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太平軍為什麼不直取北京滅亡清王朝,而是打下南京以後就定都改國號太平天國了呢?

NT火山哥


很簡單,太平軍並沒有“直取北京滅亡清王朝”的實力。

太平軍以全軍攻打廣西省城桂林用了33天時間,前後24戰打成僵持,不得不撤軍北上;先以蕭朝貴偷襲、再以全軍猛攻長沙81天,同樣打成僵持,被清軍幾乎反包圍,不得不乘雨夜渡過湘江轉移。在益陽-嶽州意外獲得大量船隻後借水陸“節奏差”取得戰略先機,搶在向榮部追兵展開前奪取了第一座省城武昌,在武昌獲得大擴充,隨後同樣藉助暫時的水上優勢連下安慶和南京-鎮江-揚州三鎮。

從太平軍攻佔第一座城市——永安州(廣西蒙山)起,清軍就一直在包圍、尾隨,這支包圍、尾隨的清軍中最有戰鬥力的是向榮部和烏蘭泰部,前者一直從廣西追到南京,並且在1853年3月31日建立包圍南京城的江南大營,只比太平軍攻破南京內城、完全佔領南京晚11天;後者因烏蘭泰戰死桂林城外、重要將領長壽、長瑞、董光甲、邵鶴齡四總兵死於永安突圍追擊戰中的大峒之戰而不了了之,但“烏蘭泰五鎮”中唯一倖存的和春同樣追隨向榮直抵南京,並且在1856年向榮死後成為第二任江南大營統帥。這支兵力雖不足以消滅太平軍,卻也很難為太平軍輕易消滅,且得到江北大營德興阿、江蘇巡撫吉爾杭阿部的呼應,而在湖北、荊州、湖南等方向,也已集結了不少清軍,由於各地募勇和團練開始實施,最初兵力不足、腹地空虛的局面,至少在南方各省得到改善。

太平軍儘管兵力不斷膨脹,但從永安到天京,真正像樣的殲滅戰只有大峒一次,清軍有生力量、尤其主力野戰部隊並未受到嚴重挫折,且因為後勤體系完善、補充方便不斷得到加強。太平軍攻佔武昌前有陸軍10個軍,一部分水軍和土營,能戰之士不過幾萬人,攻佔武昌後陸軍擴充到25-30個軍,水軍5個軍,但兵力擴充並沒有這麼多,反倒裹挾了大量老弱婦孺,抵達南京後先後擴充到陸軍50個、95個軍,水軍9個軍,土營兩個軍,但同樣是遠不足數,所攜帶的老弱婦孺更多,如果全軍北上,家屬老弱隨軍就會成為巨大累贅(武昌-天京階段因為有很多船,老弱婦孺都在船上,當時清軍措手不及水上毫無抵抗力),嚴重影響軍隊機動能力,反之留老弱婦孺在江南則勢必被清軍輕易消滅,屆時軍心浮動,後果可想而知。

太平軍派遣掃北(太平天國對北攻北京的任何嘗試都命名為“掃北”)的是其精銳中的精銳,為9個軍兩萬人,這兩萬人不摻水份,全是精兵,沒有家屬,且9個軍番號都在5以內,是武昌時期編成,主力前一軍、前二軍更是從金田一路殺過來的老部隊(掃北軍在河南時兩萬人,其中前一、前二軍加起來1萬,另外7個軍總共也只有1萬),太平天國當時只有六個丞相(秦日綱、林鳳翔、李開芳、陳承鎔、胡以晄、吉文元),就有三人即林、李、吉被派掃北,可以說這已經是太平天國在定都天京的前提下所能派遣的最強大掃北兵力了。

如前所述,如果不定都江南全軍北上,太平軍就勢必拖家帶口,行動遲緩地蹣跚而行,且沿途很難獲得如長江舟楫之利那樣的“外掛”,而清軍尾隨的向榮、和春各部並未遭受殲滅性打擊,可以從容追趕,其它各路清兵也會利用太平軍行動的遲緩不斷聚攏(此前無法做到是因為摸不清太平軍前進方向,加上太平軍突然獲得了水路便利),這樣太平軍是毫無勝算的。

有人或許會認為,林李吉部僅兩萬多人都能打到楊柳青,如果全軍北上豈不是可以輕鬆攻破北京城?實際上並非如此:掃北軍兵力雖少但全是精銳,且不帶家屬輜重,行動迅速靈活,滁州、歸德、臨洺關、滄州,都是依靠比清軍早到一部而獲勝,其攻堅能力並不強,在懷慶、開封碰到稍硬的釘子就無從下嘴,這樣的一支軍隊就算打到北京城下也很難破城。如果全軍北上,如前所述行動將變得遲緩,這樣每次都會遭遇成倍的清軍和更多層阻截,戰果恐怕更差、不僅如此,掃北全軍家屬都被安置在當時很安全的天京,既無後顧之憂又不會生外心,如果全軍北上,打仗時瞻前顧後,就會重蹈金田-永安轉戰時的覆轍。

