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三國時期襄陽郡不管轄眼皮底下的隆中?

南陽玉雕發佈


這個問題提的非常好,想必也是不少不懂歷史的人都有這樣的疑惑,特別是部分南陽網友自我陶醉,想靠推理和否定想改變諸葛亮躬耕苦讀地的又一“證據”!在我覺得十分可笑的同時,也不得不給這些裝糊塗的人解釋解釋,雖然我知道是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我國地理行政區域劃分一般遵循的就是“山川形變”和“犬牙交錯”,不是每個國家都和美國一樣大部分用經緯度來劃分,其實“山川形變”和“犬牙交錯”看似矛盾,實則維護了我國領土的完整,不易分裂。所以我們經常看一看見很多行政劃分的界限都是曲曲折折。有的是以山河為界,有的則是將一塊平坦的地形一分為二,劃為不同的行政區劃。

東漢末年襄陽和南陽同屬荊州,襄陽是荊州的治所(可以理解為荊州的省會城市),隆中雖然不屬於襄陽管轄,但是確屬於荊州下轄的南陽郡管轄,這一點非常清楚,也沒有任何疑問。襄陽城是荊州治所,襄陽城西為山地,古語:“襄陽無西”,襄陽雖不直接管轄隆中,但是荊州卻管轄南陽郡,當然也包括南陽郡鄧縣隆中,所以隆中在襄陽眼皮底下其實也是間接被襄陽管轄。

東漢有位著名科學家張衡,是南陽西鄂人。他有一篇歌頌南陽的有名文章《南都賦》,其中有“遊女弄珠於漢皋之曲”的話。這一句話講述的是發生在漢皋山附近的傳說。漢皋山在哪裡?漢皋山就是萬山就在漢江南岸,今天屬於襄陽市。張衡《南都賦》收入了漢江南岸的漢皋山的傳說,這就說明南陽郡的管轄範圍在東漢時就跨過漢江管到了漢江南岸。《後漢書》記載:東漢南陽郡下轄“宛、冠軍、葉、新野、章陵、西鄂、雉、魯陽、犨、堵陽、博望、舞陰、比陽、復陽、平氏、棘陽、湖陽、隨、育陽、涅陽、陰、酇、鄧、山都、酈、穰、朝陽、蔡陽、安眾、筑陽、武當、順陽、成都、襄鄉、南鄉、丹水、析”等共37個縣。其中陰縣、酇縣今屬襄陽老河口,筑陽縣、山都今屬襄陽穀城,武當縣今屬湖北省十堰市,以上五縣全部跨過漢江。

大家好,我是襄陽甜!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我的口號是:和你一起讓襄陽在頭條上甜起來! 你有什麼問題可以直接在文章下面評論或私信我,我將真誠的與你交流,希望成為你頭條上最好+V朋友!


襄陽甜


這個問題值得探討。

按照“襄陽說”的論調,襄陽眼皮下的隆中在三國和晉代時期並不受襄陽郡管轄,而是受八竿子打不著的南陽郡管轄。

果真如此嗎?

首先從地理單元看分析。

三國時期,隆中距離今襄樊西泥咀鎮附近的中廬縣的縣治翟家埡子一帶10裡地,中間交通還算可以,隆中屬於中廬縣管轄符合常理。

關於這點,湖北學者石泉有相同觀點(石泉:《古代荊楚地理新探》、271頁 武漢大學出版社 1988年版)。

鄧縣和隆中隔著漢江,那個時候並沒有漢江大橋,況且又隔著萬山,又隔著樊城,隆中東邊緊鄰襄陽,西邊就是中廬縣縣治,鄧縣僅僅只管漢江南一小片地方隆中,這不是腦子進水嗎?虧得“襄陽說”如此異想天開啊!

再從正史記載看,為什麼非要看正史,因為習鑿齒一個歷史攪屎棍把這段歷史弄得面目前非,包括南陽部分學者也受習鑿齒迷惑,為真實瞭解歷史只有相信正史記載。

按正史記載從曹魏設置襄陽郡時候,鄧縣和中廬縣一起被劃到襄陽郡。不用討論隆中歸中廬縣或者鄧縣管,都逃脫不了隆中屬於襄陽郡管轄的事實。

隆中不屬於鄧縣,屬於漢水南岸的中廬縣管轄,按此說法,隆中只與襄陽有關,與南陽無關。

寫出師表時,鄧縣已經不屬於南陽郡了

既然建安十三年後,隆中肯定與南陽無關,那麼諸葛亮寫出師表時躬耕南陽與隆中無關,到晉代南陽底盤變小往北退縮,晉代襄陽郡仍然管轄鄧縣,中廬縣等八縣,隆中仍然與南陽無關。而這時的習鑿齒清清楚楚,但偏偏混淆是非,什麼“南陽之鄧縣,襄陽西二十里……號曰隆中”真是無厘頭極了!

