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波黑戰爭究竟是怎麼回事?誰是戰爭的最大贏家?

夏仙寶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波黑戰爭沒有贏家。

波黑戰爭很簡單,是南斯拉夫分裂的一部分。

隨著富裕的斯洛文尼亞和強悍的克羅利亞先後宣佈獨立,民族成分負責的波黑也宣佈獨立。

和在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不同,波黑的塞爾維亞人的力量非常強大。

這裡駐紮的南聯盟的軍隊主力,幾乎都是塞族人,佔據主導地位。

而該國另外兩個民族,也就是克羅地亞族和穆斯林,都希望獨立。

塞爾維亞人以武力進行鎮壓,內戰由此爆發。

此時塞族人非常強大,他們的8萬軍隊中有4萬多人是前男正規軍,裝備包括坦克裝甲車大炮直升機在內的各種重武器。

相比起來,克羅地亞族只有5萬人,實力較弱,好在有鄰國克羅地亞的支持,尚且能夠抵擋。

最慘的是穆斯林,也就是穆族,他們雖然幾乎全民皆兵,擁有11萬軍隊,卻基本都是輕武器,有經驗的軍人很少,戰鬥力非常弱。

經過殘酷戰鬥,塞族將克族和穆族殺得落花流水。

戰爭進行了1年,1993年底,佔波黑人口31.4%的塞族控制全國約70%的領土,佔波黑人口17.3%的克族控制約20%的領土,而佔波黑人口43.7%的穆族只控制約10%的領土。

在此期間,三個民族開始互相仇殺。其中因為塞族實力最強,控制全國地區最多,進行了大約百分之八十的屠殺,大量穆族無辜平民和丈夫被殺,克族也有不少人被殺。

因為波黑出現了大規模民族仇殺,一直觀望的北約被迫介入,設置了禁飛區和安全區。

隨後長達1年時間,北約開始有限的對發動攻勢的塞族進行空襲。塞族被空襲後,實力大減,被迫轉為防禦,由此穆族和克族穩住陣腳。

塞族為了扭轉不利局面,實行全民皆兵,全力進攻,一度攻陷了聯合國劃定的和平區斯雷布雷尼察和熱帕。

在攻陷斯雷布雷尼察期間,塞族人趕走了這裡的聯合國荷蘭部隊,隨後進行了大屠殺。

2004年10月14日,波黑政府調查委員會公佈調查報告承認自己犯下屠殺罪:波黑塞族軍隊和警察部隊1995年7月攻佔斯雷布雷尼察市後,殺害了7000餘名穆族男子。大批波斯尼亞婦女被強姦,還有有身孕的婦女被挑開肚子。

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改變了北約輕微介入的立場。

薩拉熱窩平民市場遭塞族炮擊後,北約轉為強硬立場,出動3400餘架次飛機對波黑塞族陣地實施空中突擊,併發射13枚“戰斧”式巡航導彈,使波黑塞族的指揮、控制、通信系統完全陷入癱瘓。穆、克族軍隊在克羅地亞軍隊配合下,乘機在波黑西部向塞族發動進攻。到9月下旬,穆克聯邦和塞族實際控制的領土已接近五國聯絡小組為雙方確定的比例。塞族喪失軍事優勢,被迫同意由南聯盟代表其參加由美國主持的波黑和談。

協議規定,波黑繼續作為統一的主權國家存在,由穆克聯邦和塞族共和國兩個實體組成,穆克聯邦控制波黑領土51%,其餘由塞族控制。

波黑戰爭,是二戰以後歐洲最殘酷的戰爭。

波黑430多萬人口中有27.8萬人死亡,200多萬人淪為難民,佔到人口一半以上;全國85%以上的經濟設施遭到破壞,直接經濟損失450多億美元。

這死亡的27.8萬人中,至少一半是無辜平民,大部分死於互相仇殺。

波黑戰爭結束以後,海牙國際法庭通緝犯下屠殺罪和反人類罪的塞族、克族和穆族將軍,先後多人被捕,被判處無期徒刑。包括:前波黑塞爾維亞共和國總統卡拉季奇。


薩沙


1992年的時候,前南斯拉夫已經快沒了,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馬其頓、波黑相繼都離開了南斯拉夫。

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個聯邦對前南斯拉夫還是挺有感情,原因是塞爾維亞和黑山都是塞爾維亞人為主體,而塞爾維亞人一直是前南斯拉夫裡面的集權派,支持大塞爾維亞主義的,他們當然不希望南斯拉夫解體。