簡單說,太平軍的勝利更多體現在1個月零10天裡從武昌打到南京的軍事奇蹟,而這個奇蹟和其獲得的暫時水上優勢在“順江東下”時發揮得淋漓盡致息息相關(家屬老弱輜重都可以安置在船上,甚至戰鬥部隊也可以輪流上船休息,行動迅速敏捷,江南和江北的清軍抵達南京戰場分別比太平軍抵達南京城外晚了13天和15天),但清軍主力未受重創,太平軍在攻克南京後、西征發起前只控制南京、鎮江、揚州三座孤城,以前攻克的城池在其轉移後就被清軍收復——就更不用說農村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清朝不過是驚慌失措,遠不到傷筋動骨的地步,不論全軍北伐或偏師掃北都沒有徹底消滅清朝的勝算,別說北京城攻不到、攻不破,即便僥倖攻破也就是個黃巢第二而已。


陶短房


太平軍為什麼不直接北上,當時東王楊秀清和天王李秀成曾為此辯論過。首先天平軍在北進的過程中並不是十分順利,到南京已經是強弩之末,在北進過程中,一遇到大的城池,比如桂林和長沙,他們總是久攻不下被迫撤退,蕭朝貴和馮雲山先後為此犧牲。只是最後在湖南得到水軍物資,又攻下武昌,順利而下,才能有這些的聲勢。

從群眾基礎上講,太平天國的策源地兩廣地區連年災禍,又是受到外國勢力侵略最嚴重的地方,階級矛盾比較尖銳,因此太平軍均田免糧的思想有一定的吸引力,其宗教思想也便利於吸引南方地區廣大的天地會、白蓮教、小刀會等教眾。但是北方的階級矛盾並沒有那麼尖銳,沒有相適應的群眾基礎,如果貿然北進,很有可能是適得其反。

從當時太平天國領導層的素質來看,他們最開始也沒有做好能有這麼大聲勢的準備,並沒有一統天下的志向。相反其相安一隅,貪圖享樂的小農意識比較凸顯。定都天京之後,這一弊病很快就顯現出來,不僅之前的均田免糧,分男營女營的目標難以達成,領導層開始大肆分封王爵,互相攀比,廣納姬妾,爭權奪勢,最終釀成天京之變。試想這麼一支隊伍,你怎麼能指望它去北伐推翻清王朝呢?

是的,他們的確是北伐了,而且派出了好幾個丞相,軍隊也是精銳中的精銳,但最終仍舊是不免失敗,如果全員北上又沒有穩固的根據地,南方還有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向榮、和春等虎視眈眈。雖然說是幾十萬大軍,但大都是攜老扶幼,沒有競爭力。


青年史學家


太平天國為何不直接全軍攻入北京滅亡清朝?因為這幾點,註定失敗!太平天國建都南京後,其用兵方略上確實出了一些問題。




1、太平軍沒有全軍直撲北京,而是分兵幾處,多向開拓,以鞏固前期佔領的地盤,扎穩腳跟,有利有弊。實際上,全軍出擊既不現實,也不可能,戰略上更是下策。邊打邊分散兵力,這是沒辦法的事。



2、 援軍不繼是北伐失敗原因之一。北伐軍以流動作戰見長,一旦被阻擊,駐止下來,糧草不濟,打不起消耗戰,即迅速陷入清軍的重圍,乃至全軍覆沒。



3、京城乃朝廷命脈與象徵,清軍自然重點佈防。京城巡防處的成立是造成太平軍北伐失敗一個最直接的原因。太平軍北伐的最終目標是攻取首都北京,直搗燕城,徹底推翻清王朝。清廷不可能坐以待斃,就要全力保衛京師的安全 。



4、定都天京以後,太平天國的領導層開始爭權奪利!由於是藉助宗教發展起來的,於是東王楊秀清為了打擊洪秀全,宣稱自己就是上帝!



一支沒有鬥志,內患叢生,沒有智囊戰略,沒有民意基礎的宗教部隊,是不可能取得全國的政權的,它必將在混亂的突擊戰鬥中被徹底消滅。


史家淺唱


1851年初,由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組成的領導集團在廣西金田村發動反抗滿清朝廷的武裝起義,後建立“太平天囯”,並於1853年攻下金陵(今南京),定都於此,號稱天京。短短二年時間,從廣西一路北上佔領南京,一切來的太快,太順利,洪秀全急於當皇帝,幾個王跟著享受榮華富貴,目的達到了,誰還想再去冒著生命危險,攻佔遙遠的北京?而且也沒太大的把握能贏。1864年,太平天囯首都天京就被湘軍攻陷,洪秀全之子、幼天王洪天貴福被俘,太平天國基本宣告滅亡,翼王石達開帶領殘部一路逃亡,全軍覆沒於金沙江畔,就更不可能攻打北京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