“襄陽說”為了牽強南陽,附和諸葛亮的《出師表》裡的“躬耕南陽”,以習鑿齒的敘述為鐵證,煞費心機,硬是用習鑿齒的“南陽之鄧縣”把隆中塞給鄧縣,再把鄧縣塞給南陽,用習鑿齒的謊言為武器,製造混蛋邏輯把南陽躬耕地奪走。所謂的“躬耕南陽”指南陽郡的鄧縣隆中,這真是無稽之談,這不是碰瓷是什麼? 為奪南陽躬耕地篡改歷史,真是無恥無下限。

因為“襄陽說”要證明習鑿齒的謬論成立就必須把襄陽眼皮下的隆中推給南陽郡管轄。如何把眼皮下的隆中塞給南陽?

第一步把中廬縣的隆中塞給鄧縣,第二步再把襄陽郡的鄧縣塞給南陽。

於是,中廬縣的隆中就躺入南陽郡的懷抱!通過隆中碰瓷南陽,習鑿齒的謊言得以漂白。

襄陽郡中廬縣的泥咀鎮就這樣變成諸葛亮躬耕地了!

本來襄陽管轄眼皮下的隆中,但為了爭諸葛亮,不惜把眼皮下的隆中塞給南陽!


南陽玉雕發佈


“襄陽說”就是一個裝睡還非要說夢話的人。習鑿齒說的“自漢以南為南郡,自漢以北為南陽郡”“襄陽有孔明故宅”難道是屁話嗎?怎麼只提左臉不提右臉呢?《資治通鑑》的“初,琅琊諸葛亮寓居襄陽隆中”難道講的還不明白?“襄陽隆中”,認不認得這幾個字?武當、筑陽等幾個南陽郡屬縣跨沔水是南陽郡與南郡的分界嗎?是“自漢以南為南郡,自漢以北為南陽郡”嗎?那是南陽郡與漢中郡相鄰的縣,與隆中的歸屬有尼瑪關係?想瘋了吧,你怎麼不拿漢中郡跨漢水來說事呢?風馬牛不相及的事也能拿來胡攪蠻纏,真服了這些臆想狂了。漢皋山屬於襄陽曆史上有異議嗎?漢皋之曲是漢水遇萬山向北形成的水曲,這個北鄰南陽郡的水曲當然是南陽郡的南界了,這都看不懂就別出來丟人了,難道張衡說的萬山也是南陽郡的屬地嗎?“襄陽無西”那是指地界嗎?襄陽到萬山十一里是“襄陽無西”,那襄陽北門外就是漢水,怎麼沒有人說“襄陽無北”?你知道《元和郡縣誌》同書“邔無東”的記載嗎?邔縣東邊還有一百多里的地界,為什麼要說“邔無東”?看書少就別瞎逼逼,丟人現眼!


奔流到海不停留


因為諸葛亮一句:躬耕於南陽!襄樊就不要阿頭山(號曰為隆中,後又在1893年改為古隆中)


沒有一部正史說襄陽那個被習鑿齒號曰為隆中的山頭是躬耕地。所有野史、雜記、傳說裡只能證明號曰為隆中的深山可能是孔明住過的宅,類似襄陽隆中這樣孔明住過的宅全國太多。南陽新野、成都、漢中等等。但躬耕地只有一個,即:孔明親口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襄樊人真是奇葩怪論:為孔明一句:躬耕於南陽,非說南陽不叫南陽,所有南陽就是指"隆中"。漢代南陽張仲景和張衡也不是南陽人,也是號曰的隆中村人。九頭鳥真是無賴,簡直是流氓。龐統可以說襄陽龐統,南陽你不能說南陽孔明。諸葛亮在《前出師表》親口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襄樊認為這個南陽指的是隆中,但諸葛亮在《後出師表》說:"…操困於南陽(城)"。這個南陽也指的是隆中嗎?《襄陽耆舊記》卷第三《山川》載:“樂宅戍,南陽城南九十里,有晉尚書令樂廣故宅"。這個南陽城該是宛吧?東漢時南陽與宛是不是可以互稱?難道也是隆中?!習鑿齒寫《漢晉春秋》那句“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 曰隆中”的時候。襄陽郡早已北跨漢江,管轄樊城,和樊城以北的鄧縣上百年。習鑿齒為什麼不直接說“亮家於襄陽城西二十里阿頭山,號曰為隆中”?

