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人為什麼會上癮?生理上的癮和心理上的癮有什麼不一樣嗎?

羅日新


上癮是指對某一事物有一種不可抑制的喜好驅動著自己去產生重複性的行為。這也可以說類似是一種強迫症吧。生理性的上癮和心理性的癮是不相同的,只是它們是相輔相成,有一種互生關係。

就拿毒癮來說吧,為什麼我們把它定義為毒品,正因為毒品對人體的傷害性,人體對它的依賴性以及對毒品的耐受性,導致它控制著人的生理感受,迫使人們在這種痛苦的慾望下只能再次用更高的藥量來達到內心的那份欣快感。科學家發現人類的成癮機制是與大腦中的一種叫多巴胺的物質有關。有關研究表明:多巴胺就像血清一樣,是一種神經傳遞素,將神經元的信息從大腦中的一個部分傳遞到另一個部分。血清素與情緒的悲傷和低沉有關,而多巴胺則與興奮和歡快有密切聯繫。有時一個擁抱、一個接吻、一句讚揚的話甚至贏了一副撲克牌都會引起多巴胺的升高,那種強烈的興奮情緒就像毒品的作用一樣。研究人員甚至相信,多巴胺不僅是傳遞興奮的一種化學物質,而且是導致上癮的"罪魁禍首"。當毒品侵入大腦,逐漸替代了多巴胺帶給人類的那種欣快感,導致人類不得不反覆地尋求毒品尋求更多持久的刺激。最後海洛因會傷害人的免疫系統,吸毒行為讓自己很容易患上各類疾病;而冰毒則是腦神經元受到難以逆轉的傷害,產生各種幻想,或許最後就變成精神病人。

而心癮這是在毒品作用下的神經功能的變化,吸毒者即使在消除了毒品的戒斷反應後,仍無法忘懷毒品帶給他們的美妙感覺和異常欣快感。他們對毒品心理上的慾望和渴求,往往超過生理上所承受的痛苦。因為這種感受比較深刻,並且與自己的生活很多的情景產生條件發射的相互作用關係,所以比較持久地影響著自己去對毒品產生渴求感。反過來又刺激著去尋求毒品。

不得不說,毒品的確是很難戒斷的,根據統計,復吸率能達到百分之九十五,所以常言說一朝吸毒終身戒毒。然而,並不是不能戒斷掉,就像我們看過霍元甲被日本人陷害導致鴉片成癮,後來也是在強大的毅力下戒斷了。戒毒首先在於自我的能動性,當自己不想戒時,別人是幫不上什麼忙的。當自己想戒掉,可以尋求當地的社會工作者幫助或者是精衛中心戒毒門診治療,也可以撥打24小時免費戒毒諮詢熱線:4000870626尋求幫助。


鵜鶘心理


一、何謂“成癮”

生物大腦中的獎勵機制塑造了個體的行為模式和性格(大腦的獎勵機制具體來說就是我們作對一些事情,大腦就會分泌一些多巴胺,增加網狀神經溝通速率,宏觀表現就是我們爽了一下~),這種對於獎勵產生的習慣性護依賴性我們稱之為“成癮”。

那麼是誘發我們做出特定行為而被大腦獎勵的事物就是成癮源。

比如玩網遊會讓我們持續地爽,那麼網遊就是成癮源。

二、經典心理學實驗“老鼠樂園“

1979年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的心理學家設計了一套著名的心理學實驗“老鼠樂園”

將兩群同樣大的老鼠隨機分成兩組,一組飼養在非常狹窄的“籠子”裡,另一組飼養在面積是上一組200倍大、有玩具、採光好、提供新鮮食材的“老鼠樂園”中。同時給兩組老鼠提供兩種水,一種是普通水,一種是嗎啡水(嗎啡溶於水非常苦,所以添加糖來調整味道)

實驗證明,“籠子”裡的老鼠比“樂園”中的老鼠更加喜歡嗎啡水,也就是說“籠子”裡的老鼠更容易上癮

而後心理學家又將4組老鼠分別安排在“籠子”和“樂園”中做了以下處理:

第一組,養在籠子裡80天

第二組,養在樂園裡80天

第三組,在籠子裡養65天,在樂園裡養15天

第四組,在樂園裡養65天,在籠子裡養15天

大家猜一猜,哪一組的老鼠更容易對嗎啡水上癮呢?

