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我國農產品整體下滑到底是誰的錯?

我國農產品整體下滑到底是誰的錯?

近期一篇名為《全球糧食嚴重過剩,糧價或進一步下跌》的文章,在網絡上擴散開來。文章主要說全世界的糧食太多了,全球農民的收入都在下降!當年糧食不夠的時候,吃不飽飯的是農民!現在糧食多了,收入下降的還是農民!為什麼吃虧的總是樸實的農民???糧食過剩,最終農民受損!或許是這個時代最大的悲哀!

隨著全球玉米和小麥庫存達到創紀錄高位,全球農民正面臨類似煩惱。從美國的愛荷華州到中國,多年的糧食豐收和低價格使得糧食存儲能力變得嚴重不足。據美國農業部估計,到下個收穫季節,全球玉米、小麥、大米和大豆的總庫存將達到創紀錄的6.711億噸,連續第三年出現歷史性的嚴重過剩,足以覆蓋中國市場大約一年的需求。

在美國,農民們正面臨連續第四年的收入下滑和債務增長,並期待未來糧食價格能夠回升。但他們可能要等很長一段時間:隨著全球糧食產量的進一步增加,市場基本面似乎正在走弱。這種情況與十年前形成了鮮明對比:當時俄羅斯和美國的嚴重乾旱導致全球糧食價格飆升。供應的減少迫使中國等大的糧食進口國採取政策鼓勵國內的糧食生產,並增加存儲量以改善食品安全。

中國也放棄了這一政策,也在拋售數以億噸計的舊糧食庫存。在糧食產量創紀錄後,俄羅斯也在尋求出口其糧食儲備。中國和俄羅斯糧食出口的激增將對全球糧食價格產生進一步的下行壓力。這意味著農民可能將生產更多糧食,但賺到的錢反而更少了。

1、玉米價格短期將維持弱勢

玉米價格從3月中旬開始,下調幅度較大,北方港口價格也已經跌破1800元/噸,目前主流收購價格在1760-1780元/噸。但是下跌空間有限。即便是臨儲玉米4月12日開始拍賣,拍賣糧要流入市場也要等到5月份,因此供求雙方都應該繼續緊盯市場行情變化。

2、小麥價格持續下跌

近日,國家糧食交易中心發佈通知:2014-2016年產最低收購價小麥銷售底價調整為2350元/噸,下調60元/噸,幾經市場醞釀的傳言再度得到印證。

接國家有關部門通知,從2018年4月18日起,將2014-2016年產最低收購價小麥銷售底價調整為2350元/噸。上述底價為國標三等倉內交貨價,相鄰等級價差40元/噸。

我國農產品整體下滑到底是誰的錯?

當前河北石家莊地區普通小麥進廠價2550元/噸;山東德州地區普通小麥進廠價2520元/噸;河南新鄉地區普通小麥進廠價2540元/噸,鄭州地區普通小麥進廠價2520元/噸;安徽宿州地區普通小麥進廠價2520元/噸;較上週同期下跌10-20元/噸。

3、蛋雞需求疲軟,蛋價弱勢走低

山東:當前山東省雞蛋價格為7.02元/公斤,同比增長25.81%,環比降低3.84%。雞蛋價格快速回落,蛋雛雞價格隨之走低,蛋雛雞出場價為2.87元/羽,同比增長17.14%,環比降低1.71%。從需求的基本面來看,雞蛋市場仍然處於消費淡季,銷區需求一般,主產區各地走貨偏慢,市場無集體大量囤貨購買需求,終端市場以居民日常消費為主,需求清淡會讓蛋價低位運行。

4、豬肉價格持續走低

近期豬肉價格表現低迷。據農業部監測數據,自2018年1月中旬開始,活豬價格持續下降,截至4月9日,已下降約27.1%。

據相關報道,西安市蓮湖區一家生鮮大型超市春節前後的豬肉價格,其豬後腿肉售價相較節前下跌近40%。中國種豬信息網數據顯示,3月豬肉平均價格為19.22元/kg,較上月下跌9.13%,創2011年以來最低價。

來看看中國的農業和你的生活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

1、促進城鎮化建設,大量農民被迫進入城市

中國想要發展,必須大量城鎮化,才能改變中國是農業大國的格局,而城鎮化的前提是大量的農民進入城市,如果糧價、蛋價、肉價繼續高起……

作為農民的你,願意離開自己的土地嗎?

答案是不願意的!

大豆價格下滑,玉米價格大幅下滑,你和身邊的農民都有這種感受,種地不賺錢了,還不如打工來錢快,而且中國的水稻、小麥都要下調價格,這樣分散的小農戶種地是不賺錢的。

一旦不賺錢了,農民只有將土地流轉出去,進入城市謀求生路,這樣就間接的促進了城鎮化的進程,進入城市的過程中,看似是農民自願的,其實是因為糧食降價導致收益降低,被迫進入城市了。

2、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將會實現

農業想要發展,必須實現適度規模經營,才能提高競爭力,降低成本,實現規模效應。我國最早在1987年就提到過適度規模經營,而並非這幾年才提及,可是從效果來看,並不太好。

因為什麼?

就是因為糧價較高,農民收益都還可以,沒人願意放棄土地,所以土地難以形成規模。而現在糧價下調,分散的農民種地賺不到錢了,農民就像被迫進城一樣,被迫放棄自己的土地,而這些土地慢慢流轉到會種田的人手裡,這些人通過高新技術能賺到錢,並且土地一旦形成規模了,就會降低成本,加大種植效益,慢慢就形成了適度規模經營。

3、資本將進入農業,促進農業發展

一個行業要是沒有資本的推動,很難快速發展,資本是逐利的,知道怎麼用最少的錢來創造最大的效益。而中國的農業資本想要進入很困難,就是因為太分散了,資本進入成本太高,太費事。

土地形成規模後,資本進入的成本就低了很多,原先資本得面對100個農民,而現在只需要面對10個農民就夠了,也容易談的妥。資本容易進入後,將會帶動農業的發展,創造更大的利潤。

4、促進房地產去庫存

房地產去庫存不比糧食去庫存壓力小多少,城市裡的群體就那麼些人,購買力也就那麼點,而現在國家的意圖傾向於讓農民來進城買房。

農民進入城市後,雖然不會全部買房,但是肯定會有一部分購買,這樣就可以加快三、四線城市房地產的銷售。

5、為城市提供大量穩定廉價勞動力

以前農村勞動力在閒暇時間也會進城務工,但是並不太穩定,可是一旦農民放棄土地進入城市,就會成為專職的廉價勞動力,進而降低生產企業的用工成本,產生更大的利潤。

但是這個環節是把雙刃劍,關鍵就在於能否全面安置就業,如果這個問題能解決將會產生“人口紅利”,但是如果就業安置效果不好,就會帶來很大的社會負擔。

我國農產品整體下滑到底是誰的錯?

我國農產品整體下滑到底是誰的錯?

我國農產品整體下滑到底是誰的錯?

我國農產品整體下滑到底是誰的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