襄樊說的祖師爺習鑿齒的《漢晉春秋》書中:"秦兼天下,自漢以北是南陽,自漢以南是南郡……漢因之……。"這裡他親口說了南陽和南郡以漢江為界。他號曰“隆中”。在漢江以南,屬於南郡,後為襄陽郡。這樣描述地界已經很清楚了。 習鑿齒自己在《襄陽記》中再次說“秦兼天下,自漢以南為南郡”。習鑿齒口中的鄧縣位於漢水以北,號曰隆中(阿頭山)位於漢水以南,一南一北本就是兩個地方。 襄陽先把泥咀鎮阿頭山"號曰“為隆中,又在1893年改為古隆中,襄樊先以學術交流名義,騙走岳飛在南陽臥龍崗手寫《出師表》拓本,回去在隆中複製刻碑,但後邊的“紹興戊午秋八月望前,過南陽,謁武侯祠,遇雨,遂宿於祠內”題跋刪去不刻,矇混遊客;


襄樊近代圍繞諸葛亮造假痴狂:改山名(阿頭山改隆中山),改鎮名(泥咀鎮改臥龍鎮),改市名(襄樊改襄陽},改教材(《草廬對》改《隆中對》把南陽註解為襄樊一帶),請名家題詞刻碑,改廣場名(文化宮改名諸葛亮廣場),改校名(孔明學院).,改古詩原文(編《隆中志》把古文的南陽字眼篡改為隆中),改古地圖(多次攻關譚其驤和社科院歷史所磚家,讓其改口出偽證),篡改所有網絡詞條。建假臥龍崗和茅廬,公開在民間徵集古董……喪失底線篡改古聖先賢的東西。窮盡手段,極盡瘋狂!.
明末清初的大學問家、貴州巡撫彭而述 在《臥龍懷古 》“憂時還抱膝,遇主起南陽....躬耕原此處,更莫向襄陽。” 詩中反映當時社會上層對襄陽偽躬耕地的說法厭惡得可謂直白露骨。&


直播南陽


227年時諸葛亮把【襄陽郡之隆中】寫成“南陽”——天大的笑話!

一、審題

提問者問的是三國(220年——280年)的襄陽郡,不是東漢(25年——220年)的襄陽郡(208年—220年)。

二、襄陽郡

1、據《晉書》、《三國志》記載,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置襄陽郡,瞎原南陽郡南部的鄧縣、樊城、山都,和原南郡北部的襄陽、中廬、宜城等地。

2、220年曹丕篡漢,三國開始。襄陽郡被繼承下來。

3、毫不疑問,隆中在三國屬襄陽郡無疑。因為原南陽郡的鄧縣、山都,原南郡的襄陽、中廬早被劃入襄陽郡。

三、襄陽郡和諸葛亮躬耕地。

1、蜀漢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做《出師表》,雲“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這個“南陽”在哪裡呢?

2、《出師表》開篇言“今天下三分”——可見,《出師表》用的是227年的行政區劃。此時“南陽”在襄陽郡北邊,不可能跨越襄陽郡的樊城、鄧城、山都、告漢江,瞎隆中。

3、湖北襄樊磚家說諸葛亮不承認襄陽郡,真的?

(1)襄陽郡設立於208年,此時還是劉氏天下——襄陽郡是東漢正式行政區劃。

(2)劉備曾委任關羽為襄陽郡太守——可見,諸葛亮必然承認襄陽郡。

4、湖北襄樊磚家可以不承認自己的歷史——襄陽郡,但漢獻帝、曹操、劉備、關羽、馬謖、龐統是承認的。

(1)208年,經漢獻帝詔令,曹操設置襄陽郡,龐統由南郡襄陽縣人變為襄陽郡襄陽縣人;馬謖由南郡宜城人變為襄陽郡宜城人。

(2)劉備收荊州後,任命關羽為襄陽郡太守,駐紮江北。

5、因此,227年,諸葛亮不可能把【襄陽郡之隆中】寫成“南陽”。

四、話外

1、諸葛亮說的是“南陽”,不是“南陽郡”,湖北襄樊怎麼能光天化日之下篡改《出師表》??

