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 小開河生物多樣性調查研究:一條供水功能型人工河的“生態自覺”

碧水清波,蘆蕩深深,天然柳林獨立成景。蘆葦、菖蒲相映成趣,天鵝、白鷺、野鴨、雉雞百鳥齊鳴,搭配兩岸觀賞荷塘搖曳生姿,人工喬木、灌木點綴其間的精心設計,構成了小開河人水和諧的複合溼地生態系統。

1998年小開河正式啟用,初衷主要是為當地提供工業、農業、生活用水,黃三角腹地有了水的孕育。20年後濱州小開河引黃灌區已獲批國家級溼地公園(試點),成為全國首個引黃灌區國家級溼地公園。這期間,灌區管理者經歷了從“不自覺”到“自覺”進行生態保護的轉變。

因為水,20年間鳥類從無到有在此進行自然演替

小开河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一条供水功能型人工河的“生态自觉”

5月29日再次來到小開河沉沙池,儘管近3年來一直在小開河進行調查,面對“鳥鳴池更幽”的沉沙池景色,賽道建、樊守金和苗明升3位專家還是忍不住舉起相機、手機拍攝。“你看那鳥是水雉,在漂浮於水面的水生植物上來回奔走和停息,築巢也是在浮萍上面,對環境要求很嚴苛,說明沉沙池這裡環境不錯。”著名鳥類專家賽道建教授這樣說。

小开河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一条供水功能型人工河的“生态自觉”

說話間,又一隻水鳥飛過,賽道建連忙舉起手中的長焦相機對準拍照。70歲的他身體硬朗、精神矍鑠,談到有關鳥的話題神采飛揚,對鳥類研究有一種天然地喜愛。2015年10月份起,濱州小開河引黃灌區管理局委託山東師範大學進行生物多樣性調查研究,近3年的時間裡,賽道建在夫人王秀璞的陪同下,趟風冒雪,有時幾小時一動不動臥於蘆葦叢中觀察鳥類,最終拍攝記錄了小開河沿線許多鳥類的影像和數據。

小开河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一条供水功能型人工河的“生态自觉”

賽道建表示,鳥類是對環境最敏感的門類。20年間在水的孕育下生物在此地進行自然演替,現在灌區鳥類近200種,鳥類從無到有、從少量到常見、由候鳥到留鳥,也反映了當地的環境向好。不過這種轉變發生在20年以內,下一步要注重將自然環境和人為改造結合起來,對環境進行規劃設計,讓人為環境也變成一種自然的環境,功能設計要考慮的細緻,就連溼地內水的深淺都要考慮好,因為不同鳥類的生存環境是不一樣的。

在過往管理改造中,灌區已然“不自覺”地進行著生態保護

小开河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一条供水功能型人工河的“生态自觉”

應該說,對於賽道建所提的這種“生態文明的自覺性”,小開河灌區是在實踐中慢慢感悟,然後才在“生態文明”理念指導下進行規劃工作的。就如小開河引黃灌區管理局局長王景元所說,“它起初就是一條提供工業、農業、生活用水的功能型人工河,首先注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考慮是比較靠後的。”不過對於水帶來的“副產品”,他們已然“不自覺”地將生態效益融入到治沙、土地改造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