴上積德,謝謝!!!


行雲流水


這個問題挺常見遇到的,不過如果仔細的說清楚還是挺有一些值得深究的問題。實際上雖然說問題問得是漢字是如何產生,但本人覺得其實探討一下為什麼同為最早由象形方式誕生的各種原始文字而演變發展到了今天,僅僅只有中國漢字成為最有特點的文字記錄系統更加有些意思。

因為根據考古遺址文物的發掘推斷,各個古文明文字幾乎都是從象形方式而起源的,比如埃及文字,兩河流域巴比倫文字等,雖然各不相同,但象形造字的規律是普遍的。而且基本上類似中國漢字那樣同時具備形狀和含義這樣的文字元素也都是類似的。然而當各個國家的語言文字一直延續發展到了今天,除了中國漢字以外,幾乎所有其他國家的文字幾乎都變成了僅僅表示讀音的符號,而沒有了原本表示意義與形狀的拼音類型文字,可以說幾乎是唯獨中國漢字仍然有著延續了幾千年下來的一套形義結構的文字系統。

即使是看起來好像類似中國漢字的日本文字,韓國文字,其實從本質上也有著不同,比如韓國文字基本上就是看起來好像方塊字結構的拼音而已,而日本字是通過平假名片假名這樣的表音符號構築的文字系統,其中的漢字只是為了方便寫和記錄而作為的輔助文字而已,其本質還是標註聲音為主要方式的記錄體系。

從語言文字學的角度一般來說,將以記錄讀音為主要手段的文字體系稱之為音標文字,也可以稱為拼音文字。而將記錄實際意義為主體的文字作為形意文字。可以說絕大部分國家或者說文明體系最後都採用了音標文字作為流傳至今的文字系統,而基本上唯獨中國漢字用的是形狀+意義的文字系統,也就是我們說的漢字。

這種獨特的現象究竟是為什麼呢?實際上個人覺得這個現象比單純問漢字怎麼產生更有意思,因為比起絕大多數都最終消亡的其他類似中國漢字那種文字,只有中國漢字自成體系沿用到了今天,這個問題更值得思考研究一下。

先多說一下,一切文字最初的起源來源於象形文字,這點基本是可以無可爭議的。哪怕是現在最典型的音標字母文字英語,其中依然能夠找到最初象形造字的蛛絲馬跡。

例如,英語裡面的eye 單詞是眼睛的意思。然而這個單詞如果說純粹用音標去表示,發音是和實際ai 的發音是有區別的。其實這個單詞就是象形方式的單詞。因為可以看出,它很像兩隻眼睛當中有個鼻子的造型。

如果說eye只是巧合或者說是牽強附會,那麼英語裡表示斧頭的單詞axe 呢?不妨看一下這個單詞,在手寫體的時候呈現一個很奇妙的對稱。實際上這就是一對斧柄交叉擺放的斧頭的形象。

因為無論是表示眼睛,還是表示斧頭,這些在人類早期都是非常日常並且重要的東西,那麼這些文字,就還保留了原始象形文字的痕跡。雖然英文發展到今天基本上已經和最早的象形文字沒有關係了。但依然還有極少數的痕跡。

那麼,究竟是為什麼絕大多數語言最後都採用了拼音方式的文字記錄而摒棄了圖案符號為基礎的形意文字呢?實際上這個原因很多複雜,但拼音文字的一些特有的傳播優點,是造就現在極大多數文字都採用這樣體系的根本原因。

那就是好學好記方便傳播。

中國人會覺得外語學起來很難,但無論哪個外國人都會說再難學的語言文字都比不上中文。實際上這是因為中國人從小的語言思維邏輯已經和別的國家語言完全不一樣導致了。

音標文字就是標註讀音的文字。每個字母就是標註特定讀音的符號。不同的字母組合就代表了不同的讀音。而讀音直接就對應了語言內容。這個就和語言是非常簡單直接的對應關係。會說就會拼讀,會拼自然就會寫下來形成文字。另一個人看到這樣的文字自然就很容易拼出讀音,有了讀音自然就可以作為語言說給其他人。這就是拼音方式的音標文字最大的方便之處。

因為人永遠是先學會說話再學會寫字的。在古時代,只會說話不會寫字的人要佔更大的部分。而同樣是寫字,只要記住幾十個字母,並且可以記住對應的讀音,就能夠書寫成為文字的文字體系,無疑是最為簡單直接的方法。因此世界上大部分國家語言最終都採用這種字母文字記錄也就不足為奇了。