所以他們改名為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簡稱南聯盟,希望繼承前南斯拉夫的地位,但未獲成功,2003年,改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簡稱塞黑。

2006年,黑山公投,以55.5%的支持率脫離塞黑,成立了黑山共和國。從支持率上來看,還是有很多人希望保留塞黑的。這就是地緣政治爭鬥的結果。

所以說塞黑裡的黑和黑山的黑是一個意思。

黑山這個名字其實也挺奇怪,一個國家的名字這麼土,也不太常見。

黑山就是黑色的山的意思,確實這個國家多山,西鄰亞得里亞海,曾經受過威尼斯的統治,威尼斯人把這裡稱為“黑山”,威尼斯的方言叫“Monte Negro”,Negro 是不是就是黑的意思?

如果你直譯的話,就是門的內哥羅。所以,門的內哥羅就是黑山。

我們之前說過,奧斯曼土耳其征服統治巴爾幹半島500年,但是黑山卻從來沒被土耳其征服過,原因是什麼,山地多,正規軍搞不過游擊隊。

黑山是不是都是山地

接下來我們看波黑,這裡的黑就不是黑山了。波黑是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簡稱。

波斯尼亞是波黑北部的一條河流的名稱,而黑塞哥維那是波黑南部山區地帶的統稱。這兩個是不同的地理區域,以前也不在一起,分屬不同的國家,波斯尼亞還曾經有個一個王國。

在該地區主要是塞爾維亞人和克羅地亞人,在奧斯曼土耳其期間,他們逼迫他們改信伊斯蘭教,後來改信的那一部分人包括塞爾維亞和克羅地亞人,就明顯與仍然信天主教的塞爾維亞和克羅地亞人有區別。

波黑穆族美女

所以,在南斯拉夫時期,他們就被稱為穆斯林族,後來又命名為波斯尼亞族。

所以,在波黑,有三個民族,塞爾維亞、克羅地亞和波斯尼亞。

南斯拉夫解體後,波黑獨立,但波黑境內的塞爾維亞族想留在南聯盟,就是塞黑,因此爆發了波黑戰爭。

從地緣政治上來說,塞爾維亞和俄羅斯是比較親近的,因為同屬斯拉夫人,而且也是東正教。從歷史上來說,塞爾維亞和俄羅斯一直保持著良好關係。

所以,歐洲和美國絕對不會支持有利於塞爾維亞的決定,他們肯定無法同意以塞爾維亞為主的南聯盟存在,同時也不會同意塞爾維亞擴大他的地盤,所以,他們必須支持波黑穆族,這也是向中東地區表明他們支持穆斯林的立場。

而且,美國最後站出來,表明他們一直是歐洲的老大,這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最大的贏家還是美國!


人文悟宇


波黑戰爭,其實是南斯拉夫的一個加盟共和國——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波黑是其簡稱)發生的內戰。時間是1992年4月~1995年12月。

1990年起,曾經的南斯拉夫共和國開始走向解體。尤其是,1990年加盟共和國克羅地亞從南斯拉夫獨立出去,並導致了1991年月與克羅地亞南斯拉夫政府軍以及和塞爾維亞人之間發生了激烈的衝突。戰爭的結果沒有阻止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的獨立,同時也讓波黑開始蠢蠢欲動。只不過由於波黑境內的塞爾維亞人堅決反對獨立,克羅地亞人希望建立一個鬆散的聯邦制,穆族希望建立一個獨立與南斯拉夫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

由於政治理念不合,三個民族開始大打出手。三族共有20多萬人參戰,其中穆族11萬、塞族8萬、克族5萬。不過三個民族之間是都是敵對狀態,相互之間戰火不斷。不過由於塞族參戰部隊中有4萬是前南人民軍1992年5月撤離時留下的波黑籍塞族官兵,不僅訓練有素,而且裝備精良,更有另外兩族所美譽的重武器。再加上獲得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1992年4月由前南斯拉夫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共和國組成)的支持,塞族在軍事上佔有明顯優勢。到1993年底,佔波黑人口31.4%的塞族控制全國約70%的領土,佔波黑人口17.3%的克族控制約20%的領土,而佔波黑人口43.7%的穆族只控制約10%的領土。於是穆族和克族不得不進行聯合,共同與塞族作戰。