2、諸葛亮在《答李嚴書》中說的清清楚楚,“臣家成都”——可見習鑿齒造假無恥。

3、諸葛亮說的是“草廬”,“草廬”、“故宅”不是一個概念。湖北襄陽磚家說諸葛亮自謙,即“草廬”實為宅院(磚瓦房子),那你們1980年代把“瓦廬”改成“草廬”是什麼情況??說白了,你們這一改,是自己承認自己造假。

4、既然你們襄陽偽隆中宣稱是諸葛亮躬耕地,那你們敢把諸葛亮說的“躬耕於南陽”刻在石頭上,立於大門口嗎??你們敢嗎?你們敢嗎?你們敢嗎?

5、被歷史、考古、理性分析打臉後,湖北襄樊選擇對抗歷史事實,選擇否定自己(如襄陽郡)、選擇篡改歷史(如刪除《資治通鑑—漢記六》“琅琊諸葛亮寓居襄陽隆中”中的“襄陽”)、選擇盜竊歷史。

6、現在不支持襄陽偽隆中的網友都會受到攻擊。甚至連諸葛亮本人也被攻擊,因為他在《出師表》裡說的很清楚——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這一句話,讓湖北襄樊磚家恨的咬牙切齒,一直想把“南陽”篡改為“襄陽”。


斷鷹攀崖


此問題問得好啊!道出了諸葛亮躬耕地的前世今生,即躬耕地隆中在漢代歸荊州南陽郡鄧縣隆中,現在劃歸襄陽。漢代的荊州治所在襄陽,荊州歸劉表管轄。現在的南陽市即是漢代的宛城(漢代南陽郡治所),古今地名對比一下簡單明瞭,通俗易懂。

順便再重複交代一下隆中的歷史和名家註釋題詞圖片(比如國家領導人和歷史地理學家,文化巨匠),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教授也明確指出具體位置,供大家欣賞欣賞,具體在什麼地方請大家明辨。

1990年曆史地理學家譚其驤為了不想讓南陽民間對這樣的爭論再繼續下去,欣然題詞,大意是“諸葛亮躬耕地於南陽郡鄧縣隆中,現在的襄陽城西二十公里”,得到與會專家一致認可,發表在《文匯報》。南陽民間人士提出不同意見,譚其驤致信《南陽日報》主編、文化權威,南陽市著名作家周熠,說旅遊和歷史研究不同,要尊重歷史真相,南陽現在有元明清古蹟,可以發展武侯祠紀念地。目前為止周熠和南陽方面沒有回應,即是對正確主流躬耕地註釋的隆中的認可。











風度飄飄hr


問到核心點了! 只有專業人士來談南陽郡、南郡,襄陽郡等等核心的地域(含縣域)劃分變化才讓人大徹大悟 —— 識字人都知、諸葛亮說“躬耕於南陽”,中“南陽”是指當時的南陽郡,這絕對不是今天的南陽市,多少史學專家早論述過,1996.5.28央廣向全國公佈躬耕地定論並且解釋了“南陽”,我確信此。 可是、可是“南陽說”總抓這救命繩20餘年不僅不服定論還常來胡鬧——胡說、汙衊“襄陽說”者古今造假、改史、賄賂之類的,南陽市臥龍崗景區石雕諸葛亮說的那話於景區前,這讓人覺悟心虛才如此幹,這樣做顯然是不自量力的,定論20餘年且央廣向全國公佈了,這些決定大趨所趨了,不服也得服。


精侃妙評


馬躍橝溪,正確解讀劉備西門出逃,追兵緊隨其後,過橝溪後,追兵返回,此地應該為襄陽劉表和南陽郡管轄分界線,當時水面也不小,春秋楚國神箭養叔基鬥箭之地,也就是說當時隆中是南陽郡邊遠地區,緊連著襄陽橝溪、才能引出孔明相親黃家灣,劉備見司馬微,得徐元直,孔明,龐統,宋以後嬌嬌龍鳳姿就是談那一代山脈有臥龍,回龍,白龍,青龍山,白虎山,鳳凰山,南陽平原最多稱崗,而曹操罵孔明卻是山野村夫,就是因為群山環繞!


用戶2174289396722


臣本布衣,躬耕於宛城。汗撒臥龍高地,日擔水千挑,行萬步,方得二餐果腹。時有張繡惡卒,欺吾孤苦,號曰,蓋下百里,一馬平川,唯此地勢隆起,可駐軍已,汝常來於此,乃曹賊細作也。遂斬。亮卒。三國終。


燈泡307


那有啥奇怪的!因為那裡住著諸葛亮,諸葛亮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這樣聰明絕頂的大襄陽人就會巧妙地把隆中說成諸葛亮故居!三國時歸南陽郡,現在歸襄陽!哈哈,南陽人不行吧,沒有我們襄陽人聰明又無恥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