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2 不起眼的打拼者

不起眼的打拼者

樓下的租戶大黃四十多歲,人長得胖胖敦敦的。別看他一“大男將”,卻幹著女人擅長的職業,專司織補。大黃有一種職業的自信,無論衣物上多麼難補的活,經他的巧手修理,保證做得天衣無縫,完好如初。就是憑這手技術活,他的名氣越傳越響,一些“土豪”開車前來,把價值上萬元的裘皮大衣送來修補。“補過後,完全像新的一樣”,對他讚不絕口。

做織工二十多年來,大黃華髮叢生,額頭上已有淺淺的皺紋,背有點駝。唯一不變的是他的眼神依舊那麼明亮,手指纖瘦靈巧,坐功也非常人能比。大黃一年的收入在十萬元左右,供著在北京讀表演專業女兒的高額學費。妻子反倒給他打下手,收貨、送貨、燒飯,做些後期熨燙等輔助性的工作。

二十多年前,他那時還不叫大黃,帶著妻女來這個大城市謀生,只租了一間低矮的平房。剛上班,一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夾雜在一群農村大嫂中間,很是扎眼,也頻遭奚落。小黃卻認定這是個有“錢途”的事業,當別人改做保姆或轉行後,他痴心不改。由於技術不到家,每天出攤只能勉強維持溫飽,交了房租和女兒的學費後,所剩無幾。可小黃堅持下來了,一張小凳,一紮五彩線,就是他上班的全部傢什。不管颳風下雨,驕陽似火或冷風刺骨,小黃的織補攤永遠在那座人行天橋下定格。

不起眼的打拼者

後來,小黃變成大黃,織補手藝越來越精湛,慕名前來的顧客越來越多。大多數時候排著長隊。根據待織補衣物面積的大小,一釐米內的“豁口”收五至十元,一釐米以上的收二十元以上,如果是破洞有硬幣大小則收三十至五十元不等。相對來說,羊毛衫、皮衣較為好補,而襯衣、羽絨服就難些。

那天上午,我也拿了一條被菸灰燒了洞的西褲去補,親眼見大黃花了四十多分鐘為一個年輕人補了條千餘元的品牌牛仔褲。細看了破處,大黃從線團裡挑出近似的灰線和藍線,熟練地用繃子把破處固定好,按布料紡織的經緯,先織下平行的緯線,再採用挑一根壓兩根的針法密織經線。大黃說,經線費時又費力,每針都要做回腳,將線頭隱藏起來,這樣才會既平整又牢固。織補完,還要反覆揉搓,使新線和老線融合在一起。如果不是他邊做邊講解,顧客不知道里面還有如此多的技術含量。這條牛仔褲收了五十元,年輕人滿意而去。整整一個上午,大黃一共織補了八件衣物,顧不上吃飯,賺了一百五十元的“加工費”。

我曾問大黃,為啥不租間小門面,可以避風雨。大黃憨厚地一笑,這是個小買賣,所用的工具簡單,租店不划算。做熟了,顧客都會慕名而來。四至九月是淡季,月入五千左右。九月到春節前則為旺季,最好的那個月他做到一萬三。不過,大部分交給姑娘了,學表演專業學費高。等她讀出來上電視成名,這是他和妻子最大的心願,也是堅守這行的原動力。

是呀,這些微不足道的手藝人,不起眼的打拼者,懷揣著最樸實的理想,用他們的勤勞、汗水和智慧,裝點著人們的生活,給他人帶來便利。平凡的織補人生中釋放著溫情和圓美。

不起眼的打拼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