只不過聯合的兩族,也不是塞族的對手。此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開始以“人道主義”為名義的干涉。因為一旦塞族能夠獲得優勢,必然重新回到俄羅斯的懷抱。那麼俄羅斯就會在南歐嵌入一個釘子。所以,西方國家絕對能讓塞族獲得波黑的控制能力。於是,北約先是建立禁飛區,然後又開始直接參戰,用空襲對塞族武裝進行打擊。並且壓迫當時的南聯盟禁止對塞族提供軍事援助,又鼓動剛剛獲得獨立的克羅地亞出兵支持波黑的穆族和克族。最終,塞族的絕對軍事優勢被打破,不得不在美國俄亥俄州代頓市達成《波黑和平框架協議》。

波黑戰爭的結果,最大贏家必然是美國。不僅成功的將俄羅斯未來在南歐可能的存在的勢力範圍削減。同時,又為北約擴張了勢力範圍。


潞州節度


作為教了多年世界現當代史課的教師,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前南斯拉夫6個加盟共和國,其他都是一個主體民族為一個共和國,唯獨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簡稱波黑)例外。波黑麵積約佔南聯邦總面積的20%,總人口436萬,其中44%是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族,32%是信奉東正教的塞爾維亞族,17%是信奉天主教的克羅地亞族,另外還有7%是阿爾巴尼亞族、捷克族、匈牙利族等,民族和宗教問題相當複雜。

1990年底,波黑穆斯林民主行動黨領袖伊澤特貝戈維奇在選舉中當選為波黑總統。他親自主持制定了《關於波黑主權問題備忘錄》,計劃脫離南聯邦獨立,在議會利用佔多數議席的條件,通過了這個備忘錄,並在全民公決中也獲得通過。

1992年3月3日,伊澤特貝戈維奇宣佈波黑獨立,脫離南聯邦。但是,塞爾維亞族堅決反對獨立(若獨立,穆族就是“老大”),波黑內戰因此爆發。1992年4月6日,歐州聯盟的前身歐洲共同體宣佈承認波黑獨立,4月7日,美國也宣佈承認波黑獨立。1995年11月21日,在美國國務卿克里斯托弗主持下,南聯盟塞爾維亞總統米洛舍維奇、波黑總統伊澤特貝戈維奇、克羅地亞總統圖季曼在美國俄亥俄州的代頓空軍基地草簽了《波黑和平協議》,通稱“代頓協議”。因此,要說誰是“最大贏家”,顯而易見,美國是最大贏家。


馮瑋


波黑戰爭是上個世紀90年代爆發於南歐巴爾幹半島的一場國家內戰,它是由“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共和國”國內的穆斯林族、塞爾維亞族、克羅地亞族三個民族因民族矛盾而引發的戰爭。

在1992年以前,南歐巴爾幹半島曾經存在過一個龐大的社會主義聯邦國家,也就是共產主義戰士鐵托在二戰結束時所建立的“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簡稱為“南聯邦”)。南聯邦曾是歐洲南部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有“巴爾幹猛虎”之稱。但其領袖鐵托去世後不過才10餘年,南聯邦就陷入了四分五裂中,最終瓦解為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簡稱“波黑”)、馬其頓、黑山6個加盟共和國,其中的波黑就是發生波黑戰爭的國家。

在波黑脫離南聯邦的過程中,其國內的三個民族關於國家未來的走向產生了巨大的分歧。塞爾維亞族堅決反對波黑脫離南聯邦,但克羅地亞族卻希望波黑變成一個聯邦制國家,而穆斯林族則希望把波黑建設為中央集權國家。最終,在美、德等西方國家的干預下,塞爾維亞族沒能阻止波黑脫離南聯邦,但波黑國內這三個民族的矛盾也進一步激化。

由於政治矛盾與民族矛盾的集中爆發,在波黑獨立建國不久後,塞族、克族、穆族就爆發了大規模的軍事衝突,前後共20多萬軍隊被投入戰場。這一切正中美、德等國的下懷,他們正希望藉此插手巴爾幹半島事務,將親俄親蘇的塞爾維亞族壓制到最低。


戰爭爆發後,美國、德國一直在向克羅地亞族提供軍事援助。但是到了1993年底,勇猛的塞爾維亞族已經控制了波黑全國約70%的領土。此時,西方國家開始按耐不住了,便以“人道主義”的名義來遏制塞爾維亞族,先是在波黑建立禁飛區,然後空襲塞爾維亞族的軍事基地。在北約強大的空中攻勢下,塞爾維亞族損失慘重、一敗塗地,最終不得不妥協求饒,被迫與克羅地亞族、穆斯林族共治波黑(名義統一,但至今仍是分治)。

