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馬三立的影響力和行業歷史地位似乎比侯寶林弱?

__小易


馬三爺什麼時候影響力和行業歷史比侯寶林弱了?

先說行業歷史地位,按評書和相聲等藝人理算

馬三爺的爺爺馬誠方已經是評書藝人而且還很有名。

馬三爺的父親馬德祿相聲八德之一。

馬三爺的師父周德山外號周蛤蟆,也是相聲八德之一。

馬三爺平輩親戚馬桂元,師承李德鍚,外號萬人迷,也是相聲八德之一。

馬三爺還有一位平輩親戚馬四立先生(女),師承郭瑞林。

馬三爺的侄子馬敬伯,師承侯一塵。

馬三爺的兒子少馬爺馬志明,師承朱闊泉。這點介紹一下,由於馬三爺輩分高,當時跟馬三爺平輩的相聲藝人還活著的全國就3位,是侯寶林提的收少馬爺代拉師弟,侯寶林是朱闊泉的徒弟,朱闊泉師承焦德海,也是相聲八德之一。

這種行業歷史地位我不知道是提問人是怎麼覺得馬三爺比侯寶林低呢?

再說影響力

金文聲金大爺說過相聲藝人 有名 有錢 有能耐 三樣不挨著。60年代相聲界一共評選出兩個半會說相聲的人,一位是濟南的孫少林(孫少林藝名是馬三爺起的),一位是南京的張永熙,然後半個是侯寶林。

馬三爺57年被錯定成右派分子,下放郊區,受苦受罪。61年才回到天津市曲藝團,而且經過挺長時間的冷嘲熱諷,受盡白眼。

2001年告別演出時 問觀眾“我值嗎” 如果沒有深厚的影響力試問哪位相聲藝人敢問這三個字。

侯寶林60年已經參加全國政協三屆二次會議了。

電臺電視基本都是侯寶林了。

不能說侯寶林相聲不好

馬氏相聲主要是接地氣。我認為接地氣的相聲是最讓百姓接受和回味的。

加上地域的氛圍也不一樣,天津別稱哏都不是白叫的。當年在天津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水平不夠臺下真轟人。多大的腕兒能耐不夠觀眾一樣不買賬。說的真好也是真捧。天津人可以不知道市委領導的名字,沒有不知道馬三爺的。 論影響力我沒覺得比侯寶林低。

論輩分,家族歷史 都比侯寶林高。

論能耐,天津是相聲的窩子。馬三爺影響力絕對不差。

如果侯寶林57年也被錯定成右派呢?我是說如果。。。。。可想而知了。。。

所以以後不要為了蹭點擊率弄這些話題。

在我心中就等於是拿寶馬7系和帕薩特做比較。


冷強138351010


還是侯寶林先生的影響力大。過去相聲有“北京是出處,天津是聚處”之說。過去天津人認可的相聲不僅只有馬三立一個人,應該是有名的“五檔相聲”,即承上啟下的相聲藝術大師張壽臣、“小蘑菇”常寶坤、馬三立、戴少甫和侯寶林。1941——1945年,侯寶林先生在天津一演就是五年,不但躋身於天津有名的“五檔相聲”之一,而且在天津一流的“小梨園”曲藝劇場演出時,成為相聲屆拿“攢底”包銀的第一人。侯寶林憑藉儒雅、瀟灑、大氣和一條字正腔圓的好嗓子,不僅在天津站住了腳,出了名,還掙了錢。所以,侯寶林也是成名於天津,是天津的精彩演出,奠定了侯寶林在相聲界的地位。所以說什麼侯寶林先生是因為在北京,得意於首都的緣故出的名是不客觀的。解放後,侯寶林先生淨化了相聲的語言,純潔了相聲的表演,提高了相聲的格調,使相聲從一門比較抵擋的地攤藝術,登上了大雅之堂。特別是侯寶林先生通過鑽研、進取,在相聲“俗”的形式中,賦予相聲“雅”的生命,是相聲俗中見雅、化俗為雅的帶頭人,這是侯寶林先生對相聲最大的貢獻!


