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歷史上,文天祥死於元代,為什麼稱他為南宋詩人或政治家?

粒粒七七




一個歷史人物是有可能跨越兩個朝代的,甚至還有三個朝代的,對於這樣的歷史人物,一般會以他生活的多數時間作為判斷哪個朝代人的主要依據,同時也必須考慮歷史人物本身的政治取向。

比如李煜,他死於公元978年,但北宋在960年就建立了,975年宋滅南唐,但即便李煜是投降了宋朝,但一般大家還是認為他是五代南唐人,在詞人的分類也不會列入北宋詞人。

再如王夫之,出生於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卒於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清朝在1644年就建立了,那時王夫之才26歲,但他一生都不承認清朝政府,所以儘管他的主要著作都是在清朝建立之後創作的,但大家還是稱他為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



回到文天祥本身,他出生於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1278年被俘,1283年慷慨就義。元朝雖然在1271年就建立了,但那時文天祥仍在奮力組織抗元事業,1274年率軍勤王,1275年苦戰東南,1276年義使元營被拘後逃離,後來從福建打到江西再退往廣東,文天祥組織抗元活動雖然一再失利,但其心志堅若磐石,對南宋王朝的忠心也從未動搖過。



文天祥是南宋傑出的政治家,是偉大的民族英雄,這一點,本來不應有任何疑問的,但現在還是有很些人不辨是非,意圖提出所謂新觀點奪人眼球,這絕對是可恥的行為。

如再有奇怪的念想,請再讀讀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吧: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琴棋書畫詩酒茶,均有涉獵,希望大家關注。


六甲番人


文天祥雖卒於元,但身為南宋重臣,平生亊宋,當然是南宋詩人和政治家。

點檢歷史,文天祥是一個近乎完美的人。儒家士子說他好,平民百姓說他好,陷入敵手後,就連他死對頭都說他好,不忍心殺掉他。



天氣有正氣,雜然賦流形――忠誠擔當,剛直不阿。文天祥二十歲舉進士,後又中狀元,在仕途上本應平步青雲無可限量。但因其剛正不阿,目不容塵,曾兩度諫殺宦官腐臣遭拒,又得罪了權臣賈似道,多次被貶抑。即便如此,後來宋元兩軍在江南一帶對峙時,他又諫言處斬綏靖求和的呂師孟來祭旗,以鼓舞三軍士氣,還是未被採納。兵敗被俘後,在被押解至元廷的路上,他寫出流芳千古的《過零丁洋》。忽必烈對他極為敬服,勸他降元,允以保留宰相職位。 文天祥斷然拒絕,慷慨赴死。



赤驥頓長纓,健兒勝腐儒――文韜武略,大國重器。讀書入仕的文天祥,性格上更傾向於鐵血擅戰的將帥,當然這也可能是時局使然。文天祥初涉武亊,曾變賣家資以充軍費。後在南宋與北元的連年膠著血戰中,文天祥一直活躍在戰爭的第一線,並臨危授命,任右丞相樞密使,率軍轉戰於東南、江西一代,可謂南宋最後的擎天之柱。像他這樣文武全才,古往今來實不多見。



餓死真吾志,夢中行采薇――剛柔並濟,極具情懷。文天祥的帥氣是出了名的。史雲相貌堂堂,身材魁偉,皮膚白美如玉,眉清目秀,觀物炯炯有神。詩如其人,文天祥的詩筆力雄健、大氣自成。如

男兒千年志,吾生未有涯;

但令身未死,隨力報乾坤;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都是傳誦千古久唱不衰的詩海名句。

(圖片皆摘自網絡)


抱庸詩書


誰說文天祥死於元朝,很明顯文天祥與南宋共存亡,期生活的朝代主要在南宋。比如清朝入關後,鄭成功佔領臺灣一直在沿海抗擊清軍,直到1662年才去世。明朝滅亡於1644年,你說他是明朝人還是清朝人。

我們再來看文天祥,他死於1283年,南宋滅亡於1279,也就4年時間。當時文天祥在元朝攻入應天府的時候,收集殘兵最後敗退廣東,後來被抓住,因為不肯投降所以被殺害。