另外,象形產生的原始文字有著不可規避的侷限性,那就是更多的含義是沒有辦法用圖或者符號的方式畫出來的。如果說專門為了某個意義特別生造一個指定符號代表出來,最終必然導致符號雍積,到最後誰也沒有辦法完全記憶那麼多的符號圖案。所以,雖然說看到什麼東西就畫出來什麼,這樣的原始象形方式產生文字是很直接的造字方法,然而隨著要記錄的東西越來越多,特別是很多概念無法畫出來,(就比如概念這個“概念”)這個時候,象形文字就沒有辦法滿足語言的需要了。

所以中國的漢字很快就又發展延伸了另外的造字方法,比如會意字,再就是形聲字。最多的漢字其實是形聲字。這一點其實也符合前面說的,標註聲音的記錄文字方式是最簡單,並且最容易傳播學習的文字方式,只不過我們的漢字用了另外一種折中手段罷了。

會意字在漢字中也不佔多數,但常用字還是不少的。就比如打人的“打”字。實際上用甲骨文或者篆體看來,就是一隻手拿著個東西掄過去的樣子。一看這個架勢,也就知道是要打人了,所以就會意成了打字。會意的漢字發展延伸了象形字。然而依然還是無法滿足全部的記錄需求。因此很快就產生了新的形聲方式記錄的文字。從此,象形,會意,形聲就成了中國漢字的三大基本規律,並且至今沿用下來。

然而問題說回來,為什麼只有中國漢字就這樣保留下來了呢?

其實主要原因有其中兩點。第一是歷史原因。第二就是中國語言本身原因。

歷史原因其實比較好理解。因為中國自商周以來,中國人始終處在一個相對集中並且穩定的大環境之下。縱然有戰亂和異域入侵,但始終沒能動搖文化的根基。再加上以前統一下來的“書同文,車同軌”讓中國漢字形成了一個統一體系。即便是不同地方方言口音不同。但寫下來的漢字都是一樣的。而且也正因為漢字表意不表音的特點,讓不同的口音卻有了書面交流的可能。這點恰恰是字母結構的拼音文字根本無法做到的特點。

相比和中國面積差不多大的歐洲大陸,就是一個很好的對比。原本統一發源的盎格魯撒克遜語言,以及拉丁語言,包括北歐維京語言,結果現在分化出來幾十種不同的語言語種,無論讀音還是書寫都各不相同。但在歐亞大陸的另一頭,就是延續了幾千年基本一脈相承下來的中國漢字以及對應的漢字。

另一方面其實就是中國語言自身獨特的原因,具體說來其實是文字對語言的反向影響的原因。

這個具體原因是很多的,這裡只說一些最重點的地方。首先我們可以發現,中國的漢字,除了近現代學術上新造的文字,例如小嶽嶽說的“千瓦”等等,無一例外是有著唯一元音主體結構的單音節文字。也就是中國所謂的聲韻結構。一個字只可能有一個韻。實際上在語言發音上面就是唯一元音音節的意思。如果說需要兩個元音音節的語言單位,那麼就需要用兩個漢字變法,如果三個元音,就要用三個漢字,以此類推。

然而其他語言比如英語,同一個單詞是可以存在多元音的。就比如英語電視機,television,如果要用漢字記錄這個發音,就必須要用好幾個漢字。比如“臺麗維申”這樣的記錄。

實際上,正是因為為了便於文字上面的記錄,我們中國的漢語發音也在發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變化。從上古,中古,到近古一直到現在,中國話的讀音也越來越音節分明的演變的。而且為了彌補音節這樣的顆粒化可能會影響到某些含義不清,而特色的出現了平仄等音調的變化。同樣的發音變化了不同的音調都會變得成為不同的漢字,從而有不同的含義。這也同樣是中國語言所特有的。很多老外學中國話就是因為沒有音調的變化而鬧笑話,因為他們的語言中幾乎沒有音調變化而影響語言含義本身。

正是因為這樣漢字對語言聲音的影響,才使得中國語言在往後不斷擴張更新詞彙的時候,遵循了形聲意結合的原則。使得中國話言簡意賅表述準確的特點。

也許有質疑的認為這樣說不通,比如英語一個單詞寫出來的,漢字卻用好幾個字,這不是更麻煩了嗎?