不揉沙子


馬三立可以說是相聲演員裡的大將之才,相聲技藝水平爐火純青,近幾十年以來無人出其右。

但是馬老一直有個性格問題,解放前在兄弟劇團被欺壓只能逆來順受,同在天津的侯寶林卻如魚得水。

解放後表現不甚積極,比如抗美援朝,曲藝演員去了一大批,侯寶林常寶堃都去了,他沒去,常寶堃都犧牲了,侯寶林都當曲藝中隊長,分團副團長他才第二批上了前線。1961年因為性格懦弱只能倒黴,白白耽誤十幾年時間。受到打擊的他復出之後更是謹小慎微。

可以說,馬三立強在自己,對相聲行業貢獻沒那麼大。

侯寶林出身寒微,近乎文盲,但他求生欲強,上進,也懂得處事之道。

解放前冒險力爭,為相聲行拿到第一個真正攢底工資。

解放後積極參與相聲改革,還為相聲演出票價爭取到了和京劇相仿的地位。

抗美援朝一直挺進到前線,郭啟儒都回去了他仍然堅持給戰士們表演單口相聲。

1979年侯寶林退出舞臺專注於相聲藝術研究。

侯寶林是相聲界的帥才,自然比將才的馬三立地位高一些。這無可爭議,就像劉邦的第一功臣是蕭何而非韓信一樣。


我就是個碼字的


在文藝界,有人天生就具備旗手的氣質。侯寶林大師好像就屬於這一種。

相聲是門語言的藝術,評判標準其實很複雜,你把一段貫口說得很溜,可以把繞口令倒著背,也不一定是位大師,相聲表演是要看很多綜合起來的素質。

實話實說,我年輕的時候雖然很崇拜馬三立大師,更多的是出於他本身的那些傳奇經歷,並不是喜歡他的相聲。主要是他的相聲包袱少,就像《逗你玩》,聽了老半天就一個包袱。還有《秘方》,通篇都是鋪墊,到最後抖出一個包袱:撓撓。中國的觀眾很有意思,都知道那個梗在那裡,大家還是喜歡聽,憋著等那個包袱出來然後哈哈一笑。



在這老幾位大師中,論作品數量,劉寶瑞留下的作品最多,馬三立老師可能少一些,侯寶林應該屬於中游。馬三立最好的時光應該是最富創作型的階段去下放勞動改造了,這可能是作品少的主因。我記得少馬爺說過落實政策回城的時候,老爺子差不多有整建制旳雞鴨兵團了,都不想返城了。可以看出老爺子的隱忍能力。侯寶林大師最然也有下放的時候,但是時間上應該比較短。侯大師的相聲包袱密集為大家喜聞樂見,而且是京派相聲,侯大師表演功力較深,早期學過京劇,又比較擅長模仿,不論是作品還是表演基本上屬於史無前例的。


論政治影響力,侯先生當過全國人大代表,並當過主席團成員,多次為老一輩國家領導人表演過相聲。而馬三立影響力低多了,僅當過天津的政協委員。當然這和馬老不是那種喜歡出風頭的人有關。

論理論研究,侯大師是行業翹楚,不僅是針對相聲的研究,對於笑做過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比如喜劇也有研究並有論著傳世。就好比曲藝界的王國維,作品就是相聲理論方面的《人間詞話》。



所以從多個方面,侯寶林大師影響力比馬三立大師要高出許多。


河畔一壺酒


馬的相聲自成一派,講究鋪,兜~,寓意深長,耐人回味,相聲內行外行都認可的

但是風格有時適合劇場,不適合電視播出,

比如有的小段前期鋪的太長,最經典的逗你玩,5分多種都在鋪墊,直到最後一句逗你玩兒,才讓人忍俊不禁~

如果不是馬三立,換一個不知名的小演員,同樣的逗你玩兒段子,在臺上說這長時間的敘事鋪墊,底下觀眾不會靜下心來聽的。

這是其一,還有原因就是馬三立大師,嗓子不太好,貫口好,唱功有點欠缺,還有點天津口音,北方人聽還好點,可能南方人聽著費勁~

馬三立八扇屏,誇住宅,賣五器,地理圖,貫口沒說的,流暢,清晰,每個字都能讓你聽見,郭德綱這些段子有時候還會吃一兩個字的~

最主要一個原因就是wenge的時候,勞動過,以後馬氏一族就遠離政治了,馬大師老年一直很小心謹慎,加上後期身體健康不好,上電臺的機會就不多了~

不過大樂特樂起名字那段,也能明顯聽出馬氏風格來,鋪的多,鋪的穩,最後狗不理收尾,讓人開懷大笑又有地域風格,真是段子高手

候寶林一直在北京,靠近政治中心,當時時常上個廣播電臺,出鏡率高,候大師科班出身,唱過戲,表演中能看出,學戲曲流派惟妙惟肖,特別是麒麟派~

各有特點吧,不能說那個好那個不好,風格不一樣,就好像劉翔是110米跨欄的,史冬鵬是百米的,都挺快,都是短跑,不是一個風格不是一個標準。


youth57


兩位大師同為相聲界的泰山北斗,都是深受中國老百姓喜愛的相聲老藝術家。那麼為什麼馬老給人一種比侯寶林大師稍弱的印象呢?


