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街舞對打、偶像扎推、真人秀迴歸,綜藝車輪戰下還有全民爆款嗎?

如今的綜藝市場正在上演“車輪戰”:電視綜藝的賽道上《極限挑戰》《奔跑吧》《嚮往的生活》《高能少年團》等快慢真人秀相繼迴歸,網綜市場上“優愛騰”三巨頭從街舞、偶像到機甲,輪番對打——但戰場上誰都沒有掌握成為“全民爆款”的方法論,娛樂分眾,圈層狂歡,大眾綜藝時代似乎已經“消亡”。

截至這個週日(5月13日),《極限挑戰4》更新第三期,《奔跑吧2》更新第五期,《嚮往的生活2》更新第四期,電視真人秀理應已經渡過了迴歸的適應期,熱度攀升,但這幾部熱門綜藝都不同程度的走向了滑坡。CSM52城數據顯示,《奔跑吧》第一季前四期的平均收視率是2.946,第二季前四期的收視率只有1.926,降幅達到53%。《極限挑戰4》第二期收視率剛剛破1,豆瓣評分8.3分,而該節目第一、二季評分均超過9.0分。

街舞對打、偶像扎推、真人秀迴歸,綜藝車輪戰下還有全民爆款嗎?

網絡綜藝《這就是街舞》第一季已經走向尾聲,對打的《熱血街舞團》更新至第9期,《創造101》延續此前《偶像練習生》掀起的偶像養成風潮,更新至第四期,藝恩數據顯示,目前更新中的三檔熱門網綜網絡播放量平分秋色,均超過13億,沒有誰一騎絕塵,而去年的爆款網綜《中國有嘻哈》播放量累計超過31億。

從收視率與播放量而言,沒有哪款綜藝一家獨大,佔領市場,更不說在熱度上引起大眾市場的輿論風潮,壟斷綜藝流量;從綜藝類型而言,電視快、慢真人秀扎堆出現,網綜各類題材擂臺戰,市場上,綜N代的成熟模式形成審美疲勞,網綜相對垂直的圈層內容,缺乏覆蓋大眾市場的能力。

而所謂的“全民綜藝”似乎還未出現。

綜藝井噴時代的焦慮:綜藝越來越不好看了

“現在的綜藝好像越來越不好看了。”大眾市場的感嘆如同一條毒蛇,正在爬向各大綜藝的喉管,市場上內容井噴,但繁盛背後透露著一股焦慮。

藝恩數據顯示,目前《奔跑吧2》累計播放量超過27億,豆瓣評分6.3分。5月11日《奔跑吧2》最新一期播出,節目中明星成員進行2000米賽龍舟環繞比賽,內容感人,成員落淚,#奔跑吧 哭##baby哭了#等相關話題迅速被刷上熱搜,鄧超發佈微博調侃,“今晚的跑男我是絕對不會看的。”評論區粉絲熱評,“巧了,我也不看。”

街舞對打、偶像扎推、真人秀迴歸,綜藝車輪戰下還有全民爆款嗎?

這個現象無意中透露出現在《奔跑吧2》陷入的窘境。算上此前的《奔跑吧兄弟》,這檔戶外真人秀節目已經推出了六季,前期由於引進韓綜版權與節目模式,加上鄧超、李晨等人的明星效應,該節目成為第一批真正引起大眾市場關注的明星真人秀,並迅速收割市場紅利,建立起了相當的市場認知度,成為國內一線的流量節目。

而隨著國內真人秀井噴,節目模式的僵化,成員表現流於設定,《奔跑吧》進入了瓶勁期,率先滑落的是節目口碑,節目從第一季便陷入了一種群嘲境地,節目組炒CP、胡亂剪輯、成員表現尷尬等評論不斷出現,新的一季節目組凸顯勵志精神,在遊戲的基礎上加入了文化、公益等正能量元素,節目風格出現變化,但效果不太理想。

街舞對打、偶像扎推、真人秀迴歸,綜藝車輪戰下還有全民爆款嗎?

面臨同樣困境的還有《極限挑戰4》,該節目從第一季播出就獲得大眾市場好評,成為與《奔跑吧》比肩的國民綜藝,特色多變的節目模式和鮮明的成員設定彌補了節目剪輯上的不足,但是,“綜N代”模式僵化的話題已經是來生長談,星素結合的綜藝趨勢讓此前以明星娛樂為基礎的真人秀有些彷徨。

《極限挑戰4》播出時首先緊急跳檔,延期播出後第一期出現了素人組合的“智囊團”,男人幫“這就是命”的口號也修改為“這就是愛”,第一期節目顯然還處在磨合期,素人的出現沒能融入節目,第二期節目口碑回溫,但節目風格顯然與此前不同。

街舞對打、偶像扎推、真人秀迴歸,綜藝車輪戰下還有全民爆款嗎?

