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兩百多年前的中國,外國攝影師歷時17年,記錄清朝百姓真實生活


對今天的人們來說,莫理循是個十分陌生的名字。但在1949年之前,北京最著名的王府井大街南口牆上竟會嵌著“莫理循大街”的英文路牌!原因只是這位“莫先生”曾在此街中段住過。

這個富有冒險意識和犧牲精神的澳大利亞醫生,像青年時代徒步穿越澳洲全境一樣,邁著堅忍的步伐來到中國,並喜歡上了中國,在中國一住就是二十多年。圖為清朝年間的國民形象,面黃肌瘦,雙眼無神,渾身破爛。

莫理循簡歷中記載著他出生於1862年2月4日,本是英國愛丁堡大學醫學博士,從小就特別喜歡旅遊。在1894年,莫理循旅遊來到中國,遊歷了中國的南方,一年之後,他的作品《一個澳大利亞人在中國》正式在英國出版。正是因為這本書的出版,他才有機會與中國結緣。


1897年莫理循正式入住北京,展開了他在中國17年的歷史生涯。當時中國正處於中日甲午戰爭之後,中國成為世界的焦點,各國列強對中國也都是個個虎視眈眈。

莫理循西北行是從西安出發,一路旅行至北邊的烏魯木齊,一路上他拍攝了很多照片,這些照片有美景,有人物,有建築。莫理循對一些關於中國歷史的建築非常感興趣,有時候遇到這類建築他一隻拍攝一張,而是拍攝多幅照片,然後對這些照片都加上自己詳細的敘述。看著這些照片,然後對著他輔助的報道,對他的西北行印象非常深刻。

圖為院內一個過了小腳的婦女。莫理循對於中國歷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也很重視,當時因為戊戌變法被流放至新疆的張蔭引起了他的關注。因為早期他就想營救張蔭,最終被張蔭拒絕了,他一路上都在打聽張蔭的下落。沒想到張老早就被處死。


圖為乾州,兩個乞丐。在日本人逼迫袁氏秘密簽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時,他得袁之默許,及時地通過自己的澳大利亞同胞端納先生,將條約的主要內容披露於報端,引起英美的強烈關注,終使日本人未能如願讓中國政府照單全收,多少挽回了中國的國家利益。袁死後他繼續受聘於北洋政府。

圖為乾州,吸菸兒童。由於莫理循服務的是以袁世凱為首領的北洋軍閥政權,所以,國民黨建立南京政府以後,他和他所獻身的那個時代便一併被人們淡忘,偶有提及,也頗為不屑,不是“帝國主義分子”,就是“殖民主義者”。如此而已。

1917年,本欲回國的莫理循,因財力拮据,將王府井家中的私人圖書館出售。此時,他的館藏已達24000多冊,多是關於中國的各種外文的珍貴資料。他很希望自己的這一大批珍藏能留在中國,甚至慷慨表示:“如果中國人購買,我將把我在北京的不動產,即建有防火設備的圖書館送給政府。”


儘管這是一箇中國首都最具現代意義的圖書館,儘管許多外國人和中國知識分子都曾是館內的常客,但最終的結果是一位日本男爵以35000英鎊的價格將該館買下。日本人憑著這筆豐厚的文化資產,建起了“莫理循文庫”,此文庫至今還是世界上鑽探中國的清末民初史料的寶貴礦場。

莫理循與近代中國,有著太多的聯繫,他為了中國的國家利益,工作至生命的最後一刻。而我們與這位獻身於中國的外國人,卻有著太長時間的冷漠。

圖為長武縣集市上示眾的犯人。1910年,莫理循開始了為時半年的中國西部考察,從陝西咸陽出發,途經甘肅平涼、蘭州、涼州、甘州、肅州,出嘉峪關進入新疆,經哈密、烏魯木齊、石河子,一路西行到達伊犁,爾後向南翻越木扎爾特冰川,經阿克蘇到達喀什葛爾,後向西過烏恰,最後到達俄國的奧什。在此次考察中,莫理循親歷、親聞、親見的可靠記錄,對於我們瞭解清末中國提供了非常生動、直接的材料。


位於日本東京都的文京區有一座並不太引人注目的圖書館--東洋文庫,最初的名字卻叫作"莫理循文庫"。其實,東洋文庫正是在莫理循的24000冊藏書基礎上建立的。這正是莫理循當年專門請人為自己的圖書收藏設計的藏書票,上面有一隻可愛的澳大利亞袋鼠形象,在藏書票的上方還可以看到喬治·厄內斯特·莫理循的名字。

他居住北京達20餘年,親歷了近代中國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他的大量報道、通訊與日日記成為研究這一段中國歷史的重要素材。他身後留下的圖片資料約3000餘幅。

圖為青江驛客棧院內,三個馬車伕。後來中國人對莫理循評價是“中國的莫理循”,莫理循不是中國人,但他為中國做的貢獻遠遠超過很多中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