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归去来》:一半是赞美诗,一半是手术刀

看电视

在《归去来》中,导演刘江进行创作上的一种新尝试——如何用他擅长的都市家庭与情感题材,来兜裹批判意识。展现当下年轻人遵循内心、反抗不劳而获等旧有规则的同时,又有着手术刀般的犀利,《归去来》已经接近了当下现实题材所能抵达的边界。

文 | 韩浩月

经过第一集颇具校园怀旧风的基调奠定,和第二集角色关系的铺陈与叙事视角的调整之后,《归去来》后面的剧情如剥掉第一层皮的洋葱一样,让观众真正感受到了味道。

这是一部元素众多、且有一定悬疑色彩的现实主义大剧,导演刘江试图通过该剧,来进行创作上的一种新尝试——如何用他擅长的都市家庭与情感题材,来兜裹《归去来》的批判意识。

这部叙事顺畅的、娱乐性强的、散发着熟悉气息的作品,其实藏着不小的解读空间。

直白与含蓄:

叙事策略背后的良苦用心

刘江是位平民导演,除了在《黎明之前》有着炫技式对形式与画面的个性强调之外,他的大多数代表作如《媳妇的美好时代》、《咱们结婚吧》等都十分接地气。在直白的叙事当中融入鲜活的时代气息以及朴素的价值观,是刘江最为擅长做的事。

《归去来》:一半是赞美诗,一半是手术刀

《归去来》延续了刘江在故事表现上的一贯作风,他用近乎直给的方式,为《归去来》的开场故事注入了大信息量,在人物出场与个性设定上,省略了繁文缛节,简洁明快地让角色“人设”迅速普及到观众那里。

在观众开始为故事怎么讲有了担心之后,《归去来》如激流入海,开始进行平缓的细节刻画。

《归去来》的镜头对准的是海外留学生。它既不是《北京人在纽约》的复刻版,也不是《北京遇上西雅图》的仿照版。

如果给这个故事进行定位,或许可用这样一个说法:这是一个给“官二代”、“富二代”翻案的电视剧,再进一步,也可以将其形容为:这是一部展现当下年轻人遵循内心、反抗不劳而获等旧有规则的励志故事。

《归去来》:一半是赞美诗,一半是手术刀

唐嫣饰演的萧清,父亲是一位反贪局检察官。罗晋饰演的书澈,父亲是一位副市长。许龄月饰演的缪盈,父亲是一位富商……

非官即富,这已经使得剧作进入了敏感地带,而对“官二代”与“富二代”进行平民化塑造,对官员、富商进行朴素的人性还原,无疑是《归去来》采取的最好脱敏方式,恰恰,如此处理,也为电视剧袒露自己的价值观铺平了道路。

《归去来》:一半是赞美诗,一半是手术刀

《归去来》:一半是赞美诗,一半是手术刀

丑化在外留学的“官二代”与“富二代”已经成为一种思维惯性,但这一群体真的不存在另外一种可能吗?

《归去来》为几位年轻人身上赋予了活力、单纯、个性、坚持自我等元素,并“以彼之矛攻彼之盾”,来映衬他们父辈身上的复杂、困惑、焦虑、恐惧……

如果观众感受到了一洋之隔两代中国人的矛盾与分歧,发现了轻松故事背后的含蓄批判与沉重表达,那么就算搞懂了创作者的良苦用心。

臣服与反抗:

为年轻人树立正向引导

《归去来》把镜头对准留学生群体,是因为在这些年轻人,在异国他乡,脱离了固有的环境与家长的掌控之后,开始有了自我意识的觉醒。重新发现自我,培养独立人格,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生活,成为几名年轻人的一致追求。

《归去来》:一半是赞美诗,一半是手术刀

父亲的身份,家庭的富养,优渥的成长环境,使得《归去来》几位主角身上,几乎看不到任何与贪婪、欲壑难填、嚣张跋扈等词汇相关的气质。

清汤挂面式的萧清,外柔内刚,坚持原则,在明知可以违规帮书澈逃离交警处罚的状况下,还是选择尊重事实,这是可贵的诚实品质。缪盈有琼瑶女主角的气质,但内心有分寸,有温度也有理性,拒绝暧昧,与宁鸣保持合理距离,令人产生尊重之感。