相比快綜藝真人秀面臨的模式困境,慢綜藝《嚮往的生活2》顯得更加從容,第二季第三期收視率CSM52城1.328%,市場份額8.61%,週五晚間綜藝同時段第一,節目嘉賓徐崢、張傑、李誕等相繼登上熱搜。慢綜藝的節奏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節目模式固化帶來的疲勞感,但是2017年《中餐廳》《親愛的客棧》《青春旅社》等慢綜藝的集體爆發,無疑透支了市場熱度,慢綜藝的成敗從節目類型本身轉移到明星嘉賓身上。

街舞對打、偶像扎推、真人秀迴歸,綜藝車輪戰下還有全民爆款嗎?

內容上無法打開新局面,所有綜藝面臨的焦慮是,面對分眾化市場,誰都無法長線的擁有市場熱度,無法在原有的基礎上擴大觀眾覆蓋面。

如《奔跑吧》《極限挑戰》等已經具備相當認知度的熱門真人秀,逐步進入“吃老本”的階段,隨著新生綜藝的出現,受眾面縮窄,逐步從大眾綜藝變成粉絲擁躉的圈層綜藝。

情況更嚴重的音樂綜藝如《歌手》《我想和你唱》《跨界歌王》系列,節目推出的爆款歌曲在減少,《無限歌謠季》《嗨,唱起來》等新生音樂在綜藝市場幾乎沒有水花。

而在電視渠道具備穩定收視族群的《新相親時代》《非誠勿擾》等生活服務類節目,基本上被年輕群體劃分為“我媽愛看的節目”。

“全民綜藝”為何缺失?分眾市場的壁壘與節目的內容轉型

“全民綜藝”已經遠去,這種現象在網綜市場更加明顯。

2017年《中國有嘻哈》從網綜市場殺到大眾市場,除了播放量與輿論熱度上的火爆,更大的意義在於這當節目讓嘻哈文化從地下進入公眾視野。無論你是否真正收看節目,各類節目相關段子、表情包、口頭禪,節目選手商業代言、演唱、線下活動等都成為了彼時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從圈層受眾的內容接收到大眾市場的文化聯動,這或許是普通綜藝與爆款綜藝之間的差別。

街舞對打、偶像扎推、真人秀迴歸,綜藝車輪戰下還有全民爆款嗎?

2018年至今,《偶像練習生》《這就是街舞》《熱血街舞團》《創造101》等網綜都企圖創造或者超越此前《中國有嘻哈》的市場熱度,但是事與願違。

究其原因,2017年是真正的網綜爆發年,數據顯示,2017年新上線的網綜有197檔,播放量總計552億次,同比增長120%。排名前十的綜藝播放量達231億次,佔總量的42%,頭部內容佔據了大部分流量。《吐槽大會》《中國有嘻哈》《明日之子》《明星大偵探2》等節目相繼出現,經過這一年的洗禮,綜藝市場的分眾化更加明顯。

街舞對打、偶像扎推、真人秀迴歸,綜藝車輪戰下還有全民爆款嗎?

電視綜藝與網絡綜藝的相互影響,內容的井噴與細分給市場提供了多項選擇,垂直類綜藝以內容為基礎,形成特定的粉絲渠道,群體聚集,相互影響,也建立起壁壘。《偶像練習生》網絡累計播放量也超過了30億,啟用了全民製作人的概念,但節目本身的基礎在於粉絲文化與偶像養成,與《超級女聲》等傳統草根選秀相比更加垂直,雖然版權問題懸而未決,但是節目新穎的方式引起公眾注意,其後推出的同樣類型的《創造101》就失去了節目模式上的獵奇優勢。

街舞對打、偶像扎推、真人秀迴歸,綜藝車輪戰下還有全民爆款嗎?

同樣的例子還有《這就是街舞》和《熱血街舞團》,同樣垂直的內容題材,前者因先發優勢引起了注意,但兩者都未形成如《中國有嘻哈》一樣的熱度。這其中的原因,或許是由於兩軍對壘分散了相當的市場,同時嘻哈與街舞文化傳播方式上的不同也對節目本身有一定的影響。

車輪戰之下,雖然網綜打得火熱,但依舊無法產生全民爆款。

迴歸到整個綜藝市場,綜藝內容上,分眾化趨勢與垂直化內容使得市場井噴,電視綜藝與網絡綜藝開始站到平等的位置,爭奪同一批受眾,粗略統計,週六日內更新的熱門綜藝超過了7部,蛋糕還是一樣大,但分食的人更多了。

監管層面上,“限韓令”“限娛令”“限星令”“星素結合”等政策指導也使得國內綜藝進入轉型期,業界重新思考節目娛樂效果與內容文化之間的關係,減少明星效應,弱化明星地位,增加文化與正面思想的輸出。這是一段尷尬時期,誰都在嘗試打開新局面,但找到新的方法論需要時間。

或許這是市場發展的必然結果,流量明星、偶像養成等公眾意識到全民偶像的年代已經過去,各類電視綜藝、網絡綜藝的噴發,也讓人意識到《超級女生》那個全民選秀、全民投票的綜藝時代已經過去了。沒有人能佔據全部的市場,只有優勝劣汰,推陳出新。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