首先說,相聲藝人在舊社會的地位相當的低。再牛的相聲藝人在雜耍園子裡說相聲,也只能是倒二。但是從侯寶林走紅後,相聲才第一次壓大軸。這就讓侯寶林大師在相聲界的影響力自然高出一頭。

解放後侯寶林又與老舍,劉寶瑞等人組成相聲改革小組,為相聲的改進與發展嘔心瀝血。而且還專門為毛主席,周總理演出。官方對侯寶林大師的宣傳肯定會比馬老多一些,這種情況自然而然會影響老百姓的認知。


其次,從兩位大師的個性來說,馬老性格更內向,為人低調,樸實無華。除了演出,很少離開天津,在行業內更是長期遠離北京政治中心。

而且馬老的作品帶有很強的地域特色。更多的展示的是天津衛市井小人物的方方面面。京津冀一帶的觀眾能聽得懂。但是稍遠一點的觀眾,理解起來很費勁。

而侯寶林大師,是官方承認的,相聲界唯一的一位語言大師。他的話字正腔圓,是標準的普通話。這就使侯寶林大師的受眾範圍比馬老大一些。

說了這麼多,其實兩位大師只是細微的差距。雖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但是也沒有必要太較真。


靖逸軒主


論在全國的影響力和行業歷史,馬三立先生的確不如候寶林先生。但在相聲藝術上二位先生各有千秋,二人都說的是相聲,但是完全是二種不同的相聲。馬先生的相聲更底層化,貧民化,更接近於市井文化和藝術,影響力和傳播面遠不如候先生廣泛,主要是二位先生所處的環境和地域直接影響行業歷史地位。候先生身處環境和地域都強於馬三立先生,相聲作品上也幹靜大度,語言應用邏輯合理,一嘴純正的普通話加一點北京腔,更讓人受聽,這些都是面向全國聽眾廣播相聲的最需,有了一個這樣的平臺,當然影響力和行業歷史都超過馬三立先生很多,早期全國的知名度更是相差甚遠。二位先生在相聲藝術中有它的相同之處,也有它的不同之處,馬先生的相聲作品,別的相聲演員可以仿造仿說,仿說的相聲作品甚至還超過了馬先生,相聲《釣魚》最早就是由馬三立和張慶森合說的,後來高英培先生改諞推出一炮打響,說明什麼?馬先生的相聲作品的大眾化。候寶林先的相聲藝術高不可攀,他的作品幾呼無人改仿改說,即便是仿是說,也是照貓畫虎,相差甚遠,中國的相聲行有可能出來多少位與馬先生一樣的人物,但象候寶林這樣的人物幾呼是沒有了。想想當初的候寶林先生,在看看今天的郭德綱就知道相差的距離能有多大了吧?


三門俠


荀子曰:登高而招,臂非加長,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戢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當年如果侯寶林和馬三立調個過,馬三立在北京而侯寶林在天津,那就不會有侯寶林後來的成就和影響力。就比如齊白石,他如不在北京,他的蝦畫得再好,也未必比活蝦更值錢。

同樣再如郭德綱,為什麼當年那樣衣衫襤褸飢寒交迫拼了命地往北京擠,如果不擠進北京,會有今天的郭德綱嗎?

才情是一回事,所佔據的位置好壞至關重要。

明乎此,就可以知道,站在山頂上的未必就是精英,而呆在溝底的未必都是無能之輩。

當然同樣重要的是,站在山頂,看到的風景不一樣,獲得的東西也就不一樣,成熟成功的可能就大的多。而一身才華卻不得不呆在溝底的人,處處侷限,耳目閉塞,孤陋寡聞,進步就會慢的多甚至在不知不覺中逐漸退步。

這樣的例子太多,不僅僅是侯寶林和馬三立。


山高水長7788


在相聲家譜裡,馬三立是“壽”字輩,侯寶林是“寶”字輩,馬三立比侯寶林大一輩,所以侯寶林一直稱呼馬三立為“三叔”。在講究師承和輩分的相聲行裡,這個規矩不能亂,所以我們能看到的二人合影,永遠是馬三立坐著,侯寶林站著。

但輩分不代表名氣和成就,青出於藍勝於藍的例子比比皆是,這一點似乎也存在於馬侯之間。很長一段時期內,侯寶林的名聲都要比馬三立更大,侯被稱為“相聲大師”,而馬直到晚年才被尊稱為“相聲泰斗”,大師是跟水平有關的,泰斗憑的還是輩分和資歷;政治待遇上,侯也明顯比馬要強,雖然這裡面有方方面面的因素,但不可否認其中還是代表著對其社會貢獻的肯定程度的。

那麼馬三立是不是真的不如侯寶林說的好?

