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5 《紅樓》一去三十年 三十年前的罵聲誰記得?

不是和家人提起來幾乎忘記了,2018年了,距離當年87版《紅樓夢》已經恍然過去了三十年。

三十年,紅樓夢拍了又拍,演了又演,一版接一版,有選秀的,有被罵的,有戲說的,有出醜聞的。但87版紅樓就像一座大山,一直豎立在那裡,紋絲不動。

《紅樓》一去三十年 三十年前的罵聲誰記得?

《紅樓》一去三十年 三十年前的罵聲誰記得?

《紅樓》一去三十年 三十年前的罵聲誰記得?​可能小編真的老了,這部流傳至今所謂的經典公映的時候,小編記憶猶新,當時可並沒有今天的盛況,幾乎輿論都在一邊倒地罵劇方、罵導演、罵編劇、罵演員。

在七十年代初期,作為中國電視劇出品製作的權威機構,當時的“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這麼一個國字號單位,其實能得到的國家資金和別的劇比,還是相當可以的,作為文革後撥亂反正試圖文藝百花齊放的當時,這部戲被授予國家名片般神奇支撐,紅學大家周汝昌等都是這部電影的技術顧問,外景地直接在北京郊外和圓明園動物園附近選址建了一個仿古“大觀園”至今猶在,選演員不惜全國動員,尤其在各地方劇團廣撒大網招募新人,選拔上來後先期集訓,集中住宿半年以上日夜聽專家講課、排練、試戲,集訓前不公佈任何角色名單,根據集訓成績擇優錄用,這已經很有現代競爭意識了。但上映後,真的罵聲還是大過讚揚聲的。小編如果記憶不錯的話,集中在幾個點上:

1.劇情完全按《脂硯齋點評紅樓夢》版本走的,就是賈家被抄家、破敗,王熙鳳關進大牢後病困而死,草蓆卷屍了此一生,最後“白茫茫大雪一片真乾淨”。這是與我們大家所熟知的高鶚版續寫版截然不同的,所以普通電視觀眾們普遍無法接受所謂“紅學”專家們的主張,爭議頻起,一時不分高下。

《紅樓》一去三十年 三十年前的罵聲誰記得?

2.當時的選角主要集中在地方劇劇團的青年演員身上,這是導演王扶林主導的,但當時無論越劇、評劇、黃梅戲,還是其他小戲種地方劇團,都有一些相當成熟的因出演紅樓而成名小有成就的青年演員,更何況還有名聲斐然的王文娟等戲曲大家,放著這些對人物熟知熟悉的現成演員不用,非得找這些沒怎麼演過戲的小娃娃,有些演員甚至一部戲都沒上過,還是相當有爭議的。比如,陳曉旭當時就是鶴崗話劇團的一個小學員,從來沒有擔綱演過任何大劇小劇的主演;歐陽奮強當時還是個普通學生,鄧婕不過是個不起眼的小個子川妹子,定型照出來之後,播出初期,專家紛紛表示陳曉旭只演出了林黛玉身上的掂酸咂醋的小性子小家碧玉勁頭,林黛玉的曠世才華、閨秀風範完全流於小家子氣;歐陽奮強毫無賈寶玉風采,完全無表演,魂不附體,出戏;薛寶釵張莉毫無演技,木訥呆板,根本沒演出薛寶釵半點影子;鄧婕外形與王熙鳳相差甚遠,所謂能幹,演成了呱噪,相貌平平根本演不出豔若桃李,完全張冠李戴。當時的影評家真的是影評家,一點不給任何人面子。

《紅樓》一去三十年 三十年前的罵聲誰記得?

《紅樓》一去三十年 三十年前的罵聲誰記得?

《紅樓》一去三十年 三十年前的罵聲誰記得?

現在過了三十年再看,顯然有些言論是過激的,但紅樓只有一部,既然是文化國寶,人們苛刻點,激動點,相信也在所難免,畢竟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那麼每個人心目中的林黛玉賈寶玉王熙鳳,自然也有著千差萬別的迥乎不同吧。

把一部成功的文學作品搬上屏幕變為視覺化具體化總是有風險的。看看三十年前這些罵人的人,搞不好早就煙消雲散了,連演員陳曉旭、顧問周汝昌及很多劇組成員都已作古,還有什麼好說的呢?!

凡事都不要太絕對了。

現在豆瓣評此劇的評分是9.3分。

三十年河東。

三十年河西。

還是要用發展的、科學的眼光看問題啊!

《紅樓》一去三十年 三十年前的罵聲誰記得?

《紅樓》一去三十年 三十年前的罵聲誰記得?

《紅樓》一去三十年 三十年前的罵聲誰記得?

《紅樓》一去三十年 三十年前的罵聲誰記得?

看了小編這一席話,你有沒有對當今盛行一時的小鮮肉多了那麼一絲絲寬容呢?

經典不是絕對的。

時間是檢驗一切的標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