在獨立之初,波黑全國原本有430萬人口,33%為塞爾維亞族,17%為克羅地亞族,44%為波斯尼亞克族。可是經過了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後,波黑全國有近30萬人死亡,200多萬難民無家可歸。最令人髮指的是,戰爭中充斥著種族間的歧視,有近10萬婦女因此遭到軍隊的凌辱。而且經過了這場戰爭後,波黑全國的工業產值下降了95%,政府機能基本癱瘓。

波黑戰爭的結果是塞族、克族、穆族各自被削弱,幕後的贏家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他們不僅成功將親俄的塞爾維亞族壓制下去,使得波黑沒有倒向俄羅斯。波黑戰爭過後,北約又將鬥爭的矛頭對準了由黑山共和國和塞爾維亞共和國組成的“南斯拉夫聯盟”(簡稱“南聯盟”),更加慘無人道的科索沃戰爭還在後面。


世界人文通史


波黑戰爭就是波黑三個民族互相掐架,周邊國家與北約也參與其中。誰是最大贏家,我可以說美國麼?

波黑仨民族,天主教克族(背後是克羅地亞),東正教塞族(背後是塞爾維亞)和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族(沒有背後,所以最反對分裂)。在南斯拉夫解體的過程中,克族和穆族贊成波黑獨立,塞族期望留在南斯拉夫。最終穆克聯手,在議會表決中通過獨立案。塞族一看,你讓波黑從南斯拉夫獨立,那我從你波黑獨立,於是就宣佈了獨立。招致了沒有靠山的穆族堅決反對,克族都行吧,不過主要也不贊成分裂。於是塞族與穆克雙方發生激戰,塞族武裝佔優,穆克聯手都不行。雙方互有屠殺平民的行為,塞族由於武裝厲害,殺得穆族更多點。

這就引起北約的不滿,也可以叫藉口。出兵,幫著穆克打塞族,強行劃分了三族邊界。最後弄了個代頓協議,產生了奇特的三元首制度。而歐美通過這一干預,將原來俄羅斯的地盤奪了過來。波黑本身奇特體制,造成做事效率低下,天天討論,沒有強力中央政府,也無力擺脫歐美控制。最後,得益最大的是歐美,尤其是美國。損失最大的,嗯,塞族吧,本來有望一統波黑,結果被打回原形。心向俄羅斯,但是波黑整體向歐美,心裡的難受自己知道。

來來來,拍磚揭短~


北玄武


波黑戰爭是發生在1992年4月至1995年12月,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簡稱波黑)穆斯林、塞爾維亞和克羅地亞三個主要民族就波黑前途發生嚴重分歧而發生的戰爭。

波黑戰爭歷時43個月,近十萬名婦女被強姦,死亡25萬人左右,270萬平民淪為難民,人均收入從1900美元降到500美元,工業產值只剩5%,薩拉熱窩供電只剩10%,供水癱瘓。那麼波黑戰爭到底是怎麼回事?

其實波黑戰爭的大背景是蘇聯垮臺,東歐社會主義陣營倒戈,美國單極世界的野心展現。

從波黑戰爭到科索沃戰爭,我們不難看出,伊斯蘭復興運動的高漲離不開西方的推動。三年多慘絕人寰的戰爭,挑火源頭是德國,美國扮演了終結者角色。波黑戰爭的起因:巴爾幹半島是美國“優先考慮的戰略地區”。德國對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兩國的土地、資源、天然不凍港,一直垂涎三尺。

當歐洲安全理事會決議希望南斯拉夫統一時,德國總理科爾叫囂:“讓南斯拉夫人民自由決定自己的命運”,並參與斯、克兩國獨立計劃實施。斯、克兩國地方武裝怎麼能打過正規的南斯拉夫人民軍?德國便給提供了足以裝備10大軍的裝備,並派40多名軍事顧問,還派了僱傭軍協助。



戰爭是滅絕人性的,三方格局己定時交火暫停。這時美國正式走向前臺,德國退到二線,波黑德國也想要,但美國出來了,巴爾幹主導者只有一個。美國達到的目的是:向歐洲證明,巴爾幹任何問題的解決,必須納入美國軌道;向全球伊斯蘭國家表示,美國站在樂穆斯林一邊,這關係到美國在中東的佈局。