元朝雖然佔領了應天府,但是南宋的殘餘部隊還存在,文天祥生在南宋,在南宋做官,直到死也保留了氣節。元朝在他眼中根本不屑一顧,如果說他投降元朝在元朝做官,死在朝廷,那麼我們可以認為他是一個南宋公務員,不能說是南宋。而文天祥生命終結於南宋,生是南宋人,死是南宋的鬼。


謀士說


一提起文天祥,我們總會想到他那句擲地有聲、鏗鏘激昂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

文天祥的生辰年代是1236年到1283年,也就是說,他出生於南宋末年,卒於元朝初年,他是宋末元初的人。

但為何後人提到文天祥時,通常說為“南宋文天祥”呢?我下面說說原因。

雖然從年代上說,文天祥生於宋末,卒於元初,可是後人在主觀意願上傾向於將他歸為宋代人。

文天祥四十七歲的短短一生,主要的詩作以及政治活動,大多是在南宋時期完成的。而且文天祥身為抗元領袖,他是寧死也不願意做元朝臣民的,將其稱為“南宋文天祥”,或“宋末文天祥”,顯然要比“元初文天祥”更為合適。

如果從確切年代上說,文天祥是宋末元初人,但是從習慣和情感上來講,說文天祥為南宋人,比較貼切。

同理,在17世紀中期,提出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著名思想家顧炎武,他生活在明末清初,我們如今提到他,通常會說明代思想家顧炎武,而不是清朝。這和對文天祥的年代界定相似,一是基於顧炎武的思想主要形成於明朝,二是因為明朝滅亡後,他拒絕入仕清朝,所以人們習慣傾向於將他歸為明朝人。

類似的例子,在朝代更替時期有不少,就不一一列舉。

文天祥是狀元出身,其文采斐然,最後列舉一下他的名言:

除了在《過零丁洋》中最著名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還有“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也是其名言。

文天祥被捕後,雖然被關押在北方的燕京,但是他始終心繫位於南方的國家安危,他把自己的心,比作磁針石一般,永遠指向南方。

這也是他身上最動人的精神所在。(完)


世界是一本書,人生是一份緣。關注蘭闍讀書,我們共同交流和進步~


蘭闍讀書



流星68421911


這個問題還真是挺有意思的,以前也曾經想過這個問題,但是不是文天祥,因為畢竟他的大部分生平時間還是在南宋,南宋滅亡幾年後才就義於大都。



元代對於文天祥來說只是個紀元,很難想象對一個一直以抗元興宋為己任的人,稱他為元朝人!



比他複雜的多的情況有的是:

比如洪承疇,大明朝時候就是總督級高官,後來降清,則做了更大的官,他倒是可以稱之為清朝人了,可是好像又有點異樣。

最典型當屬南唐後主李煜了,他961年當上江南國主,而那時大宋已於前一年960年建立,975年江南被滅,李煜被軟禁開封。980年李煜暴死,可以說他最重要的經歷全是在宋建立之後了,更是死於宋建立20年之後,可人們還是把他稱為南唐後主,甚至還被成為五代詞人。

類似的還有後蜀後主孟昶,宋徽宗宋欽宗等。

為什麼會這樣,我想主要是因為他們都有故國,而且不忘故國的緣故吧。


磨史作鏡


什麼朝代的人一般說的生於什麼朝代,他生於宋,卒於元初,又侍奉宋,毫無爭議他是南宋人。假如啊,他生於宋末,在元朝的統治下長大,歷史會判定他是宋末元初人,再假如他生於宋,卻被因故元朝人撫養長大,他長大後無成就就是元人,因為無人考究他來自哪裡,像現在比較有名,他效忠哪個朝廷,一般會判定他是哪個朝代的人,不過,這種情況下一般是比較有爭議的,因為地域與名族的屬性,很多人都會認領他當祖宗,這種情況在中國比較多,比如李白,大家爭的只是他的故鄉。


大浪淘沙非英雄


1、他前半生南宋還沒滅亡啊,他通過領書入仕,成為南宋的丞相,和陸秀夫齊,名帶領南宋和北邊的元朝還對抗著呢。所以他最多算宋末,不是元朝人。就行明末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在明滅亡後繼續抗清,不代表他就是清朝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