實驗結果表明,不論從前的生活環境是什麼樣的,只要進到籠子裡,老鼠都會染上毒癮,而且後來嗎啡水中不加糖,籠子裡的老鼠也是願意喝的,儘管味道很苦。

值得關注的是,第三組小數在籠子裡關了65天時也都染上毒癮,擔當他們被放置到樂園後很快便戒掉了毒癮

由此可見,形成毒癮除了生理因素外,環境因素佔比更多。生活中本來有很多選擇,到處是快樂的老鼠是不容易陷入毒癮的

三、啟示

看完了上面老鼠樂園的心理學實驗,我們能得到什麼啟示呢?

上癮,往往都是我們在環境中得不到滿足才變相從其他媒介中獲取快樂。

比如,當我們網絡遊戲成癮時,我們不應將原因歸為自己的意志力薄弱或沒有出息。而是應該放眼自己的生活,對比生活與網絡世界的差異,比如網絡遊戲中我們可以與他人結盟,找到歸屬感,現實生活中有嗎?網絡遊戲中我們可以通過戰鬥打敗對手獲得成就感,現實生活中有嗎?網絡遊戲中我們可以通過各種做任務讓自己有虛幻的充實感,現實生活中有嗎?

然而,網絡畢竟是虛擬的,就像是藥物刺激不能使興奮長久一樣,這些外界的刺激會使我們上癮,卻不能帶來長久的滿足感

所以,當我們對於一件事物成癮,想要戒斷的最好方法就是在生活中找樂趣,讓現實的美好取代虛擬的爽一爽

不要讓我們的大腦被某一件事物劫持,要讓美好的感覺自然的發生,自然的消長

願我們每個人都被生活溫柔以待,願生活可以更加美好而充滿價值感


容安心理psy


我們都知道毒品成癮是一種慢性復發的腦疾病,具有複雜的心理學、生物學和社會學病因機制,表現多樣,並不僅僅只是軀體上的戒斷症狀而已,它還包括神經系統、各種軀體併發症之類的生理功能障礙以及心理、家庭、社會功能方面發生的一些損害。人為什麼會上癮?

平常說的吸毒上癮其實是毒品進入人體後刺激多巴胺分泌讓人產生欣快感,多巴胺分泌過多,此時的身體內平衡就被打破了,自身分泌的多巴胺就會減少,一旦不再吸食毒品,在自身分泌多巴胺同樣減少的情況下就會感受到難以忍受的疼痛感,所以此時會非常渴求毒品的攝入。

毒品的生理癮是作用於人的軀體的,多是出現在吸食傳統毒品的患者身上,產生體癮者很多是感覺到渾身如同螞蟻啃食的痛感,很多吸毒者熬不過體癮,只好繼續復吸毒品;心癮則是吸毒造成的心理依賴,就是吸時毒品時產生的那種欣快感誘惑人不斷想吸毒。

體癮和心癮雖然都會讓人上癮而繼續吸食毒品,但是還是很不一樣的,往往體癮比心癮更加痛苦,而且症狀表現更加明顯,我們可以看到以前抽大煙、吸鴉片的人都是面色蠟黃、瘦骨嶙峋的,以至於一眼就可以看出這個人是一名“癮君子”。

而吸食新型毒品的吸毒者是心癮顯著,心癮不同於體癮,外在一般沒有過多的表現症狀,多數是作用於心理、精神方面,吸毒者產生精神症狀、心理問題居多。


精神科專家梅醫生


心理學研究者龔勳研究指出,藥物成癮是指藥物與機體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一種精神和身體狀態,表現為個體的一種強迫性持續定期吸食藥物的行為及其他反應。心理學研究指出,藥物成癮包括心理依賴和軀體依賴兩個方面。根據心理學研究者湯遂伶研究,藥物成癮具有以下四個最核心的特性:1.個體強烈的慾望且強迫性的重複使用某藥物;2.心理依賴性,也伴隨軀體依賴性;3.個體會有逐漸增加藥量的趨勢;4.個體對人和社會具有危險性。根據以上界定可以看出,藥物成癮不僅具有軀體依賴性,而且還具有心理依賴性。