波黑戰爭是德國挑起的,美國是最大贏家。美國為了落實這個目的,緊接著在科索沃戰爭中,拔掉了米洛索維奇這個“釘子”。


適情雅趣


波黑戰爭是在前南斯拉夫解體過程中作為前南六個加盟共和國之一的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加盟共和國(簡稱波黑)境內的穆斯林、塞爾維亞和克羅地亞三個主要民族之間爆發的內戰。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作為戰敗國的奧匈帝國因國內民族問題而土崩瓦解——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等地都成為了獨立國家。1918年12月1日獨立後的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同塞爾維亞合併成立“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1929年亞歷山大親王繼任國王后改國名為南斯拉夫王國。1941年4月6日以納粹德國為首的軸心國集團入侵南斯拉夫,南斯拉夫王國被肢解:匈牙利與保加利亞佔領部分邊陲地區;克羅地亞獨立國成立;而米蘭·內迪奇將軍成立的“救國政府”統治著塞爾維亞餘下的領土。1945年11月29日南斯拉夫人民在鐵托的帶領下趕走了德軍後宣佈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這是一個由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波黑)、馬其頓、黑山6個加盟共和國組成的聯邦制國家。在1963年南斯拉夫通過的新憲法中將國名改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由塞爾維亞社會主義共和國、黑山社會主義共和國、斯洛文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克羅地亞社會主義共和國、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社會主義共和國、馬其頓社會主義共和國6個加盟共和國以及科索沃、伏伊伏丁那兩個自治省組成。然而在南斯拉夫的發展過程中潛伏著危機:南斯拉夫的地區貧富分化問題一直非常嚴重——最發達的斯洛文尼亞與鄰國奧地利、意大利經濟水平相近,而馬其頓、科索沃則是歐洲最貧窮的地區之一。過大的貧富差距同南斯拉夫內部各族系之間原本存在的矛盾綜合在一起進一步加劇了各加盟共和國對中央的離心傾向——生活水平最高的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就一直對貝爾格萊德的中央政府從他們手中收取重稅支援馬其頓、科索沃等地的行為甚為不滿。

以1989年2月的科索沃自治省煤礦的阿族工人大罷工事件為標誌東歐劇變的浪潮席捲到南斯拉夫。1991年6月25日晚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宣佈獨立,由此開啟了前南解體的序幕。穆斯林、塞爾維亞和克羅地亞三個波黑主要民族圍繞波黑未來的去向問題發生了嚴重分歧:穆族主張脫離在脫離前南獨立後建立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克族也主張獨立,但希望建立鬆散的邦聯制國家;塞族則堅決反對獨立。1992年3月3日波黑議會在塞族議員反對的情況下正式宣佈波黑獨立,此舉很快獲得當時的歐共體和美國的承認與支持。在這樣的情況下波黑塞族隨即成立“波黑塞族共和國”,宣佈脫離波黑而獨立。波黑的穆斯林族和克羅地亞族隨即組成反塞族同盟並於1992年4月同塞族武裝正式交火,但不久之後穆、克兩族的同盟關係破裂,於是波黑三大主要民族為搶佔本族居民佔多數的地區而彼此混戰。戰火迅速波及波黑3/4的土地。三族共有20多萬人參戰:其中穆族11萬、塞族8萬、克族5萬。

在戰爭的早期階段由於塞族武裝獲得了由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個前南加盟共和國組成的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的支持而佔有優勢——事實上波黑塞族武裝中有4萬官兵是前南人民軍中1992年5月撤離波黑時留下的波黑籍塞族正規軍,裝備有坦克、大炮、飛機等重武器;而穆、克兩族基本上是臨時組建起來的沒重武器的武裝力量。戰爭進行到1993年底佔波黑人口31.4%的塞族控制了全國約70%的領土,佔波黑人口17.3%的克族控制約20%的領土,而佔波黑人口43.7%的穆族控制約10%的領土。聯合國安理會為制止波黑戰爭自1992年5月起先後通過對波黑塞族和南聯盟實施全面制裁、向波黑派駐維和部隊、在波黑建立“禁飛區”、為穆族設立“安全區”等一系列決議。北約對波黑實施全面封鎖並對“安全區”提供空中保護。聯合國和歐共體還曾多次進行調解,但均無結果。