實際上可以再拿英語和漢語對比看一下。英語電視機,電腦,電冰箱,分別是television,computer,fridge 這三個單詞詞幾乎看不出任何內在關聯。但如果是用中國漢字命名的原則去看,同樣有通電。一個是可以看(視)的機器,一個是可以思考運算的(腦)另一個是通電的冰冷的箱子

然而最關鍵的在於無論是電,機,腦,冰,箱,等等這些漢字所代表的含義一目瞭然。只要專門從新組合一下就足以表達一個新產生的東西的概念和意義。

最簡單的假設,一箇中國人和一個外國人,同樣從來沒有見到並且知道,有個叫做電冰箱的東西的話,當他分別聽到中文的電冰箱和英文的fridge的時候,相信中國人多多少少會有點概念,可能是個用電的冷的東西,而外國人肯定是完全不明白是什麼東西的。

而以拼音方式作為核心的英語,每出現了一個新的概念,就必須重新造一個單詞去對應。而往往大多數情況下,中國的語言只要從原有的漢字基礎上挑出對應的漢字從新組合就可以表達了。

事實上中國漢字全部據說有幾萬個,真正常用的是五六千字,英語雖然只有26個字母,但常用單詞也需要五六千左右的記憶量,然而更可怕的是,整個現在英語的單詞量差不多到了二十多萬,其中絕大部分都是隨著現在科技等發展而不得不增加的專業專有名詞。可以說即使是一個普通英國人,在看一本專業的英文學術文章的時候,是幾乎連閱讀下去都無法進行的,因為太多的詞完全不認識。而如果是個中國人,情況會好很多。因為大部分至少漢字還起碼認得。

不知不覺說了這麼多。其實還是想說一個關於我們的漢字的意義。漢字的產生其實沒有什麼獨特的地方,但是難能可貴的是隻有我們中國延續了最古老最原始的文字起源,並且發展拓展了文字系統,使得中國文字語言體系成為世界上最獨特的語言文字之一,並且有深遠的優點和意義,這才是我們這些中國人最值得欣慰和自豪的。


劍客浪心2020


知道的不多,不說還憋屈,純屬愛好,非專業!

先說為啥對漢字感興趣呢?

因為漢字記錄了中華文明,如果沒有文字記載歷史,中華文明靠啥傳授傳承?幾千年前古人用漢字漢語記錄的東西,現代人依然能看懂意思,這個就比較神奇了!舉個例子,莎士比亞,大文豪,假如讓他復活一天,給他一張今天的英文報紙,他可能看不懂,為啥?因為英文的詞組一直跟隨新事物的出現,用新的字母組合產生新的單詞!莎翁逝去一百多年,這期間產生的新詞他真不認識,這個例子說明漢字穩定,上千年字不變,意不變,現在的小學生都能讀懂千年前的人之初性本善!這是漢字可以笑傲世界的先進性!所以讓人感興趣!

說的有點遠哈,不許笑!非專業就這樣!哈哈!

說正事啦!嚴肅點!

漢字咋形成的?肯定不是某個人系統的把所有字都發明瞭,然後傳授於人,美其名曰漢字!

首先是字咋發明的?由於我記性不好還不咋看書,好像最早的叫甲骨文,大塊骨頭啃不動,就往上刻東西,記錄事情記錄日常,刻字那位先人,也沒個筆名,要不然就有機會成為現代作家和雕刻大師的鼻祖!開玩笑的!說到大師想起郭沫若老先生!據說他認識的甲骨文最多!了不起!甲骨文後來從寫在動物骨甲後,又發展寫在竹片,動物皮革,布,紙,文字也就這樣流傳著!

其次,字最早的統一標準化,最早兩河流域的文明之火不斷燃燒,形成了自己特色的文化,從各個部落並存,到各個小國並存,這時文字也發展了,但是出現了差距,舉個例子,比如太陽,有的用一個圓點表示,有的用一個圓圈表示,都對哈,象形文字,但是隻有自己的部落或小國能看懂,這時就要說到一個著名的時代,秦漢帝國!中華文明裡偉大的帝國,同羅馬帝國並稱人類發展史中最輝煌的帝國!一東一西!為啥提這個?因為始皇帝,秦始皇!我個人認為他不屬於地球文明!太先進了!但我沒有證據!呵呵!他稱帝后,發到各個戰敗國的通知啦,告示啦,聖旨啦,別人看不懂,於是他統一了錢幣度量衡時也統一文字!接上個例子,秦始皇說各地注意啦,以後太陽就用一個圓圈中間加個點表示!不許用一個圓點或一個圓圈表示啦!可能日字就這麼來滴!哈哈!秦始皇可能都沒想到,為了控制他的帝國而統一文字這個舉動竟然對中華文明和漢字形成和傳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說傳播又想起個事,前面提到小學生看懂古人文字,那就得提下漢語拼音,周有光,原名周耀平,這個江蘇人主導發明的漢語拼音,這個人值得記住!

秦漢之後的唐詩宋詞元曲更是將漢字的意,境,發揮得後無來者!

最後,說了這麼多,也不知道說明白自己的意思沒?我的意思就是漢字從甲骨文開始,慢慢演變,經秦始皇統一,再由唐詩宋詞元曲發揚光大!後人不斷得繼承和學習而成!

獻醜了!有曲解的地方請多多指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