針對藥物成癮具有軀體依賴性與心理依賴性的特點,臨床上戒毒主要分生理脫毒和心理脫毒兩個方面,生理脫毒主要依靠對藥物成癮個體進行藥物治療,基本可達到較好效用,心理學研究者張建軍和曹長安研究表明,即使生理脫毒可以達到較好效果,復吸也己經成為成癮者中普遍現象,復吸主要原因包括以往吸毒人員等的勸導以及心理成癮等。其中根據大量關於戒毒的研究,心理學家認為心理成癮是戒毒過程中至關重要的環節,並且,部分心理學家如Longshore及Teruya以及中軍、湯永隆、李哲、劉曉軍等認為在阻斷心理成癮中,戒毒動機是影響戒毒行為的重要決定因素,是能夠維持吸毒者的戒毒行為,幫助他們減少毒品使用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因素。


希樸羊


說到上癮這個問題,下面咱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上癮:

標準來講,癮指具重複性的強迫行為,就算清楚某個行為影響不好,但卻難以停止;具有一定依賴性,而被依賴的可能是物質,如尼古丁、酒、藥物,也或許為非物質性,如性、網絡、賭博等。

上癮就是大腦獎勵系統產生了問題,此係統是多個相互連接大小不同的大腦區域,位於大腦中央偏下及腦門兒位置。

癮發作時會出現以下表現

癮犯了,整個人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會出現心情煩躁、注意力無法集中、渴望性強等。如,抽菸的人犯了煙癮,若是不能滿足需求,就會出現以上情況。

癮有生理和心理之分,兩者具有以下區別:

生理上的癮

一般指藥物、毒品等,對人體及生理造成的化學作用。當化學物質進到人體後,會在人體裡產生化學反應,對人體細胞、神經形成刺激,令體內環境產生改變,讓人變得精神亢奮,出現快感甚至幻覺。時間長了當新常態產生之後,缺少或離開此化學作用,人生理功能便無法正常運轉,這時已形成生理依賴,就是所謂的生理上的癮。若化學物質無法及時進行補充,人體細胞便出現飢渴感,造成人體有疼和痛苦感。

生理依賴,可進行正規醫學干預,逐漸減量,也可選擇藥物治療、替代,慢慢改變人體內環境,將其調整正常。

心理上的癮

一般和生理依賴相伴存在,化學物進到人體產生反應後,刺激到人體細胞、神經同時,也會刺激到大腦,令感受分區不停的收到興奮信號,於這種反覆刺激下,形成亢奮,由於刺激時間的持久,刺激閾值也會逐漸增強,這樣大腦神經變的更加亢奮,久了便造成大腦及心理均對化學物質形成依賴,一旦離開這種刺激,大腦神經便萎靡,心理也會出現極度空虛感。

心理上的癮需靠自我意識來戒除

心理依賴,相對不易戒除,所以說,心癮難戒,必須能充分認識這種依賴的危害,和具有強大的自我控制能力,遠離不良誘惑,且避免復發。


養娃視頻


所謂上癮就是一種讓人不斷重複某種行為,而這種行為很難停下,它分生理和心理上兩種。

生理性的多是由於物質性的某些東西對人生理產生的強迫重複性行為。例如毒品、菸酒等,由於化學作用,他們進入人體後會刺激感官及神經,令人產生愉悅、亢奮的感覺,有很大的依賴性,如果停止攝入這類物質,人就會出現各類不舒服的感覺。

心理性的上癮會由生理上的刺激引起。例如發生生理性上癮之後,人們的精神和情緒會受到相應的控制,對於導致上癮的物質產生極大的依賴性。如果停止攝入,人的內心會產生空虛、無所適從的感覺。