1994年2月上旬北約對波黑塞族武裝發出限期從薩拉熱窩周圍撤走所有重武器的最後通牒,到了當月下旬北約以“違禁”為由擊落4架塞族飛機,以此為標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開始介入波黑內戰。當年3月穆、克兩族在美國的斡旋下重新組成對付塞族的聯盟。1994年春季塞軍的一發120毫米迫擊炮打到薩拉熱窩並造成67名平民死亡,北約隨即以此為由對塞族武裝展開空襲並獲得聯合國安理會的正式授權。同年8月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在國際社會制裁的壓力下斷絕與波黑塞族武裝的一切聯繫。戰爭進行到當年10月下旬失去外部支持的塞族武裝在由穆族、克族和北約組成的聯軍打擊下由攻轉守。在這樣的局面下塞族實行全民軍事總動員並得到了克羅地亞境內的塞族軍隊的支援,到11月中旬塞族武裝奪回全部失地幷包圍比哈奇。11月下旬北約對克羅地亞境內的克拉伊納塞族控制的烏德比納機場和波黑塞族的奧托卡導彈基地進行了大規模空襲,但對總體戰場態勢影響不大。當年底穆、塞兩族達成停火協議。

1995年3月戰火重燃,到了這年7月塞族相繼攻佔斯雷布雷尼察和熱帕兩個“安全區”並繼續圍困比哈奇。8月上旬克羅地亞出動10萬軍隊攻佔塞族武裝控制的克拉伊納地區,至此波黑塞族失去最後的外部支持。1995年8月28日塞族武裝的炮火擊中薩拉熱窩中央市場,造成37名平民死亡。北約隨即以薩拉熱窩遭炮擊為由於1995年8月30日~9月14日出動3400餘架次飛機對波黑塞族陣地實施空中突擊,併發射13枚“戰斧”式巡航導彈,使波黑塞族的指揮、控制、通信系統完全陷入癱瘓。波黑穆斯林武裝和克族武裝則在克羅地亞的支持下向波黑塞族武裝發起地面進攻。至此塞族武裝徹底喪失軍事優勢。1995年11月21日由前南分化出來的塞爾維亞、波黑、克羅地亞三國總統在美國俄亥俄州代頓市達成《波黑和平框架協議》並於1995年12月14日在法國巴黎正式簽署。協議規定:波黑繼續作為統一的主權國家存在,由穆克聯邦和塞族共和國兩個實體組成,穆克聯邦控制波黑領土51%,塞族控制49%。

從波黑戰爭的結果來看:戰前波黑的430多萬人口中有27.8萬人死亡,200多萬人淪為難民;全國85%以上的經濟設施遭到破壞,直接經濟損失450多億美元。儘管戰後的波黑名義上是一個獨立統一的主權國家,但內部其實依然是各族分治。就穆斯林、克羅地亞族、塞爾維亞族三方的最初戰略目標來看:最終誰也沒實現將波黑引向自己設想的路線上去的目標,反而都在戰爭中遭到不同程度的削弱。可以說波黑內戰的三方主體沒哪一家是真正的贏家。真正在波黑戰爭中獲利最大的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通過波黑戰爭削弱了親俄的塞爾維亞族武裝及其支持者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隨後又通過科索沃戰爭進一步打擊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將昔日的“巴爾幹之虎”徹底肢解,確立了自己在這一地區的霸權,為後來的北約東擴掃清了障礙。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1992年4月~1995年12月,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簡稱“波黑”)地區爆發的戰爭。當時前南面臨著四分五裂的局面。波黑地區的三個民族針對前途去向有著不同見解,克族希望建立鬆散的邦聯體系的,穆族要求完全獨立,塞族反對獨立。後來克族和穆族在塞族一同宣佈波黑獨立,於是塞族地區緊跟其後宣佈從波黑獨立。而穆族武裝出於報復,襲擊了一所正在舉行婚禮的塞族的東正教堂,將所有人殺死。導致全面戰爭爆發。。沒有贏家,這場戰爭雙方都血流成河。


戎評


波黑戰爭雙方沒有贏家,以美國為主導的北約多國是贏家。它們希望所有強大的聯盟國家都解體,典型的前蘇聯解體就是美國蓄謀已久的戰略,用軍備競賽拖垮了獨聯體,世界可以唯美國獨尊,中國的偉大復興成了美國人的眼中釘,無所不用其極赤裸裸的卑劣手段對付中國。做為中國人,我們要實際行動報效祖國,做好本職工作,為我們偉大的祖國在和美國的這場沒有硝煙戰爭中助威吶喊!加油!我的祖國母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