事實並非如此。

首先,兩人的風格完全不同。如果按照“帥賣怪壞”的說法看,馬更接近“怪”,侯更接近“帥”;從“說學逗唱”來看,馬更擅長“說”,侯更擅長“唱”;馬更長於敘述和塑造,因此其作品中誕生了許多令人難忘的小人物,侯更長於文化和技法的運用,所以其作品中戲曲、方言、歷史等內容十分豐富;二人都善於諷刺,但馬更多以自嘲形式來完成,而且大多時候只講不評,留給人自己品味,侯則更多以旁觀角度揭露,是雜文式的;馬顯得更平民,侯顯得更精英。

其次,某種意義上馬的許多作品或許比侯擁有更長久的生命力。在侯的作品中,時代痕跡非常重,這些東西可能在當時有非常好的效果和重要意義,但時過境遷未必好使;而馬的作品時代痕跡就淡了許多,更多的是人性永恆的醜陋和弱點,因此無論觀眾如何迭代,其表達意圖依然有效。

既然如此,為什麼馬三立的影響力和行業歷史地位看起來確實不如侯寶林呢?

他們各自所處的環境是一個直接原因。侯寶林一直在北京從藝,而馬三立從1950年起就紮根天津了,雖然兩個城市的距離不過一百三十餘公里,但北京是首都,對於全國都有輻射作用,其文化也更多的帶有全國性,天津只是一個地方,影響範圍有限,自然無法相提並論。

而更深層的原因在於侯的藝術是殿堂性的,馬是江湖性的,因此侯與權力的關係更近,反過來得到的加持也就更多。

1949年以後,文藝為政治服務,所有舊的藝術形式都要接受新社會的改造。侯寶林是相聲改革的積極分子和領導者,在他的努力下,相聲這門民間藝術不僅得到了文明化清潔,也獲得了可以配合形勢、發揮宣傳作用的新功能。馬三立雖然也積極編演新相聲,也對相聲文明化的做出了巨大貢獻,但他的著力更多還是一個藝術行當自身水準的提升,政治色彩始終淡了許多。加上1958年開始,馬就被運動波及,此後19年遠離舞臺,錯過了最能創造作品的壯年時光。

馬三立的《買猴》、《開會迷》等也是新相聲的代表,但同時與侯的新相聲有明顯不同的面相

侯寶林的相聲新,但我們今天能看到的演出影像裡,他永遠都是穿大褂的

當我說到這裡的時候,其實就有另一種誤解的危險了。在今天的語境中,似乎“民間的”就是好的、獨立的、純粹的,而只要與權力產生關係就一定是不好的、依附的、另有所圖的。事實上並不是這樣,民間也會有阿諛奉承、也有醉翁之意、也有壞的,殿堂裡同樣有專注的、堅守的、優質的。侯寶林對相聲的改革,仍然是以相聲為本位的,和後來的歌頌相聲、政策相聲、口號相聲是不一樣的,徒子徒孫們丟了底線走了歪路,鍋還是不好一味算到前輩頭上去。

說回前面,也因為侯的這種特殊地位,因此侯門弟子也基本都身居高位,不斷開枝散葉之後,即使是為了抬高自身,也要壯大本門聲勢,所以就會一直去強化侯寶林的重要與獨特,侯的影響力隨之越來越大。而馬三立的徒弟們顯赫者寡,話語權也就掌握得少,對馬的追認和抬升自然不及。這都是後人的作用,而且有時與事實並無關係。

所以,馬侯二人其實沒有絕對的高下,只能說尺有所長、寸有所短。


徐鵬遠


不請自答,不喜勿噴!

先從性格來講,馬三立的性格相對內斂,沒有侯寶林的奔放。

作品而言,馬三立的作品多以小人物為中心敘述。侯寶林大多是以故事為中心。

嗯嗯……勁爆的在後頭

侯寶林出道於北京曲藝團,中途退出了,在退出北京曲藝團的時間裡,張壽臣加入了天津曲藝團。在張壽臣加入天津曲藝團的第二個星期,剛剛成立的廣播說唱團(現在的廣播文工團)找張壽臣,張壽臣開玩笑說“我連我家的板凳都搬來天津了!這麼的吧,我給你推薦幾個徒弟跟徒侄吧,你們要是覺得行就給年輕人個機會”就這樣,張壽臣就推薦了侯寶林,劉寶瑞等一些初露鋒芒的年輕人去了廣播說唱團。

侯寶林等人進入廣播說唱團以後一是自己努力,再一個是廣播是全國最大的傳播媒介,就此,侯寶林,劉寶瑞等人將相聲推向了一個空前鼎盛的高度!

不久後,馬三立因為搭檔的去世,悲痛不已,下決心不與其他人搭檔,只說單口,也主動推掉了一部分演出……

綜上所述,就給人們一種馬三立稍弱的假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