心理上的癮是獨立出現的,一些能夠讓人產生愉悅、快感、滿足感的事情就會讓人產生依賴,而脫離的時候的空虛感讓人無法忍受。



大家都知道吸毒的危害,有人認為一個人如果有足夠的自制力怎麼會控制不住呢?其實這就是毒品的危害性,毒品會讓人從心理和生理上都難以脫離。吸毒成癮後如果脫離毒品人體會出現身體疼痛難忍,而吸毒後得到的快感是非常極致的。

人們會上癮,簡單來說就是因為人們對於某些感覺、某些情緒太過追求一些極端的體驗。有一些人因為想要刺激、有一些人因為厭倦生活、有一些人因為想要更大的滿足、有一些人因為想要更多的快感,才會去碰一些上癮的東西。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關注小明的兩個原創頭條號。《趙小明心理團隊 》與《心夥伴》~被頭條網評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類專欄。

趙小明丨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心夥伴


現代醫學認定的上癮(或成癮)是一種慢性複雜性的腦部疾病。

上癮的物質和行為,能給人帶來兩種結果,一是獲得快感、二是減少痛苦。人的一生其實都在追求快感,所謂的榮譽、成就、幸福、快樂,都是快感的一種表現。同樣的人們不喜歡痛苦,會想盡辦法避免。

主導快感產生的就是人體大腦中的獎賞迴路,正常情況下的快感,是我們通過努力拼搏,不懈工作的結果。但是現在的一些物質,例如毒品能直接刺激獎賞迴路,讓人迅速產生快感,這種藉助外力,不勞而獲的快感,對於很多人來說就會產生嚴重依賴,從而沉迷於其中,這就是上癮的基本原理。

成癮其實又分很多種,例如物質類的成癮,非物質類的成癮。物質類成癮就飽含了生理成癮和心理成癮,非物質類成癮則是一般的行為成癮。

物質成癮原理是通過影響人類的中樞神經系統而達成的,人類的精神活動諸如知覺、思維、情感、意志行為等都是由中樞神經系統完成的,長期使用某類物質就會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功能與結構的改變為,從而上癮。

而精神成癮行為則包括瞭如性癮、賭癮、手機成癮、手淫成癮等一種心理類疾病。與物質成癮的軀體反應不同的是,當這些行為沒有滿足時,就會變現的焦慮、不安、敏感、暴躁等不舒服感覺。

生理成癮,簡單來說就是改造人體機能,讓使用者的軀體產生依賴,典型代表莫過於海洛因毒品,這是一種生理成癮極強的物質。

人體中有一種掌管止痛功能的內啡肽物質,這是我們軀體與生俱來的一種物質,是內成性(腦下垂體分泌)的類嗎啡生物化學合成物激素,通俗的說就是人體內的嗎啡物質。我們人體的肢體關節每天都在摩擦,如果沒有自身分泌內啡肽止痛物質,光是關節摩擦的疼痛就讓我們無法自由行動,更不用說一些高強度的工作。可以說人類軀體能自由行動,就是因為有了類嗎啡物質。這些肽類除具有鎮痛功能外,尚具有許多其它生理功能,如調節體溫、心血管、呼吸功能。而海洛因進入體內後,這種外來的類嗎啡肽物質,勢必會減少並抑制自身嗎啡肽的分泌,直到讓其失效完全停止分泌,直到最後吸食者就只能依靠海洛因這種外來的類嗎啡肽物質來維持人體的生理活動。


所以,一旦停止了吸食這種外來嗎啡肽物質,人的生理機能就會紊亂,渾身疼痛難忍,猶如萬蟻噬骨,這就是毒癮發作的原理。在醫學界把這定義成“反跳”或“戒斷症狀”,此時,只有再供給嗎啡物質,才可能解除這些戒斷症狀,這就是所謂的“上癮”。


心理成癮,又叫精神依賴,這是由於外部物質長期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產生的一種特殊的精神效應。在獎賞效應(欣快感)和習慣驅動下,使用者對物質使用失去控制,有強迫性用藥及強烈渴求感。