《归去来》:一半是赞美诗,一半是手术刀

相对而言,书澈身上的痛苦成分大一些,他在处理父亲不着声色为他“开疆辟土”这个问题时,一方面感激于父爱的“大爱无声”,一方面又承受着良心的拷问。

但书澈并没有因痛苦而变成随波逐流的浮萍,他懂得扎下自己的根,懂得如何坚定底反抗,因此,他身上最鲜明的标识,不是“痛苦”而是“可贵”。

《归去来》试图在呈现年轻人身上的“贵族”品性。真正的贵族需要三代人的不懈培养,第一代人打下物质基础,第二代人进行精神教诲,第三代人强化反思与提升……

对于副市长、检察官和富商而言,他们的境界处在第一代人与第二代人之间,这几位父亲,有了权势与财富,也身不由己地在规则圈子内外进行“钱权交易”,但他们的内心显然是不安的,他们在寻找各种理由安慰自己,但因为反思能力的不足,他们没法做到在他们这一代拥有高贵的品性。

《归去来》:一半是赞美诗,一半是手术刀

希望在年轻人那里。在臣服于父辈还是勇敢反抗父辈方面,他们选择了后者。尽管有不少人会觉得,“龙生龙、凤生凤,贪官富豪的后代成坏人的几率会很高”,但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

当下年轻人的财富观,已经可以走出物质匮乏阴影,他们的学识与视野,也可以帮助他们来分辨成为寄生虫还是成为奋斗者的意义。

时代在千变万化,人性的幽暗是否也会有部分转化到阳光之下?对于这个问题,我持信任态度,因为,唯有克服那些本就不该存在的占有与掠夺,人们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真实的幸福。

《归去来》:一半是赞美诗,一半是手术刀

《归去来》拍的是留学生,但价值倾向却是面对整个年轻人群体的,它的正向引导作用明显且强大,电视剧从情节到人物再到价值观,都有严谨的逻辑性,经得住揣摩。

赞美与批判:

现实题材的价值观应当泾渭分明

如果有观众从《归去来》中看到了《人民的名义》的味道,是不是有些惊讶?事实上随着剧情的深入,“反腐”主题正如海面下的冰山一样逐渐浮现出来。只不过,《归去来》的多主题齐头并进,削弱了“反腐”主题的锋芒,但有心的观众仍能发现,《归去来》的批判力度并不小。

《归去来》:一半是赞美诗,一半是手术刀

不可否认地是,《归去来》首先是一部赞美青春、赞美年轻人、赞美生活、赞美奋斗的剧,这是最当之无愧的主旋律。

作为现实题材剧,批判当然也很重要,但在美的洪流中,剧作所批判的丑,就会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在对比之下,观众无疑可以轻松地作出选择,是站在健康、阳光、充满希望的这一边,还是站在胆怯、不安、忧心忡忡的那一边。

对于年轻人精神新世界的肯定,让《归去来》拥有了赞美诗的功效,而对于旧秩序、旧观念乃至于腐败的批判,《归去来》又有着手术刀般的犀利。

一半是赞美诗,一半是手术刀,《归去来》拥有“温柔与疼痛”的两种属性,时不时地让人五味杂陈、心生感慨。

《归去来》:一半是赞美诗,一半是手术刀

《归去来》融合了多种类型元素,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剧作的主题概念,但在价值观呈现上却是泾渭分明的。

这种泾渭分明,在观众正确理解人物与剧情上,是有很大帮助的,这也是为什么《归去来》能够一直吸引人看下去的原因——泾渭分明的价值观也如同是一柄手术刀,它精准地刺破了剧集不停构筑的悬疑,这创造了一种观赏快感。在对观众心理的把握上,《归去来》是稳且准的。

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断去体会,或能帮助观众真正发现《归去来》的看点究竟在哪里。在可以言说与不可言说之间,《归去来》已经接近了当下现实题材所能抵达的边界。

能在娱乐效果、商业诉求、内涵表达上统一到现在这个程度,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