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2 馬蘇紅毯6分鐘、網紅假摔引群嘲……那些心照不宣的戛納“紅毯文化”

馬蘇又上了熱搜,這次是因為戛納紅毯。

近日,第71屆戛納電影節在法國開幕,紅毯秀上,馬蘇因逗留長達六分鐘上了微博熱搜,被網友討論了一整天。

戛納電影節的紅毯環節出現“爆點”早已不是新鮮事,今年,先是50多歲的國內網紅走紅毯“假摔”被眾嘲,接著是話題不斷的馬蘇被爆在紅毯逗留近6分鐘,以及范冰冰被錯認為李冰冰……精彩程度不輸往年。

馬蘇的6分鐘與網紅的意外摔倒

“這位涼了的,居然還繼續這種厚顏無恥的心機婊人設,等著被罵啊!”

5月9日,在馬蘇被爆逗留戛納紅毯長達6分鐘後,微博時尚大V徐峰立發博諷刺其丟臉丟到國外,並指出就算是去年作為評審團成員的范冰冰出場也是兩分鐘內走完,慢一點會被攝影師群嘲。

馬蘇紅毯6分鐘、網紅假摔引群嘲……那些心照不宣的戛納“紅毯文化”

一向表現得大大咧咧的馬蘇沒過多久便發微博回應,在感謝對方跨界指導的同時,表明自己只是在為電影做宣傳,“咱是個實在人,今天晚上戛納紅毯繼續走,你說多久就多久。”

馬蘇紅毯6分鐘、網紅假摔引群嘲……那些心照不宣的戛納“紅毯文化”

徐峰立將前述微博刪除後,又發了條微博進行解釋,稱其不想波及劇組,更希望大家多做慈善和公益,以一句“三觀正,得永生”結束了這場沒有硝煙的爭鬥。

馬蘇紅毯6分鐘、網紅假摔引群嘲……那些心照不宣的戛納“紅毯文化”

繼馬蘇6分鐘後,王麗坤和日本的水原希子再次刷新紀錄,以長達9分鐘的紅毯引起熱議。

馬蘇紅毯6分鐘、網紅假摔引群嘲……那些心照不宣的戛納“紅毯文化”

不過,與明星相比,近年來紅毯之上更為吸人眼球的,卻是那些不知名的藝人以及網紅。放眼本屆戛納紅毯,“一摔出名”的50多歲網紅邢小紅便是其中之一。

據百度百科介紹,現居新加坡的邢小紅是位出生於北京的香港人,身為國際紳士名媛俱樂部新加坡主席的她,曾榮獲過2016“亞洲至尊金鳳大獎”,第十八屆MRS.GLOBE環球夫人大賽世界第五名、亞洲總冠軍等多項大獎。

再看她的紅毯,從全程凹造型、不斷飛吻、舉起手機自拍到最後上臺階時摔倒在樓梯上,驚豔程度絲毫不輸個人簡歷。

馬蘇紅毯6分鐘、網紅假摔引群嘲……那些心照不宣的戛納“紅毯文化”

縱然她本人之後解釋是因為高跟鞋大半碼以及選美時腳跟斷裂過才發生這次的紅塔意外,但這一理由對廣大網友而言絲毫不受用,甚至有網友截圖證明其高跟鞋“相當合腳”。

電影節作為電影產業的一大分支,歷來具有藝術性和商業性的雙重屬性。而一年一度的戛納電影節,除了是全球電影人的聚集聖地外,更因為“毯星”、“紅毯中介”等的出現,成為了名利場中的“修羅場”。

紅毯、毯星、紅毯中介,一場名利化的修羅場

對中國娛樂圈來說,戛納電影節也早已不再是“高冷地帶”。

2010年,“紅袍加身”的范冰冰刷新了國內大眾對於戛納紅毯的認知,2015年,身披“東北大花被”的張馨予更是揭開了“紅毯中介”的神秘面紗。

張馨予出現在戛納紅毯,靠的是其所代言的手遊《大唐雙龍傳》的製作公司,據悉,該製作公司花費27萬元從旅行社購入戛納電影節邀請函。自此,花錢上紅毯這門“隱秘生意”以及背後的“紅毯中介”逐漸浮出水面。

馬蘇紅毯6分鐘、網紅假摔引群嘲……那些心照不宣的戛納“紅毯文化”