簡單來說就是獎賞迴路在外部的刺激下,讓使用者產生了行為習慣,久而久之對這些行為失去控制,產生嚴重依賴。儘管心理成癮沒有生理成癮那麼痛苦的戒斷反應,但是毒癮一來,依然讓使用者非常不舒服,腦海一直會反覆出現要吸一口的念頭,整個人會有抓心撓肝般的難過。


毒言毒語


  • “明知道抽菸有害身體,但是看到別人抽菸、打火、聞到煙味,自己就不由自主地也掏出了煙。”

  • “原來和半杯咖啡就能熬一晚上夜,現在連喝三杯才能集中注意力。”

  • “想要‘剁手’控制住購物的慾望,但是一旦有一段時間不購物,心裡就非常的空虛、焦慮。”

這些,都可能是生活中常見的上癮表現。很明顯,除了生理上的癮,我們也有可能會形成心理上的癮。那麼,從心理上和生理上看,成癮究竟意味著什麼?為什麼人會上癮呢?上癮時我們的大腦發生了什麼變化?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圖自Nathan Dumlao)

什麼是成癮?

成癮,是指人們對某一種事物帶有一種長期的、反覆的、無法克服的渴求,並逐漸失去對它的控制。

當這種渴求被滿足時,人們通常能獲得短期的快感,但長期來看卻並不健康,可能導致大腦中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受損,影響人們生理、心理及社會功能。

具體來說,成癮分成兩大類別:

  • 物質成癮:比如對酒精、菸草、咖啡、及毒品上癮,等等

  • 行為成癮:比如對工作、運動、啪啪啪、購物、在遊戲中花錢抽卡上癮,等等。

這兩種上癮,在行為表現上有三個共同點:

  1. 即使知道負面後果,也會控制不住自己去要攝入物質或實施行為。

  2. 成癮的物質或行為產生“耐受性”,即你需要攝入更多的物質、進行更長更劇烈的行為,才能獲得和之前同樣的滿足。

  3. 產生“戒斷反應”,即一段時間不攝入該物質、進行該活動,你就會有負面感受,比如空虛、失落、焦慮、注意力不集中、感覺自己像生病一樣等。


那麼,人們為什麼會成癮呢?這就要說一說物質和行為對我們大腦的影響了。


人為什麼會成癮?

人們之所以會感到快樂和興奮,是因為大腦中多巴胺的傳遞。多巴胺,是神經系統中的一種化學物質。任何物質或者行為,只要是能給我們快感的,都是因為它刺激了大腦分泌多巴胺。

多巴胺和上癮,有什麼關係呢?我們可以從上癮的三個行為特點來解釋:

1. 渴望上癮物質/行為

我們的大腦中掌管學習和記憶的部分,會記住是什麼事情讓你產生了多巴胺與快感(Harvard Medical School, 2008)。當你再次身處於類似的環境時,我們的記憶就會提醒“這裡可以獲得快感!”,身體就會產生對成癮物質/行為的渴求。

舉個例子,為什麼煙這麼難戒?這是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是和吸菸有關的提示,只要有人在抽菸、或是聞到煙味、聽到打火機的聲響,我們的記憶就會被觸動,產生渴求。

2. 耐受性:

我們的大腦對多巴胺是有適應能力的,如果頻繁地產生大量的多巴胺,大腦就不再會像往常一樣興奮了,此時就需要更多的刺激,才能產生原有的興奮感,這就是所謂的“耐受性”。

比如,很多人都會發現,原來和半杯咖啡就能熬一晚上夜,現在喝幾杯都不管用了,這就是因為大腦適應了咖啡因的刺激。

3. 戒斷反應:

或許你會想,我吃美食、啪啪啪也很開心,怎麼沒上癮呢?

這是因為,正常範疇內的美食、啪啪啪所帶來的多巴胺,其實相對於平時來說,只是稍微高了一點點,因此當快感消失時,你並不會有很大的失落感。

但是毒品會在短時間內,給人帶來10倍於平常的快感,而且迅速消失,這種落差就帶來了身體和心理均無法承受的影響。比如,在快感消失後感覺空虛和痛苦。

這也就是為什麼,毒品上癮那麼地難以戒除。因為你的身體和大腦,已經習慣了那種10倍於正常的快感。

最後想說,不論你對什麼上癮,希望你能從生活中找到更多能給你快樂的人和事,幫助你更自由地生活,而不是被一件事物所束縛。

如果看到這篇回答,你意識到自己有某種嚴重的成癮問題,也請及時尋求專業的幫助,比如醫生、心理諮詢等等。

以上。


關注KnowYourself微信公眾號,可預約國內最專業心理諮詢師。


知我心理學


在我看來,人之所以會成癮,大多是因為孤獨。越是孤獨和隔離,我們就越會用一些快捷的方式來排遣,也就是自我療愈。尤其是現在的社會,大家越來越把自己封閉起來。比如你不開心的時候,以前會找幾個朋友出來吃吃飯,現在的人會覺得這樣其實蠻矯情的。有什麼事好不開心的,不就是上課聽不懂嗎,不就是掙不到錢嗎,說出來多丟人。那怎麼辦呢?於是我們就找最方便的辦法,像從口袋裡摸出一包煙來,把它點燃,然後吐一口煙,你就會覺得好一點了。活著掏出手機來,拿朋友圈刷新一下,看看大家在幹嘛,然後你就覺得好一點了。這些簡單的方法見效很快,雖然不會讓生活真的好起來,但至少在那一刻不用去面對讓人煩惱的事情。所以,成癮是和孤獨聯繫在一起的。

雖然心癮並不只是因為孤獨,但孤單的感覺是最讓人容易維持成癮的感覺的,也是最容易繼續成癮行為的,甚至是惡性循環。越孤單,越成癮,越成癮,越孤單。

而生理上的癮是不同的,它主要是通過大腦的獎賞效應或強化作用。有研究表明伏隔核和腹側被蓋區(VTA)是產生強化效果的關鍵部位,這些物質可以使相關腦區的多巴胺類物質增加。其方式主要有三種:1)直接使多巴胺的釋放增加;2)阻止神經元內多巴胺的再攝取;3)減少多巴胺抑制性激素水平,如γ-氨基丁酸(GABA)等,造成多巴胺釋放量增加。

但不管是心理上的癮,還是生理上的癮,我們一旦依賴了那些簡單的物品或行為,選擇了這條容易的路,我們就很有可能會失去對生活的控制,迷失沉淪。


鵜鶘心理陳小康


成癮,並無生理、心理之分。一切成癮,都是以生理為基礎,心理為中介,以反覆重複某一特定的行為為外在表現。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所謂的成癮就是一種“本能劫持”或者“情感劫持”。



人和所有生命一樣,都具有兩大本能:“生存本能”和“繁衍本能”。在這兩大本能的基礎之上,發展出各種情緒、情感,從而出現各種複雜的需求。這些需求得到滿足時,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腦啡肽等神經遞質,對身體進行獎賞,幫助個體鞏固相應的行為。當這些需求的滿足受到阻礙時,大腦就會減少獎勵性神經遞質的分泌,造成身體的痛苦,從而減少相應行為的出現。


在正常情況下,這個過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受我們的自我意識的調整。也就是說,我們的自我意識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扭轉神經遞質獎懲機制對我們行為的控制。有些時候即使很痛苦,在我們的自我意識的干預下,我們依然能夠堅持某一種行為。有時候,儘管很快樂,我們的自我意識也能夠終止相應的行為。

同樣,我們的自我意識也能夠加強相應的神經遞質所引發的獎懲機制。這個時候,我們就稱自我意識被相應的本能、情感“劫持”了。一旦我們的自我意識被這些本能、情感所劫持,我們的行為就會變得僵化,重複某一特定行為的幾率就會加大。就會更容易“成癮”。



當然,對於“毒癮”來說,毒品能夠直接作用於我們大腦的獎懲系統,使大腦本身的獎懲機制失調。必須藉助於不斷補充相應的藥物,才能維持正常的獎懲功能。同時,造成我們自我意識的損害,從而導致更加強烈的重複性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