在每日19點半過後的夜場,電影放映前,都會舉行紅毯儀式。在此期間能夠步入紅毯的除了相關工作人員,一般都是劇組主創及親友、贊助商所邀請的藝人以及法國當地名流。持有紅毯邀請函的除了組委會、評委外,還有電影節周邊所及影片的宣發方、公關公司、影評人和贊助商。

對於沒有相關作品參展、參賽的,要想拿到紅毯邀請函,也不是沒有辦法。畢竟組委會會將一些邀請函提前送給品牌贊助商與合作酒店,他們有絕對的自由處理這些邀請函。近年來不斷出現的十八線藝人、網紅等,他們的紅毯邀請函便源於此。

基於此,放眼這兩年戛納紅毯上的國內面孔,除了大眾所熟知的明星藝人外,多得是不知道的人物。

馬蘇紅毯6分鐘、網紅假摔引群嘲……那些心照不宣的戛納“紅毯文化”

2017年的戛納電影節開幕式紅毯,藍燕身穿一款高開叉的黑色抹胸裙、陌陌當紅女主播洪小喬白色羽毛裝wait系一根黑色腰封、另一位直播主播徐大寶更是身著印有國旗圖案的露背禮裙賺足了風頭。

每年這個時節,明星、藝人、網紅……一群群帶著“夢想”的人飛到這個位於地中海邊上的小城市,等待夜幕的降臨。

從早期鞏俐等女演員亮相戛納,到范冰冰“龍袍加身”引起熱議,再到這兩年越來越多明星、藝人甚至網紅的趨之若鶩,戛納電影節以及它的紅毯,對於中國娛樂產業的發展而言早已不再侷限於一個電影節的範疇。

假摔?蹭毯?心照不宣的“紅毯文化”

“明星是不可能脫離媒體文本而存在。”

正如英國電影理論家理查德戴爾所說,明星,作為以“社會集體想象物”而呈現的形象符號,是被包裝並用來滿足大眾心理需求的理想公眾形象。而紅毯,作為大眾和媒體的關注焦點,對於明星而言無疑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回望十幾年前,彼時的互聯網還是另一番模樣,國內娛樂產業也仍處於起步階段,率先和國際接軌的事電影。而與湧向歐洲電影節的華語片相伴的是,國內女明星。

馬蘇紅毯6分鐘、網紅假摔引群嘲……那些心照不宣的戛納“紅毯文化”

但頻頻給人“驚喜”的為何是戛納紅毯?

“戛納電影節”這五個字,不僅代表著電影藝術的最高殿堂,更象徵權威、榮譽、影響力甚至是話題度,無論電影產業發生何種變革,它的意義和地位經久不衰。

作為世界上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電影節之一,也是最早獲得國際A類電影節分級的電影節之一,如今的戛納電影節,以其自身的品牌優勢和行業影響力,已發展成為各類影片獲得最高文化以及市場附加值的“鍍金爐”。

與作品前來“鍍金”不同的,國內女星、藝人以及網紅大多數的目的並不那麼純粹。大眾普遍用“蹭紅毯”來形容戛納紅毯上的諸多“事端”。

“走出去是好的,但空著手出去,卻並不是那麼優雅。‘蹭紅毯’固然可以博眼球、造話題,卻不能長久地樹立自身品牌和自己所代表的文化形象。”正如《人民日報》此前的評論一般,如若不是基於對電影的,那些話題明星、網紅的到來只會淪為一出出“低俗喜劇”,不僅對戛納電影節的權威是種衝撞,對於他們背後所代表的一方文化更是一種踐踏。

馬蘇紅毯6分鐘、網紅假摔引群嘲……那些心照不宣的戛納“紅毯文化”

在長長的紅毯兩邊,圍觀者的既有現場觀眾也有一個個尋找新聞熱點的媒體。 隨著萬眾期待的時間節點的到來,以紅毯為中心,明星、媒體、觀眾三方開始各展神威,構建出獨屬於這個電影節的“紅毯文化”。

那些穿著華服出現在國際電影節的紅毯上人,他們面帶精緻的微笑,手中卻空空如也,沒有作品甚至沒有什麼名氣,他們此次前來的目的不為其他,只為那片刻星光,以及所謂的曝光度。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